第六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统编版 授课题目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进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本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是本单元的开篇之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上个单元中古世界各地区相对分散孤立的发展状态到下一节课将要讲到世界走向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的关键节点。 2.本课内容 从教材的知识逻辑看,本课分三个子目展开教学,主要以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为线索,串联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过程两大方面的知识内容。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和其他航线的开辟。全球航线打通,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教学立意 以“开辟·征程·未来”三个关键词赋予本课灵魂和纲领,以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为主线和载体,以世界逐渐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为暗线和归宿,带领学生“神入”新航路,见证开辟者。通过探究开辟、迈上征程、畅谈未来三个环节交织呼应,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本课亮点立足于大国崛起之路下的海权论,突显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客观、主观条件。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全球航路开辟的基本过程,并能在地图上标注航海路线,体会全球航线大通,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史料实证:通过相关图文史料,能够从当时的情景和历史角度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及条件。 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感受航海家们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冒险的精神;培养世界联系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主要航路(时间、国家、开辟者、航线)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史料教学法、归纳法、图示法 学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图表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激趣引思(2分钟) 情境设置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思考,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课的学习。 上课伊始,让学生品尝了爆米花,学生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思考着:“爆米花的原材料是玉米,玉米的原产地在中国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吃着爆米花?” 学生预设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二 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0分钟) 环节二 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0分钟) 环节二 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0分钟) 环节二 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0分钟) 问:开辟新航路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航海家们要开辟新航路呢? 第一篇:背景篇 (一)开辟源于需求 1.经济根源: 展示史料 材料一:15世纪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手段的货币,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视之为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 ——王斯德《世界通史》 2.社会根源: 材料二:宫甚壮丽,在一个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达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魅力殿视不少,皆以金绘饰。 ——《马可·波罗行纪》 (二)开辟寻找出路 3.直接原因: 材料三: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乐亚欧商路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加之长期的战争行动,正常的商业秩序破坏殆尽,商旅裹足不前。从此东方晕倒欧洲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却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一贯视东方奢侈品为生活必需品,不惜高价大批采购,由此导致严重入超,贵金属大量外流,财政不堪负担。……各国遂纷纷采取行动,争取开辟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王斯德《世界通史》 展示图片《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介绍旧航路:15世纪以前由奥斯曼帝国连接欧洲同其他地区的路线,主要沿地中海。从东方到欧洲主要有3条交通要道:一共有三条。第一条:由中亚经里海沿岸,过黑海到达小亚细亚;第二条:入波斯湾,经过两河流域(指西亚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第三条:先到红海,然后再由陆路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也就是15世纪前,从东方到欧洲地中海沿岸交易市场的三条贸易交通要道。 (三)开辟需要支持 (1)信念支持 4.精神动力: 材料四:宗教是促成欧洲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他们长期反穆斯林的宗教战争记忆犹新,并始终为这种记忆所激励着……伊比利亚人带着他们的讨伐精神度过打样,他们发现,在哪里有更多的穆斯林有待消灭,有心的异教徒有待从偶像崇拜中被解放出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思想根源: 材料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文艺复兴的重要性在哪里呢 很明显,对人的重新强调和对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强调,显然比之前的中世纪的观点的更能导致海外扩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过渡:开辟新航路的目标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社会心理条件和现实需求已经具备,那么当时的现实条件能不能找到新航线呢? (2)国家和科技支持 6.主客观条件: 展示图片 出示史料: 材料六:航海发现是首先在葡萄牙作为国家计划的,是一个全国计划,是一个由一个王子支持的计划,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像那些商人为贸易所进行的孤立探险,而是一个两百年来有规划、由系统、有组织的任务和策略。 ——《大国崛起》解说词 7.点评、总结。 《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描绘了“遍地黄金的东方”,东方成为西欧人追求的地方。一方面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人渴望黄金,而另一方面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东西方的商路。“路通则财通”,而此时航海、造船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西欧人将眼光瞄向了海洋,敢于冒险的航海家们在王室的支持下,踏上了探索航路的新征程 学生立即将所预习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联系起来。 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 征程 ——新航路开辟者的故事 (10分钟) 环节三 征程 ——新航路开辟者的故事 (10分钟) 第二篇:过程篇 勇者的征程——新航路开辟者的故事 (1) 勇者的征程:那些人、那些事 过渡:主客观条件皆已具备,下面我们通过视频看看四位著名的航海家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开辟了哪几条新航线? 