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是韩非子。本课更反映了他在哲学方面的成就。他提出“参验论”,认为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是比较研究,“验”是证实。这一理论呈现了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的观察、思考、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验证。
本篇文言文是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这一篇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它都能穿破!”有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文中这个楚国人既卖矛又卖盾,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楚国人是一个商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商人的本性就是在宣传自己商品的同时不自觉地夸大它的功效,来增加销量。这无可厚非,见多不怪。但问题出在哪里呢?“矛”是一种进攻的武器,而“盾”是一种防御的武器。这是自然存在的事实。巧的是这二者本来就是相互抵牾的,这个本质,楚国人恐怕没考虑到。再缺乏分析考虑的基础上,他吹嘘他的盾坚不可破,同时他还吹嘘他的矛无坚不摧。但是围观的人看出了破绽,这两句前后抵牾的话,用一种方法就可以击破他的论断——就是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看看什么结果?如果他的矛把盾刺破了,那就说明他的盾并非坚不可破;如果他的矛刺钝了,说明他的矛并非无坚不摧。无论是哪种结果,他的论断必定击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所谓的前后相应,就是要在说话之前要在充分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基础上来进行发言,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那么所说的话可能会不攻自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实事求是、思维缜密的科学态度正是韩非子唯物主义的辩证哲学思想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前后矛盾的情况,在学生写作文时,不知不觉会出现病句,如“他大约肯定不会来了。”这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推而广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这种事实,有的事物本事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审视。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反映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忠孝不能两全,这就典型的双趋冲突。两个都很好,两个都想要,但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抵牾,或者由于外界环境的原因,不能同时具备。反映在学是的学习中会怎样呢?有的学生既想考个好成绩,又想过安逸的生活,这就存在冲突了。
在遇到问题时,要分析具体的情况,如果想过安逸的生活,肯定难以取得好成绩。怎样解决这一冲突呢?就需要进行分析、思考,怎样分析呢?可以结合名人刻苦勤奋的故事,可以是近现代的,也可以是古代的。如之前学习的《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孔子拜师》还有课外接触的“韦编三绝”“牛角挂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阅读初中阶段的《送东阳马生序》,通过这些资料的学习和阅读,学生们就会总结出一个道理:一定要刻苦勤奋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途径。
明确道理后,如何采取行动呢?就要分析现状,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生存压力的增大,国际形式的严峻、知识的普及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努力刻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那如何采取具体的行动呢?这也需要学生分析自身的学习现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正如帕尔默提出的小宇宙教学,各个“小宇宙”之间是融合,递归的。让我们透过寓言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走向广阔的思维的天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2.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3,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一理性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景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猜猜寓言,揭示课题
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篇幅简短,但寓意深刻。相信你们都积累了很多,现在我们来玩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出示图片猜故事:狐假虎威,(正确)拔苗助长,(聪明)亡羊补牢,(了不起)守株待兔的故事。一齐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关注难读的字,读通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借注释和单音节组词的方法,理解了主要字词的意思。关注同音字“鬻和誉”,“夫和弗”,易错字“吾”,尝试读通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师:读得正确流利很了不起。
3.指导读好长句子。长句子如何读好,一起看。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与是连接词连接不可陷之盾,无不陷之矛,不可是否定词。所以应该这样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生练习读好长句子。师:生读长句子,读出了节奏,真了不起。
4.再次指导读课文。把这个句子放在课文中,谁敢来挑战。师: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掌声送给他。
创设情境: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集市,话说这楚国集市可谓人来人往,只见那商人吆喝声声高,行人熙攘好物挑,好一番热闹景象。楚人的这番吆喝吸引了你们的围观,见其称盾坚固无敌,又闻其夸矛锋利第一,善于思考的你不禁问道: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你也想问,其人的表现是,此时的楚人为什么戛然而止了呢?我们来帮帮他吧。
三、关注思维,聚焦过程
任务一:帮“楚人”找问题
1.关注“楚人”的言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楚人言行的句子(板书:品读言行)(提醒学生画完整的句子)
2.交流句子。谁来分享你的收获,还有吗?找得很准确,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3.师边说边梳理板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板书:盾、矛)他是这样夸他的盾的,他又是这样称赞他的矛的(出示两个句子)。看句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看前半部分,都是吾什么之什么?坚、利是盾与矛的特点,把它放在之后面有什么作用?(突出强调盾的坚固,矛的锋利。)
4.关注(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些。)再来看后边,无不?是什么句式,改为肯定句是?
5.哪一句好?为什么?(因为双重否定句更能说明矛的锋利无比)同意第一句的请举手?“无不陷”说明矛的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板书:无不陷)
6.上面的否定句中的“莫”充分说明盾坚固无比,坚不可摧,(板书:不可陷)谁来替楚人夸夸它的盾与矛。指生读上面的句子创设情境读:楚人为什么要如此夸它的盾与矛呢?也许是想卖得快一些,也可能是想把价格提高多赚点钱我们努力帮它吆喝吧。
7.这时,一个路人打断了他的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用楚人的矛去刺楚人的盾,会出现哪些结果呢?
