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 审题 立意
1.了解在写作中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理解审题立意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2.理解怎样审题,从哪些方面审题;了解文章立意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要求。(难点)
3.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文,写出符合题意、思想健康、立意新颖的文章。(素养)
学习目标
写作指导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审题是写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作文成败关键性的一步。审题的具体任务是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审 题
一、何谓审题
二、审题的方法
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比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再如《初中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初中”界定了要写的是初中阶段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小学或者幼年时的故事;“二三事”则表明,要选择两三件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来写,不要只记叙一件事,也不要拉拉杂杂流水账一般写若干小事。
写作指导
2.审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比如《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体悟。
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读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写作指导
3.审题时,抓住“题眼”,确定文章重点。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核心,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挖掘题目中的含义,就是把握住了
“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那么,应如何抓“题眼”呢?
写作指导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写作指导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
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将题目意思引申。这样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写作指导
如《路》《脚印》《春风》等题目都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路”不仅仅指脚下的道路,更应该指“成长的历程”;“脚印” 不仅仅指地上的脚印,更应该指“人生的足迹”;“春风” 不仅仅指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应该指“轻言细语的教诲”。可见找到“虚题”的另一半,就找到了思维的天空。这种引申法适于单独词(如《花》)、象征词(如《风波》)、比喻词(如《心窗》)和有双关意义(如《黑色的日子》)等作文题目。
写作指导
1.命题作文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有些题目会设置一些限定条件,这些限定条件往往确定了题材的范围或者写作的注意点,千万不可忽视。
(1)捕捉题眼,推敲限定词
以《冬天的回忆》为例:“回忆”是“题眼”,写作时要侧重记叙回忆中的人或事对自己的触动。“冬天”是限定词,文章的内容要是冬天发生的,并由“ 冬天”的内容引申开去。
有些作文题目中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深刻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例如《风景》,仅仅理解为“清风明月”“奇山异水”之类的自然风光固然可行,但若深入探究,将其理解为“美好的心灵、操守、社会风尚”等人文风景,则更有意义。
(2)挖掘题目的内涵
补题时,所补内容要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要积极、健康、向上;要兼顾文章体裁;要兼顾新颖性。如《 ,我要对你说》这一作文题,如果写“爸爸”“妈妈”“朋友”之类,则显得普通;但如果写“孔子”,另辟蹊径,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作为倾诉的对象,就显得新颖别致。题目醒目,立意新颖,作文才能出彩。
(3)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需讲究
2.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1)要准确把握材料内涵。读懂材料、把握中心是写作的重要前提。
(2)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并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二、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 “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正确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思想内容正确,能准确、全面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切题,完全符合题目的要求。积极是指文章要肯定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1.立意的要求
(1)正确、积极
鲜明是指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时,态度要明确。集中是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中心的表达要明确、突出。
(2)鲜明、集中
深刻是指能够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新颖是指能够提出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或能够运用新的材料,给人以新的启迪、新的感受。
(3)深刻、新颖
2.立意的方法
就是针对材料中某个含有积极因素的人、事、观点或内容,顺势拓展开来,确定自己写作的方向和角度。这种立意方法一般直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思路清晰简洁,不拐弯抹角,符合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普遍规律。
(1)顺势立意
这一类立意法包括由表及里、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按时间顺序拓展、由地点向外拓展、由情景拓展等多种方法。
就是不顺着题目中本有的意义进行思考,而是从其他方向思考。例如,逆向立意,从题目中思想的对立面去思考,确定中心;再如,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确定中心。
(2)变向立意
改变自己
我是一个内向、孤僻的女孩。①
同桌,很少搭理我,偶尔的交流,也仅仅是简单的“喂”与“哦”;课堂,忽略了我的存在,因为从不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即便是老班,也只是“例行公事”,勉强与我闲聊几句……
优秀例文
①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概括有缺陷的个性。
我慢慢地感受到,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碰到难题,没有帮助的同学;遇到不如意的事,没有倾诉的对象;即便有了令人激动的喜讯,也没有可以分享的人……②
回到家,也只能与电视“相依为命”。一天,电视里正在播放着
②第2、3段,用铺叙的方法,进一步突出自己的“内向”和“孤僻”,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
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终将沦为“孤家寡人”。④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
上课时,面对老师的不断提问,像同学们那样,将手高高地举起;课间,遇到不懂的问题,红着脸向同学请教;看到同学们遇到困难,会
④“我”明白了事理,既突出中心,又巧妙地点题。
