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目 录
现代文阅读Ⅰ
现代文阅读Ⅱ
文言文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
理解性默写
语言文字运用
作 文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Ⅰ
(2023上·山东·高三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淖记事(节选)①
汪曾祺
十一子和巧云的事,师兄们都知道,只瞒着老锡匠一个人。他们偷偷地给他留着门,在门窝子里倒了水(这样推门进来没有声音)。十一子常常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有一天,又是这时候才推开门。刚刚要钻被窝,听见老锡匠说:
“你不要命啦!”
这种事情怎么瞒得住人呢?终于,传到刘号长的耳朵里。其实没有人跟他嚼舌头,刘号长自己还不知道?巧云看见他都讨厌,她的全身都是冷淡的。刘号长咽不下这口气。本来,他跟巧云又没有拜过堂,完过花烛,闲花野草,断了就断了。可是一个小锡匠,夺走了他的人,这丢了当兵的脸。太岁头上动土,这还行!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连保安队的弟兄也都觉得面上无光,在人前矬了一截。他是只许自己在别人头上拉屎撒尿,不许别人在他脸上溅一星唾沫的。若是闭着眼过去,往后,保安队的人还混不混了?
有一天,天还没亮,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踢开巧云家的门,从被窝里拉起了小锡匠,把他捆了起来。把黄海蛟、巧云的手脚也都捆了,怕他们去叫人。
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脸地打他。
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
小锡匠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
小锡匠还是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
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
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样硬!打不死你!”——“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上。
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
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山庙。
老锡匠用手一探,十一子还有一丝悠悠气。老锡匠叫人赶紧去找陈年的尿桶。他经验过这种事,打死的人,只有喝了从桶里刮出来的尿碱,才有救。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锡匠们摘了一块门板,把十一子放在门板上,往家里抬。
他们抬着十一子,到了大淖东头,还要往西走。巧云拦住了:
“不要。抬到我家里。”
老锡匠点点头。
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
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刘号长打了人,不敢再露面。他那几个弟兄也都躲在保安队的队部里不出来。保安队的门口加了双岗。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
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出来。
县政府没有答复。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游行继续了三天。
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二十来个锡匠,在县政府照壁前坐着,每人头上用木盘顶着一炉炽旺的香。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民有沉冤,官不受理,被逼急了的百姓可以用香火把县大堂烧了,据说这不算犯法。
这条规矩不载于《六法全书》,现在不是大清国,县政府可以不理会这种“陋习”。但是这些锡匠是横了心的,他们当真干起来,后果是严重的。县长邀请县里的绅商商议,一致认为这件事不能再不管。于是由商会会长出面,约请了有关的人:一个承审——作为县长代表,保安队的副官,老锡匠和另外两个年长的锡匠,还有代表挑夫的黄海龙,四邻见证,——卖眼镜的宝应人,卖天竺筷的杭州人,在一家大茶馆里举行会谈,来“了”这件事。
会谈的结果是:小锡匠养伤的药钱由保安队负担(实际是商会拿钱),刘号长驱逐出境。由刘号长画押具结。老锡匠觉得这样就给锡匠和挑夫都挣了面子,可以见好就收了。只是要求在刘某人的甘结上写上一条:如果他再踏进县城一步,任凭老锡匠一个人把他收拾了!
过了两天,刘号长就由两个弟兄持枪护送,悄悄地走了。他被调到三垛去当了税警。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巧云一家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能挣钱,但要吃饭。大淖东头的人家都没有积蓄,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典押。结渔网,打芦席,都不能当时见钱。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来看她脚下很快,很匀,也就放心了。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扇忽扇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当然会!
