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练案1 一诗双练
(时间:40分钟 分值: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友人入蜀①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深挚,语言简练朴实,笔力开阖顿挫。
B.颔联视角由高到低,峻山迎着人面拔地而起,“云气”傍着马头翻滚。
C.颈联中“笼秦栈”和“绕蜀城”相对,前者写山上蜀道风景,后者写山下春江绕城奔流。
D.本诗既劝勉友人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2.《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是写蜀道,请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首联从“蜀道难”写起,但和《蜀道难》强烈感叹的写法迥然不同,这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B.颔联和颈联就蜀道的景象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充分展现了蜀道“崎岖不易行”的特点,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C.“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生动、传神,含意丰满,既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的特色,又与前面的“芳树”呼应,形象地写出了春林繁盛芳茂的景象。
D.整首诗风格清新俊逸,以叙述语气开篇,中间展开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体现主旨,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富有韵味。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岁晏村居
石 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注 臛(huò):肉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喜悦之情。
B.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
C.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D.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一年将尽,家有余粮发端,描写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富有韵味。
B.在天气寒冷的岁暮之时以酒泡足,有驱寒的功效,能使人感到温暖。
C.诗人从嗅觉的角度写肉羹之美,与第二句“杯盘气味长”遥相呼应。
D.此诗朴实自然,有生活气息,于平淡中寓真精神,与陶渊明诗风类似。
2.诗歌最后一联称“此中得深趣”,请结合全诗分析“深趣”的具体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练案1 一诗双练
一、
第一组
1.B [“颔联视角由高到低”错。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视角是由低到高。]
2.(1)相同点:《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2)不同点:《蜀道难》写出了蜀道景物的凄冷,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而《送友人入蜀》写出了蜀道景色的动人优美和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
解析 相同点: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蜀道难》中,诗人一方面“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吟咏,直接抒发了对“蜀道难”的感慨;另一方面,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手法来渲染蜀道之难,透露出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忧虑与关切之情。《送友人入蜀》中,“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诗人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刻画了蜀地的崎岖难行,透露出对入蜀友人的忧虑与关切。
不同点:
《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描写蜀道景物的凄冷;“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送友人入蜀》中,“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花树笼罩着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描写了蜀道风光的瑰丽优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第二组
1.B [“颔联和颈联就蜀道的景象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充分展现了蜀道‘崎岖不易行’的特点”错。颈联描写的是蜀道瑰丽的风光,并非“不易行”之景。]
2.颔联对仗严整,想象奇特;描写了人走在栈道上脸侧突起山崖峭壁、马头升腾着云气的奇景,境界奇美,气韵飞动;凸显了入蜀之路狭窄、险峻、高危、奇诡的特点,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担忧之情。
解析 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
第一组
1.C [“长势不佳,令人担忧”错。“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是说冬天过后菜苗虽短却已经发绿了,阳春将至茶苞虽嫩也露出了鹅黄,表现了“春近”大地的生机与活力,寄予了诗人的喜爱与期望。]
2.诗人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表现了诗人喜爱村居生活,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解析 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颔联写天虽冷而酒可御寒,还联想到臛头的美味可口。颈联写“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迎接春天。写出了农村丰收后丰裕、安然、愉悦的生活情境,诗人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
尾联“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表示自己不会因平民身份而去羡慕那些膏粱之徒,因他岁晏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结构上,前三联所描绘的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与“真不羡膏粱”形成对比,“膏粱”不足羡慕,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第二组
1.B [“以酒泡足”错。“酒脚”指酒器中的残酒。“天寒酒脚落”指天虽冷而酒可御寒,寒则不足畏。]
2.①村居之事有“深趣”:岁末年终,家有余粮,杯中有酒,盘中有肴,饱含对农家丰收的喜悦之情(对村居生活的喜爱)。
②村居之景有“深趣”:菜虽短却青,茶芽嫩里带黄,虽幼稚,但孕育生机,富含对春来大地欣欣向荣的期待。
③村居之情有“深趣”:与下文的“真不羡”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不贪图富贵、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情操。
解析 先要理解“深趣”的含义,它指很深的情感志趣。再在分析中结合诗句阐释内涵,准确表达情感。创新练案3 一诗双练
(时间:40分钟 分值: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
