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23:1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从中体会作者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三、教学难点
体会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体会作者对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教师:《难忘的泼水节》视频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收集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难忘的泼水节》视频资料。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狂欢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到处可见敲锣打鼓、舞龙耍狮、烧水卜卦、跑马丢圈、点灯祈福等,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泼水节吗?一定对泼水节很感兴趣吧!其实,在我国的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好多小学就坐落在傣族村寨里,那里的孩子们和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一起度过快乐的童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坐落在傣族村寨里的小学吧!
揭示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所小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3)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写了哪几个民族的小学生?用笔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自读情况。
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2)这所小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板书:美丽、团结、欢乐……
(3)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里,有哪些民族的小学生呢?(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板书: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个民族的小学生?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板贴:早上、上课时、下课时、放学后)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树?(高大的树、低矮的树、树叶茂盛的树……)课文中的大青树是什么样的呢?(枝繁叶茂的大青树)同学们结合板贴按顺序说说这所小学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学生说时相机出示相关语句进行品读。)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过渡语: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树?(高大的树、低矮的树、树叶茂盛的树……)课文中的大青树是什么样的呢?(枝繁叶茂的大青树)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青树下的小学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那么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它吧!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2-3):写孩子们上课和下课后的情景。
第三部分(4):总写学校的美丽可爱,表达“我们”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精读第1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说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而且这儿的山林里的朋友都可以到学校听讲……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句子中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精读第2、3自然段: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 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 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出了操场上到底怎样热闹,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也前来看热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小动物们的出现更加突出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也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成人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课文中写孩子们上课下课的情景时,为什么要写小动物的表现
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从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连小动物们都被吸引住了;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从而说明这是一所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
精读第4自然段: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这所学校有古老的铜钟、大青树、凤尾竹等独特的景物。②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穿戴不同,却都成了好朋友,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一起读书,一起做游戏。③同学们读书时,山林里的朋友都好奇地听着;同学们做游戏时,小动物们也赶来看热闹。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
明亮的图书室里,同学们端正地坐在桌前看书。图书室里很安静,偶尔能听见 “唰唰”的翻书声。看书的同学神态各异,有的轻轻地蹙着眉,好像有不解的地方;有的浅浅地微笑着,仿佛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快乐;还有的同学目光凝聚在字里行间,原来他已经整个沉浸在书中了。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打篮球的,有踢足球的,还有跑步的,有玩“老鹰捉小鸡”的……真是热闹极了!
上课了,同学们一个个坐得像松树一样挺直。语文老师拿着教材和备课本急匆匆地走进教室。老师亲切地说:“上课。”班长高声地说:“起立。”同学们齐声说:“老师好。”老师和蔼地说:“同学们好。”班长说:“坐下。”一节有趣的语文课开始了。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安静地听老师上课,他们时而冥思苦想,时而踊跃发言,时而合作谈论,真是一节有趣的课。
图书室里,同学们安静地阅读,没有交谈、没有走动,只听见纸张翻动和笔尖滑动的沙沙声。
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打球、跳绳、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连路过操场的老师们都露出微笑,为他们点赞。
花坛边,聚集了好多小朋友,他们有的凑到鲜花边上,闻闻花香;有的摆上画架,画画盛开的花朵;还有的像快乐的小蝴蝶一样,绕着花坛翩翩起舞。
操场上“丢沙包”的同学玩得最有劲。两头丢包的同学密切合作,向中间的同学发起猛攻。中间躲包的同学非常沉着,眼睛盯着沙包飞来的方向,左躲右闪,蹦来跳去。沙包飞来了,只见一个同学轻巧地一抬腿,沙包“嗖”地从裤腿边飞了过去。沙包双从背后飞来了,他猛一转身来了个海底捞月,抓住了沙包。躲包的同学胜利了,他们跺啊跳啊,心里多么欢畅。
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
(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六、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 五十六个民族手拉手的图片)
师:“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让我们一起唱响《爱我中华》这首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