一九八一年二月四日,旧历大年三十
【注】①《大淖记事》共六节,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六节。前五节情节梗概:故事发生在城区和乡下交界、名为大淖的地方,小锡匠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曾为挑夫的父亲黄海蛟半瘫,两家都希望把各自子女留在家中。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二人情愫初生。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玷辱了病重的巧云。而巧云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这时,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巧云的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刘号长得知了十一子和巧云相爱,“咽不下这口气”,带了几个兄弟用棍子差点把小锡匠活活打死,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
B.刘号长和他的兄弟们要求小锡匠告饶服软时,“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表现了小锡匠对爱情的忠贞倔强和对强权的不屈服。
C.大淖的人们被十一子和巧云的勇敢感动,送来老母鸡、人参,“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说明大淖的民风淳朴,富有正义感。
D.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巧云,“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暗示巧云生命的成熟和坚强,暗含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感情倾向。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错,过度解读,拔高主题,应为“旨在揭示刘号长人性的丑恶,侧面烘托小锡匠的倔强和不屈”。
故选A。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锡匠们“顶香请愿”,商会会长约请承审、保安队的副官等各方代表通过会谈来“了”这件事,说明这样的社会环境仍有礼治的影子。
B.小说节选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刻画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大淖中的人物群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生动鲜活。
C.十一子能进食后和巧云的对话,使用短句,细腻地表现出二人心灵的相通,饱含着浓浓的关切之情,颇有宝玉挨打后与黛玉对话的动人之妙。
D.汪曾祺对大淖风土人情、故事结局的描写,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非常相似,突出了风俗、人情、人性美。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非常相似”错误,结尾不相似。《边城》结尾翠翠等着傩送回来,不知道傩送是否回来,何时回来,是开放式的结尾,是感伤的,悲剧式的;而本文结尾是确切的,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尾。
故选D 。
3.对文中画线句,汪曾祺说:“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只是写到那里,出于感情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①小锡匠被打,心有屈辱和不甘,巧云也尝一口是为了表示对小锡匠抗争的支持。②表现巧云要与小锡匠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决心。③暗示巧云在苦难中不断成长,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小锡匠几乎被打死,内心充满屈辱和不甘,巧云“自己也尝了一自口”尿碱汤,是对小锡匠抗争的支持。
巧云“自己也尝了一口”尿碱汤,亲自感受了小锡匠喝的东西,表现巧云要与小锡匠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决心。
巧云能喝尿碱汤,表现出了内心的勇气和力量,暗示巧云在苦难中不断成长,所以有了后文的把小锡匠抬回自己家,自己卖菜养家,“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这一举动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
4.光明中学“萌芽”文学社征集以“乡土小说”为关键词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①内容上,小说是故事发生在城区和乡下交界、名为大淖的地方,十一子和巧云相爱,却被嫉妒的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欺负,把十一子打得半死,锡匠们为他们抱不平,游行,“顶香请愿”,大淖的百姓也都支持他们,最终赢得了胜利。小说描绘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土人情。
②主题上,塑造了富有中国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小锡匠为爱情坚贞不屈,始终不认错;巧云忠于感情,和小锡匠同甘共苦,在逆境中自立自强,顶起一份责任;其他人为正义不惧恶人,无私帮助二人。小说揭示了巧云、小锡匠等人物的淳朴、善良的人性和健康、向上、坚忍的中国传统精神。
③语言上,具有纯洁朴实的特点。如“在人前矬了一截”“搂头盖脸地打他”“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不要。抬到我家里” “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等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使用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等。
