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铁金属材料单元同步测试(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单元同步测试(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11 01: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 单元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把一定量的铁粉投入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3+和Fe2+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2∶3,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2∶3 C.2∶1 D.3∶2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铁能被磁铁吸引
②人体内的血红蛋白中含铁元素
③Fe在纯氧中燃烧可得到Fe2O3
④Fe2O3不可与水反应得到Fe(OH)3,所以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Fe(OH)3
⑤Fe(OH)2在空气中加热,可得到FeO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⑤
3.镁和铝分别和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和铝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3
B.参加反应的镁、铝的质量之比是8∶9
C.反应中消耗的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2
D.反应中镁、铝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3
4.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A. B.
C. D.
5.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还有少量的等杂质)提取氧化铝作冶炼铝的原料,提取的操作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Ⅰ和Ⅱ步骤中分离滤液和沉淀的操作为过滤
B.沉淀中除含有泥沙外,一定还含有
C.滤液中主要含有碳酸钠溶液
D.固体属于两性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6.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一小块金属Na放入CuSO4溶液中 钠浮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溶液中并有红色沉淀生成 说明Na比Cu活泼
B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铝熔化,但液态铝并不滴落下来 Al2O3的熔点比金属Al的熔点低
C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D 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 溶液变为红褐色 产生了Fe(OH)3胶体
A.A B.B C.C D.D
7.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有时会产生错误结论,因此类推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下列几个类推结论中错误的是
①是碱性氧化物;FeO、都是碱性氧化物
②铁制品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生锈;铝的性质比铁活泼,铝制品在空气中也不稳定
③Fe与直接化合时可得到;Fe与直接化合时也可得到
④受热易分解;、受热也易分解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可用于鉴别、、三种溶液的试剂是
A.溶液 B.溶液 C.氨水 D.溶液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将少量Na加入CuSO4溶液中,有红色固体析出
B.将打磨后的铝片加热,有熔化的液滴滴落
C.向SO2的水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剂,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NH3遇HCl气体产生白烟
10.已知Si+2NaOH+H2O=Na2SiO3+2H2↑,2Al+2NaOH+2H2O=2NaAlO2+3H2↑。有一粗铝(仅含铁和硅两种杂质)样品,甲、乙两同学各取a克样品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稀NaOH溶液中,完全反应后,甲、乙两同学均收集到bLH2(已换算为标准状况),则该粗铝样品中铁和硅的质量比是
A.4:1 B.2:1 C.1:4 D.1:1
11.2.28 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75 mL密度为1.40 g/mL、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1680 m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 mol/L 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3.81 g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合金中,铜的物质的量为0.015 mol
B.该浓硝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0 mol/L
C.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2
D.得到3.81g沉淀时, 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900mL
