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学年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
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
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
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
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剑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
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
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
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
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从根
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
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
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
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从根本上
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雏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
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
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
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我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
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
【高二期末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4034B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历史传统已经丧失活力,创新的目的是重新赋予其活力”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
创造与时俱进的活力,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可知,历史传统并非已丧失活力,创新
的目的是使历史传统发生转化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2.C(A项,“是为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做准备”于文无据,虽然习近平主席在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之前
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但不能据此认为这是为召开文化传承发
展座谈会做准备。B项,“这是中华文明突出创新性和包容性的体现”错,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促
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D项,“中华文明的
创新性决定了其连续性”错,根据材料二“正是因为不断创新和变革,中华文明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生
机活力,成为世界古文明中绵延五千多年而不中断的文明”,可知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必
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不能说“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3.A(“材料一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错,根据材料一
“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可知材料一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来谈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非“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4.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除文
化糟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创造与时俱进的活
力,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④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中国
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每点1分,答到“全面深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可给分)
5.B(“准备把公司研发的新技术捐赠给南泥湾”错,根据原文“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
偿献给南泥湾”,可知这项新技术不是“我”公司研发的,而是引进的。)
6.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李响跟着部队来到南泥湾,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李响面对无饭可
做的艰苦条件,拿着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就去开荒。②乐于奉献,不怕栖牲的精神。李响在南泥湾全力开
荒,曾创造了一天开荒四亩的记录,连续开荒一个月,牺牲在开荒的工作中,开荒的铁铲只剩下破片片。(每
点2分,答案只要围绕“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乐于奉献、不怕牺牲”即可给分)
7.①线索一:“我”的行踪。小说顺着这一线索写“我”要去南泥湾捐赠新科技、顺道带着李响的活动,以及“我”
在南泥湾的见闻。②线索二:李响的军旅生涯。小说顺着这一线索叙述了李响短暂的一年的军旅生活,着重
叙述了他在南泥湾的垦荒工作。③线索三:李响的家人在李响参军后的艰难生活,以及生活的变化。这是小
说的暗线,小说顺着这一线索勾勒了李直等李响的家人熬过艰难岁月的往事,以及当下蒸蒸日上的生活。
(每点2分,如果答家人对李响的感情这一线索也可给分)
8.C℉G(原文标点为: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
9.D(文中的“举”,指飞,“远举”指远飞,引申为隐逸。《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指托起。两者意
思不同。)
10.B(“并积极落实,促进了国家发展”错,根据材料一“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
议以谊任公卿之位”,可知贾谊提出主张,但没有“积极落实,促进了国家发展”。)
11.(1)于是诋毁贾谊说:“洛阳这个人,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让许多事情变得混乱。”(“毁”,诋
毁,1分;“初学”,刚开始学,学识浅薄,1分;“纷乱”,使…变得混乱,1分;句意1分)
(2)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超过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后”,这样
以后,1分:“举”,全部、整个,1分:“不过”,不超过,1分;句意1分)
12.①材料一提到贾谊写《吊屈原赋》,是为了记叙贾谊事迹,表明贾谊的志向。②材料二提到贾谊写《吊屈原
赋》,是为了论述贾谊忧国伤时,并引出本文批驳的对象一后人对贾谊的责备。③材料三提到贾谊写《吊
屈原赋》,是为了证明贾谊“不善处穷”,面对困境,只会逃避感伤。(每点1分)
13.C(尾联是写诗人回顾自己昔日经过武侯祠,吟咏《梁父吟》,感到不尽遗憾。)
14.“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两句运用了“众宾拱主”之法,(1分)写诗人看到鱼鸟犹疑不定,风云涌
起,似乎畏惧军法,常常护着军营的篱栅。(2分)首联想象奇特,把鱼鸟、风云人格化,说它们在诸葛亮死后
依然畏惧诸葛亮的军法而守护军营的篱栅,从侧面衬托诸葛亮军法严明的形象,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表
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3分)
15.(1)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高二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03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