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3-2024学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分项评价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3-2024学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分项评价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10 18:00:28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3-2024学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分项评价科学试题
1.(2023五上·瓯海期中)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人,就表示队伍排列整齐,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透明、不通光的物体阻挡了光的直线传播。升国旗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是利用了光直线传播的原理。
2.(2023五上·瓯海期中)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安全,所以我们不能直视亮着的激光笔。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眼睛
【解析】【分析】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安全,所以我们不能直视亮着的激光笔。题干正确。
3.(2023五上·瓯海期中)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见物体。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 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我们能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2023五上·瓯海期中)反射光不是直线传播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5.(2023五上·瓯海期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米。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认识可知,光每秒能够走过30万千米,题目说法错误。
6.(2023五上·瓯海期中)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型是为了模拟“让地壳深处保持高温”。
【答案】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理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在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利用酒精灯在底部加热,是为了模拟地壳深处的持续高温。
7.(2023五上·瓯海期中)风将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沙和土搬运到远方,而较大较重的众多破碎物则留在原处,形成戈壁滩。
【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 风是制造沙漠的主要作用,大风将沙和土搬运到远方,而较大较重的岩石破碎物留在原处,成为荒凉的戈壁。那些被吹跑的沙粒在遇到阻拦或风力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许多相连的沙丘,形成广布的沙漠。
8.(2023五上·瓯海期中)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9.(2023五上·瓯海期中)火山喷发不会给人类带来有利影响。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地震与火山对人们的生活来说应该不是百害而无一益,对于受灾地区的人们来说是灾难,而对于全球地震是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的有效而唯一的途径。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使土壤变得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10.(2023五上·瓯海期中)地震、火山和风对地形的作用都是迅速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火山和地震属于内力地质作用,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力量,对地形的作用都是迅速的,风对地形的作用的缓慢的。
11.(2023五上·瓯海期中)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其他设备,两个宇航员之间可以看见彼此,但听不到对方的说话声音,说明(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而光的传播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B.光的传播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C.光和声音的传播都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月球上,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其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都能作为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其他设备,两个宇航员之间可以看见彼此,但听不到对方的说话声音,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12.(2023五上·瓯海期中)如图所示,照明灯上安装灯罩,这是为了(  )。
A.增强反光 B.避免反光 C.更好地散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灯罩一般都是抛物线的,灯泡在抛物线的焦点上,而且大部分都是白色或者金属色的,从物理学上说,这些都可以帮助灯泡的光反射,会起到增强亮度的作用,故A正确。
13.(2023五上·瓯海期中)用手电筒分别照射一块透明玻璃、一张白纸和一本科学书,光不能透过的是(  )。
A.玻璃 B.白纸 C.科学书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全部通过,遇到半透明的物体光会部分通过,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光不能通过。玻璃是透明的,纸是半透明的,都能透过或部分透过,书是不透明,光不能透过。
14.(2023五上·瓯海期中)在“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的实验中,“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的目的是(  )
A.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方便观察实验现象
B.保护我们的视力
C.光在黑暗的环境中才沿直线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在“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的实验中,“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的目的是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避免其他光源的干扰,方便观察实验现象,故A正确。
15.(2023五上·瓯海期中)下列选项中,能准确表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的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此时筷子斜插入水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从上面看筷子水中的部分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
16.(2023五上·瓯海期中)通过三棱镜,太阳光被分散成七色光,这说明(  )。
A.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
B.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C.透明的物体都能将太阳光分散成七色光
