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16:3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广东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3 增城区二模)习近平总书记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以上述表述相符合的是(  )
A.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C.走向成熟 D.伟大转折
2.(2023 中山市模拟)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奥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3.(2023 越秀区校级二模)老照片折射着历史,如图这幅老照片中人们在疯抢刊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报纸。图中的现象说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B.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国家大事日益关心
C.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报纸不出售,而是散发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重要的大会
4.(2021 南海区模拟)学者吴晓波在《激荡30年》一书中用“1978中国,回来了”作为开篇标题。作者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1978年(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回联合国
B.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C.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2023 雷州市模拟)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松绑”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2023 番禺区一模)1980年,《甘肃日报》发表《高学兰养鸡对不对》一文,就高学兰在家养鸡300多只,并将鸡蛋拿到市场去卖的事,进行大讨论,将一场关于鸡的讨论变成“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甘肃省委书记也亲自撰文参加辩论。这一辩论(  )
A.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B.加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C.推动内地乡镇企业发展
D.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7.(2023 南沙区一模)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在农村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
8.(2023 中山市模拟)《人民日报》见证了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下表是《人民日报》中有关“包产到户”的报道记录,这表明(  )
时间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记录
1956年 “把一定产量的任务包给生产组和每个社员,是完全对的”
1957年 “倒退”
1959年 “是一种不可实施的单干”
1961年 以“责任田”的形式再度出现,未被允许实行
1978年 “允许开放”,安徽包产到户的数目不断增加
1979年 “充分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势”
A.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B.改革道路的曲折性
C.包产到户的先进性 D.新闻报道的反复性
9.(2023 金平区一模)1984年被称作“乡镇企业”元年,在这一年涌现出一大批乡镇企业明星,其中有华西材、京华村、南街村等,这是由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10.(2023 金湾区一模)1983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日本之间的贸易货品如表所示(按总值依次排序)。这反映出中国(  )
中国主要对日出口货品 原油、煤、轻工业制品、农产品、肉、鱼、贝类、艺术品
日本主要对华出口货品 金属和金属制品、重型机械和机械仪器、化学制品、纺织品
A.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B.对日贸易收支平衡
C.加入WTO推动外贸发展 D.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11.(2023 德庆县校级模拟)导致图中增速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特区设置
B.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
C.加入世贸组织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12.(2023 广东模拟)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订宪法,增加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规定。这一规定有利于(  )
A.乡镇企业的兴起 B.对外开放的深化
C.市场活力的释放 D.户籍管理的放松
13.(2023 顺德区三模)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  )
A.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格局
C.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14.(2023 龙岗区一模)《中国经济发展史》写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后期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材料中“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指的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经济特区
15.(2022 德庆县校级模拟)如果在如表目录中插入“单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在(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18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23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26第五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8
A.第一节之前 B.第二节之前 C.第三节之前 D.第四节之前
16.(2021 韶关一模)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17.(2023 雷州市一模)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
B.西方主导国际的局面开始改变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18.(2021 惠阳区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
D.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19.(2023 花都区一模)下表是某同学的历史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
提纲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改革后中国的经济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D.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0.(2023 南海区模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延伸,在曲折中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进行了科学回答和积极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一一马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表示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摘编自高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全球化的消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为论题,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1.(2023 惠阳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11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5月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之后,逐渐向内陆全面开放
1978﹣2017年 中国年均保持9.5%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什么?材料中“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开创了哪一政策的先河,后来在全国大力推广。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字)
三年广东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3 增城区二模)习近平总书记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以上述表述相符合的是(  )
A.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C.走向成熟 D.伟大转折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理解。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D项正确;中国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大事,排除A项;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2023 中山市模拟)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奥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解放运动的认识,意在通过材料考查相关知识点。
【解答】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左”倾束缚函特突破,故B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2023 越秀区校级二模)老照片折射着历史,如图这幅老照片中人们在疯抢刊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报纸。图中的现象说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B.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国家大事日益关心
C.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报纸不出售,而是散发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重要的大会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如图这幅老照片中人们在疯抢刊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报纸”及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人们疯抢刊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报纸说明改革开放的决策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故A正确。
B.“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国家大事日益关心”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
C.“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报纸不出售,而是散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重要的大会,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1 南海区模拟)学者吴晓波在《激荡30年》一书中用“1978中国,回来了”作为开篇标题。作者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1978年(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回联合国
B.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C.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解答】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回联合国在1971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在1976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1979年,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5.(2023 雷州市模拟)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松绑”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国有企业的改革,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
【解答】A.1953年到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排除。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C.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3月24日”“请给我们‘松绑’”指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扩大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正确。
D.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
6.(2023 番禺区一模)1980年,《甘肃日报》发表《高学兰养鸡对不对》一文,就高学兰在家养鸡300多只,并将鸡蛋拿到市场去卖的事,进行大讨论,将一场关于鸡的讨论变成“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甘肃省委书记也亲自撰文参加辩论。这一辩论(  )
A.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B.加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C.推动内地乡镇企业发展
D.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由材料“1980年”“将一场关于鸡的讨论变成‘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可知,1980年我国刚进行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开展“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A项符合题意;“高学兰在家养鸡”主要涉及的是农村的改革与城市改革无关,排除B项;“高学兰在家养鸡”属于家庭的副业,与乡镇企业无关,排除C项;我国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及影响。
7.(2023 南沙区一模)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在农村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排除A。
B.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排除B。
C.根据材料“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在农村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调动了农业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故C正确。
D.“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与农村改革无关,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 中山市模拟)《人民日报》见证了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下表是《人民日报》中有关“包产到户”的报道记录,这表明(  )
时间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记录
1956年 “把一定产量的任务包给生产组和每个社员,是完全对的”
1957年 “倒退”
1959年 “是一种不可实施的单干”
1961年 以“责任田”的形式再度出现,未被允许实行
1978年 “允许开放”,安徽包产到户的数目不断增加
1979年 “充分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势”
