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亚非欧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亚非欧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16: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广东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之古代亚非欧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3 雷州市二模)理查德 迈尔斯指出,古埃及的国王在国家的日常运作中起决策作用,而且还为宇宙和地球的秩序提供保证。这反映了古埃及(  )
A.统治非洲大陆 B.采用集权制度
C.推行等级制度 D.推崇民主政治
2.(2023 东莞市模拟)人们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大臣们以亲吻法老的脚为荣,但一般情况下,他们只能匍匐在地上,吻法老脚下的土地。这体现了(  )
A.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B.法老对臣下的爱意
C.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 D.利用宗教维护统治
3.(2023 博罗县一模)古巴比伦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买卖、借贷、契约、合伙、佣金、汇兑、遗赠、合同、期票和本票等的记载。由此可见,古巴比伦(  )
A.海外贸易兴旺 B.农耕文明发达
C.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商业发展
4.(2023 潮南区三模)《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丢东西,却说:“我丢了东西”,并控告他的邻居,那么他的邻居在神的面前证实自己并未偷东西后,他应加倍交给他的邻居所起诉的一切。这表明法典以立法的形式维护个人的(  )
A.名誉权 B.选举权 C.生命权 D.荣誉权
5.(2023 福田区三模)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有关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
A.古代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和佛教
B.古代埃及文明:金字塔和楔形文字
C.古代中国文明:分封制度和太阳历
D.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和象形文字
6.(2023 鼎湖区模拟)如表是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叙述。这段话提到了种姓制度的(  )
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严重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A.背景和内容 B.内容和影响 C.背景和危害 D.影响和危害
7.(2023 金湾区一模)古代雅典城邦的鼎盛时期,每年狄奥尼索斯戏剧节的开幕式上,会安排在战争中为雅典牺牲的公民的子女一一走上舞台领取城邦给予他们的抚恤。此举意在(  )
A.表明君主对人才的渴望 B.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
C.凸显军队是权力的根基 D.展示对外扩张的雄心
8.(2020 英德市模拟)“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公民之所以如此自豪,是因为雅典(  )
A.完善了王位继承制度
B.民主政治发展到全盛时期
C.实现了男女真正平等
D.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
9.(2023 潮南区模拟)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 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上述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C.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D.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10.(2023 龙岗区二模)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罗马帝国时期。据此可知,当时罗马帝国(  )
A.民主政治发达 B.古典文化昌盛
C.法律体系完备 D.商品经济繁荣
11.(2019 陆丰市模拟)“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纵横,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12.(2023 博罗县一模)如图所示的古典风格神庙——方宫位于今法国尼姆市,由奥古斯都的女婿于公元前1世纪建造。该神庙可用于研究(  )
A.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B.亚历山大东征线路
C.罗马帝国的统治区域 D.波旁王朝的宗教信仰
13.(2023 中山市二模)1122年,教皇与皇帝订立“沃尔姆斯协约”,规定德国主教不再由皇帝任命,而是一律依照教会法选举,由高级教士的会议选举,皇帝或者他的代表出席选举会议。该协约说明(  )
A.教权制约王权 B.王权高于教权
C.国王软弱无能 D.教会控制一切
14.(2021 紫金县四模)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直接分封自己的人为封主,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法兰克王国 B.古代日本 C.阿拉伯帝国 D.古代印度
15.(2023 海珠区模拟)西欧中古时期,封君和封臣构成当时封建制度下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这一关系的缔结和维系必须依照一整套特定的仪式,受封时,封臣必须宣讲誓词:“我……效忠我的主人……绝无违背。”封君宣誓保护封臣。这表明西欧的这一制度(  )
A.使封君权力至高无上 B.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C.严重损害了封臣利益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6.(2023 番禺区一模)历史学家汤普逊认为,欧洲这种经济生活,主要是有关自然经济和土地占有的事情以及有关土地上农民所负担的义务……是一种政府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经济制度。材料描述的是(  )
A.封君封臣制 B.封建庄园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17.(2023 金湾区一模)13世纪西欧乡村的妇女依然像祖辈那样从事日常家务、纺织和照料牲畜等劳动,但城市里的妇女已经可以和男人一样成为屠夫、酿造工、鱼贩子、商人,甚至在一些行业处于支配地位。当时巴黎的100多家行会中,有6家是女性专属,80多家也不排斥女性。这反映出(  )
A.女性主导了城市的发展 B.中世纪社会发展停滞
C.城市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D.性别与社会分工脱钩
18.(2021 禅城区模拟)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材料中的“政治权利”指(  )
A.特许经营权 B.人身自由权 C.城市自治权 D.男女平等权
19.(2023 阳山县一模)拜占庭帝国矗立在欧、亚、非三洲的交叉路口,将罗马帝国的文明与荣耀又守卫了一千多年。他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  )
A.属于古罗马文明的一部分
B.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大门
C.突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D.启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20.(2023 东莞市模拟)《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21.(2023 封开县一模)疫情期间,日本捐赠给湖北的物资,纸箱的标签上,写着八个汉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1300多年前,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日本贵族长屋赠送中国大德的上千件袈裟,边缘都绣着一首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一时期两国的结缘推动了日本(  )
A.市场经济的发展
B.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C.天皇的权利的削弱
D.贵族的特权的加强
22.(2023 龙岗区二模)701年日本开始在中央设“大学”,在地方设“国学”,成绩优秀者即可参加“贡举”。考试的科目及评定标准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据此可知,日本(  )
A.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 B.发展成为封建国家
C.实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D.融入了儒家文化圈
23.(2022 金平区一模)公元8世纪中期,哈里发主持“百年翻译运动”,把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为伊斯兰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料和参考经验。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领先于同时期世界文明 B.源自其它国家古代文化