【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混合光,通过一定的条件发生色散,就能够分解成七种颜色的色光。通过三棱镜,太阳光被分散成七色光,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17.(2023五上·瓯海期中)不同色光能合成白光吗?小明制作了一个色轮陀螺,分别涂上(  ),快速转动,能出现白光。
A.红、黄、蓝 B.红、绿、紫 C.红、绿、蓝
【答案】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七色陀螺反射七种颜色的光线,由于人眼有暂留景象的特点,给陀螺涂上红、绿蓝三色,陀螺较快旋转时给人眼的感觉就像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看起来就是白色的(白色是混合光)。
18.(2023五上·瓯海期中)背对阳光喷水,我们就有可能看到美丽的人工彩虹。这个实验与三棱镜实验相类似,其中充当三棱镜角色的是(  )。
A.空气 B.空气中的尘埃 C.空气中的小水珠
【答案】C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 当我们观察到天然形成的彩虹时,彩虹出现的方向和太阳所在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是因为彩虹是太阳光进入空气中的小水滴发生了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后形成的,折射使太阳光色散成七色光,反射使太阳光改变了方向,只有在和太阳相反的方向才能够看到彩虹。在这个过程中,小水滴充当了三棱镜的角色。可见C符合题意。
19.(2023五上·瓯海期中)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关系图应该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日食;月食
【解析】【分析】日食,又作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
20.(2023五上·瓯海期中)小科同学用砂纸打磨石块来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打磨石块时,要模拟空气流动的方向,所以打磨的方向应该是(  )。
A.水平 B.竖直 C.任意方向
【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部力量包括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内部力量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塑造地表形态的外部力量主要包括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显著。风是空气的水平流动,大风携带沙粒不断侵蚀岩石,主要沿着水平方向侵蚀,下部沙砾大,磨蚀作用强,上部沙粒小,数量少,磨蚀作用弱,因此常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石。故A选项正确。
21.(2023五上·瓯海期中)滩涂养殖是入海口的重要产业之一,入海口形成滩涂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板块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部力量包括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内部力量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塑造地形地貌的外部力量主要包括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入海口形成的滩涂主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在入海河流沉积作用、和海浪的顶托作用下,泥沙大量沉积下来形成滩涂堆积地貌;风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板块运动属于地球内部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故B选项正确。
22.(2023五上·瓯海期中)如图是我国各种地形的比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B.以高原为主
C.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分析地形图可知,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23.(2023五上·瓯海期中)图中,河水流速最快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答案】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流水作用一般可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不管是奔腾的河水,还是涓涓的溪流,都有搬运能力,都会夹带着泥沙甚至砾石向前移动。河流在不同河段流速不同,沉积物的颗粒大小、磨圆度不同。一般来说,上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流水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多为石块;中游河段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颗粒变小,石块因为搬运距离长,磨蚀程度高;下游河段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沉积物颗粒小,磨圆度高。读图可知,图中河段①、②、③,①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水流速度最快。
24.(2023五上·瓯海期中)河水对甲岸(  )。

A.产生侵蚀作用 B.产生沉积作用 C.没有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读图可以看出,甲处是河流曲流河段,甲岸属于凹岸,流水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岸陡水深。对岸是凸岸,水流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坡缓水浅。故A选项正确。
25.(2023五上·瓯海期中)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下列方法不适合的是(  )。
A.土豆泥中的小洞要挖到盒底
B.番茄酱适当稀释
C.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要厚一些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土豆泥中的小洞要挖到盒底、番茄酱适当稀释;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要薄一些。
26.(2023五上·瓯海期中)下列对于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没有热气
B.番茄酱喷涌而出
C.实验中听不到任何声音
【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对于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实验中有热气;番茄酱模拟岩浆,番茄酱会喷涌而出;实验中能量要释放出来,所以我们能听到声音。
27.(2023五上·瓯海期中)光的探究。
光,我们都很熟悉。人类对光的认识起源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及弟子所著的《墨经》中,记载了他们所做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是世界上对光的最早认识,比起欧几里德所著的《光学》一书中记录的要早一百多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光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中,能作为“光是沿直线传播”证据的是(  )。
A.清晨,树林里的一缕阳光
B.下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C.平静的水面上出现了树的倒影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吗?请将你的想法记录在下面的方框里。
我的设计方案
选择的材料  
实验设计图(具体方法可用文字说明)  
【答案】(1)A
