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共60张PPT)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共60张PPT)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07: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与探究
本节精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编版)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唯物史观】
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
特征。
【史料实证】
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
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二、知识坐标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
之。《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
意思是主张“变 ”。后来清末梁启超在
《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 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 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 求变 ”“求新 ”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 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 息的重要原因。
导入新课
01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02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0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革 统治危机。 思想 期 背 景
新中国
成立,
恢复国 民经济, 巩固新 生政权。
【学生活动2】分别说明商鞅、孝文帝、戊戌和新中国初期的改革 符合怎样的时代发展潮流。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1.综合分析
法发生在战
帝改革发生在北
化的时代潮流
战争以来中国
极探索救亡
国初期改革顺应
参考答案
(1)商鞅变 (2)孝文
族封建
(3)鸦片
国人积
(4)新中
应了封建化
顺利了北方
甲午战败中
戊戌变法适 来我国民族
的时代潮流
民族大融合
国危机加剧
应了此历史
民主革命的

和少数
,先进
潮流。
历史潮流

内忧外患,
图存之路,
了近代以
国时期,顺
魏时期,
民 中
:

铁器、 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生产力
经济基础
决 定 生产关系 层 决定 建 筑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
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 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 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 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 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 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 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 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 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 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
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 编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2.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背景
百家争鸣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2023华南师大附中)战国时,李悝
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 一是“务 尽地力 ”,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 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 籴法 ”,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 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 政策,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 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这
些措施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
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A
战国时期,国之间 的战争和外交更为激烈, 国内也都纷纷变法图强, 较为有名的就是魏国的 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 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 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不同 意义上的改革,比如赵 国的赵武灵王改革、齐 国邹忌的整顿、燕国的 子之改革。其中以秦国 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对点训练
3.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表现
商鞅变法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故废井田,制
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 《通典 . 食货志》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 者,举以为收孥。
(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 《史记.商君列传》
促进农业经济
提升生产积极性
经济整体发展 有利中央集权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4.商鞅变法——经济改革(以农求富)
统 一 度量衡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井田,开阡陌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问题1:分析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有人说: “商鞅治秦, 一夜之间,
材料4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草) 贵( 界) 消。 ,斗 而, 之 以轻重被刑大小。 ……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的得是为一属视同(归仁属的)公籍平竞(公争族。簿平籍民)有。可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能号成)为田达宅官、显 妾,。达官显贵则有可能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跌落为平民。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
黥 或 商 B B.奖励军功
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重农抑
劓刑。






