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07:10:07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 与精神文明建设
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梳理与探究 对点训练
本节精练
【唯物史观】
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 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 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了解当代中国法律制定的广泛性和规 范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 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培养崇尚法治的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识,加深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 操。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949 1954 1966 1976 1980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1997 2001 2004 2010
《公民道德建 社会主义
设实施纲要》 核心价值
体系
中 国特色 全面依法 社会主义 治 国和宪 法律体系 法修正案
“ 国家尊重 和保障人 权”入宪
二、时空定位
1990
爱国 主义 教育
精神文明
造文革 破坏
法制进
共同 纲领
依法 治国
五四 宪法
八二 宪法
民法典
2018
2020
左图是1954年《中华 人民共和 国宪法》,右图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两者分别反 映了中国 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 明建设历 程如何?正是我们这节课所
要探讨的主题。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在宪 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 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表现在三个方面: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 力普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 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 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法治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部分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初创与奠基: 20世纪50年代
曲折与徘徊: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
依法治国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
材料1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 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 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 《共同纲领》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 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 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 《共同纲领》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 》,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与奠基: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材料3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 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材料4 禁止重婚、纳妾。 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 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 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 取财物。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婚姻法》
1950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婚姻
法》规定: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
卑、漠视子女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 男女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等。 ”这部法律的颁布 A.D肃清了封 建婚姻制度的余毒
B.实现了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 C.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D.适应了社会变迁与发展需要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与奠基: 20世纪50年代
对点训练
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材料5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在 北京召开。代表总人数1226人(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会议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 草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和中央人民 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人民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新华网
新中国初期法治建设的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 制度、司法
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确立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新中国
初期法治建设的意义。
“五四宪法虽然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原
则,但仍然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 社会经济格局,承认各民主阶级,包 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结成的人民民主统 一战线的政治格局。在法律上保护资 本家所有权和个体劳动者的私有权。 ”这反映出五四宪法 A. 保新民主 主义社会的方向
B.具有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 C.仿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与奠基: 20世纪50年代
对点训练
思考
1
材料6 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他拿着《宪 法》愤怒地说: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
材料7 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 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 ”“对于党和 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 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 文化大革命 ’的理论和方 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 ’ 的政治大革命,
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 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训: 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曲折与徘徊: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思考2: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文革
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教训。
材料8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 侵犯。
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保证人民在自己 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 特权。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 体会议公报》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的法制建设方针。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
背景
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 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条例》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材料9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 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 剔除了“文化大革命 ”给政治制度留 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 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
成就
意义: 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放在“ 国家机构 ” 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 根据人民的授权;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关系: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 设;民主政治建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的不同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思考3: 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
法治”与“法制”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与“人治 ”相对应的治 理社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 备的法制。
(2)措施: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材料10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 话,明确提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 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 济手段。 ”……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 济体制改革目标。


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
材料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 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 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中共十五大报告
②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和“ 国家尊重和 保障人权 ”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依法治国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材料12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 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截至2011年8月底,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 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 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司法改革全 面展开,司法制度不断完善,促进了司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推 动了中国司法工作和司法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 行意政义全:面中推国进特,色权社责会明主确义、法行律为体规系范的、形监成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 建使立国,家科经学济化建、设民、主政化治、建规设范、化文的化行建政设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行政监督制度 月,国务院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 书,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陈颐《新中国成立 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依法治国期: 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
成就: 到2011年,我国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实现有
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 展的法律法治国家,而不是依照 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
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 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 阻碍或破坏。
——《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 ”方 略提到新高度》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我宣誓 :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维 护宪法权威 , 履行法定职责 , 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 , 恪尽职守 、 廉洁奉公 , 接受 人民监督 ,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 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材料14 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又有许多重要变化。特别是党 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 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 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宪法修 改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立法活动,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 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对点训练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
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 1260
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 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 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 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 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 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
居住权,用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
生活居住的需要等等。这主要体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B在法 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B
.“ 以人民为中心 ”的立法定位C.
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D.回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法典》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护民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事过主体《中的 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立法宗
活的百科全书 ”。 权编,用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
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
旨规定在第一条之中;单独设立人格
时废止。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治理国家、 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 一手抓德治,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要发挥 好法律的规范作用 ,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 强化法律对道 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 , 以道德滋 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1.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人穷不可精神穷
2.改革开放后: 物质精神双文明
3.21世纪至今: 核心价值要牢记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
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 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 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孟泰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邓稼先
英雄模范人物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成昆铁路勘探
奋斗 精神
修建红旗渠
1.“ 中国精神 ”主要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下列表中选项内容作为“ 中国精神 ”的组成部分,与地图中其发源地的 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C 2.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 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 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 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对点训练
材料15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 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
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 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 度的精神文明。
——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形成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 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讲四美"口号一提出来,很快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公
认的指导原则, 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迅猛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要求
五 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 美: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五讲四美三热爱 ”,是20世纪80年代19 0 月精,神 中明国建青设年最》响杂亮志的发口表号了。一封
署名为“潘晓 ”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
怎么越走越窄?》,来信提出“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别人 ”,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
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
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 个人主义的泛滥。与这场讨论直接相关的是 A.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C
B.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C.开
展“五讲四美三热爱 ”活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新时期( )
对点训练
D.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 实施纲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 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
材料16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 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 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 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 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 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 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 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 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 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改革开放新时期( )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 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 对 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设。
材料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 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 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 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 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 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 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 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 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 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 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改革开放新时期( )
思考4 :谈谈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意义。
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
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1950年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
已逝的革命英雄和烈士,以及积极生产的 先进工作者。 1956年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 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 家列入评选范围。这表明我国的劳模评选
A.符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 B.缺乏合理的统一标准 A
C.体现了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D.人员结构长期不合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改革开放新时期(21世纪初)
三位七一勋章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 时代楷模 黄文秀与黄大年
对点训练
材料18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 意识、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 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
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 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 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思考5 :运用唯物史观,谈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
着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作用:
1.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
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
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 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 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 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 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 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 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法治和德治
初创与奠基: 20世纪50年代
曲折与徘徊: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
法制建设完善时期: 20世纪90年代
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本课小结
1.(2020江苏)右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
宣传画。该作品旨在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2.(2020海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
其中,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 C
A.一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四、本节精练
C
3.图3为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年画。该作品
B
图3 《劳动的收获》 A.源于人民公社化运动 B.旨在倡导社会新风尚 C.反映女性地位的提高 D.体现农业技术的变化
4.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 ”系统
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 ”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 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该学者旨在A.强调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
要性 B.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速度 加快C.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
善 D.要求国家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
5.“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私营经 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 ’‘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等写入宪法。 ”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A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