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20:1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与《登鹳雀楼》相同,都是望远之作。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采用比喻和夸张的写法,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炉、川”等5个字。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诗题,识记生字
1.上节课,我们跟随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这样的美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片)那你们知道庐山最有名的是什么吗?(相机板书:瀑布)指名读,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篇课文学过它?(回忆第2课《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点水交了朋友,变成了“瀑”。学生认读,齐读。瀑布就是很大很急的水(播放瀑布视频)。
3.你看到了瀑布的样子,听到了瀑布的声音?你知道了什么是瀑布?(从山崖上直流下来的特别大、特别急的水,像一块悬挂着的布匹。)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一起去——望庐山瀑布。(补全课题后齐读。)
【设计意图】回顾旧识,通过所学“暴”字引出“瀑”,让学生了解瀑布的样子,感受瀑布的水势迅猛,为理解诗句作准备。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悟节奏
1.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圈。
(2)指名读诗,相机纠错。引导学生读好翘舌音:照、川。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感受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4)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3.在这些字中,有哪些字的意思是你不懂的?(指名说)重点理解:生:产生。疑:怀疑。
4.现在字音都读准了,字义也都懂了,那么这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吗?同桌合作,一人读诗,另一人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5.我们刚才是大概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要想真正把这首诗读好,咱们还必须学会想象画面,只有学会一边读诗,一边想象画面,你的脑海中才能真正望见这庐山的瀑布!
【设计意图】识字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多种方式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板块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画就在诗里藏着,需要我们边读边想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抓“遥看”,品读一、二两句,感受香炉峰之美。
(1)李白来到庐山,他是在哪里看美景的?(遥看、远远地看)自由读第1句。思考: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来。(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
(2)识记“炉”。(出示香炉的图片)这就是香炉,需要点火,所以“炉”有火字旁。识记“烟”。香炉点火后会冒烟。结合图片组词,认读词语。
(3)诗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课件出示香炉和香炉峰的图片,体会二者的相似之处。)(庐山的香炉峰,外形就像一个香炉,当阳光照射在山峰上,那雾气冉冉升起,远望就像是紫色的烟霞。好像是人们用香炉烧香时的情景。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4)指名读第1句,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雾弥漫,好像紫色的烟雾慢慢升起,环绕峰顶。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5)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样的画面。(多种形式朗读)
(6)李白还看到了什么?(遥看瀑布挂前川)
(7)联系生活,品味“挂”。
①生活中,我们挂过什么?(挂毛巾)一边说一边做挂的动作。
②李白用了一个“挂”字,让你对庐山的瀑布有什么印象?
(预设:远远地看眼前的瀑布,好像是一幅巨幅的白练悬挂在对面的山崖上。体会到瀑布的高、长、直、流水的急……)
③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样的画面。(多种形式朗读)
2.品读三、四两句,感受瀑布之美。
(1)出示图片,这样的景象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形容?飞流直下三千尺
(2)你最喜欢诗句中的哪个字?为什么?(飞和直)
“飞”可以看出庐山很高,瀑布冲下来的速度非常快。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所以是直直的。谁来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直”和“挂”是呼应的。“飞”才有三千尺。
(3)指导有感情地读。
(4)体会“三千尺”的夸张手法
①“三千尺“就是真的三千尺吗?不是真的三千尺,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是为了说明庐山的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②指名朗读,读出气势。全班朗读。
③引读拓展。
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带有“千”的诗句,都是比较夸张的说法。
比如: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体会“疑、落”。
①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李白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瀑布是从哪里落下来?(从天上落下来)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疑”写出了李白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象,居然误以为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想象啊!
③李白在《静夜思》中,也用过“疑”这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学生回忆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李白是一位特别善于联想的诗人,由床前的月光可以联想到地上的秋霜;将飞泻而下的瀑布想象成落下九天的银河,多么奇特的想象啊!难怪人们称他是——诗仙呢!
(6)带着感受朗读三四两行诗句。
(7)配乐朗读。
3.刚才,我们跟着诗人李白去望庐山瀑布,先是站在远处看,后来我们又跟随他盯着瀑布看。现在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一读整首诗。
①自由读
②指名2-3个学生朗读,师生共评。
③配乐朗读。
④一首好诗不仅可以配乐反复朗读,还可以吟诵呢!跟着配乐尝试唱读。
⑤多美的瀑布啊?让我们把它记在自己的脑海中。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降低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启发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四巩固汉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炉、烟、挂”。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和“火”有关。
(3)教师范写,提示:“炉、烟”的“火”末笔捺改点,“户”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烟”右边的“大”的末笔改点,“挂”右边的“圭”竖笔垂直对齐。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书写“照”。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写好“照”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照”上下结构,“日”窄“召”宽,“灬”上合下开。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书写“川”。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笔竖最长。
(4)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强调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