C.服务于帝国的对外扩张 D.整合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24.(2023 榕城区二模)13世纪,中国人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使得欧洲航海家的寻金梦得以实现,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这段话强调的是(  )
A.中国文化的进步性 B.阿拉伯人的桥梁作用
C.文化交流的推动性 D.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性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5.(2023 梅州一模)丘吉尔曾这样论述人与建筑的关系:“我们塑造我们的建筑,而后我们的建筑又重塑我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建筑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达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罗马人用石灰和火山灰的混合物作胶结材料,制成了天然混凝土,这就是最初的水泥。这种水泥出现后,迅速地应用于建筑。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建筑的发展速度很快。屋大维为了显示政权的强盛,不仅修复古庙,还建造了很多新的庙宇及公共建筑。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对建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强调建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公元288年,罗马城出现了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从此开始了学校建筑教育。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科技史》
材料二
先贤祠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地,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等具有杰出贡献的名人。 巴士底广场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是昔日巴士底狱所在地。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郊,建造于路易十四时期。
材料三 1909年,意大利针对历史、艺术、建筑作品保护颁布法令……在如今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中,意大利兴建了全国科技保护维修中心,在对全国古建筑细致普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古建筑数据库。……1840年法国文物建筑管理委员会诞生,负责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技术分析与修复。同年,法国颁布《历史性建筑法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近年来,法国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不仅仅局限于修复和维护,而是基于社会经济、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摘编自人民日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动古罗马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历史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三,概括意大利和法国为保护历史建筑所做的努力。
(4)根据上述材料,请谈谈历史建筑该如何实现再利用。
26.(2023 德庆县模拟)根据如表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雅典伯里克利改革,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公元前73年 罗马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
8世纪前期 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分封形式,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1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爆发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上述事件中,哪个事件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选择表中的两个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2022 龙岗区模拟)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城市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市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所称颂。
材料二: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只是南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从改革开放的特区城市到现在的国内一线城市,深圳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典范。香港作为国际性的港口,贸易繁荣,又毗邻东南亚,成为人文汇聚之所,区位优势是其兴起的重要因素。
材料三: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查尔斯 波德莱尔
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城市化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1)材料一中中世纪的西欧城市流行自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市民为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别总结深圳和香港兴起的主要原因,你还知道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城市的兴起?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诗人对哪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并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实际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28.(2021 番禺区一模)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学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萨诺大学为医学科,学习以上学科,须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乃文科。后来,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其中法、医、神三科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则是这三科的准备阶段,隶属于其他三科,学生修完文科,方能分别进入其他三科学习,由于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在四科中神学居于支配地位。
——摘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材料二:17世纪中期后,随着世俗王权地位的提高,教会对大学课程的限制有所动摇。各国大学纷纷着手拓宽原有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淡化浓烈的古典主义和神学气息。欧洲的许多国家——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等,以及作为后起之秀的美国纷纷行动,在大学课程的世俗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摘自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
材料三:要是有一个中世纪的学生回到我们中间,听我们谈论大学、院系、学院、业士学位、执教权、博士学位、学习课程、常设课和非常设课,很有可能这样想,除了从前使用过的拉丁词被法语词所取代,其他一切照旧。只有当他坐进我们的讲演厅或课室,才会体会到已经发生的变化。他会就此看到,学术生活已经发生了转型,但依然是在中世纪为它挖就的沟渠里流动。
——摘自[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大学课程世俗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现代西方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大学教育发展历程的认识。