提示:找出文本中体现“乡土”特征的地方即可。可以围绕小说情节(故事)、人物形象、主旨、环境(地方风俗、自然环境)、语言等方面组织答案。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2023上·河南商丘·高二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他想,现在信风刮起来了,不过正好能借助风力把它弄上来。我太需要这风了。
“它下一次往外面兜圈子的时候,我要歇歇了,”他说,“我感觉好多了。等它再兜两三圈,我就能制服它。”
他的草帽戴得很靠后,他感觉鱼在转身,结果钓线一扯,他一屁股跌坐在船头。
鱼啊,你忙活吧,他想。等你转身的时候我再收拾你。
他第一次看到那鱼,是在它兜到第三圈的时候。
他最先看到的是一个黑色的影子,那影子过了好长时间才从船底下钻过,他简直不敢相信这鱼竟然有这么长。
“不可能,”他说,“它不可能有那么大。”
可是那鱼当真有那么大,这一圈兜完之后,它浮出水面,和老人仅仅相隔三十码,老人眼看着它的尾巴出了水,①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还要长,在深蓝色的海水上呈现出非常浅淡的紫色。那尾巴向后倾斜,鱼在海面下游的时候,老人能看见它那巨大的躯体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背鳍朝下,巨大的胸鳍张得大大的。
老人这会儿冒起汗来,不光是太阳的缘故,还有别的原因。每当那鱼镇静自若地转回来,老人都能收回一段钓线。
可我得把它拉过来,拉近,再拉近,他想。千万不能把鱼叉插进它的脑袋,一定要插进它的心脏。
“老家伙,你可要镇静,使足劲儿。”他说。
鱼又兜了一圈,露出了脊背,不过离小船还是远了点儿。再兜一圈,离得还是太远,但这回它出水更高了些,老人心里有数,等再收回一些钓线,就能把它拉到船边。
他早就准备好了鱼叉,系在鱼叉上的那卷很轻的绳子放在一个圆形的篮子里,另一端紧紧地系在船头的缆桩上。
大鱼正兜了一圈回来。老人使出全身力气想把它拉到近前。有那么一会儿,鱼朝他这边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又挺直身子,接着兜起圈子来。
“我拉动它了,”老人说,“我刚才拉动它了。”
他又感到一阵头晕,不过还是用尽全力拉住大鱼。我拉动它了,他想。也许这回我就能把它拉过来了。②手啊,你拉呀;腿啊,你可得站稳了;头啊,你得给我坚持住,给我坚持住。这回我就要把它拉过来了。
可是,还没等大鱼靠近小船,他就使出浑身力气拼命拉,那鱼被拉得倾斜过来一点儿,但随即就竖直身子游开去。
这样的话我可就一无所获了,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可这时候也够不着水喝。我这回一定得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个圈子,我可就撑不住了。你能行,他对自己说,你永远都能行。
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可鱼还是直起身子慢慢游走了。
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③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
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头啊,清醒清醒吧。”他说话的声音连自己都听不见,“清醒起来吧。”
鱼又兜了两个圈子,还是老样子。
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老人想。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真是不明白。可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又试了一次,当他把鱼拉转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垮了。那鱼挺直身子,又慢慢游走了,大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摆摆。
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诺,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候已经力不从心,眼睛一忽看得见,一忽看不见。
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他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用来对抗鱼的痛苦挣扎。鱼朝他身边游了过来,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它开始从船边游过,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鱼叉正落在大胸鳍后面,它的胸鳍高高耸起,和老人的胸膛一般高。老人感到铁叉已经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好扎得更深,然后把全身的重量都压了上去。
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地跃起,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和老人的正上方。接着,它又哗啦一声跌落下来,溅起的浪花泼洒在老人的全身和整条小船上。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双眼也模糊不清。但他还是放开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慢慢地从擦破了皮的双手中送出去,等他可以看清东西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面朝天,翻起了银色的肚皮。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起先是暗黑色,④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那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
老人趁自己眼睛好使的那一瞬间仔细瞧了瞧。然后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缆桩上绕了两圈,把头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这个老头儿真是累坏了,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有苦差事要干啦。”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老人第一次看到大鱼时不敢相信,在捕捉大鱼的过程中,他在坚持与放弃中挣扎。