(2)激光笔、水槽、线香等。|在水槽中放入点燃在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用激光笔照射,观察水槽中发生的变化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1)A.清晨,树林里的一缕阳光,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阳光透过大树间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故A正确;
B.下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因为光的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故B错误;
C.平静的水面上出现了树的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2)验证光的直线传播,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三张带小孔的卡纸、无孔的卡纸、手电筒、支架。实验过程:①如图1所示,把3张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1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卡纸之间间隔10厘米,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要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卡片中小孔的高度必须相同。在图1实验中,手电筒的光从第一张卡纸中射入,最终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
②将第2张卡纸的位置改变了一下,三个小孔不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这一次手电筒的光从第一张卡纸中射入,最终不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8.(2023五上·瓯海期中)管道潜望镜
如下图所示,管道潜望镜可采用伸缩杆将其一端送到被检测管井, 对各种复杂的管道情况进行观察判断。
(1)仔细读图,请在管道潜望镜上用简图的形式画出另一面镜子, 并将光的传播路线图补充完整。
(2)请简要解释管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3)在完全黑暗的地下管道里看下方的固体污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不到地下污物
B.能看到地下污物的影子
C.等我们的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
(4)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人叔叔需要在潜望镜上装上光源,下面是光源的是(  )。
A.亮着的灯 B.反光的镜子 C.没有点亮的手电筒
(5)工人叔叔站在检测管井口往下观望,发现浸没在水中的固体污物看起来要比实际位置浅一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6)用激光笔照射浑浊的水,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路径。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水中的杂质被照亮了
B.光在传播中没有遇到杂质的阻碍
C.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答案】(1)
(2)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3)A
(4)A
(5)A
(6)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路图;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并且都与水平面成45度角。
(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并且都与水平面成45度角。光经过两次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如图所示,光的传播路线图。
(2)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光线发生两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人的眼睛是感光器官,只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才会产生视觉,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人的眼睛是不会产生视觉的。因此,在完全黑暗的地下管道里,即使我们的眼睛适应了黑暗,也是看不到地下污物的。
(4)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亮着的灯正在发光,属于光源;反光的镜子自身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没有点亮的手电筒没有发光,也不属于光源。
(5)工人叔叔站在检测管井口往下观望,发现浸没在水中的固体污物看起来要比实际位置浅一些,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形成的,
光从水中斜射进空气中时,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6)A.受到激光照射,水中的杂质反射反射现象,杂质被照亮了,故A不符合题意;
B.光在传播中一定会遇到杂质的阻碍,发生光的反射现象,该说法是错误的,故B符合题意;
C.用激光笔照射浑浊的水,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路径,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C不符合题意。
29.(2023五上·瓯海期中)为了研究山体滑坡的成因,小科动手制作了两个小山丘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无植物覆盖。(如下图所示)(14%)
(1)小科向斜坡上洒水,模拟   。为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应该保持   、   等条件相同。
(2)实验中,观察到两个斜坡都形成了许多“小河”,而且汇入引水沟时都带有泥沙,这说明   。
(3)在进行实验时,小科对A、B两座小山丘的水流运动和径流情况进行了记录,如下表。
水流运动 径流的水量 径流的泥沙量
A山丘 较慢 较少 较少
B山丘 较快 较多 较多
分析表格中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    (填 “A”或“B”)山丘实验中径流的水量和泥沙量较少。这说明   对土壤有保护作用,而裸露的地面没有受到保护。因此,为了减少山体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应该:   。
(4)如果我们要继续研究“哪种坡度的土壤容易被雨水侵蚀”的问题,我们需要做怎么样的模型来进行实验呢?请在下面方框内画出模型并简要标注。
(5)下列地形地貌主要是由于降雨作用形成的是(  )。
A.弯曲的岩层
B.长白山天池
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答案】(1)降水;坡度大小;土质情况等
(2)雨水会侵蚀土地
(3)A;植物;增加植被数量
(4)答案1:无坡度无草和有坡度无草。
答案2:无坡度有草和有坡度有草,草量必须同样多。
(5)C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风、冰川和动植物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被侵蚀的情况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关,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
(1)图中是一个对比实验,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要保证只有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要相同。小科向斜坡上洒水,模拟降雨。为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应该保持降水量、地形坡度等条件相同。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两个斜坡都形成了许多“小河”,而且汇入引水沟时都带有泥沙,这说明流水侵蚀土壤。
(3)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A山丘实验中径流的水量和泥沙量较少。这说明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而裸露的地面B没有受到保护,径流的水量和泥沙量较多。因此,为了减少山体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4)对比实验中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如果我们要继续研究“哪种坡度的土壤容易被雨水侵蚀”的问题,需要控制的变量是坡度的大小,植被、洒水量、洒水强度、洒水时间等其他所有因素都相同,设计的模型如下:甲与乙对比,或丙与丁对比。