尽力伸出援助之手;对于班上的活动,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名参与者。老班也开始表扬我,还让我担任了纪律委员……⑤
遇到困境,遭受挫折,我也逐渐学会了坦然面对——
为了挑战自己,我报名了一个
⑤肯举手、能请教、愿帮助、乐参与、受表扬……这些变化,让“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主题得到突显。
节目主持人选拔赛。刚开始时,我紧张得心“咚咚”直跳,既想放弃但又有些不甘,一想到因内向、孤僻带来的烦恼,想到同学们之前对我的忽略,我就暗暗地鼓励自已:“加油,你是最棒的!”于是,初赛,我顺利过关;复赛,我依然
⑥“主持人选拔赛”这一情节,深层次地展现了“我”的变化。
出线;决赛,因高手林立,赛场经验不足而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抛弃了孤僻,拥有了大胆,悦纳了环境,收获了久违的和谐与温馨。⑥
现在,那个害羞、内向的女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活泼开朗、
⑦问答式结尾,别具匠心,紧扣材料,深化主题,卒章显志。
热情大方的女孩。
或问:为何变化如此之大?答曰: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就会柳暗花明!⑦
名师总评
习作构思精巧,颇具匠心,主要体现在:
(1)中心明确。“猫头鹰和斑鸠”的寓言故事能生发出很多主题,但“改变自己,主动适应环境,让自己与环境和谐相处”,无疑是最直接、最让人接受的观点,对此,习作叙述了“我”从“不顺应
环境,处处被动”到“改变自己,悦纳环境,柳暗花明”的转变过程,让这一中心得到很好的突显。
(2)讲究细节刻画。无论是刻画“我”的内向、孤僻,还是叙述“我”努力改变自己,都让细节“说话”,让细节彰显过程。
做人贵在自省
长期不照镜子,弄得灰头土脸,自然不够文明。一天照镜一次,洗去仆仆风尘,便能容光焕发。这说明,做人贵在自省。①
唯有善于自省,才能进步。②
①呼应标题,引出中心论点——做人贵在自省。
优秀例文二:
②提出分论点一。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最终成为贤德之士。 司马光小时候贪玩贪睡,为了改掉这个坏毛病,他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只要一翻身,头便滑落到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每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铜也好,古也好,人也罢,这些都是自我反省的参照物。一个人想要进步,自省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③
唯有善于自省,才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④
③本段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证明分论点“唯有善于自省,才能进步”。
④提出分论点二。
高尔基说:“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错误,将会成为你与他人关系的调和剂。”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处处与蔺相如为难,但蔺相如心胸开阔,不与他计较。当廉颇听到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好友。这一文一武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将相和”的故事也一直传诵至今。韩愈年轻时曾到朋友家作诗会友,
在创作时因情绪激动打翻了朋友的一只碗,回到家后反省自己:打破了一只碗事小,但如果办公也意气用事,岂不会坏了大事?于是他登门谢罪,削掉了一束头发以作誓证。朋友被他这种精神感动,更加信任韩愈,与他成为的至亲至信的朋友。⑤
⑤本段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证明分论点“唯有善于自省,才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让他在人生航道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反省能使人变得更好。而有些人害怕承认错误,害怕丢面子,从不自我反省,自欺欺人,坚持自己是对的,最终使人际关系僵化,甚至连至亲好友也弃他而去。⑥
⑥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继续论证分论点“唯有善于自省,才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自省,是黎明,它能为你带来新一天的曙光;自省,是阳光,它能为你带来无限的温暖;自省,是街灯,它能为你照亮夜行的路。自省,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时刻记住它,善待它吧!生命因自省而更加精彩!⑦
⑦先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反省的作用,最后发出号召,收束全文。
【名师点评】
本文选择“题文展示一”中的写作主题②“唯有自我反省,才能进步”,提炼出新的中心论点——做人贵在自省。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自我进步和人际关系两个角度,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全文详略得当,例证丰富,中心突出,立意明确。
【满分作文】
父亲是个木匠,因为师出无门,所有木工活都是自学成才。父亲虽然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 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哪家遇到有点儿技术含量的活儿,都要来我家借工具,连同父亲一起“借”走。
每次被帮的那人都会很感激地说着客套话:“真不好意思,又给你添麻烦了。”
“不麻烦,顺手的事儿。”父亲爽朗地笑着,随后大步流星地跟随人家走了。
有时赶上吃饭或自己手头也有活儿正在做,父亲也是立马走,任凭母亲兀自唠叨。而让母亲及我们全家人都彻底折服的是我12岁那年,家里盖房时的“盛况”。那也是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历史上第一次大兴土木。
介绍了父亲的爱好,并以此引出事件的起因。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热情爽快、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人生,在麻烦中丰盈
我家盖房的时候,同村的奎爷也要盖房。这可愁坏了母
亲,因为奎爷是村里的富裕户,整天头发梳得锃亮,走路老爱仰着头、背着手,很有派头的样子。大概总觉得自己无求于乡亲吧,只要一进家,就马上大门紧闭,跟村里人鲜有来往。
与同村的奎爷一个时间盖房,差距是明显的:同样帮忙盖房,奎爷家的伙食除了猪肉白菜炖豆腐,还有净面的大白馒头,更有好酒、好烟、好茶叶随便享用。而我们家的伙食则是白面馒头加一丁点儿荤腥的菠菜汤,烟酒也是廉价的。
可是出乎母亲预料的是,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家的院子,有的人怀里抱着两棵白菜,有的人手里拿着几棵大葱,有的人带来一把香菜……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后来听说,那天奎爷家只有两三个人过去,还都是他自家的族亲。
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我”家与奎爷家的伙食差距,更体现了乡亲们的热情。
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全家人的面前一下子高大起来。变化最大的当属母亲,再遇到父亲连人带工具一块儿被“借”走的事情时,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笑脸相送。
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其实就是生活在相互的麻烦之中,在麻烦之中解决事情,在事情之中化解麻烦,继而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这就是生活!
最后一段以简洁的议论收束全文,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主旨。
本文从生活中选材,通过记叙自家盖房这件事来体现“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很有新意。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生动形象,刻画逼真,如“不麻烦”“爽朗”“大步流星”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乐观爽朗的性格特点。母亲对父亲从最初的“唠叨”到盖房后“毫无怨言”“笑脸相送”的变化,表现了她对父亲的宽容与理解。结尾点题,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名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