三年广东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之古代亚非欧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3 雷州市二模)理查德 迈尔斯指出,古埃及的国王在国家的日常运作中起决策作用,而且还为宇宙和地球的秩序提供保证。这反映了古埃及(  )
A.统治非洲大陆 B.采用集权制度
C.推行等级制度 D.推崇民主政治
【考点】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埃及的统治特点,重点掌握古代埃及的中央集权的统治特点。
【解答】根据“古埃及的国王在国家的日常运作中起决策作用,而且还为宇宙和地球的秩序提供保证”可知,古代埃及的国王权力很大,他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埃及的集权,没有体现统治非洲大陆,排除A;古代印度推行种姓制度这一等级制度,排除C;古代希腊推崇民主政治,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埃及的集权统治。
2.(2023 东莞市模拟)人们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大臣们以亲吻法老的脚为荣,但一般情况下,他们只能匍匐在地上,吻法老脚下的土地。这体现了(  )
A.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B.法老对臣下的爱意
C.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 D.利用宗教维护统治
【考点】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解答】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出古埃及法老对臣民有无上权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A符合题意;法老对臣下的爱意、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C;利用宗教维护统治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D。
故选:A。
【点评】注意识记古埃及的相关知识,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利的象征。
3.(2023 博罗县一模)古巴比伦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买卖、借贷、契约、合伙、佣金、汇兑、遗赠、合同、期票和本票等的记载。由此可见,古巴比伦(  )
A.海外贸易兴旺 B.农耕文明发达
C.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商业发展
【考点】《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巴比伦的经济发展情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材料“古巴比伦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买卖、借贷、契约、合伙、佣金、汇兑、遗赠、合同、期票和本票等的记载。”分析可知,这些买卖、借贷、契约、合伙、佣金、汇兑、遗赠、合同、期票和本票等的记载,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也说明古巴比伦重视商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海外贸易兴旺”,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农耕文明发达”,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保护私有财产”,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掌握古巴比伦的文明成就。
4.(2023 潮南区三模)《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丢东西,却说:“我丢了东西”,并控告他的邻居,那么他的邻居在神的面前证实自己并未偷东西后,他应加倍交给他的邻居所起诉的一切。这表明法典以立法的形式维护个人的(  )
A.名誉权 B.选举权 C.生命权 D.荣誉权
【考点】《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就,重点掌握《汉谟拉比法典》以及影响。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那么他的邻居在神的面前证实自己并未偷东西后,他应加倍交给他的邻居所起诉的一切”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以立法的形式维护个人的名誉权,A项正确;题干信息与选举权、生命权无关,排除B、C项;荣誉权是指获得荣誉称号、证书、勋章、奖章、奖状等,而名誉权是公众对他人的社会评价,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重点掌握《汉谟拉比法典》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2023 福田区三模)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有关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
A.古代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和佛教
B.古代埃及文明:金字塔和楔形文字
C.古代中国文明:分封制度和太阳历
D.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和象形文字
【考点】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诞生于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的文明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A项成就搭配正确;楔形文字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就,排除B项;太阳历和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史实。
6.(2023 鼎湖区模拟)如表是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叙述。这段话提到了种姓制度的(  )
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严重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A.背景和内容 B.内容和影响 C.背景和危害 D.影响和危害
【考点】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古印度种姓制度,知道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解答】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可知,印度种姓制度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这属于内容;印度种姓制度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这是影响,B项正确;题干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到背景和危害,排除ACD三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
7.(2023 金湾区一模)古代雅典城邦的鼎盛时期,每年狄奥尼索斯戏剧节的开幕式上,会安排在战争中为雅典牺牲的公民的子女一一走上舞台领取城邦给予他们的抚恤。此举意在(  )
A.表明君主对人才的渴望 B.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
C.凸显军队是权力的根基 D.展示对外扩张的雄心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会安排在战争中为雅典牺牲的公民的子女一一走上舞台领取城邦给予他们的抚恤”可知,通过对牺牲公民的子女被宣布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一环节,起到了城邦教化的作用,此举意在强化城邦意识,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故B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未体现君主对人才的渴望,排除A;题干主要强调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未阐释军队是权力的根基,排除C;题干主要强调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未涉及对外扩张的雄心,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意在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
8.(2020 英德市模拟)“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公民之所以如此自豪,是因为雅典(  )
A.完善了王位继承制度
B.民主政治发展到全盛时期
C.实现了男女真正平等
D.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解答】古代雅典盛行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后期,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古希腊雅典城邦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故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公民之所以如此自豪,是因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全盛时期。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内容及意义。