(5)A.弯曲的岩层主要是地壳运功形成的,来自于地球内力作用,与降水作用无关,故A错误;
B.长白山天池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与降水作用无关,故B错误;
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主要是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形成的,故C正确。
30.(2023五上·瓯海期中)地震的成因。
(1)请在下图括号里填上对应的内部构造。(选填“地壳”、“地核”“地幔”)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其中   处的温度是最高的。
(2)小科准备了右边的一些材料,准备做模拟地震实验。
①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们铺在有塑料膜的小盒子中。
②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膜。
③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等泥变干后,将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小科模拟地震正确的顺序是   。
(3)在地震模拟实验中,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盒中的泥土会(  )。
A.相互挤压 B.出现断痕 C.向上隆起
(4)岩层的断裂、错开主要是由于(  )。
A.板块的运动 B.风的作用 C.水的作用
(5)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在野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陡峭的山坡和山崖
B.如果无法快速跑出去,可躲在桌.上等坚固的物体下面
C.如果在高楼中,可乘电梯快速逃生
【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地核
(2)②①④③
(3)B
(4)A
(5)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是圈层结构,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如图所示,地壳地幔、地核的位置和范围。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壳,其中地核处的温度是最高的。
(2)根据小科准备的模拟地震实验的材料和过程,小科模拟地震正确的顺序是:②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膜;①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们铺在有塑料膜的小盒子中;④等泥变干后,将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③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地球运功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是形成地表高低不平的主要原因。在模拟地壳运动实验中,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相当于地壳张裂拉伸运动,盒中的泥土会断痕。
(4)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削低高地,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根据板块运动理论可知,岩层的断裂、错开主要是由于板块的运动。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主要作用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5)A.在野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陡峭的山坡和山崖,避免高处落石伤害,故A不符合题意;
B.如果无法快速跑出去,可躲在桌上等坚固的物体下面,可以减小伤害,故B不符合题意;
C.如果在高楼中,不能乘电梯快速逃生,电梯断电或受地震挤压不能正常运行,人容易受困,故C符合题意。
1 / 1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3-2024学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分项评价科学试题
1.(2023五上·瓯海期中)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人,就表示队伍排列整齐,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2.(2023五上·瓯海期中)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安全,所以我们不能直视亮着的激光笔。
3.(2023五上·瓯海期中)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见物体。
4.(2023五上·瓯海期中)反射光不是直线传播的。
5.(2023五上·瓯海期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米。
6.(2023五上·瓯海期中)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型是为了模拟“让地壳深处保持高温”。
7.(2023五上·瓯海期中)风将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沙和土搬运到远方,而较大较重的众多破碎物则留在原处,形成戈壁滩。
8.(2023五上·瓯海期中)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9.(2023五上·瓯海期中)火山喷发不会给人类带来有利影响。
10.(2023五上·瓯海期中)地震、火山和风对地形的作用都是迅速的。(  )
11.(2023五上·瓯海期中)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其他设备,两个宇航员之间可以看见彼此,但听不到对方的说话声音,说明(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而光的传播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B.光的传播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C.光和声音的传播都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12.(2023五上·瓯海期中)如图所示,照明灯上安装灯罩,这是为了(  )。
A.增强反光 B.避免反光 C.更好地散热
13.(2023五上·瓯海期中)用手电筒分别照射一块透明玻璃、一张白纸和一本科学书,光不能透过的是(  )。
A.玻璃 B.白纸 C.科学书
14.(2023五上·瓯海期中)在“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的实验中,“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的目的是(  )
A.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方便观察实验现象
B.保护我们的视力
C.光在黑暗的环境中才沿直线传播
15.(2023五上·瓯海期中)下列选项中,能准确表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的是(  )。
A. B. C.
16.(2023五上·瓯海期中)通过三棱镜,太阳光被分散成七色光,这说明(  )。
A.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
B.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C.透明的物体都能将太阳光分散成七色光
17.(2023五上·瓯海期中)不同色光能合成白光吗?小明制作了一个色轮陀螺,分别涂上(  ),快速转动,能出现白光。
A.红、黄、蓝 B.红、绿、紫 C.红、绿、蓝
18.(2023五上·瓯海期中)背对阳光喷水,我们就有可能看到美丽的人工彩虹。这个实验与三棱镜实验相类似,其中充当三棱镜角色的是(  )。
A.空气 B.空气中的尘埃 C.空气中的小水珠
19.(2023五上·瓯海期中)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关系图应该是(  )。
A.