12.某同学用溶液检测铜粉还原硫酸铁后的溶液中是否还存在,不论铜粉是否过量,向滤液中滴加少量KSCN溶液都不出现红色,只产生白色沉淀。为了解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硫氰是一种拟卤素,性质与卤素相似,其氧化性介于和之间。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溶液呈绿色,10秒后开始出现白色沉淀,溶液变为黄色
② 溶液立即变红,同时生成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①中出现白色沉淀的原因可能是
B.实验①反应后溶液酸性增强的原因可能是
C.实验②溶液变红的原因可能是将氧化的与作用所致
D.实验②若滴加溶液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
二、多选题
13.向100mL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时溶液中阳离子仅为Cu2+和Fe2+
B.b点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Fe+Cu2+=Cu+Fe2+
C.c点时加入的铁粉与Cu2+反应
D.原溶液中Fe2(SO4)3和Cu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2
14.某混合物可能含有Al、Fe、Cu、Fe3O4,为探究该混合物成分,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实验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M一定是纯净物
B.混合物中一定满足n(Cu):n(Fe3O4)>1:1
C.m1>m2且混合物中一定含有Al
D.蓝绿色溶液中一定含有Fe3+、Cu2+、Fe2+、H+
三、非选择题
15.某同学为了检验家中的两种补铁药(成分均为FeSO4)是否变质,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SCN-、Fe2+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并结合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将药片除去糖衣研细后溶解、过滤。
②取滤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在一支试管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滴入酸性KMnO4溶液后褪色,滴入KSCN溶液后不变红,结论是 。
(2)若滴入酸性KMnO4溶液后不褪色,滴入KSCN溶液变红,结论是 。
(3)若滴入酸性KMnO4溶液后褪色,滴入KSCN溶液变红,结论是 。
(4) (填“能”或“不能”)将酸性KMnO4溶液和KSCN溶液滴入同一支试管中进行验证,原因是 。
16.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如下图所示。

(1)该“价类二维图”中缺失的类别A应为 。
(2)生活中的钢铁制品如废旧铁锅,使用时间长久后若要丢弃,应归为_______。
A.干垃圾 B.湿垃圾 C.有毒有害垃圾 D.可回收垃圾
(3)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实验后,想要检验废液中是否存在Fe3+,该怎么做? 。
(4)将足量铁粉投入溴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在上述反应液中继续加入足量氯水,此时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6)工业上曾经通过反应“3Fe+4NaOHFe3O4+2H2↑+4Na↑”生产金属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用磁铁可以将Fe与Fe3O4分离 B.该反应条件下铁的氧化性比钠强
C.每生成1 mol H2,转移的电子为4 mol D.将生成的气体在空气中冷却可获得钠
17.黄铵铁矾 [化学式可表示为(NH4)xFey(SO4)z(OH)w,摩尔质量为480 g·mol-1]。Min Ristic等曾对黄铵铁矾进行热分解实验,其结果可用下图热重曲线表示(已知:黄铵铁矾在300 ℃前分解释放的物质为H2O,300~575 ℃之间只有NH3和H2O放出,此时残留固体只存在Fe、O、S三种元素,670 ℃以上得到的是纯净的红棕色粉末)。
根据以上实验及图中数据确定黄铵铁矾的化学式为 。
18.长期放置的溶液易被氧化而变质,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设计实验检验溶液的变质程度。
实验方案 步骤1 步骤2
取待检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 取待检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溶液部分变质
上述方案补充完整 、 。
(2)该组同学设计利用部分变质的溶液制备。

①加入双氧水(酸性)完成反应,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若用该变质溶液制得,则变质前溶液的浓度为 。
(3)可用作补铁剂,使用时建议与维生素同服。同学甲猜测维生素可将转化为,以利于人体吸收。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维生素片(白色),振荡溶解后,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褪去
由上述实验能否得出“维生素可将转化为”的结论? (“能”或“不能”)。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铁粉放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Fe+2Fe3+=3Fe2+,设已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为n,则
所得溶液中Fe3+和Fe2+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2∶3,所以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为n,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n∶n=1∶1。