9.(2023 潮南区模拟)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 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上述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C.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D.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考点】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有人砍伐了邻居家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具有注重形式的特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古代罗马法律体系建立的相关史实。
10.(2023 龙岗区二模)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罗马帝国时期。据此可知,当时罗马帝国(  )
A.民主政治发达 B.古典文化昌盛
C.法律体系完备 D.商品经济繁荣
【考点】罗马帝国的建立.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罗马帝国时期”可知,这说明罗马帝国基础设施完善,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故D符合题意;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排除A;题干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商品经济繁荣,与古典文化、法律体系无关,排除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商品经济繁荣。
11.(2019 陆丰市模拟)“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纵横,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考点】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希腊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解答】“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纵横,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但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民主。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2023 博罗县一模)如图所示的古典风格神庙——方宫位于今法国尼姆市,由奥古斯都的女婿于公元前1世纪建造。该神庙可用于研究(  )
A.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B.亚历山大东征线路
C.罗马帝国的统治区域 D.波旁王朝的宗教信仰
【考点】古代著名雕塑与建筑.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著名雕塑与建筑,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图片建筑是具有希腊建筑风格,罗马建筑也继承了这一风格,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无关,排除。
B.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不包括今天的法国,今天的法国不在亚历山大帝国范围内,排除。
C.从神庙的位置和建造时间上看,公元前1世纪处于罗马帝国时期,法国位于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内,说明该神庙可以用于研究罗马帝国的统治区域,符合题意。
D.波旁王朝是欧洲的封建王朝,与波旁王朝的宗教信仰与奴隶制时代希腊罗马神庙建筑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古代著名建筑与反映的历史,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3.(2023 中山市二模)1122年,教皇与皇帝订立“沃尔姆斯协约”,规定德国主教不再由皇帝任命,而是一律依照教会法选举,由高级教士的会议选举,皇帝或者他的代表出席选举会议。该协约说明(  )
A.教权制约王权 B.王权高于教权
C.国王软弱无能 D.教会控制一切
【考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考查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德国主教不再由皇帝任命,而是一律依照教会法选举”可知,在德国,皇帝无权干涉主教任命,这说明教权超过了王权,开始制约王权,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德国皇帝无法任命德国主教,不能说明国王软弱无能,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政治领域教权高于皇权,没有体现教会控制一切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欧洲中世纪教权和皇权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准确作答是关键。
14.(2021 紫金县四模)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直接分封自己的人为封主,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法兰克王国 B.古代日本 C.阿拉伯帝国 D.古代印度
【考点】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帝国.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查理 马特改革。掌握查理 马特改革的影响。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并结合所学,8世纪前期西欧法兰克王国,查理 马特任宫相时,进行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土地是主要的财富,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向自己的臣属分封土地,受封土地的人们成为他们的封臣。西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主要依靠剥削农奴为生,从而形成了阶梯式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查理 马特改革内容和影响的相关知识。
15.(2023 海珠区模拟)西欧中古时期,封君和封臣构成当时封建制度下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这一关系的缔结和维系必须依照一整套特定的仪式,受封时,封臣必须宣讲誓词:“我……效忠我的主人……绝无违背。”封君宣誓保护封臣。这表明西欧的这一制度(  )
A.使封君权力至高无上 B.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C.严重损害了封臣利益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考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封君与封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B项正确;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中封君宣誓保护封臣,不仅没有损害封臣利益,还对封臣有利,排除C项;封君与封臣之间以土地封赐为纽带,不是血缘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封君与封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16.(2023 番禺区一模)历史学家汤普逊认为,欧洲这种经济生活,主要是有关自然经济和土地占有的事情以及有关土地上农民所负担的义务……是一种政府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经济制度。材料描述的是(  )
A.封君封臣制 B.封建庄园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考点】西欧庄园的概况.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庄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欧洲这种经济生活,主要是有关自然经济和土地占有的事情以及有关土地上农民所负担的义务”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这种经济生活指的是西欧的封建庄园制。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一般每周要在自营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故B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封建庄园制,不是封君封臣制,排除A;题干材料与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无关,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描述的是封建庄园制。