B.
C.
20.(2023五上·瓯海期中)小科同学用砂纸打磨石块来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打磨石块时,要模拟空气流动的方向,所以打磨的方向应该是(  )。
A.水平 B.竖直 C.任意方向
21.(2023五上·瓯海期中)滩涂养殖是入海口的重要产业之一,入海口形成滩涂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板块运动
22.(2023五上·瓯海期中)如图是我国各种地形的比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B.以高原为主
C.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23.(2023五上·瓯海期中)图中,河水流速最快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24.(2023五上·瓯海期中)河水对甲岸(  )。

A.产生侵蚀作用 B.产生沉积作用 C.没有影响
25.(2023五上·瓯海期中)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下列方法不适合的是(  )。
A.土豆泥中的小洞要挖到盒底
B.番茄酱适当稀释
C.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要厚一些
26.(2023五上·瓯海期中)下列对于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没有热气
B.番茄酱喷涌而出
C.实验中听不到任何声音
27.(2023五上·瓯海期中)光的探究。
光,我们都很熟悉。人类对光的认识起源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及弟子所著的《墨经》中,记载了他们所做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是世界上对光的最早认识,比起欧几里德所著的《光学》一书中记录的要早一百多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光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中,能作为“光是沿直线传播”证据的是(  )。
A.清晨,树林里的一缕阳光
B.下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C.平静的水面上出现了树的倒影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吗?请将你的想法记录在下面的方框里。
我的设计方案
选择的材料  
实验设计图(具体方法可用文字说明)  
28.(2023五上·瓯海期中)管道潜望镜
如下图所示,管道潜望镜可采用伸缩杆将其一端送到被检测管井, 对各种复杂的管道情况进行观察判断。
(1)仔细读图,请在管道潜望镜上用简图的形式画出另一面镜子, 并将光的传播路线图补充完整。
(2)请简要解释管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3)在完全黑暗的地下管道里看下方的固体污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不到地下污物
B.能看到地下污物的影子
C.等我们的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
(4)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人叔叔需要在潜望镜上装上光源,下面是光源的是(  )。
A.亮着的灯 B.反光的镜子 C.没有点亮的手电筒
(5)工人叔叔站在检测管井口往下观望,发现浸没在水中的固体污物看起来要比实际位置浅一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6)用激光笔照射浑浊的水,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路径。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水中的杂质被照亮了
B.光在传播中没有遇到杂质的阻碍
C.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9.(2023五上·瓯海期中)为了研究山体滑坡的成因,小科动手制作了两个小山丘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无植物覆盖。(如下图所示)(14%)
(1)小科向斜坡上洒水,模拟   。为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应该保持   、   等条件相同。
(2)实验中,观察到两个斜坡都形成了许多“小河”,而且汇入引水沟时都带有泥沙,这说明   。
(3)在进行实验时,小科对A、B两座小山丘的水流运动和径流情况进行了记录,如下表。
水流运动 径流的水量 径流的泥沙量
A山丘 较慢 较少 较少
B山丘 较快 较多 较多
分析表格中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    (填 “A”或“B”)山丘实验中径流的水量和泥沙量较少。这说明   对土壤有保护作用,而裸露的地面没有受到保护。因此,为了减少山体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应该:   。
(4)如果我们要继续研究“哪种坡度的土壤容易被雨水侵蚀”的问题,我们需要做怎么样的模型来进行实验呢?请在下面方框内画出模型并简要标注。
(5)下列地形地貌主要是由于降雨作用形成的是(  )。
A.弯曲的岩层
B.长白山天池
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30.(2023五上·瓯海期中)地震的成因。
(1)请在下图括号里填上对应的内部构造。(选填“地壳”、“地核”“地幔”)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其中   处的温度是最高的。
(2)小科准备了右边的一些材料,准备做模拟地震实验。
①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们铺在有塑料膜的小盒子中。
②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膜。
③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等泥变干后,将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小科模拟地震正确的顺序是   。
(3)在地震模拟实验中,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盒中的泥土会(  )。
A.相互挤压 B.出现断痕 C.向上隆起
(4)岩层的断裂、错开主要是由于(  )。
A.板块的运动 B.风的作用 C.水的作用
(5)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在野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陡峭的山坡和山崖
B.如果无法快速跑出去,可躲在桌.上等坚固的物体下面
C.如果在高楼中,可乘电梯快速逃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透明、不通光的物体阻挡了光的直线传播。升国旗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是利用了光直线传播的原理。
2.【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眼睛
【解析】【分析】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安全,所以我们不能直视亮着的激光笔。题干正确。
3.【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 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我们能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5.【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认识可知,光每秒能够走过30万千米,题目说法错误。
6.【答案】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理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在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利用酒精灯在底部加热,是为了模拟地壳深处的持续高温。
7.【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 风是制造沙漠的主要作用,大风将沙和土搬运到远方,而较大较重的岩石破碎物留在原处,成为荒凉的戈壁。那些被吹跑的沙粒在遇到阻拦或风力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许多相连的沙丘,形成广布的沙漠。
