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测量平均速度 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测量平均速度 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0 17: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的根据公式,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
课前自学
)
自学活动:
仔细阅读课本第23页-24页的相关内容,找出自学反馈的答案。
自学检测:
1.如图是小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A 、 B 、 C 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小球通过 AB 和 BC 所用的时间均为 0.1s ,由图可知,该小球的运动是 ______ 直线运动(选填 “匀速”或“变速”),小球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 ______ AC 段的平均速度(选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
2.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运动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
(1)前10min的平均速度;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自学质疑:
我的问题(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上研学
)
聚焦问题
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3.如何设计并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研究分享
探究: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 。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金属片的作用: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坡度也不能太小,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2.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图2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3.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深度构建
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长木板(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停表、木块。
(1)本实验的原理是 ,还缺少的测量工具是 ,金属挡板的作 用是 。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
(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均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2个小车长度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cm,这段路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5)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小车从斜面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小车在上半段、下半段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则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
课后拓学
)
一、巩固知识
课本第2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二、拓展提升
1.小明在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1 S1=75 cm t1=2.6s 1=28.85 cm/s
2 S2=75 cm t2=2.5s 2=_____ cm/s
3 S3=75 cm t3=2.4s 3=_____ cm/s
=___________________ cm/s
2.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 行人 B. 卡车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3.单位换算:(1)43.2km/h= m/s。 (2)30m/s== km/h。
4.甲车的速度1=36km/h,乙车的速度2=15m/s,则1 2,2小时内甲车行驶米,乙车行驶81km需要 小时。
5.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6.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
7.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通过的路程 m。
(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 tBC= s,
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AC偏________(填“大、小”)。
9.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