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二)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商鞅变法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此商鞅把民众分成小单位,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法家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D. 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2. 秦的统一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下列历史现象符合该观点的是( )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禅让制代替王位世袭制
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3.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子弟为列侯,分别隶属汉郡。同时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中央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这表明汉朝( )
A. 吸取秦亡教训
B. 疆域不断扩大
C. 经济发展繁荣
D. 中央集权强化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原,改变了中国人的坐姿。这说明( )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经济重心南移
C. 民族交融的扩展 D. 对外贸易发达
5.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使”就达13次。这反映出唐朝( )
A. 开放的对外政策 B. 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
C. 开明的民族观念 D.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6. 下图为《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变化图》,这一变化表明( )
A. 政治中心的东移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长途贩运的兴盛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7. 辽夏金政权创制了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在汉地社会和本民族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平衡,即在不同地域实行符合民族特色的统治政策。这反映了辽夏金的统治特点是( )
A. 家国同构 B. 分化事权 C. 皇权至上 D. 因俗而治
8. 右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 西方侵略与民族反抗
D. 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9. 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该条约应该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0. 右图为中国近代某阶段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示意图。该阶段应为( )
A. 1841—1851年
B. 1861—1901年
C. 1905—1935年
D. 1937—1949年
11. 晚清政府于1901年后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进行的改革,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而且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这些改革( )
A. 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爆发 B. 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
C. 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D. 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条件
12. 1912年,各省新设工厂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 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这有力地推动了( )
A. 中国完整工业体系建立 B. 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3. “文学革命”的号角,像是一声春雷,唤起万物萌发,“新文学”遍地开花。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与这一现象最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护法运动
14. 中国近代某一运动的对联是“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该运动( )
A.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 宣传了中共的救国主张 D. 配合了国民大革命开展
15. 中国近代某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判了党内存在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并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这次会议( )
A.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 挽救了处在危急关头的党、红军和革命
C.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
16. 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 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这一迁移 ( )
A. 为敌后抗战作了非常全面的准备 B.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 形成了东西均衡发展的工业布局 D. 粉碎日军“以战养战”企图
17. 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该战役( )
A.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 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
C. 实现东北三省解放 D. 彻底歼灭国民党主力
(第17题图)
(第18题图),(第19题图)
18. 上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该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B. 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C. 推动了工业化运动 D.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 上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 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B. 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 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D. 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20. 以下素材可以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复兴表现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五计划 雷锋精神
B “九二共识” 香港回归 加入WTO
C 探月探火 国产航母 “一带一路”的提出
D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科学发展观
21. 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这体现了人类古代文明发展具有( )
A. 趋同性 B. 多元性 C. 包容性 D. 继承性
22. 下面是高一某学生制作的某帝国的知识卡片,据此推断该帝国是( )
(
◆
帝国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晚期
◆
地跨欧亚非大三大洲
◆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
推广希腊文化,使希腊文化从巴尔干直接深入西亚和印度
)
A. 波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23. 某学者指出,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是指( )
A. 幕府统治 B. 倒幕运动 C. 大化改新 D. 明治维新
24. 中古西欧庄园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包括一个或几个村庄,有的则只是一个村庄的部分。一个典型的庄园一般由封建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群、教堂、耕地、牧场、森林河流,还有磨坊、烘烤间等组成。这表明封建庄园的特征是( )
A. 男耕女织 B. 商业发达 C. 政教合一 D. 自给自足
25. 12世纪,在美洲安第斯山脉出现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它将全国划分为四大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长官由贵族充任。同时该国还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情报和调动军队。该国家是( )
A. 阿克苏姆王国 B. 桑海帝国 C. 印加帝国 D. 加纳王国
26. 这个船队发现并成功穿越海峡在地理发现史上的意义在于,解决了自哥伦布西航以来困扰欧洲的重大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向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亚洲,因为通向东方的西方航道的确存在并能航海穿越。该船队的航海路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 “地理大发现后,在欧洲市场几乎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千奇百怪、闻所未闻的货物和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品种,这些作物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传播了工业文明的成果 B. 极大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C. 促进了世界的物种交换 D. 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8. “在欧洲历史刚刚进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升起的一片灿烂星云,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这里“灿烂星云”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否定了教会绝对权威 B. 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C. 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 D. 彰显了理性主义理念