17.(2023 金湾区一模)13世纪西欧乡村的妇女依然像祖辈那样从事日常家务、纺织和照料牲畜等劳动,但城市里的妇女已经可以和男人一样成为屠夫、酿造工、鱼贩子、商人,甚至在一些行业处于支配地位。当时巴黎的100多家行会中,有6家是女性专属,80多家也不排斥女性。这反映出(  )
A.女性主导了城市的发展 B.中世纪社会发展停滞
C.城市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D.性别与社会分工脱钩
【考点】自由自治的城市.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城市里的妇女已经可以和男人一样成为屠夫、酿造工、鱼贩子、商人,甚至在一些行业处于支配地位。当时巴黎的100多家行会中,有6家是女性专属,80多家也不排斥女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里的妇女已经可以和男人一样,从事多种职业,甚至在一些行业处于支配地位,这说明城市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故C正确;女性主导了城市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中世纪社会发展停滞的表述错误,排除B;性别与社会分工脱钩,材料里没有体现,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出城市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18.(2021 禅城区模拟)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材料中的“政治权利”指(  )
A.特许经营权 B.人身自由权 C.城市自治权 D.男女平等权
【考点】自由自治的城市.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据“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可知,材料中的“政治权利”指城市自治权,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的相关史实。
19.(2023 阳山县一模)拜占庭帝国矗立在欧、亚、非三洲的交叉路口,将罗马帝国的文明与荣耀又守卫了一千多年。他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  )
A.属于古罗马文明的一部分
B.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大门
C.突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D.启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考点】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2023 东莞市模拟)《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考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题干材料信息为依托,考查《查士丁尼法典》。
【解答】《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并成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拜占庭帝国兴衰的相关知识。
21.(2023 封开县一模)疫情期间,日本捐赠给湖北的物资,纸箱的标签上,写着八个汉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1300多年前,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日本贵族长屋赠送中国大德的上千件袈裟,边缘都绣着一首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一时期两国的结缘推动了日本(  )
A.市场经济的发展
B.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C.天皇的权利的削弱
D.贵族的特权的加强
【考点】日本的大化改新.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B项正确;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排除A项;大化改新加强了天皇的权力,排除C项;削弱了贵族的特权,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2023 龙岗区二模)701年日本开始在中央设“大学”,在地方设“国学”,成绩优秀者即可参加“贡举”。考试的科目及评定标准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据此可知,日本(  )
A.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 B.发展成为封建国家
C.实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D.融入了儒家文化圈
【考点】日本的大化改新.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考试科目有进士、明经等。“701年日本开始在中央设‘大学’……考试的科目及评定标准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说明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日本发展成为封建国家、实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融入了儒家文化圈,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
23.(2022 金平区一模)公元8世纪中期,哈里发主持“百年翻译运动”,把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为伊斯兰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料和参考经验。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领先于同时期世界文明 B.源自其它国家古代文化
C.服务于帝国的对外扩张 D.整合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考点】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国家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题干的“把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为伊斯兰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料和参考经验。”说明阿拉伯文化整合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国家的相关知识。
24.(2023 榕城区二模)13世纪,中国人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使得欧洲航海家的寻金梦得以实现,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这段话强调的是(  )
A.中国文化的进步性 B.阿拉伯人的桥梁作用
C.文化交流的推动性 D.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性
【考点】阿拉伯科学与文化.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交流的推动性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3世纪,中国人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使得欧洲航海家的寻金梦得以实现,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这段话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推动性,文化交流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化交流的推动性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5.(2023 梅州一模)丘吉尔曾这样论述人与建筑的关系:“我们塑造我们的建筑,而后我们的建筑又重塑我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建筑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达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罗马人用石灰和火山灰的混合物作胶结材料,制成了天然混凝土,这就是最初的水泥。这种水泥出现后,迅速地应用于建筑。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建筑的发展速度很快。屋大维为了显示政权的强盛,不仅修复古庙,还建造了很多新的庙宇及公共建筑。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对建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强调建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公元288年,罗马城出现了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从此开始了学校建筑教育。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科技史》
材料二
