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0 20:59:53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上)“抚顺六校协作体”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农业产量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经济也有明显的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井田制度的瓦解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土地买卖的加剧 D.变法运动的开展
3.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属于秦朝首创 B.为后世长期沿用
C.官员世代沿袭 D.削弱了中央集权
5.西汉武帝以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这一现象(  )
A.是汉代独尊儒术、察举选官的结果 B.是两汉据家世选官的后遗症
C.推动儒学成为汉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D.促使汉代官场形成一股清流
6.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7.下表所示为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当时(  )
时间 措施
贞观四年(630年) 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后追封为归义王
贞观十四年(640年) 在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五年(641年) 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A.对外交往的主导性 B.社会治理的广泛性
C.专制集权的制度性 D.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8.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彻底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 B.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C.增加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9.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10.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11.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
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
12.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B.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C.适应了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 D.都是兵农合一制度
13.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涉,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比较自由。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法律规范十分完备 D.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14.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15.有学者在研究晚明至清中叶的江南经济时提出,商业的繁荣不仅没有逐步瓦解传统的家族和宗族组织,相反,区域范围内的大市场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辐射,通过其构筑的商业网络将分散的区域市场沟通起来而形成的。能够为该结论提供佐证的是,当时江南(  )
A.农业趋于商品化 B.区域性商帮崛起
C.乡约的普遍推行 D.新生产关系浮现
16.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
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17.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皇家龙旗为图样,制定出海军旗(图3),后逐渐演变为国旗(图4),最终成为国家礼仪和政权的象征,显示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
图3 图4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 B.全面接受西方外交理念
C.外交环境明显改善 D.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18.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西学书目表》,著录近代以来译书约300种(见下表)。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不断有人续作。这一做法(  )
西学13类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西政10类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杂类5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潮 B.沿袭了中体西用思想
C.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D.提出了民主科学口号
19.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C.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D.救亡图存运动效果明显
20.下图为1894—1920年民族工业资本的变化情况。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资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外部环境的稳定 B.产业结构的均衡
C.群众斗争的高涨 D.政府政策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经济发展到达唐代的顶峰,而南方的经济也出现了崛起势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农业发展需要的人口数初步具备。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尤其是几条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内的土地免遭成潮的侵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江南的开发从内陆走向沿海,开发的大体格局在唐玄宗时已经定型。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剑光《开元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确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相比,明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2.出版书籍,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刻在兽骨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铭文,已包含了出版物的元素,主要为个人行为。……在宋代,印刷业遍及全国,形成了开封、杭州、成都、建阳、江西等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官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从事印书活动,民间印刷更是空前活跃。印书的品种,由过去的以佛经佛像为主,逐渐改变为以刻印经、史、子、集等书为主。印本书成为商品,书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摘编自石永强《古代印书机构》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设立于上海。商务自创办之初,张元济认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以“创务育人”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怀揣文化理想,承担起了近代印书馆的文化使命。它所确定的方针即是“一方发扬固有文化,一方介绍西洋文化,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之光大”。
——摘编自吴平《近代商务印书馆发展中的“道”与“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印刷业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抚顺六校协作体”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B A C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C B A A C B D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这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故选D项;“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不合史实,距今4000年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占绝对优势,排除A项;“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男女生产分工相悖,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态产生的主要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农业产量有很大程度提高”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井田制度的瓦解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相伴的,其原因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土地买卖的加剧是铁犁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变化,并非根源,排除C项;变法运动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并非根源,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国……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可知,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谥号,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表明楚国为华夏而战,体现出楚国对华夏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处于社会动荡、分裂时期,战国时期国家统一趋势加强,排除A项; 材料主要反映楚国对华夏态度的变化,未涉及礼乐制度被破坏的内容,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且材料未体现诸侯认同儒家思想,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A项;春秋时期出现县制,战国时期出现郡制,可知郡县制在秦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据材料“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官员由中央任命而非世袭,排除C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官僚多以经术起家……承家学,继续为官”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政策,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察举选官制度的确立,使得两汉儒学得以蓬勃发展。学者在授徒讲学的同时,受到学术家传习惯的影响,极为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继承,因此可以继续为官,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故选A项;汉武帝开始实行察举制,主要据品行选官,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排除C项;世家大族的出现并不会导致汉代官场形成清流,而是会导致官场腐败,权力斗争激烈,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十六国时期,两幅壁画显示河西走廊地区已经使用铁犁牛耕这一先进的生产方式,且丰收丰产,故选C项;“庄园式劳作”不合题意,与图1提及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相悖,排除A项;“全国普及”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河西走廊相悖,排除B项;“稻麦复种得以推广”不合时空,“稻麦复种得以推广”在宋朝,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打败东突厥”、“设立管辖西域的……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可知,贞观时期,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采取武力征服、设立机构、和亲等不同的举措,这体现了当时民族政策的灵活性,故选D项;材料内容属于唐太宗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措施,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A项;材料内容属于边疆治理,而非社会治理,排除B项;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相对于民主而言,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 。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丁为单位......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可知,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单位征税,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征税标准改为财产,并折钱征税,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是减少了税收名目而不是增加,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结合三省六部制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参与参议表章,故选A项;门下省职责是审核政令,排除B项;尚书省职责的是执行政令,排除C项;枢密院掌管军事,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可知,在政府的组织下,唐朝天文学取得了不少成就,这体现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旨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且并未提及科技发展的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世界天文技术的相关内容,无法做出比较,排除B项;材料是政府对科技的助力,不是控制,再加上科技也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改道为路,每一路设四个监司官,彼此互补统属,互申互察,这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故选D项;汉代形成刺史制度,排除A项;宋代四监司的设立是权力制衡的体现,并未出现权力失衡现象,排除B项;宋代并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C项。
