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I卷(共41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自噬溶酶体是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的,自噬溶酶体会将来自自噬体的物质降解,降解物可能被细胞再利用。如图为包裹待降解线粒体的自噬溶酶体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自噬体是包裹线粒体的双层膜封闭结构
B.细胞自噬可以使细胞在营养匮乏时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C.细胞自噬能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说明该生理过程具有免疫作用
D.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特点
2.紫外线照射大肠杆菌会使其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T-T)而损伤DNA.重组修复是DNA修复机制之一,即双链DNA中的一条链发生损伤,损伤DNA进行复制时,由于损伤部位不能成为模板使子链产生缺口,通过分子重组从未损伤母链的对应部位切出相应的部分将缺口填满,母链缺口在酶的作用下完成修补。若干代以后,损伤的DNA链逐渐被“稀释”,最后不影响正常的生理过程,损伤也就得到了修复。下列说法错误是( )
A.碱基类似物诱发基因突变的机理与紫外线的作用不同
B.DNA损伤会使其空间结构改变,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C.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在修复母链缺口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用3H标记的核苷酸培养,损伤DNA重组修复n代后被标记单链数为2n+1-2
3.为探讨干扰NBSI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研究人员将NBS1特异性小干扰RNA(siNBS1)转染至HepG2中,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扰NBSI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B.题中不同浓度siNBS1均能抑制HepG2细胞中的NBSI基因mRNA相对水平
C.肝癌细胞易分散转移的原因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有关
D.分析图2可知48h为siNBS1的较适宜的转染时间
4.某动物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图中①~⑤代表该动物精巢的不同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⑤所示的细胞中可能会发生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B.在④所示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在③所示的细胞中可能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减数分裂的过程可表示为⑤→④→②→①
5.关于基因、DNA、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均成对排布在同源染色体上
B.双螺旋DNA中互补配对的碱基所对应的核苷酸方向相反
C.染色体的组蛋白被修饰造成的结构变化不影响基因表达
D.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数与其等位基因数一定相同
6.2023年2月7日光明网报道,多地疾控部门提醒: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和呕吐已进入发病高峰期。诺如病毒为无包膜、单股正链RNA(+RNA)病毒,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诺如病毒的基因会整合到人细胞的染色体上
B.过程①中核糖体和tRNA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完全相同
C.过程①与过程②③在原料种类和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上都存在差异
D.诺如病毒感染的个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可能发生改变
7.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间学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下列哪一组交配既能判断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又能判断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A.子代♀灰体×♂灰体 B.子代♀黄体×♂黄体
C.子代♀黄体×♂灰体 D.子代♀灰体×♂黄体
8.甲、乙、丙三个精原细胞中,甲为正常细胞,乙、丙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丙细胞中染色体1的部分片段转移到了染色体3上。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发生自由组合,则可以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
B.乙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2种配子,一种配子正常,一种配子不正常
C.乙细胞中发生的变异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乙细胞和丙细胞的变异类型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若为倒位则观察不到
9.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诱变所得植株若不出现预期性状就应该丢弃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可能发生的变异有突变和基因重组
C.经杂交育种培育的高产矮秆水稻品种,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D.由于三倍体西瓜没有种子,因此该无子性状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10.甲和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虽然生活的环境有差异,但两者仍能杂交产生子代,所以两者属于同一物种
B.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甲定向变异的结果
11.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大肠杆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是由于基因中碱基的替换引起的疾病
D.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染色体结构变异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
12.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表示人体三种细胞外液,I、Ⅱ、Ⅲ分别表示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I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
B.甲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I和Ⅱ、Ⅱ和Ⅲ均不可能有同种细胞
D.乙中含有胰岛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
13.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常使用杀虫剂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从而降低杀虫剂的效果
B.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培育而成,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含有四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四倍体
C.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了新物种——三倍体无子西瓜
D.对豌豆(2N=14)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7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某家族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得到了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如图1),然后对I1、Ⅱ2、Ⅱ3、Ⅲ2的这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了不同的条带(如图2)。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条带①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条带③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
C.对Ⅲ1的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所得的条带应该是①和③
D.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I4与Ⅱ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
15.下图表示夏季某植物体在不同程度遮光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部分日变化。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点时产生NADPH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B.影响ef段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cd段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
D.由图可知,一定程度的遮光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
16.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物质的供应及适宜的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
C.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组织细胞中的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的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使内脏器官的生理反应更加精确
B.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C.毒品可卡因会与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其失去回收功能
D.第一至第三级的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8.下图为果蝇染色体组成,其中Ⅱ、Ⅲ、IV为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和Y存在X与Y的同源区段、X非同源区段和Y非同源区段;已知等位基因长翅基因(A)和残翅基因(a)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在某个果蝇种群中发现有大量的直刚毛和截刚毛雌雄果蝇,且直刚毛(B)对截刚毛(b)为显性。实验小组想对直刚毛和截刚毛这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下列杂交方案及预测结果与对应结论分析正确的是( )