先贤祠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地,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等具有杰出贡献的名人。 巴士底广场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是昔日巴士底狱所在地。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郊,建造于路易十四时期。
材料三 1909年,意大利针对历史、艺术、建筑作品保护颁布法令……在如今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中,意大利兴建了全国科技保护维修中心,在对全国古建筑细致普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古建筑数据库。……1840年法国文物建筑管理委员会诞生,负责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技术分析与修复。同年,法国颁布《历史性建筑法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近年来,法国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不仅仅局限于修复和维护,而是基于社会经济、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摘编自人民日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动古罗马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历史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三,概括意大利和法国为保护历史建筑所做的努力。
(4)根据上述材料,请谈谈历史建筑该如何实现再利用。
【考点】古代著名雕塑与建筑.
【答案】(1)因素:对古希腊建筑成就的继承与创新;建筑材料的进步;国家的稳定繁荣和统治者的推动;建筑学的理论构建和建筑教育的兴起发展。
(2)建筑1:巴黎先贤祠安葬了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名人,如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先贤祠是法国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法兰西民族尊重先贤的精神品格和奋发有为的价值追求。
建筑2:巴士底广场是昔日巴士底狱所在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法国大革命开始了。因此,巴士底广场是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建筑3:凡尔赛宫建造于路易十四时期,辉煌的建筑展现了当时法国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在此召开并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宫见证了法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3)努力:建立专门机构;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运用现代技术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
(4)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引入图书馆、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务功能,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产生社会效益;在修复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传播历史文化,让历史建筑充分实现其当代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推动古罗马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法国的著名建筑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意大利和法国为保护历史建筑所做的努力、历史建筑如何实现再利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古罗马建筑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达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概括可知,推动古罗马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对古希腊建筑成就的继承与创新;根据材料一“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罗马人用石灰和火山灰的混合物作胶结材料,制成了天然混凝土,这就是最初的水泥。这种水泥出现后,迅速地应用于建筑。”概括可知,推动古罗马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筑材料的进步;根据“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建筑的发展速度很快。屋大维为了显示政权的强盛,不仅修复古庙,还建造了很多新的庙宇及公共建筑。”概括可知,推动古罗马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稳定繁荣和统治者的推动;根据材料“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对建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强调建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公元288年,罗马城出现了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从此开始了学校建筑教育。”概括可知,推动古罗马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筑学的理论构建和建筑教育的兴起发展。
(2)根据材料二图片任选一个历史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即可,如选择建筑1,巴黎先贤祠安葬了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名人,如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先贤祠是法国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法兰西民族尊重先贤的精神品格和奋发有为的价值追求。选择建筑2,巴士底广场是昔日巴士底狱所在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法国大革命开始了。因此,巴士底广场是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选择建筑3,凡尔赛宫建造于路易十四时期,辉煌的建筑展现了当时法国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在此召开并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宫见证了法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1909年,意大利针对历史、艺术、建筑作品保护颁布法令……在如今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中,意大利兴建了全国科技保护维修中心,在对全国古建筑细致普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古建筑数据库。……”“1840年法国文物建筑管理委员会诞生,负责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技术分析与修复。同年,法国颁布《历史性建筑法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概括可知,意大利和法国为保护历史建筑所做的努力有建立专门机构;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运用现代技术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历史建筑,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引入图书馆、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务功能,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产生社会效益;在修复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传播历史文化,让历史建筑充分实现其当代价值。
故答案为:
(1)因素:对古希腊建筑成就的继承与创新;建筑材料的进步;国家的稳定繁荣和统治者的推动;建筑学的理论构建和建筑教育的兴起发展。
(2)建筑1:巴黎先贤祠安葬了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名人,如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先贤祠是法国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法兰西民族尊重先贤的精神品格和奋发有为的价值追求。
建筑2:巴士底广场是昔日巴士底狱所在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法国大革命开始了。因此,巴士底广场是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建筑3:凡尔赛宫建造于路易十四时期,辉煌的建筑展现了当时法国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在此召开并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宫见证了法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3)努力:建立专门机构;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运用现代技术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