12.【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适应了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元朝的“四等人制”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不能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B项;“猛安谋克”是金朝兵农合一的管理制度,但“南北面官”“四等人制”不符合兵农合一的特点,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土地买卖、典当......更换职业”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比较自由,说明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故选D项;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问题严重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信息,排除A项;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涉反映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但并不能说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排除B项; 法律规范完备是指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特点,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信息不能反映法律的规范,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宋……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明代,六部直属皇帝……直接上书皇帝”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裁撤中书省(宰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选C项;材料涉及中央权力运作的变化,属于“君主专制”范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属于“中央集权”范畴,排除A项;材料指出六部直属皇帝,君主专制强化,并没有涉及六部长官具体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明代废除了宰相,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了解决,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帮的崛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以血缘宗族为起点,以地缘关系为特征的徽商等商帮的崛起,明清的区域市场联系有了显著提升,故选B项;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和新生产关系浮现(资本主义萌芽)均对传统宗族社会具有瓦解作用,故排除A.D两项;乡约的普遍推行和当时的商业发展无关,故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选A项;英国通过战争手段而非经济利益强迫清廷屈服,排除B项;允许公使进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制定出海军旗并演变成国旗,最终成为国家礼仪和政权的象征,这是近代化的表现,而由“显示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可得,清政府试图融入国际社会,故选A项;仅从海军旗演变成国旗并与国际惯例接轨,不能得出全面接受西方外交理念的结论,B项的说法本身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清政府在旗帜和礼仪方面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并未提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所以没法得出外交环境明显改善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仅是在国旗这一国家礼仪和政权象征方面有了改变,与外交政策转变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不能得出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的结论,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学......西政......杂类”可知,梁启超所编书目涉及类别众多,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科技都包含在内,尤其是关于政治的内容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故选C项;近代以来,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的人就已经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思潮,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非沿袭中体西用,排除B项;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以后,中国一些家庭将牌位传统写法中的“君”改为“国”,表示抛弃皇帝而崇奉民国,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也传播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选B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且“天地”“亲师”的影响仍然存在,说明儒家思想依然有较大影响,排除A项;“影响深远”不合题意,与材料“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相悖,排除C项;“效果明显”与材料提及中“一些家庭”不符,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89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迅速增长,这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政策调整以及民国初期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关,故选D项;“稳定”不合史实,这段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仍存在,排除A项;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均衡,排除B项;群众斗争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表现:人口快速增加;农业得到发展;大举兴修水利工程;垦田面积扩大;南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区面积的增加;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工商业繁荣,形成地方性优势产业。(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棉作、植桑养蚕压倒稻作;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商业资本渗入农业经济;工商业市镇涌现,市镇经济繁荣;租佃关系得到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3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农业发展和工商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水陆交通发展;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赋役改革,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大量高产作物的传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得出人口快速增加;据材料一“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得出农业得到发展;据材料一“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得出大举兴修水利工程;据材料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得出垦田面积扩大;据材料一“明州及十个新县的析置”得出南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据材料一“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得出城区面积的增加;据材料一“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得出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据材料一“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得出工商业繁荣,形成地方性优势产业。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得出棉作、植桑养蚕压倒稻作;据材料二“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得出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据材料二“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得出商业资本渗入农业经济;据材料二“以苏、松地区为例”“市镇上”等得出工商业市镇涌现,市镇经济繁荣;据材料二“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得出租佃关系得到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明至清中叶的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农业发展和工商业经济繁荣,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大量高产作物的传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结合所学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制度等相关知识得出国家统一,水陆交通发展,赋役改革,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
22.【答案】
(1)变化:从个人行为为主到从中央、地方和民间齐参与;内容以佛教为主到以儒学经典为主;商品化程度提高(出现商业化趋势)。(每点2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6分)
(2)特点:体现强烈的家国情怀(体现救亡);注重国民教育、开启民智;融汇中西文化。(每点2分,任意答两点即可得4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文化启蒙日益迫切;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化运动的冲击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每点2分,任意答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1)概括宋代印刷业的变化,在答题规范上需要是由什么到什么。据材料一“刻在兽骨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主要为个人行为”到“官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从事印书活动,民间印刷更是空前活跃”可得从个人行为为主到从中央、地方和民间齐参与;由材料一“印书的品种,由过去的以佛经佛像为主,逐渐改变为以刻印经、史、子、集等书为主”,可得内容以佛教为主到以儒学经典为主;由材料一“印本书成为商品,书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可得商品化程度提高(出现商业化趋势)。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可得体现强烈的家国情怀(体现救亡);据材料二“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可得注重国民教育、开启民智;据材料二“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之光大”可得融汇中西文化。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定时空,此时是1897年的上海,故此时特点成因有以下方面,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已经发生,民族危机加深,文化启蒙日益迫切;
经济上: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已近产生;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近代教育慢慢发展;
外因上:西学东渐。
23.【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8分)
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2分)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8分)
可见,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得出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或者由材料“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得出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国人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史实阐述分析,如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进而得出结论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或者结合民族危机加深的过程中,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等史实阐述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进而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