【详解】A.由分析得,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n∶n=1∶1,A正确;
B.由分析得,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n∶n=1∶1,B错误;
C.由分析得,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n∶n=1∶1,C错误;
D.由分析得,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n∶n=1∶1,D错误;
故选A。
2.A
【详解】①铁能被磁铁吸引,故正确;
②人体内的血红蛋白中含铁元素,故正确;
③铁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的是Fe3O4,故错误;
④Fe(OH)3可通过4Fe(OH)2+O2+2H2O=4Fe(OH)3化合反应制得,故错误;
⑤Fe(OH)2在空气中加热得到的是Fe2O3,故错误;
答案选A。
3.C
【分析】由题意,结合题图可知,Mg、Al完全反应且产生氢气的量相等。
【详解】A.利用Mg、Al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产生等量的氢气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消耗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选项A错误;
B.参加反应的镁、铝的质量之比是4∶3,选项B错误;
C.利用Mg、Al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产生等量的氢气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消耗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选项C正确;
D.由产生等量氢气可知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4.B
【详解】A.盐酸酸性强于碳酸,所以氯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故A错误;
B.碳酸盐与足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盐,故B正确;
C.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C错误;
D.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故D错误;
答案选B。
5.C
【分析】铝土矿的成分是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氧化铁为碱性氧化物,加入浓NaOH溶液,发生Al2O3+2NaOH+3H2O=2NaAl(OH)4,过滤,沉淀M为氧化铁,滤液X为NaAl(OH)4、NaOH,通入过量CO2,发生NaOH+CO2=NaHCO3、NaAl(OH)4+CO2 =Al(OH)3↓+NaHCO3,氢氧化铝受热分解为氧化铝,固体N为氧化铝,据此分析;
【详解】A.过程Ⅰ、Ⅱ均得到沉淀和溶液,分离沉淀和溶液的方法为过滤,故A说法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铝土矿的成分是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氧化铁为碱性氧化物,加入浓NaOH溶液,发生Al2O3+2NaOH+3H2O=2NaAl(OH)4,过滤,沉淀M为氧化铁,故B说法正确;
C.滤液X为NaAl(OH)4、NaOH,通入过量CO2,发生NaOH+CO2=NaHCO3、NaAl(OH)4+CO2 =Al(OH)3↓+NaHCO3,滤液Y为碳酸氢钠,故C说法错误;
D.固体N为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氧化铁属于碱性氧化物,故D说法正确;
答案为C。
6.C
【详解】A.将一小块金属Na放入CuSO4溶液中,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所以钠浮在液面上四处游动,并有蓝色沉淀生成,但没有红色的铜生成,A不正确;
B.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看到铝熔化但不滴落,说明Al2O3的熔点比金属Al的熔点高,B不正确;
C.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钠与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和Na2O,看到有大量白烟产生,同时有黑色颗粒产生,在此反应中,CO2表现氧化性,C正确;
D.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没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D不正确;
故选C。
7.C
【详解】FeO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属于碱性氧化物,而和酸反应会生成铁盐和亚铁盐两种盐,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不属于碱性氧化物,①结论错误;铝的性质比铁活泼,铝制品放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铝薄膜,由于氧化铝薄膜比较致密,可保护内层金属,铝制品在空气中可稳定存在,②结论错误;是一种弱氧化剂,和Fe直接化合时只能得到,③结论错误;、与一样,受热均易分解为对应氧化物和水,④结论正确;
故选C。
8.A
【详解】A.NaOH溶液加到MgCl2中生成白色沉淀,加到Al2(SO4)3先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白色沉淀又溶解,加到FeCl3中,产生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因此能鉴别三者,故A符合题意;
B.KSCN溶液加到MgCl2、Al2(SO4)3中无现象,因此KSCN溶液不能鉴别三者,故B不符合题意;
C.氨水加到MgCl2、Al2(SO4)3、FeCl3中,前两者均生成白色沉淀,因此氨水不能鉴别三者,故C不符合题意;
D.溶液加到MgCl2、Al2(SO4)3中,均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因此不能鉴别三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A.Na的活动性太强,会先与水反应,故不能置换出红色的铜,A错误;