8.【答案】正确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地震与火山对人们的生活来说应该不是百害而无一益,对于受灾地区的人们来说是灾难,而对于全球地震是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的有效而唯一的途径。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使土壤变得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火山和地震属于内力地质作用,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力量,对地形的作用都是迅速的,风对地形的作用的缓慢的。
11.【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月球上,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其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都能作为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其他设备,两个宇航员之间可以看见彼此,但听不到对方的说话声音,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其他物质。
12.【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灯罩一般都是抛物线的,灯泡在抛物线的焦点上,而且大部分都是白色或者金属色的,从物理学上说,这些都可以帮助灯泡的光反射,会起到增强亮度的作用,故A正确。
13.【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全部通过,遇到半透明的物体光会部分通过,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光不能通过。玻璃是透明的,纸是半透明的,都能透过或部分透过,书是不透明,光不能透过。
14.【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在“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的实验中,“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的目的是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避免其他光源的干扰,方便观察实验现象,故A正确。
15.【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此时筷子斜插入水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从上面看筷子水中的部分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
16.【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混合光,通过一定的条件发生色散,就能够分解成七种颜色的色光。通过三棱镜,太阳光被分散成七色光,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17.【答案】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七色陀螺反射七种颜色的光线,由于人眼有暂留景象的特点,给陀螺涂上红、绿蓝三色,陀螺较快旋转时给人眼的感觉就像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看起来就是白色的(白色是混合光)。
18.【答案】C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 当我们观察到天然形成的彩虹时,彩虹出现的方向和太阳所在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是因为彩虹是太阳光进入空气中的小水滴发生了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后形成的,折射使太阳光色散成七色光,反射使太阳光改变了方向,只有在和太阳相反的方向才能够看到彩虹。在这个过程中,小水滴充当了三棱镜的角色。可见C符合题意。
19.【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日食;月食
【解析】【分析】日食,又作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
20.【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部力量包括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内部力量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塑造地表形态的外部力量主要包括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显著。风是空气的水平流动,大风携带沙粒不断侵蚀岩石,主要沿着水平方向侵蚀,下部沙砾大,磨蚀作用强,上部沙粒小,数量少,磨蚀作用弱,因此常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石。故A选项正确。
21.【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部力量包括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内部力量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塑造地形地貌的外部力量主要包括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入海口形成的滩涂主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在入海河流沉积作用、和海浪的顶托作用下,泥沙大量沉积下来形成滩涂堆积地貌;风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板块运动属于地球内部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故B选项正确。
22.【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分析地形图可知,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23.【答案】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流水作用一般可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不管是奔腾的河水,还是涓涓的溪流,都有搬运能力,都会夹带着泥沙甚至砾石向前移动。河流在不同河段流速不同,沉积物的颗粒大小、磨圆度不同。一般来说,上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流水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多为石块;中游河段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颗粒变小,石块因为搬运距离长,磨蚀程度高;下游河段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沉积物颗粒小,磨圆度高。读图可知,图中河段①、②、③,①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水流速度最快。
24.【答案】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读图可以看出,甲处是河流曲流河段,甲岸属于凹岸,流水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岸陡水深。对岸是凸岸,水流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坡缓水浅。故A选项正确。
25.【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土豆泥中的小洞要挖到盒底、番茄酱适当稀释;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要薄一些。
26.【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对于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实验中有热气;番茄酱模拟岩浆,番茄酱会喷涌而出;实验中能量要释放出来,所以我们能听到声音。
27.【答案】(1)A
(2)激光笔、水槽、线香等。|在水槽中放入点燃在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用激光笔照射,观察水槽中发生的变化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1)A.清晨,树林里的一缕阳光,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阳光透过大树间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故A正确;