班级共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组号负责一个航海家的航海事迹,视频播放完毕后,请代表回答。 出示表格,明确小组任务,播放视频。 结合《新航路的开辟路线示意图》点评、总结: 一个中心:西欧 两个方向: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两条航线:西欧-好望角-印度;西欧-美洲-亚洲-西欧。 四个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记忆口诀:迪哥打麦) 航海家们不畏艰难险阻,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一大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西欧社会掀起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录》中提到东方遍地都是黄金,因此富有的东方诱使多个阶层、多个阶级探索前往东方的路线。 3、直接原因:东西方贸易被奥斯曼土耳其阻断,商路不畅导致商业危机。 4、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传播基督教。 基督徒认为消灭穆斯林是必须的,传播基督教就是给世界带去福音。 5、思想根源:人文主义者鼓励海外冒险。人文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 答:能找到。 客观条件: 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增加。 主观条件:中央王权的支持;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从“找什么”到“为什么找”、“能不能找到”三个方面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通过解读历史图片和史料,基本把握新航里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3、采用“互动”中“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图片信息和材料信息的整合,理解图文背后的历史真相;“分组作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为何要在传统商路基础之上,重新开辟一条新的商路,并“截屏分享”给学生。 4、通过自主学习分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远洋航行,采用“随机选人”与“抢答”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5、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分析为何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支持远洋航行,采用“拍照上传” 的功能展示学生作答情况。
环节三 征程 ——其他航路的开辟 (10分钟) 过渡:新航路开辟后,西欧-非洲-亚洲和西欧-美洲-亚洲-非洲-西欧的航线已经成形,其他未知的地方等着更多的航海家们探索。 时代的脉动:其他航路的开辟 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课件所示《其他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根据表格提示整合航海家们在北大西洋高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的航海概况。 《其他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点评、总结。 航海家们在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都开辟了航线。全球航线的开辟,也为后面即将讲到的殖民统治奠定基本的版图。 明确任务。 观看视频,完成表格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语言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播放视频,直观演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从《新航路开辟路线示意图》总结概括,直观感知新航路的开辟状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易于理解“世界日益连成整体”。
环节四 未来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5分钟) 第三篇:展望篇 未来——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播放背景音乐(少年中国说),并展示材料: 材料7:海洋,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而海洋意识与海洋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也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都证明了的一个事实 ——唐志拔《海船发展史话》 展示图片 总结:征途创造未来,大国崛起之路,因新航路的开辟而有了全球坐标,大国兴衰更替,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在海洋的故事里,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的中国,也影响着未来的世界!未来属于海洋大国!未来属于崛起于海洋上的中国!未来属于你们!拜托了!中国少年!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通过地图展示航海路线,直观感知,增强时空观念。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化繁为简地展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方便学生记忆。
小结 (2分钟)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相对分散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带动了全球性的大流动,那么这种大流动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期待下一节课。 深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提出家国情怀的升华,将侧重点转移至海权论与大国崛起之路,引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感
作业布置 (1分钟) 智学网推送已设置好的课后练习 采用铺垫式的课堂小结,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是初高中的篇幅、侧重点和掌握的程度皆有不同之处。首先是内容增多,高中在新航路的背景上增加了精神动力、思想根源和主观条件。新增了第三子目即其他航路的开辟,这一子目中的知识更加突出了大航海时代全球航线大开,关注点更多的在于“能不能更快达到”,已经不满足于新航路开辟之时关注“怎样到达”的问题。其次,初高中篇幅的侧重点不同,初中侧重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高中则侧重动因和条件。再次,初高中掌握知识点的程度要求把不同。初中侧重知识内容的识记;而高中侧重的是能力与方法,比如史料分析能力、发散思维和史论意识。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有待改进,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新航路开辟这一子目的讲解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可以让学生画出世界地图的基本框架,也可以采用教师发放世界地图卡片,接着让学生跟随航海家的脚步,画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示意图,增强时空观念。 3、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智慧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传递便捷、课堂反馈及时。从课前预习资源的推送,到课堂活动的开展,到课后作业的落实,“智慧课堂”将课前、课中、课后系统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优势,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本节课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智慧课堂教学范式,帮助教师实现对教材的优化处理和多种教学手段的交叉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以后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把科技与人文更好的结合,完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教有智慧,学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