A.选取纯合长翅直刚毛雄果蝇与残翅截刚毛雌果蝇杂交,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雌雄果蝇若都出现9:3:3:1的分离比,则B、b位于Ⅲ或IV号染色体
B.选取一只直刚毛雄果蝇与截刚毛雌果蝇杂交,若F1果蝇全为直刚毛,则B、b位于常染色体上
C.选取一只直刚毛雄果蝇与截刚毛雌果蝇杂交,若F1雄果蝇全为截刚毛、雌果蝇全为直刚毛,则B、b位于X非同源区
D.选取一只直刚毛雄果蝇与截刚毛雌果蝇杂交,若F1雄果蝇全为直刚毛、雌果蝇全为截刚毛,则B、b位于X与Y的同源区段
Ⅱ卷(共59分)
三、非选择题:第19-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9.(10分)盐胁迫通常是指一定浓度的NaCl可降低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探究200mg/L的壳聚糖(CTS)对100mmol/LNaCl胁迫下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若干株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均分为四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
组别 叶面喷洒(等量) 根部灌溉
对照组(CK) 蒸馏水 营养液
CTS组 200mg/L的壳聚糖(CTS)水溶液 营养液
NaCl组 蒸馏水 ①
CTS+NaCl组 ② ③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净光合速率(Pn)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大豆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提供能量。
(2)表格中②和③的处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200mg/L的CTS能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植物对100mmol/LNaCl胁迫的耐受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
(4)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TS+NaCl组多种叶绿体蛋白的表达量增加,这些蛋白质主要与光能吸收与传递、光电子传递等有关。推测这些蛋白质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
(5)叶绿体中合成的光合产物主要以磷酸丙糖的方式运出到细胞质中,再转化成蔗糖。叶绿体膜上的磷酸转运器将磷酸丙糖转出叶绿体,同时将等量Pi转入叶绿体。如图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与CK相比,NaCl组的磷酸转运器数量明显下降。据此分析NaCl组暗反应速率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答出2点)。
20.(9分)神经递质分为储存于囊泡的典型神经递质和不储存于囊泡的非典型神经递质。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神经递质,研究表明摄入一定量的GABA能改善机体睡眠质量、降血压等。已知GABA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NO是一种生物信号分子,在脑内可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具体过程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1)GABA属于____________(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_____________(有或无)电位变化。
(2)重金属铅随食物链富集后进入人体内环境,过量的铅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中毒性脑病,初期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据图1分析,铅令人体出现狂躁不安现在的可能原因是(答出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GLU自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______________结合,使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和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突触后神经元钙离子升高可激活NOS促进NO合成,NO从突触后神经元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GLU长过程释放。NO作为脑内的气体分子属于____________(典型或非典型)神经递质;作为神经递质,NO与GABA等递质的主要区别(答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5分)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
(2)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__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以方式被释放到____________(内环境成分)中,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产生兴奋,其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兴奋只能由A传到B,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并不会持续兴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图丙中在d处给予一次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
(5)吸毒会打破生理上的均衡状态,导致体内部分化学物质失衡。研究发现,机体能够通过减少受体蛋白的数量来缓解毒品的刺激,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由此给我们的启示,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____,毒瘾才可能真正解除。
22.(13分)下图表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
番茄植株
(1)途径1、2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
(2)通过途径2获得幼苗的方法是____________,通过途径2获得新品种B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途径2和途径3中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____________。
(3)品种A与途径3中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品种C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4)品种C与B是否为同一个物种 __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
(5)途径4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23.(12分)某家禽等位基因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基因T/t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基因R/r共同控制羽色。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结果见表。
实验 亲本 F1 F2
1 P1×P3 黑喙 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
2 P2×P3 灰羽 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可判断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___________。
(2)为探究M/m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者对P1和P3的M/m基因位点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并对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和图2。由此推测M基因发生了碱基的__________而突变为m,导致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__________,最终使黑色素无法合成。
(3)实验2中F1灰羽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F2中白羽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若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占比为__________,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__________。
(4)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调查方案,判断基因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染色体交换)。
调查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若__________(写出表型和比例),则T/t和R/r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否则,T/t和R/r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三调考试答案
1.D2.D3.A4.C5.B6.D7.A8.B9.C10.C
11.D12.C13.D14.BD15.AC16.BD17.AB18.AD
19.(10分)
(1)叶绿体基质(1分) NADPH和ATP(2分)
(2)200mg/L的CTS水溶液、等量的添加了适量100mmol/LNaCl的营养液(2分)
(3)增强(1分) NaCl胁迫下,添加CTS能明显提高大豆净光合速率(1分)
(4)类囊体薄膜(基粒)(1分)
(5)磷酸丙糖积累(或淀粉合成增加)抑制了暗反应;进入叶绿体的Pi减少影响了光反应,从而影响暗反应的能量供应(2分)
20.(9分)
(1)抑制性(1分) 有(1分)
(2)铅抑制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1分) 铅破坏氨基丁酸的受体(1分)
(3)AMPA和NMDA(2分) 非典型(1分) NO不储存于囊泡(1分) 可由突触后膜释放(1分)
21.(15分)
(1)效应器(1分) d(1分) 树突膜或细胞体膜(2分)
(2)突触小泡(1分) 胞吐(1分) 组织液(1分) 特异性受体(1分) 由负电位变正电位(1分)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分)
(3)多巴胺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回收(1分)
(4)c、e(1分)
(5)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的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2分)
22.(13分)
(1)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2分)
(2)花粉(花药)离体培养(1分) 单倍体育种(1分)
单倍体幼苗、萌发的种子(或幼苗)(2分)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2分)
(3)1/4(1分) HHhhRRrr(1分)
(4)否(1分) 存在生殖隔离(1分)
(5)能够产生新基因(1分)
23.(12分)
(1)自由组合(或“孟德尔第二”)(1分) 1/3(1分)
(2)增添(1分) 下降(1分)
(3)MmRr(或“MmRrTt”)(1分) 5(1分) 1/9(1分) 0(1分)
(4)对实验2中F2个体的喙色和羽色进行调查统计(2分)
F2中黑喙灰羽:花喙黑羽:黑喙白羽:黄喙白羽=6:3:3: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