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任务群五 古诗鉴赏
对点练案1 把握古诗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内涵
(时间:40分钟 分值: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示孟郊①
孟浩然②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③何其繁,伯牙④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⑤徒⑥云云⑦。
注 ①孟郊:生平不详,推测为孟浩然好友或后辈,但非指中唐“苦吟诗人”孟郊。②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③众音:一般世俗的声音。④伯牙: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他和后句的钟期(钟子期)是“高山流水”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⑤薄俗:流俗。⑥徒:徒然。⑦云云:纷纷纭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描写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的情景,兼用比、兴。
B.“众音”两句叙写世俗的琴声极其繁杂,唯独伯牙一个人不喧闹,对比中蕴含诗人鲜明的态度。
C.“钟期”两句运用“流水对”,说明钟子期一听见伯牙的琴音,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就流传千古了。
D.本诗语言平淡,蕴藉丰厚,意境雄阔,诚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的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2.本诗题为“示孟郊”,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希望借助本诗告诉孟郊些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
炎酷顿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诗(其二)
张 耒
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
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
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
老翁复何事,新凉欣酒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交代了写诗缘由、时间、天气、人物、心情,备极详细,颇有趣味。
B.前两句交代从酷夏到凉秋的季节转换,“苦”和“飒然”两词显现了诗人的心情。
C.三、四句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
D.最后两句照应题目,写出了诗人闲来趁着秋日的凉爽欣然享受美酒的怡然快乐。
4.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包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过伊仆射旧宅①
李商隐
朱邸②方酬力战功,华筵俄叹逝波穷③。
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
幽泪欲干残菊露,余香犹入败荷风。
何能更涉泷江④去?独立寒流吊楚宫⑤。
注 ①伊仆射:伊慎,曾先后参与讨伐叛党,唐宪宗时为检校尚书右仆射。此诗是诗人即将渡江赴徐州任职,过伊慎旧宅时作。②朱邸:指伊慎在京师的华美府邸。③逝波穷:喻去世。④泷江:赣江支流,诗中泛指长江。⑤楚宫:战国时楚国宫殿,借指屈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刚刚还与伊慎在府邸酬战功,可盛筵好景转瞬即逝。
B.眼前的回廊楼阁破败尘封,昔日的热闹变成了一片空寂。
C.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写了伊慎令人难以忘怀的高洁品质。
D.尾联中的“何能”意为“怎么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6.此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春 望
陆 游
天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
波光迎日动,柳色向人深。
沾洒忧时泪,飞腾灭虏心。
人扶上危榭,未废一长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于春天回归时所作,诗人面对春回之时山川一扫阴云无限感伤。
B.首联的“回”“扫”二字,用字简约,概括写出自然节律运行的力量。
C.颔联用“波光”“柳色”具体描写春天美景,景物也暗含明朗的色调。
D.尾联写诗人虽需人扶持,但仍要登高长吟,抒发内心不尽思绪。
8.本诗与杜甫的《春望》都抒发了关心国事、担忧时局之情,除此之外,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别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练案1 把握古诗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内涵
1.D [“意境雄阔”错。沈德潜对孟浩然之诗的评语“语淡而味终不薄”,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语言虽然寡淡,但是言语的意蕴很深,令人回味。意蕴“很深”,而非意境“雄阔”。结合本诗,无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还是中间的用典、最后的告诫,均难体现“意境雄阔”。]
2.①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那样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②面对众音繁扰、知音难觅的窘境,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③面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委婉地劝告对方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
