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14:51: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意思。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3、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化手段,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化手段,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通过网络,向学生发布文言文学习调查问卷,了解大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
2、推送微课视频,布置思维导图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借助自主学习模式,运用线上程序向学生推送俞伯牙和钟子期知识专业类课并布置思维导图作业。学生们根据彼此上传的思维导图作业,在互动平台上展开交流和讨论,课上观看课堂酷反馈回来的信息。根据数据显示,选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2、导入新课——伯牙鼓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是什么意思?——(弹琴)。学习关注注释的古文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古文的阅读方法,停顿恰当,节奏明朗。
3、学生根据节奏再读。
4、回忆以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生自由回答)
5、通过课前学生填写的问卷了解大部分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以及渴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根据资料包学习该篇古文。
三、品读
1、学生分组汇报学习成果
(1)(预设)组一: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2)组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3)教师相机引导“志”的变通理解。
2、运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除了高山和流水之外,伯牙鼓琴时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结合资料包里的其他图片,进行补充。
4、教师结合杨柳、明月、清风等引读。
5、理解琴声即心声。
【板书:知琴,知心,知智,知音】
6、想象伯牙与子期的对话。
7、学习“破琴绝弦”。
四、总结
听了你们动情的读,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
有道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如果遇到知音,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五、作业阅读
《管鲍之交》等有关知音的故事。并在互动平台上进行分享交流。
评测练习阅读下文,回答 1-4题。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伯牙善鼓琴( )
②善哉( )
③巍巍乎若泰山( )
④汤汤乎若流水( )
⑤破琴绝弦( )
2、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停顿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⑤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伯牙绝弦()
②伯牙善鼓琴()
③志在高山()
④善哉()
⑤巍巍乎若泰山()
⑥巍巍乎若泰山()
⑦汤汤乎若流水()
4、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上完《伯牙鼓琴》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理解了人物感情。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通过“注释引路”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大意,进而了解这篇文言文的故事内容。学生通过注释解开了古文字的密码,也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感受遇知音的欣喜,感悟失知音的悲痛。我先让学生找到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进而理解知音彼此懂得的美好。
三、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想象补白。“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四、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我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历史上的知音,进而深化学生对知音的认识。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