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题2分,共20个小题,40分)
1.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性引诱剂可以通过降低乙来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
B.图中的丙表示性别比例,丁可表示年龄组成
C.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任何一个种群都只有甲、乙、丙、丁四种数量特征
2.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
系,虚线表示Nt+1=Nt,虚线接近Nt的区域为A区域,虚线接近Nt+1的区域为B区域。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绘制曲线图分析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建构数学模型
B.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
C.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如果Nt+1与Nt的比值保持不变且大于1,则该种群为“J”形增长
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密度制约因素可以调节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效果
C.病原体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D.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
4.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静置试管中吸取底层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B.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
C.连续观察7天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呈“J”形增长
D.取1mL培养液加9mL无菌水,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
5.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2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6.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间竞争可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B.同一物种在不同群落中的生态位相同
C.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7.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物种丰富度相同
8.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示过程短
C.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D.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9.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是生态位关系图,其中
完全符合竞争是不对等的,乙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组是( )
A. B.
C. D.
10.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D.“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
11.目前,稻田养泥鳅等新型农业养殖模式已向全国推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泥鳅疏松土壤有利于水稻根系获得较多的氧气
B.泥鳅鱼以水生昆虫、腐殖质为食,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C.泥鳅可能破坏农作物的根系,需进行监控和管理
D.泥鳅将粪便排放到土壤中,所含能量可被农作物利用
1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肯定是( )
A.自养生物 B.植物 C.第二营养级 D.草食动物
13.一个池塘的所有生物、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鱼所对应的系统层次,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种群 B.生态系统、不是群落也不是种群
C.群落、不是群落也不是种群 D.群落、种群
1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被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降低,则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偏大
B.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统计结果偏大或偏小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可用样方法
D.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前提是调查的生物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
15.下列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
A.火灾过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 B.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的演替
C.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 D.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6.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树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树龄(年) 株数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0 7 5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4 3 1 3 2 1
A.人工均匀种植的某草本植物,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B.山坡最晚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某种数量一直在减少
C.最先受到的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杨
D.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变高
17.如图表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D.图中D1/D可以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18.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
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
B.图中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
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6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1/3来自植物,1/3来自食草鱼类,1/3来自以食草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那么按能量流动效率20%来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
A.310kg B.240kg C.180kg D.150kg
二、不定项选择题题(每题3分,共8题,24分)
21.向面积相近的甲、乙两座孤岛分别引入相同数量的某种田鼠、经过多年的调查统计,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会影响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甲岛的田鼠种群数量下降可能与食物、气候等因素有关
C.引入后t2年,乙岛田鼠种群数量增长变缓,说明其出生率变低
D.在t2年末的种群数量最大、为田鼠在乙岛上的环境容纳量
22.为调查某地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结果如下图,S1和S2表示不同区域的生物群落生物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1表示原始群落植被的生物量,若环境不发生变化,该群落不会发生演替
B.山体滑坡区域的群落演替比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经历的阶段少
C.据图推测,山体滑坡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低于未发生滑坡区域
D.据图推测,若干年后,山体滑坡区域的群落能恢复到之前的森林阶段
23.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或因各种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包括折断、枯立、树倒等),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人为砍伐树木也可形成林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林窗有利于阴生植物的生长,从而使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替换
B.林冠层和林窗底层生物的种类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若时间足够长,林窗处的群落可能通过演替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D.合理控制人工砍伐时造成的林窗大小,有利于森林群落结构的更新
24.已知种群a、b为同种类型动物的种群,但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某时期统计两个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均可能在增加
C.种群密度的大小受年龄结构的间接影响 D.未来一段时间,种群a的数量会超过种群b的
25.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某森林群落进行深入调查,统计了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某种群密度及其出生率、死亡率等,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A.调查该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如图1所示样方面积最好是S1m2
B.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种群真实数量比估算值偏低
C.要获得最大持续捕获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2中B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D.图3中1-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在15-20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26.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强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7.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数字表示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输出”的能量是指各营养级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B.肉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为7.5×103kJ/(m2·y)
C.植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6%
D.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8.如图甲表示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部分情况,图乙表示兔的能量来源与去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图甲中的草指某一种草,假定该生态系统只有图示这一简单的食物链。
A.图甲中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能量②/能量①)×100%
B.能量W1=A1+B1+C1+D1
C.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均以热能形式散失
D.由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兔的遗体和粪便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个小题,共36分)
29.(18分,每空2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表中是食物链A→B→C中,各种群一年内能量(单位: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数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输入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无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取____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
(2)图中食物网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在整个食物网中,猫头鹰占第____________营养级。此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成分。
(3)由表可知,输入到种群A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____________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0.(9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科研人员对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类总数(只)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混交林鹭类中的优势物种是________。调查该混交林中池鹭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2分)。
(2)4种鹭在林内筑巢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2分)。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者之间的________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对环境________的必然结果。
31.(9分,每空1分)Ⅰ.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500ml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请回答:
(1)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非常困难,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__,以减少实验误差。
(2)实验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重复实验。
(3)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酵母菌数量(万个/mL) 32 ? 762 824 819 821 820
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计数时应选择_________(无色/蓝色)的酵母菌。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_万个/mL。
Ⅱ.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4)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增加、减少)。
(5)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菏泽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答案
1-5:BCCDC 6-10:BACDB 11-15:DACAB 16-20:BDCDA
21:AB 22:AD 23:BCD 24:ABC 25:BC 26:BCD 27:A 28:B
29.(1)样方 随机取样 (2)5 三四五 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125 10 13.3%%
30.(1)池鹭 标记重捕法(两分) (2)垂直(两分)
(3)时间 取食地点 种间竞争 适应
31.(1)抽样检测 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2)需要 (3)无色 128
(4)10 C 减少 (5)年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