解析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意思是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诗的前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孟郊: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那样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意思是世俗的琴声何其繁杂,俞伯牙一个人独不喧闹。诗人以“高山流水”的典故,告诫孟郊:尘世喧嚣,知音难觅,即使如此,也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意思是“我”劝你不要在意世俗的纷扰,让那些奸邪小人自己说去吧,自己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就够了。面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诗人委婉地劝告孟郊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
3.C [“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错。三、四句写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
4.①诗中的“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两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秋天就会到来,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②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③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
解析 诗句“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意思是酷热的夏季遇到秋天,西风突然吹起,吹走了夏季的炎热。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两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秋天就会到来,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走向衰败,早在得意的时候就种下了祸根;一个人转向失意,早在生机勃勃的转机中就有了征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
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真正的智者,懂得居安思危,对于灾祸,防范于未然;在灾祸来临的时候,坚持改变,熬过至暗的时刻,就会迎来新的成功。起起伏伏就是人生,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顶峰。因此,在高处的时候,主动走好下坡路;在低谷的时候,积极向上攀登。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
5.A [“诗人刚刚还与伊慎在府邸酬战功”说法有误。这是诗人路过伊慎旧居而写的一首凭吊历史人物的咏怀诗。首句的意思是朝廷给予伊慎高官厚禄,谢其力战之功,可是盛筵好景转瞬即逝。诗人作此诗时伊慎已经去世,因此诗人不可能与伊慎在府邸酬战功。]
6.①对伊慎功勋、人品的深切缅怀、赞美和追崇之情(对为国立功人物的缅怀、赞美与追崇之情);②对繁华转瞬即逝、人生无常的感慨;③忧国伤时的激愤情怀。
解析 第一句“朱邸方酬力战功”意思是朝廷给予伊慎高官厚禄,谢其力战之功,由此可见诗人对伊慎功勋的认可与缅怀。颈联“幽泪欲干残菊露,余香犹入败荷风”,看似是写庭院的荒凉,实际上是以拟人的写法,借残菊倾吐无限深情。残菊有情,眼泪快要哭干了,但犹有清香随风飘散,这也是借物寓意,赞颂贤德之人菊泽仍然余香不断,永远让人感念。而尾联“何能更涉泷江去?独立寒流吊楚宫”意思是何堪更远涉泷江至荆楚旧地,独立寒流之畔而吊楚宫。这里更进一层表现了诗人想要追随贤人遗踪的缅怀之情:诗人希望能够渡过边远的泷江到伊慎曾立战功的地方去凭吊,赞扬缅怀之深情溢于言表。由此可知,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伊慎功勋、人品的深切缅怀、赞美和追崇之情。
“华筵俄叹逝波穷”,慨叹在这座红楼中庆功宴似乎依稀可见,但席散人空只留下无穷无尽的叹息,正是流年似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颔联“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具写旧邸的荒废:看得见的只是瓦塌檐断,满屋尘灰,再也听不到鸟语人喧,一片寥落凄凉。不能不激起人的满怀惆怅,无限伤感。由此可知,诗句表现了诗人对繁华转瞬即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结合整首诗可知,李商隐对卓具丰功伟业的人物始终尊崇向往,对他们的不幸充满激愤和同情。这种对理想人物的缅怀赞颂正是他对现实政治忧心关注的反映,是他忧国伤时的情怀的深切表现。
7.A [“一扫阴云无限感伤”错。“积阴”指“酷寒之气”,不是“阴云”的意思;情感上也不是“无限感伤”,而是“略感欣喜”。]
8.(1)杜诗情感:飘零他乡、别离家乡亲人的悲痛;烽火连绵,家书难达,对家人的无限牵挂;白发零落、暮年已至的自伤之情。
(2)陆诗情感:大地春回,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内心升腾起的消灭胡虏的强烈意念;登高必赋的情致与壮怀。
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的不同,可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经历等作答。
杜甫创作《春望》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长期羁留于长安,与亲人远隔,故诗中主要情感为感时、伤乱、忧国、思家。诗歌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自伤暮年,一方面因羁留长安而倍加思乡念亲,另一方面眼见山河破碎,不禁忧虑国家前途。
陆游《春望》作于故乡,在感慨山河动荡的同时还表达了驱逐金人之壮志。“波光迎日动,柳色向人深”,“波光”“柳色”具体描写春天美景,景物也暗含明朗的色调。诗人面对大地春回,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喜爱。“沾洒忧时泪,飞腾灭虏心”,金人南下,盘踞中原,诗人的报国之心飞腾激昂,涌动不息。诗人年老体衰,但驱逐金人、收复失地之志不减,故诗中主要情感为报效国家之情。“人扶上危榭,未废一长吟”写诗人虽需人扶持,但仍要登高长吟,抒发内心不尽思绪,表达了登高必赋的情致与壮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