B.铝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包裹住了内部的铝,故没有熔化的液滴滴落,B错误;
C.二氧化硫只能使石蕊变红不能使石蕊褪色,C错误;
D. 氨气与HCl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现象是生成白烟,D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甲同学操作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乙同学操作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完全反应后,甲、乙两同学收集的氢气的量相同,对比两同学反应可知n(Si)=2n(Fe),根据m=nM,假设硅的物质的量为1mol,其质量为28g,则铁的物质的量为2mol,其质量为112g,所以铁和硅的质量比为4:1;
综上,B、C、D错误,答案选A。
11.C
【分析】设铜镁合金中有Cu有xmol,Mg有ymol,则64x+24y=2.28g,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mol/LNaOH溶液,金属离子全部沉淀生成Cu(OH)2和Mg(OH)2,沉淀质量为3.81g,则98x+58y=3.81g,解得x=0.03mol,y=0.015mol。设NO2有amol,N2O4有bmol,则a+b=0.075mol,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可知,a+2b=0.045×2,解得a=0.06mol,b=0.015mol。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合金中铜的物质的量为0.03mol,A错误;
B.该浓硝酸的密度为1.4g/mL,质量分数为63%,则其浓度为=14mol/L,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NO2的物质的量为0.06mol,N2O4的物质的量为0.015mol,则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5.2,C正确;
D.铜镁合金与浓硝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有铜离子0.03mol,镁离子0.015mol,沉淀0.03mol铜离子和0.015mol镁离子需要NaOH0.09mol,根据前面计算可知共有硝酸1.05mol,消耗的硝酸有0.06+0.015×2+0.045×2=0.18mol,因此剩余硝酸0.87mol,则加入NaOH先中和过量的硝酸,再与铜离子和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共加入NaOH物质的量为0.87mol+0.09mol=0.96mol,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960mL,D错误;
故答案选C。
12.D
【分析】由实验现象可知,实验①发生的反应为硫酸铜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硫氰和硫氰化亚铜白色沉淀,由实验现象和硫氰的氧化性介于溴、碘之间可知,实验②中发生的反应为少量的硫酸铜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硫氰,反应生成的硫氰将溶液中的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与溶液中的硫氰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氰化铁,使溶液呈红色。
【详解】A.由分析可知,实验①发生的反应为硫酸铜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硫氰和硫氰化亚铜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由硫氰性质与卤素相似可知,实验①反应后溶液酸性增强是因为反应生成的硫氰与水反应生成HSCN和HOSCN,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实验②溶液变红的原因可能是硫氰将亚铁离子氧化的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作用所致,故C正确;
D.实验②若滴加2mL0.1mol/L硫酸铜溶液,过量的硫酸铜溶液会将硫氰化钾溶液完全氧化,溶液不可能变为红色,故D错误;
故选D。
13.BD
【详解】A.a点固体的质量仍为0,则此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由于该反应仍未结束,故a点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Fe3+、Cu2+、Fe2+,A错误;
B.b点固体的质量增加,此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Cu+Fe2+,B正确;
C.当加入铁粉的质量大于1.68g后,图中曲线出现了拐点,由点(2.24,1.84)和(1.68,1.28)可知,此过程加入铁粉的质量与固体剩余物增加的质量相等,故c点没有发生反应,C错误;
D.当加入铁粉的质量为0~0.56g时,此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溶液中n(Fe3+)=2n(Fe)=2×=0.02mol,故原溶液中n[Fe2(SO4)3]=0.01mol;当加入铁粉的质量为0.56~1.68g时,此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Cu+Fe2+,则溶液中n(Cu2+)=n(Fe)==0.02mol,原溶液中n(CuSO4)=0.02mol,则原溶液中Fe2(SO4)3与Cu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1∶2,D正确;
故答案为:BD。
14.AC
【分析】混合物可能含有Al、Fe、Cu、Fe3O4,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过滤,固体中含有Fe、Cu、Fe3O4,加过量盐酸,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Fe3O4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亚铁和水,铜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