材料6 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
材料5 在战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缩
增加军队勇气;打击贵族优势
提升军队战斗力
保证军队数目稳定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4.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提高战斗力)
问题2:分析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严肃军纪
奖励军功
什伍组织
对点训练
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9 告发奸人能获得与在战场上杀敌一样的奖赏,隐匿者将受到与降敌一样
的处罚。 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如不告发,那么九家一起治罪。商鞅主张轻罪重罚, 偷盗牛马者都要被判处死刑,甚至对于“弃灰于道者 ”也要被处以刑罚。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人民管理;有效行使权力
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效果
材料7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材料8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4.商鞅变法——政治改革(加强集权)
重刑罚
问题3:分析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行县制
连坐法
——赵毅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10 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 虱,必弱。
—— 《商君书·靳令》
材料11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
—— 《韩非子·和氏篇》
材料12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4.商鞅变法——文化、习俗改革(思想控制,移风易俗)
问题4:分析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强分家
焚诗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13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 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 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 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4.商鞅变法的影响和评价
作用: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
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 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
国 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
方面:制度建设
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 制度,实行连坐法。
问题5:据材料, 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 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 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 ”的具体措施。
北魏形势图
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 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 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 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 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原因 措施 内容
影响
吏治 腐败 社会 矛盾 尖锐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兼并;有利于政府 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 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整 顿 吏 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 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 速发展。
租调制 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 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 匹(称为调)。
农民负担减轻,许多受豪强庇护的农民 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增 加政府的收入。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千古第一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迁都洛阳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 理由?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问题
6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 大姓卢、崔、郑、 王4家的女儿为妃,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 汉族大姓,还为自 己的6个弟弟都娶 了汉族地主的女儿 为妻。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通婚
汉姓
汉服
汉语
材料14 材料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进入了与汉文化相 适应的生态环境……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 现出其优胜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 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 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15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速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 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为隋唐 的统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问题7: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6.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 问题8: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 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军事:收精兵兵 行政:削实权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 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设置转运使控制地方财 政。将州郡财富大部分 财富转运到京师,由中 央掌控。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财政:制钱谷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军费开支
所占比例
钱 368225 41 331706 30 9940147
30 %
绢帛 874553 5 725564 0 7422768
102 %
粮 269435 75 304727 08 2317022 3
80 %
年 代 收入(贯)
支出(贯)
lO2l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
1065年 1l613万余
13186万余
“冗兵 ”“冗官 ”“冗费 ”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6.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
变法前北宋总兵力的变化 总兵力(单位:万)
太祖开宝 太宗至道 真宗天禧 仁宗庆历 英宗三年
宋仁宗时期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材料17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 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
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西夏、辽威胁宋;连年战争,赋役、徭役繁重;官吏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人民反抗不断。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6.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
北宋前期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示意图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
“三冗 ”“两积 ”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
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不少“ 以天下为己任 ” 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 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 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 政 ”。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 了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 相机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6.北宋王安石变法——序幕
范仲淹 (989—1052)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6.北宋王安石变法—— 内容
革除冗费+开源节流 = 富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民不家富而国用足
弥合了社会的冲突 疏通了产品的流通 厘清了地税的关系 降低了运输的成本
危机倒逼了改革,改革缓解了危机
府库仓廪充实 政府财政改善
良田面积大增 改善农业条件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6.北宋王安石变法—— 内容
寓兵与农 兵农合一 精兵简政 治乱维稳
将兵合一 平战合一 优化建制 强化军训
扩充骑兵 改进军种 增强军力 加强国防
严格管理 严密监督 改善军需 改良军械
消除边患+振兴军力 = 强军
改革官制+选拔人才=育才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6.北宋王安石变法—— 内容
克服恩荫泛滥弊病,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
材料19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 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
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 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 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 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
危害百姓的现象。
(2)从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贡献的角度进行评价。
材料18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 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 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 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 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 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6.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18,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材料19是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的?
问题9: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7.张居正改革——背景 问题10: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材料20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 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 一言 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 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 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 “嘉隆以来,纪
纲颓坠,法度凌夷 ”。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 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 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 白银。隆庆五请年在,此 入年标财题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 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明中叶后,吏治腐败,政治危机,土地兼并,经济危机;
明世宗宠信道士,烧炼丹药引起 社会上炼丹求仙风气之盛。
明中期以后,北方蒙古经 常寇边劫掠,嘉靖帝在位45年 就被掠夺达30多次。嘉靖二十 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 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犯大同, 史称“庚戌之变 ”。此后20余 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京城 也多次受到威胁。与此同时, 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狂,百姓 深受其扰,苦不堪言。嘉靖三 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 取得澳门居住权,后逐渐占领 澳门。
明中叶后,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7.张居正改革——背景
鞑靼劫掠
葡占 澳门
项目 措 施
作 用
政治 (整顿 吏治)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考成 法
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 路
军事 (边防 新政) 内修防 备 起用边将,积极操练 兵马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 活跃; ②蒙汉间在思想、文化和习俗 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和发展。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 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经济 (赋税 改革)
,折 附关系有 稳, ,。 商品经济
一条鞭法


主,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7.张居正改革—— 内容
征总为一条,合并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 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清丈田地 新法规定: 把各州
收、 ;以及其他杂
材料21 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
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 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 人益追思。
u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u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 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 中兴 ”的景象。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7.张居正改革——效果
——《明史·张居正》
问题11:根据材料与所学,分析张居正改革有哪些作用?
鞭法外,
以后,由于州县乃至省府衙 量逃亡的现实,需要通过改 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日本 大约生产了8000吨总计38000吨。 如果减去留在美洲及转运过程中流 失了的难以确定的一部分,最终流 革赋役征派方式实现均平目标,逐渐趋向 于以货币核算和支付方式实现义务的解除, 其实现方式是以编制赋役册籍,并与王朝 国家的经制收入挂钩摊派,从而在实际上 改变了经制收入的结构。这个转变……使 入 7 0 此1 入0 吨 是 , 可观的数字。按照保守估算,中国 古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到1/3。 ——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 本》 ——刘志伟《从国家财政体制 转型的视角看一条鞭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7.张居正改革——结局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
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
入国家财政的会计系统。
得大量本属于不可计算的财政资源得以纳
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成为通行货币,有利
经济发展;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材料22 为什么一条
合所学知 ,代 法门得面以对保编留户?大
其【他拓几展乎思全考 被根废据止材。料并结
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商
白 品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时间 背景 主导力量 结局
影响
戊戌变法 1895 甲午战败,签订 《马关条约 》, 民族危机加剧。 资产阶级 失败
①推动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
②促进国人觉醒。 ③冲击旧式官僚体