苏 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 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之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2.诗歌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扣题,点明了送别的时令、地点、天气以及王适要去的地方。
B.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认为王适虽然性格冷漠但文章却韵味深远。
C.颈联虚实结合,既实写与王适以酒饯别,又虚写与王适万里同舟的情景。
D.由诗题及尾联的“杨柳春风”可以推知,尾联中的“榜”是春闱的杏榜。
2.有人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③。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④,疲兵敢犯犬羊锋⑤。
注 ①建炎三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十二月,入临安。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②甘泉:秦汉行宫,此处代指宋皇宫。③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④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当时他率军抵抗金兵。⑤犬羊锋:代指金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采用借古讽今的笔法,以烽火可达甘泉宫的典故,矛头直指平庸无能的统治者。
B.颔联以汴京沦陷与高宗出逃相对,写出局势的恶化出人意料,痛心之中暗含讽刺。
C.颈联以“三千丈”凸显自身愁绪,而爆竹烟花“一万重”的欢乐景象则更增其哀。
D.陈与义的诗取法杜甫,此诗风格雄浑沉郁,忧愤深广,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
2.前人说此诗“末二句转出一意”,请从结构与情感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是因,下句是果。朝廷无策抗金,使得金兵长驱直入,国事危急。
B.颔联“初怪”“岂知”二词,惊叹效果强烈,局势出人意料,矛头指向皇帝。
C.颈联写诗人虽愁白了头发,却适逢春天繁花吐艳,触景生情,不禁“稍喜”。
D.诗歌在布局和用笔上巧妙经营,忧喜错出,起伏顿挫,用事、抒情步步深入。
2.宋代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价陈与义的诗:“……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练案3 一诗双练
一、
第一组
1.D [诗歌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的意思是“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王适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其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王适的写照。]
2.①想象明年王适金榜题名的情景,表达了对王适赴考的无限期望与美好祝愿,情真意切。②就近取譬,取眼前杨柳春风美景,喻金榜题名之事,联想自然,意境优美。③寓情于景,将美好祝愿寓于春风美景之中,变上文伤别之悲为高中之乐,情感变化自然,诗歌格调为之一新。
解析 赏析诗句,首先要分析诗句的表达特点,看看它是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或是抒情,等等;再结合诗句的表现手法等来分析诗句的含意和所表达的情感等。
第二组
1.B [“认为王适虽然性格冷漠”错。“性如白玉烧犹冷”意在表明王适的性格温润如玉,无论经过多少次火烧也不会改变。]
2.①悲吟:春雨连绵,送别王适,诗人心中充满不舍和对王适北上无知音的担忧。
②希望:诗人赞赏王适的人品和文才,相信他明年定能高中,心中充满美好期望。
③作为送别诗,诗中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最后却流露出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解析 这首诗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他送别王适时的不舍、难过,有伤感,但不低沉,流露出对王适此次赴考满怀希望,“于悲吟看出希望”。首联“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在春雨绵绵的日子,诗人在江南送别前去赴考的王适。学子苦读为的是一朝得中,然而又有多少人从青丝熬到白首都未能得偿所愿,此次分别前往徐州考场,在没有知音相伴的漫长的日子里,王适将如何自处。在春雨连绵中,诗人不觉产生伤感之情。颔联“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王适的性格温润如玉。此联写出了王适性格好、文章佳,定能得偿所愿,表达了诗人的希望。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既实写与王适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其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写出了诗人期待王适明年定能高中,表达了对王适的美好期待。
二、
第一组
1.C [“而爆竹烟花‘一万重’的欢乐景象”错。“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爆竹烟花”。]
2.①结构上,前三联层层蓄势,至尾联突然翻转,形成强烈的反差,匠心独运。
②情感上,前三联侧重表达伤春忧时之感,尾联以“喜”收笔,更增其悲。
解析 结构上,尾联与前三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诗一共四联,在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首联直叙国事的危急;颔联由“初怪”到“岂知”,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颈联写诗人因国家动荡,虽睹春天之美景,也满怀伤感;尾联写向子率军抗金,让人看到了希望。前三联可以说是层层蓄势,尾联却突然翻转。
情感上,首联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不断南侵,国势日衰;颔联举汴京沦陷、飞龙入海两件典型事例,说明投降路线造成的严重后果,既痛心疾首,也隐含讽刺;颈联紧扣诗题写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回的悲痛心情,感人肺腑。故前三联侧重表达诗人伤春忧时之感。而尾联却以“喜”收笔,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他敢于率领疲弱之师抵抗金兵,更增其悲。
第二组
1.C [“适逢春天繁花吐艳,触景生情,不禁‘稍喜’”错。颈联意思是“我为国事忧虑,连头发都愁白了,可是年年春天百花照样开了千重万重,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山河已经残缺不全似的”。联系下文“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可知,诗人不是因繁花似锦而“稍喜”,而是因长沙太守向子不负厚望、敢以疲弱的军队抵抗猖狂的敌军而稍微感到高兴。]
2.①情感慷慨悲壮。从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南侵,到悲愤朝廷无能致使内地沦陷,最后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情感慷慨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②境界开阔苍凉。诗人笔下,“甘泉夕烽”“霜发三千”“烟花万重”等画面构造,使意境沉郁雄浑,形象鲜明,对照深刻,忧愤深广。③语言刚健苍劲。“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强烈的惊叹效果,表达局势出人意料的恶化,“孤臣”“敢犯”等语言深沉有力,抒发诗人悲壮的爱国情怀。创新练案4 群诗通练 同题诗
(时间:30分钟 分值:2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读 书
[唐]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②,犹胜凡俦侣。
读 书
