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中学高2026届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指定位置。
2.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好
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 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关系的一项是(3分)(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 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D.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 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 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因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流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眼睛,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 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校园欺凌案呈现曝光增多、手段恶劣残忍、危害极大的趋势,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B.因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重视,不作为,使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
C.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讲述的故事说明,话语欺凌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危害同样极大。
D.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只是讲大道理,显得力度不够,未能很好地遏止他们的欺凌行为。
5.下列对上述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好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5分)
母亲的手
庄因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 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 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人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选自《八千里路云和月》)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由梦开端,然后顺势拙笔写母亲的手,感情细腻深挚,文笔朴素自然,全文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B.文中写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
C.文章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往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平凡生活一一展现开来,凸显了母亲人格的魅力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D.文章结尾一段用“至大完美”点明母亲的手所显示的伟大的母爱和永恒的人格力量,两个“从未”意在表现母亲的朴实自然。
8.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6分)
9.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6分)
四、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本题共3小题,19分)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①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②文赢: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嫡母。
用“/”给文中面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侯、伯、子、男,是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
B.寡君:寡,古代君王的谦称。寡君在此处是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称。
C.崤,崤山,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情节
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第二段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照应了蹇叔“远主备之”“郑
必知之”的论断,为秦国战败做了铺垫。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凸显矛盾,揭示“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的规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5分)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本题共2小题,9分)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完成16~20。(本题共5小题,8分)
16.《沁园春 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大千世界作了哲理性的高度概括,表现出了诗人豪迈乐观、昂扬向上的情怀。
17.《雨巷》中诗人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________________。”
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宾客发怒,同仇敌忾的画面。
《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语言应用,完成21~26。(本题共6小题,18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书的好处,是__________ 的,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一个酷爱读书、________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____________,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A,路人皆知 涉猎 邯郸学步 B. 尽人皆知 涉猎 鹦鹉学舌
C.尽人皆知 涉足 邯郸学步 D. 路人皆知 涉足 鹦鹉学舌
2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史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也有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他们议论朝政参考的对象。
B.荆轲刺秦王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轲是一位勇士,虽刺秦王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C.司马迁在史学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让人难以企及的。通过他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使中国历史的魂魄得以凸显。
D.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王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
2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您老是知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当我得知忝列门墙之时,心中狂喜。
B.我常光顾这家小餐厅,因为这里的就餐环境非常雅致,老板也很热情。
C.中秋节快到了,您日前对犬子多有照顾,特请您到我府上小酌,以示谢意。
D.您在报告中的一得之见,于我而言都是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
24.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思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雁: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C.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着游子漂泊不定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捣衣:羁旅愁思的情愫。
25. 请根据下面的示例,在所提供的事物中选择一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3分)
示例:
事物:气球
角度一:你的信念,是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角度二:吹得越大,越接近毁灭的边缘。
备选的事物:风筝、仙人掌、竹子、筷子
事物:
角度一:
角度二:
26.高一年级准备举办一次整本书阅读交流会,请大家为《论语》或《文化苦旅》写一段推荐文,可就某一方面(内容、思想或艺术特色等)进行重点介绍。需表达得体,语意连贯,语言富有文采,不少于8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
请以“_____________的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取一个主要事件,综合运用表现手法,体现人生某一方面的滋味,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题目要求是不能证明“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选项。C项,“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证明的是“古今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A、B、D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题目选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错,原文说的是“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项,“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已然未然,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是“有望”,而不是“能够”。D项,“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错,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是“有益于”,而不是“能够”。故选B。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不符合文意的一项。A项,原文第一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二段第一句话的正确改写,表述正确;C项是对第四、五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表述正确;D项是对第三至五段内容的正确概括,表述正确。故选A。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选项B,因果不当。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把原因只归咎于老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一摘编于《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也说明校园欺凌事件与多方面有关。故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自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故选C。