8.我们一起来看共学单上的挑战一:
思维冲浪师读冲浪要求:根据冲浪要求,先同桌讨论再执笔书写
谁来交流你的推理过程,
生1,这是一种可能性,还有其他可能吗?还有其他可能吗?既然两者都坏,有没有都好的,这就是第四种可能。
表格梳理,师生一起总结:这就是有根据的推理。
任务二:帮“楚人”找原因
我们还要根据推理,进行有条理地表达。PPt说探究楚人的思维,(板书)就知道楚人在想什么,我们帮他找到了弗能应也的原因。
任务三:帮“楚人”明道理
1.师:原因找到了,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2.再来回到那热闹的街市,楚人在卖盾和矛的时候是怎样呦喝的呢?是一口气说完的吗?是先誉,又誉,楚人在说后面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想到了前面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了吗?他把矛和盾的作用都夸大到了极致,前后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尴尬至极,所以无法回答。
3.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想告诉楚人什么?让我们一起告诉楚人:齐读。相信楚人也明的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板书:明了道理)结语:旁观者的发问让我们为之拍案叫绝,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寓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音乐伴奏,让我们读读背背吧。
4.这篇文言文仅仅70余字,却讲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
话讲这个故事吗?
要求,生根据共学单,练习讲故事,要求做到以下四点。
5.生讲故事,生评
师:故事讲完了,老师还有个疑问,楚人该怎样做才能把矛和盾快速地卖出呢?
任务四:帮今日之“楚人”
1.根据PPt交流,师:对,分开卖,避免时间上的冲突。
2.你们身边有自相矛盾的现象吗?烟上却写着吸烟有害健康。电视广告中有一段话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妈妈想减服却说吃饱了减
3.生活中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现象,就让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帮帮今日之楚人,化解自相矛盾的现象。
第一个用什么办法?放警示牌,化解地点上的冲突。
第二个用什么办法?科学饮食,做到吃饭和减肥两不误。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我们只要动脑,想合理的办法,就能化解矛盾,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总结: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负薪救火》《老马识途》,这些故事经久不衰,因为它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思维,原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明天,所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5《自相矛盾》评测练习
学号 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按要求填空。
楚人有鬻( )盾与矛者,誉之曰:“吾( )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给文中加线字注音。
2.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1)鬻_____ (2)誉_____ (3)陷_____(4)或_____
(5)何如_____(6)弗能_____(7)应_____(8)立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这句话,应该用语气__________(热情 嘲讽 夸赞 惊讶)。
4“弗能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5.下列事例自相矛盾的是( )
A我已经洗好衣服了,可妈妈总是不放心,要再洗一遍。
B嚷着要减肥的姐姐总是控制不住食量,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
C每天出门前,奶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路上小心。
D爸爸总是夸哥哥的字写得好,责备我的字写得不好。
6.《自相矛盾》是一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难一》,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最锋利,又夸自己的盾最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本节课一共设置了四个教学目标:
1.认“吾、弗”两个生字,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教学效果如下:
一、教学效果
(一)这篇小古文,有几个字比较生僻,在认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选择将字音及字意,揉入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而不是单独割裂的讲解某个字的意思:如“鬻”,笔画较多,属二类字,生活中不常用,较生僻,需要学生带入句子中,联系文句理解和使用。再如“誉”字,则是让学生根据上文楚人的身份去推测其叫卖时的样子,进而理解“誉”有称赞、夸耀之意。
(二)在学习文本内容时,学生通过模仿楚人,夸耀自己的产品,大声叫卖等场景,融入故事中,进而与文中的围观者不谋而合,明白“其人弗能应也”原因。在自我质疑中,悟得故事中要阐明的道理。
(三)讲故事环节,先回顾先前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再给学生留出练习时间,在此基础上,已点评促讲解,层层推进,步步提升,效果较好。课堂最后的帮帮今日之“楚人”的环节,也让学生来了一次头脑风暴,拓展思维,直指单元目标——思维的火花。综上所述,本节课四个目标都已达成。
二、不足之处:虽然整堂课按计划完成,环节相对流畅。但仍有以下几点遗憾之处:
(一)在二类字学习环节,我设计了学习单,意在通过注音来检测预习及课堂读书效果。但是学生互评后,我没有及时的将普遍出错的字音进行针对性的巩固,导致后续仍有个别学生出现读音不准的情况。
(二)在模仿楚人叫卖环节,学生的表现略为拘谨,张力不足,尤其是那种自夸炫耀的样子并未较好的体现。此时我没有及时做出恰当点拨,气氛烘托不够,致使此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将全体学生带入故事”的效果。
(三)在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一点问题时,我忘记了自己原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追问学生“何如?” “何如?”让学生自我质疑,明白楚人的自相矛盾。这一追问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但很遗憾这点没有做到位,导致学生后面在讲自己明白的道理时,不够深刻,对于程度较弱的孩子,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铺垫作用。
(四)最后的课文背诵环节,目标指向过高,任务出示有些突兀,在设计上需要更自然一些。
三、努力方向上述不足之处,是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的,除了本课呈现的问题,我也察觉到,自己有以下几点需要不断提升:
(一)对学情的把握,需要更准更细。学情不仅仅是一个班的学科学习情况,更是对每堂课,每种课型、不同类知识点的学生掌握情况把握。只有做到细致把握,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有的放矢。
(二)老师本人的情绪感染和气氛带动能力需要不断增强。课堂上,老师是穿针引线之人,也是学生的主心骨。我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被学生的回应效果左右情绪,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展现效果,会有着急、慌乱之感。这对课堂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也是自己能力不足的体现!今后我将继续提升自己把控课堂大局的能力,努力做到气定心稳,细致入微。
(三)加深对教材和文本的挖掘,对知识的外延进行拓展,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的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照搬教参,仅完成教参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这种方式没有错,也很稳妥。但在现今倡导的学科融合,大单元,大概念的方向下,已远远不够。让教学始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就需要我在平时积极的进行自我充电,保持对知识的敏感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展知识广度,丰富知识储备,更好的引领学生感受知识海洋的乐趣与活力。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知易行难。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教方法,提能力才是教学的落脚点。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做学生能力培养的好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