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单元第2课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运动的描述》 课时 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型
总1课时 授课人
主备教师设计思路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字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教学方法:自学、小组讨论、讲授法
课前自学
自学活动: 仔细阅读课本第16页-18页的相关内容。找出自学反馈的答案。 自学质疑: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
自学反馈 1.什么是机械运动?列举一些实例。 2.什么是参照物? 3.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 二、聚焦问题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参照物如何选择? 3.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 三、研究分享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小组交流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毛泽东“坐地日行8万里”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
1.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认真思考组内交流并回答下面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做的车并未行驶,有车从旁经过,会感觉自己前行或后退。要求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3.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 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 的; (2)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 ;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 。 (三)合作探究3—小组交流下列两个问题,选代表展示 西游记中拍摄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面,真的是演员在腾云驾雾吗?你猜想他们是怎样拍摄的? 四、深度构建 1.坐在行驶公交车的乘客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2.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 参照物。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 为参照物。漂流时船相对水是 。 3.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河岸上的树 B. 船舱 C. 迎面驶来的船 D. 河水 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 ) 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 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 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 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课后拓学
一、巩固知识:课本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 二、拓展提升 1.小明坐在匀速向西行驶的列车当中,以列车车厢为参照物,他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此人看到路边的房屋向 运动。 2.兰兰在商场乘电梯上楼,以地面为参照物她是 的,以所站立的台阶为参照物她是 的。 3.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 。 4.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5.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6.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7.歌词、诗词和成语中常有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请你根据列出的动词填上被描述的物体和参照物。 诗句或成语动词被描述的物体参照物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来水落石出出
板书设计: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 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所以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