6.【参考答案】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答出4点即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据材料一“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材料三的表格,可以归纳出老师要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根据材料一女同学被人起侮辱性绰号一事,可归纳出学校要加强监督和管束;根据材料一“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归纳出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根据材料一“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材料二“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归纳出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根据材料二“母难辞其各”,可归纳出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材料三,还可归纳出要“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7.【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文章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错误,选项对重要细节描写所蕴含的感情把握不准确,联系上文内容可知,母亲“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更多的是对生活艰难而又不能改变的无奈和为剩饭一事揪拧孩子后的自责。故选B。
8.【参考答案】(1)关爱孩子、教育严厉。家里来了远客,“我”却不听母亲劝告剩了半碗饭,被母亲用手揪拧,打完后母亲心疼流泪。(2)吃苦耐劳、坚毅顽强。母亲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后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历经风霜,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3)宽容和蔼,理智善良。我把留级的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母亲的手颤抖着,后来又轻轻覆压在“我”头上,鼓励我继续用功。(4)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母亲会吹玉屏箫和笛子,还能吹奏很多曲子。(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从对孩子的态度上,文章第二段说“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这说明母亲既疼爱孩子,又对孩子要求严格,接着举出事例,家中来了远客,“我”面对好一点的菜多盛了饭却又无法吃完,并且拒绝了母亲要求“我”吃完的要求,事后母亲用手揪拧“我”,揪拧之后自己又哭了,这里既表现了“严”,又表现了“爱”;文章第四段面对“我”的成绩单,母亲“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这里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宽容,以及对子女教育上的理智。从对生活的态度上,第三段写母亲在寒冻日子洗衣,第四段写曾经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母亲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她的手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这些表现出母亲的吃苦耐劳,坚毅顽强;第五段写苦难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这说明母亲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
9.【参考答案】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自然引出下文写记忆中母亲的手;从形象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从主题上来说,借助梦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给文章主题定下了基调。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写意般的景物描绘的梦境中,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审题,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概括梦境的内容,分析这一内容在表现情感、烘托形象、引出下文以及凸显主旨方面的作用。首先看第一段所写的梦境的内容,梦境主要写了母亲和她的双手,除此之外,还写到原野、碧海青空、风筝、大风、炊烟、落日、古道、江声,这些景物对母亲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衬托出母亲形象的高大,这是形象上的作用;梦境中重点突出母亲的那双手,指出那双手对“我”意义,“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引出下文对记忆中母亲手的叙写,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作者在梦境中对母亲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可以说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是主旨上的作用;最后从对读者的效果来看,开头对梦境的描写营造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作答。
A
11.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12.C(文中没有依据表明杞子所说是谗言。)
13.(1)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T作。(“居”“积”“卫”各1分,句意2分)
(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克”“继”“其”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有听说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怨恨叛离之心。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送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活到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接着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天,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遣返)。把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14.D
15.①借景抒情。诗借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抒发发主人公失望、愁苦的情感。②比喻(或象征或拟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16.万类霜天竞自由
17.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1.【答案】B
【解析】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尽人皆知:人人都知道。根据语境,应选“尽人皆知”。涉猎: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涉足:指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根据语境,应选“涉猎”。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鹦鹉学舌:鹦鹉学人说话,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含贬义。根据语境,应选“鹦鹉学舌”。
22. 【答案】 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该把“《史记》”和“不仅”调换位置。B项,主客颠倒,首句可以改为“大家对于荆轲刺秦王并不陌生”。C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删掉“通过”。
23. 【答案】A
【解析】B项,“光顾”为敬辞,不能用于第一人称“我”。C项,“府上”为敬辞,不能用于第一人称“我”。D项,“一得之见”为谦辞,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不能用于他人。
24. D 捣衣:妻子思念行役在外的丈夫。
25. 事物:风筝
角度一:你的志向,是勇敢飞向高远的蓝天。
角度二:飞得再高,命运也被别人掌握。
26.略
七.作文: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以半命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2.要确定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3.要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以“_____的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结合“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分析可见,写作的“滋味”并不是饭菜的滋味,而是成长体验。题目要求是写记叙文。这样学生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典型的事件进行记叙,以突出在这次事件中自己品味到的或甜或酸的滋味,自己的成长经历,成长感悟。具体学生可以写读书的滋味、亲情的滋味、苦难的滋味等。对某一种活动某一种生活的感受,即“滋味”。“滋味”就要品尝,所以这样的作文在写作时要“细”,人物的描写要“细致”,情节要有“细节”,表现的情感要“细腻”,多使用心理描写。深挖“滋味”的内涵。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扣住“滋味”的含义,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如可以写读书,可描写读书的情形,表达读书的感受,抒发读书的情怀;写失败或成功,把失败或成功的事件写清楚写完整,在叙述中夹入心理活动描写。总之,文章的内容要有滋有味,文章的语言也要有滋有味。如《棉花糖的滋味》,可以不仅写棉花糖本身的甜甜的滋味,还可以写棉花糖的其他滋味,如由“棉花糖”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对人物的思念,引发自己的思考等,如“棉花糖”寄托了对阿姨的怀恋和时刻提醒我我也要像阿姨那样,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等。突出“滋味”一词,不可平平淡淡地“交代”,要仔仔细细地叙说真真切切地表达。
【素材】滋味——酸、甜、苦、辣、咸,感受心酸、甜蜜、苦涩、辛辣、痛苦,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事,体会到了一些感受,慢慢的懂得许多,从而长大。
我们的生活就像五味瓶,每天开几瓶便会令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
生活,是永远让我们猜不透的东西,即使他是预言师,也无法预测我们可以把握生活的滋味,烹饪出一道生活的好菜,感受生活。
涩涩的苦,淡淡的甜,浓浓的香,这便是咖啡的味道。其实,仔细一想,生活的味道又何尝不与这苦咖啡一样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古代文人对人间世事不能全尽人意的叹息。其实,何止古事才是不完美的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不尽人意的事了。我们对人生的不如意,又能怎样呢?是抱怨,哭泣,还是无所谓地一笑,然后一笔带过呢?我想这就是生活滋味中的无奈吧。
【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