29. 有位法国思想家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并在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被称为“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这位思想家是( )
A. 伏尔泰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 康德
30. 关键词搜索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王明同学搜索的关键词是“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克伦威尔”。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日本明治维新
31. 亚伯拉罕·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一个是美国民选总统,一个是俄国世袭沙皇,在历史上两人都获得了“解放者”的美誉。两位“解放者”都( )
A. 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 B. 领导民族战争取得胜利
C. 维护了民族国家主权统一 D. 促进两次工业革命完成
32. 某部著作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部著作的问世 ( )
A.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 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C.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促进社会主义由理想走向现实
33. 1800—1860年美国和欧洲的棉花贸易量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棉花出口量增长了近14倍;法国最重要的港口棉花进口量增长了近13倍。这一时期棉花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殖民扩张与掠夺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信息时代的到来
34. 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1881年苏丹爆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大起义,1908年印度孟买爆发大规模的政治总罢工,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应该是( )
A. 反帝反封建运动兴起 B.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开展
C. 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D.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35. 1926—1929年间,苏联煤炭工业的产量增加近1.5倍,石油开采量增加1倍,钢铁产量增加1.2倍;1930年,金属加工业总产值在一年内就增加64%,发电量上升35%,化学工业产量增长约1倍。苏联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 新经济政策实施
C.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 苏联模式的推行
36. 某国际组织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大会的决议,除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该国际组织是( )
A. 国际联盟 B. 联合国 C. 不结盟运动 D. 欧盟
37. 史料是人们了解、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 “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欧洲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② “由于这次危机发生在两个主权国家之间,而且又涉及凡尔赛和约,英法当然不能再用不干涉政策来推卸责任,因此就宣布实行绥靖政策。” ③ 重新确立欧亚国家的版图……将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给中国。 ④ 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
A. ④②③① B. ④③②① C. ②④①③ D. ②③④①
38. 下图是《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它可以用来研究( )
A. 美苏冷战 B. 两极格局的解体 C. 德国统一 D. 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38题图)
(第39题图)
39. 上图为《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它反映了德国( )
A. 社会福利的提升 B. 工业生产的衰退 C. 宏观调控的加强 D. 社会结构的变化
40. 某班同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围绕同一历史主题,正反方展开激烈辩论,其辩论的主题应是( )
正方 反方
互联网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走天下”成为很多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 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网络安全成为社会问题。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
A.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B.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C. 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D. 社会信息化的利弊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41.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 386亿斤。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
——摘编自王志朋《西方“商业革命”潮流下中国封建王朝发展探析》
(1) 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6分)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受到新的全球经济的影响,他们开辟了新的外洋航线,提供了必需的资本、船舶和专门技术。18世纪末开始进行的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从海外事业中积聚起来的资本和海外市场对欧洲制造品的日渐增长的需要。因此,在这一时期中,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马克思指出:“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迟缓的发展进程转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狂飙时期。”蒸汽船的发明证明了人类更加有效地征服了海洋,使欧洲人的活动从江河、内海迈向了远洋,开始了真正的全球时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国国民经济主体在相对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下进行竞争,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对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市场健康运行提供了保证。
——摘编自赵宗博《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市场整合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1) 据材料一,概括“新的全球经济”对欧洲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概括“蒸汽和新的工具机”对工业生产领域带来的变化,并指出工业革命为开辟“真正的全球时代”提供的技术支持。(3分)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二)(徐州2)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2. A 3. D 4. C 5. A 6. B 7. D 8. B 9. C 10. B 11. D 12. D 13. C 14. B 15. B
16. B 17. A 18. D 19. C 20. C 21. B 22. B 23. C 24. D 25. C 26. D 27. C 28. C 29. A 30. A 31. A 32. C 33. C 34. B 35. D 36. A 37. D 38. A 39. D 40. D
41. (1) 举措: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或采取重农政策);大面积垦荒;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引进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4分)
(2) 现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4分)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2分)
42. (1) 影响:为欧洲开辟新的外洋航线奠定基础;为工业革命兴起奠定基础;推动欧洲经济地位的上升。(3分)
(2) 变化: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或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工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2分)
技术支持:汽船的发明。(1分)
(3)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冷战结束;跨国公司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确立;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任答四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