【详解】A.盐酸过量,Fe、Cu、Fe3O4中只有Cu和盐酸不反应,固体M一定是Cu,故A正确;
B.Fe、Cu都能与Fe3+反应,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铜有剩余,混合物中不一定满足n(Cu):n(Fe3O4)>1:1,故B错误;
C.Al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放出氢气,Fe、Cu、Fe3O4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加入氢氧化钠有气体放出,说明混合物中一定含有Al,所以 m1>m2,故C正确;
D.Fe3+与Cu反应,有Cu剩余,则蓝绿色溶液中一定不含有Fe3+,故D错误;
选AC。
15.(1)补铁药没有变质
(2)补铁药完全变质
(3)补铁药部分变质
(4) 不能 酸性KMnO4溶液呈紫红色,影响Fe3+的检验;KSCN具有还原性,影响Fe2+的检验
【详解】(1)若滴入酸性KMnO4溶液后褪色,说明含有Fe2+,滴入KSCN溶液后不变红,说明不含Fe3+,则结论是补铁药没有变质;
(2)若滴入酸性KMnO4溶液后不褪色,说明不含Fe2+,滴入KSCN溶液变红,说明含有Fe3+,结论是补铁药完全变质;
(3)若滴入酸性KMnO4溶液后褪色,说明含有Fe2+,滴入KSCN溶液变红,说明也含有Fe3+,结论是补铁药部分变质;
(4)酸性KMnO4溶液呈紫红色,若含有Fe3+,滴入KSCN溶液也会变红,两种红色形成干扰,会影响Fe3+的检验;由题中信息知,SCN-、Fe2+均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那么KSCN溶液会影响Fe2+的检验,故不能将酸性KMnO4溶液和KSCN溶液滴入同一支试管中进行验证。
16.(1)盐
(2)D
(3)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废液中存在Fe3+;若溶液不变红,则废液中不存在Fe3+
(4)Fe+2FeBr3=3FeBr2
(5)2Fe2++4Br-+3Cl2=2Fe3++2Br2+6Cl-
(6)C
【详解】(1)根据图示铁“价类二维图”可知:物质A类别中含有Fe2+、Fe3+,因此该“价类二维图”中缺失的类别A应为盐;
(2)生活中的钢铁制品如废旧铁锅,由于能够再被从新冶炼利用,因此使用时间长久后若要丢弃,应归为可回收垃圾,故合理选项是D;
(3)Fe3+与SCN-反应产生Fe(SCN)3,使溶液变为红色,据此可检验Fe3+,故想要检验废液中是否存在Fe3+的方法是: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废液中存在Fe3+;若溶液不变红,则废液中不存在Fe3+;
(4)Fe与FeBr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FeBr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Br3=3FeBr2;
(5)Fe2+、Br-具有强的还原性,向FeBr2溶液中加入足量Cl2水,反应产生FeCl3、Br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4Br-+3Cl2=2Fe3++2Br2+6Cl-;
(6)A.Fe、Fe3O4都可以被磁铁吸引,因此不能用磁铁可以将Fe与Fe3O4分离,A错误;
B.在该反应条件下Fe把Na还原出来,说明该反应条件下铁的还原性比钠强,B错误;
C.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反应产生2 mol H2,反应过程中转移8 mol电子,则生成1 mol H2时转移的电子为4 mol,C正确;
D.Na蒸气在空气中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过氧化钠,因此应该在惰性环境中冷却Na蒸气,防止其氧化变质,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7.NH4Fe3(SO4)2(OH)6
【详解】设有480 g物质分解,670 ℃以上为红棕色纯净物Fe2O3,则其物质的量为n(Fe2O3)= =1.5 mol,即y=3;在固体质量400 g→240 g时,分析可知,该产物为SO3和Fe2O3,则n(SO3)= =2 mol,即z=2;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x+3×(+3)+ 2×(-2)+w×(-1)=0,17x+3×56+2×96+17w=480,解得x=1、w=6,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NH4Fe3(SO4)2(OH)6。
18.(1) 溶液变红 紫色褪去
(2)
(3) 不能 维生素也具有还原性。若其过量,也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无法说明一定有生成
【详解】(1)①要想证明FeSO4溶液部分变质,需要证明溶液中含有Fe3+和Fe2+;步骤1中,向待测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Fe3+;
②步骤2中,取待检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说明酸性高锰酸钾被亚铁离子还原,则溶液中含有Fe2+;
(2)利用部分变质的FeSO4溶液制备Fe2O3,首先需要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可用H2O2作氧化剂,得到Fe2(SO4)3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得到Fe(OH)3沉淀,过滤后加热使氢氧化铁分解即可得到Fe2O3;
①加入双氧水(酸性)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若100mL该变质溶液制得1.6gFe2O3,,则变质前,100mLFeSO4溶液中,,。
(3)该实验现象不能验证猜想,因为维生素也具有还原性。若其过量,也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无法说明一定有生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