B.文中老人多次说“试一下”,看似重复,实则写出了一个人的顽强和对成功的渴望。
C.文中通过大量的自言自语和心理独白,表现了老人的坚忍不拔和坚持不懈的意志。
D.节选部分首尾照应,通过写老人“累”说明捕鱼的艰辛,也表现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他在坚持与放弃中挣扎”理解不当。在捕捉大鱼的过程中,老人虽然身体极度疲累、痛楚,但始终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故选A。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句子①通过比较表现鱼尾长,说明鱼很大,暗示捕获这条鱼的挑战性、危险性。
B.句子②运用排比,写出老人面对大鱼,感到自己力量有限,但依然自我激励。
C.句子③连用几个“更”描写大鱼,表现了老人对捕捉如此大鱼满含激动和欣喜。
D.句子④连用“鱼群”“云朵”两个比喻,说明鱼血流得多,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C.“表现了老人对捕捉如此大鱼满含激动和欣喜”理解不当,应该是体现了老人对大鱼的尊重和赞扬。
故选C。
7.小说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变换人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①“我”是老人心理的视角,以“我”来写老人的心理独白和自言自语,展示了和大鱼决斗过程中老人的内心活动;扣人心弦,使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扣人心弦,避免单调写捕鱼过程。
②“你”是老人自我的视角,“你”展示出老人的自我激励。面对大鱼,老人深感自己力量有限,但依旧能够自我鼓励,与自己的内心、意志对抗,体现了老人在追寻自己的美好理想时坚韧执着的高贵品质。
③“他”是作者叙述的视角,运用“他”叙述,客观地描绘了老人捕鱼时的状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硬汉”的形象;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④人称的不断改变,为了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饱满的艺术形象,从多角度更加真实深入地展示了老人的形象和精神,深刻揭示小说的主旨。
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战胜自己与战胜对手。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示例:①战胜自己是指老人在大海中与大鱼搏斗,直面孤独,不惧环境艰险,始终保持乐观,自信;②战胜对手指老人凭借熟练的捕鱼技术和坚定信念,最终捕捉到大鱼;③战胜自己才能更好地战胜对手,把对手当作兄弟是一种尊重。
提示:根据关键词提示,可以直接从小说内容和主旨方面去思考。
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战胜自己与战胜对手。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短评思路的能力。
“他又感到一阵头晕,不过还是用尽全力拉住大鱼”“手啊,你拉呀;腿啊,你可得站稳了;头啊,你得给我坚持住,给我坚持住”“他想。它再多兜几个圈子,我可就撑不住了。你能行,他对自己说,你永远都能行”“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他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即使身体极度疲累、痛楚,但老人依旧坚强面对,百折不挠。由此可见,老人捕鱼首先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是指老人在大海中与大鱼搏斗,直面孤独,不惧环境艰险,始终保持乐观,自信;
“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起先是暗黑色,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那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战胜对手指老人凭借熟练的捕鱼技术和坚定信念,最终捕捉到大鱼;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用来对抗鱼的痛苦挣扎”“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老人最终战胜自己用尽余力,抓捕大鱼,可见战胜自己才能更好地战胜对手;“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可见把对手当作兄弟是一种尊重。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移檄州郡,以讨司马师。又表言:“请废师以侯就第,以弟昭代之。”俭、钦将五六万众度淮,西至项。
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肃曰:“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
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以侯:以侯爵的身份。此处指“保留侯爵的身份”。
就第:免职回家。 以:让。
将:率领。 昔:过去,从前。
虏:俘虏,俘获;使……投降。
于禁: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滨:水边,近水的地方。
北向:向北方(进军)。
志:心意,志向。
正元二年(255年)春季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称奉太后密诏、在寿春起兵,向全国各州郡发出檄文,讨伐司马师。又上表说:“请求朝廷废司马师的官职,以侯爵身份家居度日,让 其弟司马昭接替他的职务。”毌丘俭、文钦率领五六万人马渡过淮河,向西进发,到达项城。司马师向河南尹王肃请教平叛之策,王肃说:“过去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派军队)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时师新割目瘤,创甚,或以为大将军不宜自行,不如遣太尉孚拒之。唯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师自行。师疑未