B.下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因为光的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故B错误;
C.平静的水面上出现了树的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2)验证光的直线传播,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三张带小孔的卡纸、无孔的卡纸、手电筒、支架。实验过程:①如图1所示,把3张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1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卡纸之间间隔10厘米,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要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卡片中小孔的高度必须相同。在图1实验中,手电筒的光从第一张卡纸中射入,最终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
②将第2张卡纸的位置改变了一下,三个小孔不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这一次手电筒的光从第一张卡纸中射入,最终不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8.【答案】(1)
(2)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3)A
(4)A
(5)A
(6)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路图;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并且都与水平面成45度角。
(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并且都与水平面成45度角。光经过两次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如图所示,光的传播路线图。
(2)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光线发生两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人的眼睛是感光器官,只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才会产生视觉,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人的眼睛是不会产生视觉的。因此,在完全黑暗的地下管道里,即使我们的眼睛适应了黑暗,也是看不到地下污物的。
(4)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亮着的灯正在发光,属于光源;反光的镜子自身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没有点亮的手电筒没有发光,也不属于光源。
(5)工人叔叔站在检测管井口往下观望,发现浸没在水中的固体污物看起来要比实际位置浅一些,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形成的,
光从水中斜射进空气中时,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6)A.受到激光照射,水中的杂质反射反射现象,杂质被照亮了,故A不符合题意;
B.光在传播中一定会遇到杂质的阻碍,发生光的反射现象,该说法是错误的,故B符合题意;
C.用激光笔照射浑浊的水,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路径,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C不符合题意。
29.【答案】(1)降水;坡度大小;土质情况等
(2)雨水会侵蚀土地
(3)A;植物;增加植被数量
(4)答案1:无坡度无草和有坡度无草。
答案2:无坡度有草和有坡度有草,草量必须同样多。
(5)C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风、冰川和动植物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对土地都有侵蚀作用。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被侵蚀的情况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关,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
(1)图中是一个对比实验,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要保证只有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要相同。小科向斜坡上洒水,模拟降雨。为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应该保持降水量、地形坡度等条件相同。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两个斜坡都形成了许多“小河”,而且汇入引水沟时都带有泥沙,这说明流水侵蚀土壤。
(3)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A山丘实验中径流的水量和泥沙量较少。这说明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而裸露的地面B没有受到保护,径流的水量和泥沙量较多。因此,为了减少山体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4)对比实验中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如果我们要继续研究“哪种坡度的土壤容易被雨水侵蚀”的问题,需要控制的变量是坡度的大小,植被、洒水量、洒水强度、洒水时间等其他所有因素都相同,设计的模型如下:甲与乙对比,或丙与丁对比。
(5)A.弯曲的岩层主要是地壳运功形成的,来自于地球内力作用,与降水作用无关,故A错误;
B.长白山天池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与降水作用无关,故B错误;
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主要是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形成的,故C正确。
30.【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地核
(2)②①④③
(3)B
(4)A
(5)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是圈层结构,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如图所示,地壳地幔、地核的位置和范围。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壳,其中地核处的温度是最高的。
(2)根据小科准备的模拟地震实验的材料和过程,小科模拟地震正确的顺序是:②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膜;①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们铺在有塑料膜的小盒子中;④等泥变干后,将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③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地球运功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是形成地表高低不平的主要原因。在模拟地壳运动实验中,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相当于地壳张裂拉伸运动,盒中的泥土会断痕。
(4)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削低高地,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根据板块运动理论可知,岩层的断裂、错开主要是由于板块的运动。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主要作用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5)A.在野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陡峭的山坡和山崖,避免高处落石伤害,故A不符合题意;
B.如果无法快速跑出去,可躲在桌上等坚固的物体下面,可以减小伤害,故B不符合题意;
C.如果在高楼中,不能乘电梯快速逃生,电梯断电或受地震挤压不能正常运行,人容易受困,故C符合题意。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