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度高一1月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以“税收”的方式聚集稻谷,可推知良渚文明时期出现了较为统一强
大的公共管理权力,反映了良诸文明已经具备早期国家形态,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阶级矛盾,排除A
项:材料没有社会生产分工的内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明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
2.C解析】根据材料“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
可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其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C项正确。大一统趋势加强与诸
侯国边界的荒地被开垦没有联系,排除A项:兼并战争是指大的诸侯国不断兼并小国扩大自身势力范围
与材料中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生产工具的变化导致生产力提高,土
地获得开垦,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3.D[解析】据图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
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掌权,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主要在于专制皇权的弊
端,D项正确。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政权更送
政治动荡体现的是材料的部分表象,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并非是制度上的混乱导致的,
皇权专制制度下,君主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在皇帝本身弱小的时候,作为君权代表的宦官和外戚,相互争
斗,谋取权力,排除C项。
4.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受玄学追求“自然”思想的影响,社会中草书盛行:南
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导致的分裂,南北方对于书法审美的认识开始出现偏差: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迎来了发
展高峰,由此,具有作为考试标准字体的规整楷书开始深受文人们喜爱,D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
到冲击,排除A项:国家政策对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其根本原因,“源于”说法不妥,排除B项:材
料体现不出书法艺术反映民族交融的加强,排除C项。
5.C【解析】根据材料“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都城开封对南方的
经济依赖程度较深,C项正确。交通因素及历史传统只是定都开封的原因之一,且材料体现不出水陆交通
的改变及历史传统的影响,排除A、B两项:政治中心东移是定都开封的表现之一,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
D顶。
6.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南北面官制下,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
游牧民族事务,这休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国家实力强大才是西夏独立的关键所在,排除B项:
猛安谋克制是金朝保持本民族管理特点的制度,排除C项:元代行省制度下,省界犬牙交错,无山川险阻可
依,且行省长官权力大而不专,互相牵制,故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排除D项。
7.C解析】根据材料“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万岁’可以是民众、吏士对主人、大臣的称颂,不是只有
‘天子’才能享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批判君主至尊至贵地位,顾炎武的这种说法批判了君主专
制,C项正确。自然经济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经世致用,排除B项:顾炎武的思
想属于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不属于西方民主思想,排除D项。
8.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1853年到1855年,正是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风起云涌之际,票号考虑到
风险,实行撤庄或收缩业务,体现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更新,只能看出传统
的票号衰退,排除B项:英法联军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攻击江南,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货币紊乱,票号不是
货币,排除D项。
9.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封建官僚立即“加入革命阵营”,站到了清廷
的对立面,这反映出清朝统治陷人孤立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勾结,不能体现革
命派的软弱性,排除A项:当地旧官僚的政治投机行为不能说明他们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真心支持革命,且
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 学年度高一1月联考
历 史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古城遗址的古城内仅池中寺一地,就埋藏有10万千克炭化稻谷,但古城内却并未发现稻田遗存。这些稻谷,极有可能是在古城外种植,并通过“税收”的方式集中至此。由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A.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B.已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C.社会生产分工较为明确 D.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2.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趋势加强 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3.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政权更迭政治动荡
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 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
4.以下内容为魏晋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情况。据此可知,书法艺术的发展
A.彰显儒学地位的上升 B.源于国家的政策调整
C.反映民族交融的加强 D.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历史试题 第1页(共6页)
5.976年,宋太祖有意迁都于洛阳或长安。大臣李怀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他指出:“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据此判断,北宋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是
A.水陆交通的改变 B.历史传统的影响
C.南方经济的发展 D.政治中心的东移
6.辽夏金元注重政治制度建设。下表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制度建设 评价
A 辽:南北面官制 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B 西夏:仿宋制设立尚书令 完成国家独立的关键所在
C 金:猛安谋克制 学习中原文化的典范
D 元:行省制 军政大权集中易导致地方割据
7.明清之际,顾炎武指出,“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并非自古如此,古时“万岁”是“庆幸之通称”,“万岁”可以是民众、吏士对主人、大臣的称颂,不是只有“天子”才能享用。顾炎武的思想
A.缘于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 B.表明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
C.批判了君主至尊至贵地位 D.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8.1853年,山西等地的票号一再命令江南各据点紧缩业务,撤退资本;1855年,这些票号更是从江南地区纷纷撤庄,导致了各城镇间出现汇兑不通的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 B.商业经营形式快速更新
C.商帮积极抵抗英法联军侵华 D.货币紊乱影响经济秩序
9.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广西旧官僚沈秉垫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革命赢得大众支持
C.清朝统治陷入孤立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0.下图是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C.工业结构发展更趋于均衡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成效显著
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
11.胡适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讲座时,强调五四运动是一场以理性对抗传统,以自由对抗权威,张扬生命和人之价值对抗压制生命和人之价值的运动。他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
12.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农民问题,下图是1931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后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凭证。下列内容与该法律相关的是
A.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实行农民减租减息政策
C.号召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土豪,分田地”
13.1937年毛泽东在部署某次战役时,致电八路军总部及各师:“敌之战略计划是以大迂回姿势,企图夺取太原,威胁平汉线中央军而最后击破之,夺取黄河以北 ”,我军在战略上“展开于敌之侧翼,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这场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大捷 D.平津战役
14.1949年4月11 日,刘少奇在与民族工商业等各界人士座谈会后,写下《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必须正确建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全面关系都必须很好地照顾到。”这一思想
A.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贯彻了《论十大关系》的精神
C.引发生产关系全面变革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
15.下图为1978年和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改革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C.公有制经济地位下降 D.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历史试题 第3 页(共6页)
16.1998 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 分)
材料一 宋代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当时,宋学各派“学统四起”,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出3 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6分)
历史试题 第4页(共6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以下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
——摘编自张颖、潘敬国《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
—以〈人民日报〉为样本》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也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你们跟欧洲、跟日本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毛泽东亲自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而美国尼克松政府也将对华政策从“遏制”调整为“接触”。1978年12月16日,中
历史试题 第5页(共6页)
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迎来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
——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1)概括材料一图表中总结的《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并做出合理解释。(10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变化所产生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以下是某博物馆策划的主题展览中的部分展品。
展品 年代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一份关于“包产到户”的文件 1978 年
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牌匾 1980 年
四川广汉县向阳政府一块被换下的“人民公社”牌子 1980 年
一张全国通用粮票 1982 年
采用第一条引进生产线生产的一台“金星”牌彩电 1982年
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支木槌 2001 年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的一件宇航服 2003年
—据新中国大事年表
请从以上展品中任选两件展品进行主题展览,拟定一个展览主题,并对所选展品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展品选取恰当,阐释准确,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