A.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B.改革道路的曲折性
C.包产到户的先进性 D.新闻报道的反复性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表格。
【解答】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56年被认为是对的,到1978年的被允许,再到1979年的“充分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势”,中间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是反反复复,这印证了改革道路的曲折性,故B符合题意;题干表格内容重在强调改革的曲折,国家政策的正确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包产到户的先进性在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实行的曲折性,不是新闻报道的反复性,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
9.(2023 金平区一模)1984年被称作“乡镇企业”元年,在这一年涌现出一大批乡镇企业明星,其中有华西材、京华村、南街村等,这是由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故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排除A;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0.(2023 金湾区一模)1983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日本之间的贸易货品如表所示(按总值依次排序)。这反映出中国(  )
中国主要对日出口货品 原油、煤、轻工业制品、农产品、肉、鱼、贝类、艺术品
日本主要对华出口货品 金属和金属制品、重型机械和机械仪器、化学制品、纺织品
A.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B.对日贸易收支平衡
C.加入WTO推动外贸发展 D.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考点】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理解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解答】从表格中“1983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日本之间的贸易货品”可以看出,我国出口日本的是燃料、初级加工品和农副产品等,进口日本主要是高附加值工业品,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亟待调整,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贸易而非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日贸易的进出口值,所以无法判定是否收支平衡,排除B项;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11.(2023 德庆县校级模拟)导致图中增速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特区设置
B.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
C.加入世贸组织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考点】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对图表的准确解答。
【解答】A.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是1980年,图表中未体现,排除。
B.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图中的最快增速出现在1992年到1993年这个阶段,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所以出现了外商投资快速增长,正确。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图表中未体现,排除。
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用来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与外商投资关系不大,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对外开放发展的认识。
12.(2023 广东模拟)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订宪法,增加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规定。这一规定有利于(  )
A.乡镇企业的兴起 B.对外开放的深化
C.市场活力的释放 D.户籍管理的放松
【考点】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注意题干材料的识读。
【解答】根据题意“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题意中没有提及乡镇企业兴起内容,也没有提及有关对外开放深化的内容,更没有提及对户籍管理放松,故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
13.(2023 顺德区三模)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  )
A.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格局
C.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考点】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识记改革开放相关知识。
【解答】A.材料只是反映了广州和深圳地区的交通建设,没有体现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排除A项。
B.材料反映的是广汕地区交通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
C.根据材料“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对深圳特别……等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C项正确。
D.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
14.(2023 龙岗区一模)《中国经济发展史》写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后期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材料中“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指的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经济特区
【考点】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答】依据题干“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可知,“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指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新阶段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B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结合中共十四大的内容解答即可。
15.(2022 德庆县校级模拟)如果在如表目录中插入“单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在(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18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23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26第五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8
A.第一节之前 B.第二节之前 C.第三节之前 D.第四节之前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单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在第二节之前,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6.(2021 韶关一模)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考点】中共十二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共同点的相关史实。理解“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观点。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都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别开创了我国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选项ACD不属于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共同点的相关史实。
17.(2023 雷州市一模)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
B.西方主导国际的局面开始改变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考点】中国梦与“一带一路”.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为世界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人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大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可得出中国为全球治理而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说明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不能证明新型关系建立,排除A项;西方主导国际的局面开始改变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抗,不存在意识形态是否淡化的说法,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为世界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
18.(2021 惠阳区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
D.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我国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并完善思想体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的相关史实。
19.(2023 花都区一模)下表是某同学的历史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
提纲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改革后中国的经济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D.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解答】据所学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复习的专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符合题意;表格内容未涉及中国的经济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AB排除;D概括不完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0.(2023 南海区模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延伸,在曲折中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进行了科学回答和积极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一一马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表示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摘编自高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全球化的消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为论题,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答案】(1)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2)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
论证:政治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经济上:“一五”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上: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适合国情,与时俱进,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等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延伸,在曲折中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可知,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2)根据材料“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表示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为论题,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具体论述为政治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经济上:“一五”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上: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适合国情,与时俱进,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
故答案为:
(1)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2)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
论证:政治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经济上:“一五”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上: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适合国情,与时俱进,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等知识。
21.(2023 惠阳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11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5月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之后,逐渐向内陆全面开放
1978﹣2017年 中国年均保持9.5%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什么?材料中“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开创了哪一政策的先河,后来在全国大力推广。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字)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解答】(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后来在全国大力推广。
(2)据材料表格可知,材料涉及改革开放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伴随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因此可将观点拟定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阐述时,可从改革开放的措施、步骤、影响等方面进行史论结合的分析。
故答案为: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对内改革方面,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劳动方式和分配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潘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行对外开放,是党根据工作重点转移需要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并进而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总之,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点评】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