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07:26:51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近代留学 官员
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梳理与 究 对点训练
本节精练
唐绍仪
顾维钧
【唯物史观】
分析传统选官制度与当代公务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
的差异,全面认识中国当前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特征,培养 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
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理解晚清科举制度废除的必然性,探究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管理制度的嬗变历程,明确官员选拔与管
理的具体举措,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渐进性、传承性、创新性,关注中
西方文明间的相互借鉴。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二、时空定位
3
1933年 4/
5 1949年 6 2005年 2006年1月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务员法 》

5年
1
8年 2
文官考试制
1913年初
选官
190
策论
189
废除八股,改试 废除科举,学堂
公务员任用法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导入新课
左图是晚清《奏定学堂章程》书影,
和国公务员法》书影。两者反映了中国近
管理制度的演变,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
右图是《中华人民共
代到现代官员选拔与 要探讨的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晚清《奏定学堂章程》
目录
晚清选官制度 的变革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 和公务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 选拔与管理
借鉴·探索
破旧·立新
国情·特色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容闳
材料1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 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 设一科取仕,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 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材料2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
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 才。其使原天因下:无八人股才取奈士 曰端:;有西大学害的三传。播其;洋务运动的开展;
术,其三害曰滋 危.机.加深可,谓科处举 应之时秋代,发务展亟的 救。之术,此意
是也。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 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发生变化的原因?
1866年奕 奏请同文馆招收30岁以下 的正途仕人,遭到了大学士倭仁的强 烈反对: “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 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 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 枪之理乎。 ”这说明清政府在人才选
拔上 A.倾向于学堂选官
B.受西学和洋务运动的影响 C.不 再注重儒家经典
D.体现“ 中体西用 ”的理念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之变因
对点训练
问题
B
1
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
方法:兴办学校,教授新学。
问题
(2022全国专练) 1888年,清政 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 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年,加 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废八 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 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这些做法 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 B.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 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颠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
C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 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 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 官制度确立
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自 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 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 途。
维新变法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 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材料3 臣窃 今点变训法 道万千,而
2.科举之变的过程
戊戌变法时期
1901
1904
1905
1898
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 官制度确立
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自 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 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 途。
1907两江师范学堂手绘图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科举之变的过程
清末新政期间
维新变法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 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北洋大学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 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 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山西大学
1898
1901
1904
1905
v
材料4 1904年初清 府颁布《奏定学 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章程》规定,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 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 身。这反映了 A.留学 成为官员选拔 主要对象
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 C.近代中国选 制官 的予艰难选转录型 不 清 府 确 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 举D.行新一式次教归育国开留始学起生步考试,考试结果 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 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自 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 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 途。
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 官制度确立
特点:学堂、留学教育与考试相结合; 新旧交融。
意义:培养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 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 进一步传播;推动教育、选官制 度的近代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科举之变的过程
维新变法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
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
1898
1901
:结合教材,清末学堂选官、留学 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对点训练
清末新政期间
问题
1904
1905
3
材料5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 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 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 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 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 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 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 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
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 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 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 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 《立停科举推广 学校折》
维新变法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 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 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 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 官制度确立
理由: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 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 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 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自 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 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 途。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科举之变的 新政期间
1898
1901
1904
1905
问题4:废除科举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6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 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 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 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 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 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
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
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
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科举之变的影响 问题5:概括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传统“ 中学 ”占统治 位点 否为定挽和救挑 族。 帝为来政提治倡革西 服,具务有;绝对的权威和




受西学传播影响;近代化趋势明显。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史料7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 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 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 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但是这考选权如 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 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 大会的演说》(1906年)
核心主张: 建立考试制度; 非经考试合格不能做官;
独立设置考试院负责选官。
奠定近代文官制度基础
: 根据史 料分析 孙中山 官员选 拔的核 心主张?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的选官制度
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问题
6
保荐入职的鲁迅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考试+甄别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
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中小学阶段的读经
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属于必
修课程,且所占比重较重; 1912—1913年
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则取消了读经讲经
课; 1922年的壬戊学制把修身课改为了公
民课。这一课程变迁反映出 A. 建思想
B.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C.近 代教育适时应变
作用: 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 文官制度转变;有利于保持行 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对点训练
考试落第的郁达夫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根深蒂固
公务员
性别平等

戴季陶
湖州人
1948任考试院 院长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称谓
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简任官 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 一般由曾任荐任 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 作 ”或“特殊贡献 ”者中选任;对于一 些所谓“有特殊贡献者 ”也可以不通过 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 该条款的实施 A.体现了C文官制度的开 放性
B.确立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 C. 提高了文官队伍整体素质
“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 律,经考试院考选、铨 叙,方得任用 ”。
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人事制度:
公务员制度:
考试法规:
对点训练
D.易导致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
3.南京国民政府
男子
官吏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P41历史纵横: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 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 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P42历史纵横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 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 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 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 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干部
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 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问题7: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对比干部与公务员的区别?
公务员
1.干部制度
取得很大成绩。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 、任用 、考核 、奖惩 、 离休 、退休 、培训、
工 资 、 回避制度等方 面进行 了一 系列 改革 , 坚持 党 管干 部原则 ,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 、 民主化 、 法制化 、 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
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
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
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 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 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 的干部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根本原则: 党管干部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 党委组织部门统一 管理的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
十八大以来
民主革命
演变
1.干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 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 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 围不断扩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
式形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 制度建立。
2005 年 正式形成
2006 年 发展完善
1993年 初步形成
公务员考试开考
2.公务员制度
1、历程
(1)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 统一管理的干部制 度。
(2)发展: 后来又建立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3)完善: 改革开放后,在干部选拔、任用、 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 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废止领导干部职务终身 制等。
2、意义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 本原则下,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 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 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1、确立:
200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 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2、内容:
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 办法,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3、特征:
报考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 历化的特点;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录用
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
(4)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 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归纳
(一)干部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不同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 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 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不同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 才或专才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 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 ”,有 “政务官 ”与“事务官 ”之分, 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 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 ”与 “事务官 ”的划分,各级各类 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 保持一致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①选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②选官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时代的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③每项选官制度都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不足;
④选官制度的建立应该符合本国的国情,体现本国特色。
民 国 新 中 国
晚 清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 建立公务员制度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文官考试草案
南京国民政府 公务员制度
建立干部制度
北洋政府建立 文官考试制度
190 191 192 5 2 7
科举选官
认识
课堂小结
194 197
9 8
1840

1.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这些做法
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 B.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
2.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2倡B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 “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 ”,捐纳人持
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 ”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 “
实官执照 ”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
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 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
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C D.颠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
四、本节精练
3. (全国Ⅰ卷)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 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 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4.(2022河北) 优贡考试是清廷废4除 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
《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 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
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 ”,“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 ”,他“ 不禁为吾浙前途悲 ”。据此可知,当时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