袭取:偷袭抓取。
士众:众士兵。
一旦:一天之内,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妻子:妻子儿女。
内州:内地各州。
但:只要。 御卫:护卫。
势:趋势。
目瘤:眼眶良性肿瘤。
或:有人。
以为:认为。
自行:亲自前往。
拒:抵御,抵抗。
后来孙权袭击掳获了关羽将士们的家属,关羽大军一下子就瓦解了。现在准南叛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内地,只要我们迅速出兵阻截,使他们不能继续前进,势必会有当年关羽所面临的那种土崩瓦解之势。”当时司马师刚刚割除了眼旁的肉瘤,伤痛未愈,十分痛苦,有人认为大将军司马师不应该亲自出师、还不如派太尉司马孚前往抗拒。只有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司马师亲征。司马师犹疑不决,
决,嘏曰:“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师蹶然起曰:“我请舆疾而东。”戊午,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以弟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召三方兵会于陈、许。
傅嘏说:“淮、楚之地的军队骁勇善战,母丘俭等人依仗自己的实力一路攻来,其锋芒不易抵挡。如果各将领作战一有失利,大势一去,那么朝廷大局就全完了。”司马师一听,跃起身来说;“我躺在车上,快向东进发。”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戊午(初五日),司马师率领中央与地方的军队讨伐母丘俭、文致、任命弟弟司马昭为中领军,留下来镇守洛阳,召集三方面的军队在陈县、许县会师。
兵劲:兵力强劲。 负力:凭借兵力。
远斗:到远方去战斗。此处指“在边境抗拒”。
易当:轻易抵挡。
利钝:胜败;吉凶。此处偏指“失败”。
蹶(juě)然:忽然,突然。
舆疾:抱病登车。
中外:①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②中原和边疆。
中领军:古代武官名。汉末曹操为丞相时,在相府始置中领军,以其宗室近亲担任,来掌管亲信卫兵。
留镇:古代帝王出外,大臣留守京师。泛指留驻、镇守某处。
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袤曰:“毌丘俭好谋而不达事情,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宜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策也。”师称善。
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垒,以待东军之集。诸将请进军攻项,
司马师向光禄勋郑袤请教平叛之计,郑袤说:“母丘俭喜欢玩弄智谋,但不能正确分析事情发展的形势,文钦有勇力但没有谋算。现在我们出其不意迅速出兵,江淮之军虽然锐不可当,却不稳固,应该深挖沟堑,高筑壁垒,增强防卫,以此挫败他们的锐气、这是汉代周亚夫击破吴、楚的良策。”司马师认为郑袤的建议很好。
司马师命令各军深壁高垒,以等待东面部队的集结。各将领请求进兵攻打项城,
光禄勋:古代官名,九卿之一。秦汉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后逐渐演变为总领宫内事务。汉初沿用此名,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
达:通达,通晓。
算:谋划。
出其不意:原指作战时,在对方料想不到或没有准备时进行突然袭击。现泛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深沟:深挖壕沟。 高垒:高筑壁垒。
长策:良策,良计,上策,万全之计,效用长久的方策。
师曰:“诸军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俭、钦说诱与之举事,谓远近必应。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之>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术也。”
司马师说:“各位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来没有反叛的心思,是毌丘俭、文钦劝诱他们共同举兵,并夸口说全国都会响应。但起事之后,淮北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自己也明白必败无疑。就像被困的野兽想要挣扎反抗一样,速战速决更符合他们的心愿,虽说我们一定能够取胜,然而死伤也一定很多。况且母丘俭等人欺骗蒙蔽将士,诡计百出,变异万端,只要相持稍久,欺诈的情况就会自我暴露,这是不需要攻战就可以克敌制胜的方法。”
说诱:劝说引诱。
举事:发动武装起义(反叛)。
谓:说。 远近:(无论)远近。
应:响应。
事起:即“起事”,起兵,发动武装斗争
从:听从,服从。此处指“响应”。
内乖外叛:内部离心,外部背叛。
合……志:符合……心意。
克:战胜。 欺诳:欺骗。
诡变万端:诡计多端,变化无常。
小:稍微,轻微。
持久:对峙。
露:显露。 术:方法。
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毌丘俭、文钦想进攻却无法与敌人交战,撤退又怕在寿春被袭击,结果无计可施,不知如何行动。所率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军心沮丧离散,投降司马师的士兵接二连三,只有淮南新归附的农民为他们所用。
不知所为:不知道该怎么办,犹言无计可施。
见:被。
沮散:沮丧涣散;溃散。
相属:相接连;相继;一个接一个。
附:依附,归附。
为: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B. 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C. 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D. 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解析:“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一“进”一“退”,结构、句意均完整、适宜,据此排除BD两项。“在”和“北”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淮南将士的家所在的地方,与第三段中“淮南将 在内州”相应,据此排除C。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移檄州郡”中的“移檄”指发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于征讨、晓谕和声讨的文书。