[宋]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③。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 ①梠(lǚ):屋檐。②蠹鱼:虫名,这里借指书籍。③元元:人民。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皮诗首联运用设问,表示他没有其他的家产,值得夸耀的就是能堆到屋顶的书。
B.皮诗颔颈两联叙自己读书的情况和心得,尾联通过比较,强调自己不爱“俦侣”。
C.皮诗中“圣人”“英贤”,指书的作者,或者指书中记录的对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D.陆诗三、四句通过自叙,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在孤灯下老眼昏花读书的诗人形象。
2.两首诗写的都是读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 ①兰若: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芊蔚:草木茂盛。③朱蕤:红色的花。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诗“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
B.陈诗“迟迟”“袅袅”二词分别形容“白日”“秋风”,写出白天渐短、秋风吹拂的特点。
C.张诗一、二句对仗工整,“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之势,“皎洁”凸显秋桂高洁之质。
D.张诗五、六句以“谁知”引出山中隐者,写出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之情。
4.两首诗都写到了兰花,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甲]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初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C.甲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初月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乙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光暗淡,意境凄清。
D.甲诗尾联想到边关将士,诗人由乐转悲,停止游赏,写诗寄托愁绪;乙诗则在景物描写中暗寓愁思。
6.甲、乙两诗哪首是李白所作,哪首是杜甫所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语言风格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练案4 群诗通练 同题诗
1.B [“强调自己不爱‘俦侣’”错,诗人此处是强调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2.(1)皮日休侧重写读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开卷之乐,指明读书是与圣贤的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
(2)陆游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表达了他为平民百姓坚持苦学而别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解析 从皮日休《读书》的颔联“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诗人早晨在房内打开书本,就像与古代圣人对面座谈一般,这是诗人表达读书开卷之乐。而颈联“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则是说古代那些圣贤虽然和自己不生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留下了记载他们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与古代圣贤进行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这两联重点突出诗人对读书的情感体验。
陆游的《读书》与皮日休的《读书》不同,从前两句“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陆游读书的目的是为百姓谋利益。而后两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则是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人不怕付出辛苦。从中可以看出,陆游的诗是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
3.D [“写出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之情”错。“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兰桂的芬芳因而满怀喜悦。并不是兰花心生喜悦。]
4.(1)陈诗托物言志(或“运用象征的手法”),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诗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2)张诗托物言志,写兰逢春而葳蕤,这是它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用兰桂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表达了不慕虚荣、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
解析 陈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诗歌首联写到春夏时节兰若花叶茂盛,颔联又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写出了诗人对兰若秀色超群的赞美。而最后两联写到秋风渐起,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所以本诗写出了兰若由茂盛到芳华尽失直至枯萎的过程,诗人表面上是在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通过对兰若的描写来写自己,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诗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张诗也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歌首联,诗人用整齐的对偶句点明了自己的歌咏对象——春兰与秋桂,并用“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的特点。颔联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它们自有芳心美意,遇时而发,不求人知。尾联点明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两句以兰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和内心的恬淡从容。
5.D [“停止游赏,写诗寄托愁绪”错。甲诗尾联写诗人拒绝游赏西园,独自来到江边,看着天上的明月和水里的月光,迎着温柔的晚风吟起诗来。]
6.(示例一)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歌特质。
①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②“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示例二)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歌特质。
①“古塞”“暮云”“河汉”“关山”,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寓时世感慨,情感沉郁不抒。②“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
