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18:2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齐桓晋文之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是一篇记述孟子和齐宣王对话的散文。文章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尽其妙。尤其是比喻艺术的运用,词藻丰富,贴切有力,无论取喻之新,造词之巧,还是对比、白描等手法的运用,都不愧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
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注重文言文的整体阅读,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针对以上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辨别本文的通假字。
能力目标: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②学习本文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论述道理的方法。③注意本文的对话体裁和论说体裁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本文“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民生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说理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课主要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和诵读式教学法。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启发的方式,通过读、讲、议结合进行。
具体做法是:1. 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2. 通过讲解和设疑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说理艺术;3.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通过圈点批注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圈点批注法可以让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和需要注意的重点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互助学习。同时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教学,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孟子的名言和简介,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朗读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并指名学生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圈画出来,先由学生自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点拨引导。在此过程中注意落实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赏析课文: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我采用问题研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具体问题有:文章是如何提出论题的?又是如何围绕论题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将本文分为若干段,并概括各段大意?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论据?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有何作用?语言上有何特点?学生结合问题研讨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说理艺术和修辞手法。通过分析本文的说理艺术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特点。
拓展训练: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议论文。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结全文:总结归纳本课所学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附:《孟子》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古代考试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