B.“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中的“中外”指中原以外的地区,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
C.光禄勋,古代九卿之一。秦汉时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
D.“此亚夫之长策也”中的“长策”即上策,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长策”意义不同。
解析:文中的“中外”指中央和地方军队。
B
B“中外”不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此处是考查该词在文中的意思,“中”非指“中原”。D中“长策”是长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肃认为,要趁叛军将士父母妻儿都在内地的时机,迅速出兵阻截将其击溃。司马师犹豫不决,不愿出兵。
B.面对骁勇善战、实力强大的毌丘俭文钦叛军,司马师担心其他将领率军作战失利,最终决定亲自领兵出征。
C.司马师问计郑袤之后,采用了周亚夫曾用过的战略,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增强防卫,以挫败敌军锐气。
D.司马师与各将领分析不急于出兵的原因,认为叛军被困项城,内外忧困,自知必败,一定希望速战速决。
解析:司马师伤痛未愈,有人认为司马师不应该亲自出师,而王肃等人劝其亲征,司马师犹豫是否亲征, 而不是“不愿出兵”
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4分)
过去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
(“于汉滨”状语后置、“北向” 各1分,句意2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4分)
【先把握句子大意,再看2个得分点:大意符合赋2分,整句最低3分;大意不符,整句最高2分】
但起事之后,淮北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 自己也明自必败无疑。
(“从”“乖”各1分,句意2分)
1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司马师能够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的原因。(3分)
①谦虚谨慎,多方问计;
②从善如流,善于听取;
③果敢绝断,沉着冷静;
④心思缜密,深谋远虑;
⑤坚毅顽强,身先士卒。
(每点1分,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谦虚谨慎,多方问计”体现在“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句上,“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体现在“师称善”上,“果敢决断,沉着冷静”体现在“师蹶然起曰”句上,“心思缜密,深谋远虑”体现在“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垒, 以待东军之集。诸将请进军攻项,师曰”句上,“坚毅顽强,身先士卒”体现在“我请舆疾而东”“戊午,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
第四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023上·山东·高三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①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②。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注】①皮日休,字袭美,号逸少,晚唐诗人、文学家。②西晋末年时局动荡,张翰以家乡莼菜鲈鱼之思为由,辞官还乡。
翻译:
我静静地靠着水边钓矶上的老枫树根,江风吹动白色头巾下青丝飞舞。
中年妇女前前后后往桑村去采摘桑叶 小孩则逛了集市,买了蓑衣回来。
雨后莼菜涨满河湾,小船挤开碧波而返。春后的鲈鱼异常肥美,让男子的钓竿都难承其重。
我坐在西塞山前,一直看到太阳西落,隔着江水,真是羡慕他们啊,久久不愿离去。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西塞山下,垂钓者头戴纶巾,鬓发如丝,依枫树而坐,安静地在石滩上垂钓,尽显悠闲自适之感。
B.颔联写妻子采摘桑叶挑担而去,小儿前往沙市买来蓑衣,一家人辛勤劳作,各自忙碌,各安其所。
C.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写自己终日漂泊,只能隔江羡慕那自得其乐的渔家生活,暗含羁旅惆怅之情。
D.诗中融描写、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西塞山下的与世无争的和乐渔耕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议论”说法有误。这首诗记叙了西塞山渔家的日常生活,垂钓、采桑叶、买蓑衣,一家人各有其事,体现了记叙手法;颈联描写了雨天河面船儿穿梭和莼菜漂浮的情景,以及春天鲈鱼肥,体现了描写手法;尾联诗人直接抒情,对渔家这样平淡却自然品类丰富的幸福生活饱含艳羡之情以及自己旅居漂泊的孤独之感,运用的是抒情手法,并不包含议论。
故选D。
10.这首诗的颈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①翻译:春天来到,春雨淅沥,莼菜从船畔滑过,如此鲜美,鲈鱼上钩,如此肥硕。
②颈联运用互文手法,描绘春雨后的莼菜和鲈鱼,不仅体现自然品类丰富,也点明人们的生活之幸福。
③用典。用西晋张翰客居洛阳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的典故表达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④着一“滑”字、一“肥”字,写出春日莼菜之鲜美,鲈鱼之肥硕,写出渔人生活的富足与安适。