清末新政 1901 《辛丑条约》, 彻底沦为半半社 会,各地爆发革 命,清政府统治 危机严重。 地主阶级 失败
①促进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
②为清朝的最终覆 灭埋下伏笔。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知识梳理: 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
有识之士
救亡图存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
请在此输入标题
第二次鸦片
战争
鸦片添战加争标题
边疆危机
添加标题
太平天国运动
内忧
外患
救亡图存之路。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占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材料24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 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 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 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 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材料25 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
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 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
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
间引起恐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C度 低乏,充 新的 ,即资产阶级
直接原因: 封建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2021山东)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
“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
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 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 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 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他认为变法的 缺陷在于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探究1】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的软弱性。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D
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过快过急。
对点训练
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
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内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 振材兴料商2 、清奖末励新实政业由等一。批曾仇视改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或但与新改政革并为没敌有的使人清物政完府成摆了脱一场
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 ……清末新
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
材料26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的也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清
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政到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临危自救
背景: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
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历史的效果往往不以人们的动
【探究2】 结合教材和所学分析,为什
么说清末新政会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陈旭麓
机为转移。
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 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 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教育改革
币制改革
新法币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中共十九大召开(2017年10月)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4.深化改革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以来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41
从1950年到1953年春, 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 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 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 工农联盟。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 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 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 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 刻变革。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
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土地
改革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 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 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 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 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
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 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 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 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经济建设中“左 ”倾错误迅速发展, “ 大跃 进 ”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这一时期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 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大跃进期间“高产卫星 ”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4年宪法
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 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 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 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 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 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 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 ”的帽子。 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 7200多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 航空运输也有较大发展。 1965年,我 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 总产值增长118%。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
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 “铁人 ”王进喜
沈阳飞机制造厂 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 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新时期。
—— 习近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4.深化改革开放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 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材料2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 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 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 都不行。
——2014年2月17日,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 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 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以来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人党章。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 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材料28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 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韧不拔,锲而 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的壮丽篇章!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
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 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以来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
1984年 以 后 , 乡镇企业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 不仅安置了大 量的农村剩余 的劳动力 , 而 且逐渐成为农 村经济的主要 支柱。
2015年 11月 , 中央召开扶贫 开发工作会议, 强调坚决打赢 脱贫攻坚战, 确保 到2020年 所有贫困地区 和贫困人口一 道迈入全面小 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 告中提出乡村 振兴战略,这 标志着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迎 来了重大战略 机遇。
2006年在全 国 范围内取消农 业税,标志着 中国农民的命 运开启了一个 不同以往任何 历史时期的崭 新阶段。
1978年 12月 , 安徽省凤阳县 小岗村村民秘 密写下了保证 书,决定包产 到户,从此拉 开了中国农村 改革的序幕。
"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 地保障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和 承包农户的合 法权益,同时 也更有利于现 代农业发展。
农村改革—— 旧貌换新颜
深化国企改革
0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0全国Ⅲ卷)1983年,北京四
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 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 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 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 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 资弥补。这反映出 A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城市改革——放手焕活力
对点训练
02
01
发展私营经济
搞好国营企业
国际进
口博览

共建 “
一带一
路 ”
设立自
由贸易

对外
开放
对外开放——时代展新图
兴办经 济特区
加入世 贸组织
对外开 放格局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
和更好的发挥
政府的作用
计划经
济体制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体制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 建设制度改革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壮丽新篇章
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数据
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 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
年均实际增长9.5%,占世界经济比 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 过30%。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 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 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 额达到1.9万亿美元。
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 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 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 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 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 性的步伐!
沧海桑田四十年——辉煌铸成就
沧海桑田四十年——伟大的巨变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
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进入世界前列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
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 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 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关键一招。
思考: 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创辉煌——深刻的意义
令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令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令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 的决心和勇气。
令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令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令 改革要结合国情……
改革中的启示
材料2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 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 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再到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据材料,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
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探究拓展】经济体制改革
本课小结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古代的 重要变法和 改革
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重要 改革
民国时期的其它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中国历 代变法 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课堂小结
四、本节精练
1.(2019全国Ⅱ卷) 1898年, 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 “太后现
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 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侧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D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戊戌政变之后,朝旨明令停办学堂而书院照旧办理。两江总督、洋务派官员刘
坤一立即上奏:夫书院与学堂,诚如懿旨,名异实同。各书院肄业学子,自应讲 习天文舆地以及兵法算法,未可专尚训诂辞章。 礼部所谓照旧办理,亦即此义。 同时命所辖各省书院“兼课经史掌故时务,以成经济之才 ”。这表明
维新变法得到封疆大吏支持
地方洋务官员媚上之风盛行
A.晚清中央政府权威削弱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A
B.
D.
3. (浙江)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
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 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 ”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2020全国Ⅱ卷)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
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
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