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表格式) 沪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表格式) 沪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0 16: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单元 10.3 课题 做功了吗
姓名 上课时间
基于标准的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案例展示,让学生对做功概念加以理解。 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用来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教学重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学内容 评价设计
一、引入新课 播放《少年英雄》歌曲MV片段,让学生认识到,平时我们常说到“做工”,“练功”,日常“做工”是指“读书”、“工作”、“劳动”,认为花费了力气练习一项技能一定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不会徒劳无功。物理学中也有“做功”,可是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做工”有着不同的含义。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二、进行新课 (板书:一、做功: 1、 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分析推车移动:让学生认识到车在推力的作用下,沿推力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时我们就说推力对车子做了功。 引导学生再次通过插图了解叉车举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女同学用力搬讲台上较重的箱子。 2、轻轻将静止在讲台上的足球踢走。 3、学生提着水桶,在水平的讲台上行走一段距离。 提问:他(她)们都做功了吗?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再举例子(学生背书包在平直里面上行走和塔吊水平方向移动物理),分析虽然有力和有库里,但是不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板书:(三、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 有力无距离 2、 有距离无力 3、 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垂直。) 学生时间:让学生判断一些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板书:四、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 S 2、单位:F—N,S—m,所W—N m 焦耳—J 1J=1 N m) 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1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1焦。 出示例题:在平地上,用2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250 N的箱子,前进了30cm,推箱子的力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提高0.5 m,他做了多少功?? 演算:推力做功6J,举力做功125J。 追问:提着水桶水平运动重力做功多少?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功,就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公式。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学生了解做功的条件,以及不做功的情况,及时对学生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及时反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