10.这首诗的颈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解析:颈联意思是,雨后莼菜涨满河湾,小船挤开碧波而返;春后的鲈鱼异常肥美,让男子的钓竿都难承其重。
诗句意思应是“雨来春后从船畔滑过的莼菜和鲈鱼肥美异常”,运用了互文手法,描绘了西塞山菜滑鱼肥的场景,暗示此处虽处乡野的平淡,却自然品类丰富的幸福生活。
用典。张翰在洛为官,见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莼羹鲈脍,便弃官归里。后遂用“莼羹鲈脍等写思乡之情;或谓不慕名爵,但求自适之意;或指归隐。诗句中“莼菜”“鲈鱼”用西晋张翰客居洛阳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的典故表达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滑”字呈现莼菜漂浮的情景,暗示莼菜的新鲜;“肥”字,表明鲈鱼之肥硕,不由令人垂涎欲滴,写出渔人生活的富足与安适。
第五部分
理解性默写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在逐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罪名后,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3)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形象,后代诗人还由此创造出“落木”这一意象,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舞幽壑之潜蛟 老鱼跳波瘦蛟舞
(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6分,每句1分,错字、 漏字该句不得分)
第六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3上·江西宜春·高三上高二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 ① ,因为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炼淘汰的结果。民歌之所以广泛流传,(1)。它从不试图揪过耳朵来把你训斥一顿,更不试图把自己装点得多么白璧无瑕甚至多么光彩夺目;它没有吓人之心,也没有取宠之意;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 ② ;它不想博得一时癫狂的喝彩,更不希望在其脚下跪倒一群乞讨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蕴是生命的整个过程,要在 ③ 中去体味。道法自然,(2)。真诚而素朴的忧愁,真诚而素朴的爱恋,真诚而素朴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贴着山走,沿着水流,顺着天游信着天游;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顺着心游信着心游。
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而不是喉咙的集市。几十几百年前可能也有流行歌曲,有很多也那么旋风似的东南西北地刮过,因其不是发源于心因而也就不能留驻于心,早已被人淡忘。(3),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几个“平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答案:使用间隔反复修辞,强调突出流行民歌唱的都是真挚感人的,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最稀松常见普通平凡,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难以忘怀,具有真诚素朴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运用了四个“平常”,形容普通,一般,不特别。属于反复修辞里的间隔反复,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结合“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中“这样”一词理解,说明流行歌曲的起源与上文民歌相近,“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贴着心走沿着心流”,可见真诚素朴的特点和发自内心的真实。
再结合后文“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分析得出: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最稀松常见普通平凡,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难以忘怀,具有真诚素朴的美。
第七部分
作 文
【文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通常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档位,分别为前进档、倒档和空档。前进档和倒档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档用于停车时使用,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发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官方题目分析】