解析 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歌特质。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意思是风吹得云朵散乱,像云朵生出了爪子,沙洲水冷致使寒气浸湿眉毛。这两句的景色描写极为精彩,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看似静态的事物被写得灵动活泼。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意境清幽,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歌特质。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选用“古塞”“暮云”“河汉”“关山”等独特的边塞景象,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
颈联“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河汉虽然还是原来的颜色,但是关山凄寒,“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尾联“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本诗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意蕴深远,不仅写月亮,还表达出对江山社稷的关心,这是杜诗的风格。创新练案2 群诗通练 赤壁怀古
(时间:30分钟 分值:2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
B.“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词人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
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2.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这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赤壁怀古
苏 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 ①觜(zī)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的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4.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赤 壁
杜庠[注]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 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诗人抒发历史沧桑之情做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由苏轼的《前赤壁赋》化出,写诗人联想到苏轼泛舟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
6.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练案2 群诗通练 赤壁怀古
1.B [“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错,本词用曹操来正衬周瑜;但“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没有衬托周瑜之意,而是借英雄被埋没在时光长河中来抒发人生感悟。]
2.(1)手法:①描写的方式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使用了外貌、神态描写,“羽扇纶巾”“谈笑”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总括性地点明周瑜气度不凡。②衬托的媒介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美人小乔初嫁来衬托周瑜的英雄风度;《满江红·赤壁怀古》则主要用战场情形、曹操被困来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
(2)用意:《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表达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就的苦闷;《满江红·赤壁怀古》则借周瑜昔日气概不凡、功业卓著而今英雄不再来表达对人世沧桑变化的感伤。
解析 手法上:首先,描写的方式不同。《满江红·赤壁怀古》写“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意思是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借用赤壁之战困住曹操的事实,总括性地点明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气度不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展现了周瑜的儒雅。其次,衬托的媒介不同。《满江红·赤壁怀古》写“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主要用战场情形、孙刘联军围困曹操来侧面表现周瑜的年轻有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用美人小乔初嫁来衬托周瑜的英雄风度。
用意上:《满江红·赤壁怀古》说“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当年建立起丰功伟绩的周瑜,如今又怎么样呢?显然是感慨世事变迁,再伟大的英雄,也不免被时光淹没,表达的是对人世沧桑变化的感伤。《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通过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早生华发”却依然功业难成的对比,表达自己功业难就的苦闷。
3.B [“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4.(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任选两个角度即可)
解析 内容: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的事,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少年英雄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
情感不同:苏辙此诗尾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句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句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诗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词上片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片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词是以描写、抒情为主。
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彩,保留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他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5.D [“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错,应是“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
6.“过此不堪回首处”直抒胸臆:伤感于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的苏轼和客子,早已随历史而逝。(“而今安在哉!”)“荒矶鸥鸟满烟芜”以景结情:“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写出了现实的荒凉,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仕途失意的感慨与人生短暂渺小、宇宙苍凉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