本题材料引入汽车驾驶术语,以驱动汽车的不同行驶动态来创设写作情境,材料虽然取自驾驶术语,但贴近生活概念清楚明晰。材料中精准阐释了“前进档、倒档、空 档”三者的含义和关系;材料以行车为喻,又不止于行车操作。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 注对“前进档、倒档、空档”三种不同概念的内涵及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还要揣摩出 命题人暗含的情绪指向,即“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方向的选择,汽车的进退,不仅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更可扩展到管理者和决 策者的思维。考生需抓住“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 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事物发展是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暗含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 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 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果断地退与理性地停一停。
【试题综述】
本次作文材料选取了汽车驾驶中的三个术语:前进挡、倒挡、空挡。选材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与展开写作。
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释了三个不同档位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三个档位的含义;第二层次发表了议论,提出了观点,核心意思在于汽车要保证安全向前行驶,必须及时根据外部变化切换档位。
引导语部分给出了“启示”“思考”“感悟”等字眼,提示学生不能局限于材料,应当由材料中行车的道理上升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写作中应该由表及里,切忌就事论事。
综合材料来看,写作中必须紧扣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明确三个档位所代表的不同选择和做法。“前进挡”蕴含着的前进、追求、进取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是我们要肯定的一种人生追求;“倒挡”表面看是后退,“空挡”表面看是停止,但这二者其实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一种休整、迂回、积蓄力量的过程。其次,为什么要切换不同的档位?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应抓住“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个要点,所以,“换挡”实际上是一种顺应外部环境的主动选择。最后,三个档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前进挡”在三者中应该居于主要地位,“倒挡”“空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三者之间有主次之分,并且后二者对前者有补充作用。
【评分细则】
阅卷起评分:43分
一类文(52—60):紧扣材料观点,围绕做人、做事的道理来谈,能准确把握“前进挡”“倒挡”“空挡”的含义及其关系,深入认识到“倒挡”“空挡”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二类文(44—51):扣住了材料的部分关键词,但不全面。或者虽然三个关键词都谈到了,但缺少对三个词之间关系的把握或者把握不够深,并且对材料的联想拓展不够。
三类文(36—43):跟材料有略微关系,但词语内涵与材料不一致。或者替换了材料关键词,导致概念发生变化。
四类文(0—35):跟材料完全无关,另起炉灶,宿构套作。
其他情况说明:
(1)错别字每3个字扣1分。
(2)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600字,得分不超过35分;不足400字,得分不超过25分。
(3)缺少标题扣2分;只写了标题和开头几句话,给1—5分。
如有抄袭试卷上的材料内容,应减除相应字数后再给分。
【审题指导】
汽车 做人、做事
前进档 控制着汽车的前行 奋进
后退档 控制着汽车的后退 后退
空挡 停止,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 驻足(休息、沉潜)
汽车行驶 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档位 根据环境(时代要求、个人境遇)调整人生节奏
前进
后退
停止
对立统一
前进
【优秀作文】
进档、倒档复空档,变以前进大道上
随着时代的钢铁洪流奔涌向前,私家汽车的普及已然随处可见。前路开阔宽广,前进档让风声在背后呼啸,矢志必达;道遇阻障,倒档助力调整适应,锐意再出发;坡上停车,空挡驻车既保得引弊动力,亦不致逆退失控。这些汽车档位的选择,也似乎解释着某些微言大义。
一沙一天地,极微即无穷。这类再熟悉不过的使用常识,冥冥中正指引着个人乃至时代前进的方向——进档以驱力,奋斗争先;倒档作微调,磨刀砍柴;空档融智慧,远见卓识!立于新时代风云际会之潮头,吾辈青年以此三档践行人生,必得行稳而致远!
进档以驱力,奋斗争先机。
“为了实现每一次燕然勒功,一马平川的奋斗必然始于现在。”王小波如是说。倘若人的一生是一场盛大的迁徙,那么前进档给的动力、奋斗前进的姿态就必然是常态!时代如星河璀璨,奋斗者的辉光闪烁其中:一片质朴的黄光,是张、李夫妇互为手脚的那段岁月里,勤劳与坚强赢来脱贫成
【优秀作文】
果;一片炽热的红光,是重庆山火猝起时连成一队的消防战斗,迸发出奋斗实现营救的不灭信念……还有满天北斗璀璨,还有奥运激情飞扬,世界东方这片热土从不缺少前进档的奋斗,欣欣向荣!
倒档作微调,不受局限扰。
前进固然是抵达终点的必要行动之一,但若不顾路况、鲁莽冲撞,只怕势得其反。因而倒档的作用在此时得以体现:无论深沟或高垒,绕行仍有一片天。翻开历史的扉页,三千年史载的金戈铁马帝王家,哪一朝不想永固江山、繁荣万代?可是就有汉代在秦朝完备体制下选择休养生息并促进改革;又还看今朝,中国努力自力更生自研光刻机,退回到落后制程图突破,而不向美国的科技霸权低头。这看似“倒退”的举措,不正是为了避开潜在的沟壑阻隔,而向更正确的方向前进吗?
空档融智慧,远见卓识勇担当。
在前者的进退之间,空档仿佛一种不作为,而我要说,正是有空档之存在,梦想之道才能抵达!犹记大疫三年里,时间有保质期,空间有封冻期。而就是这封控管理之空档,不正是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回暖并发展的体
【优秀作文】
现吗?疫情的空档,是以人民主上、生命至上的担当,是停产蓄力、保存实力门决策,也更是坚定疫情必散、中华必腾下再起的信念!这便是行车的空档,是臻于圣境的大智慧!
进档倒档复空档,吾辈奔驰于人生价值的大道土,也必以之智慧精神献于中华复兴腾飞之梦中!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