(4)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引入图书馆、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务功能,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产生社会效益;在修复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传播历史文化,让历史建筑充分实现其当代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推动古罗马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法国的著名建筑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意大利和法国为保护历史建筑所做的努力、历史建筑如何实现再利用等知识。
26.(2023 德庆县模拟)根据如表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雅典伯里克利改革,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公元前73年 罗马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
8世纪前期 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分封形式,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1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爆发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上述事件中,哪个事件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选择表中的两个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1)美国独立战争。
(2)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论述:17世纪初,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年,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斯巴达克起义、封君封臣制度、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印度民族大起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十月革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上述事件中,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选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和法国大革命爆发,可拟定观点为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以及历史意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历史意义进行论述即可,如17世纪初,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年,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美国独立战争。
(2)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论述:17世纪初,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年,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雅典民主政治、斯巴达克起义、封君封臣制度、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印度民族大起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十月革命等相关史实。
27.(2022 龙岗区模拟)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城市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市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所称颂。
材料二: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只是南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从改革开放的特区城市到现在的国内一线城市,深圳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典范。香港作为国际性的港口,贸易繁荣,又毗邻东南亚,成为人文汇聚之所,区位优势是其兴起的重要因素。
材料三: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查尔斯 波德莱尔
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城市化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1)材料一中中世纪的西欧城市流行自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市民为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别总结深圳和香港兴起的主要原因,你还知道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城市的兴起?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诗人对哪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并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实际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考点】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大学的兴起;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武力斗争和金钱赎买。
(2)国家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军事战略要地;交通便利;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等
(3)城市化。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
(4)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城市;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就学、就医、就业条件等。
【分析】本题以四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西欧城市流行自治的根本原因及手段、深圳和香港兴起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等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中世纪的西欧城市流行自治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民为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是武力斗争和金钱赎买。
(2)由材料二“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只是南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从改革开放的特区城市到现在的国内一线城市,深圳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典范。香港作为国际性的港口,贸易繁荣,又毗邻东南亚,成为人文汇聚之所,区位优势是其兴起的重要因素”可知,深圳和香港兴起的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城市兴起的原因还有处于军事战略要地;交通便利;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等。
(3)由材料三“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可知,诗人对城市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城市化产生的实际问题有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
(4)根据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城市化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并结合所学知,城市化进程中应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城市;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就学、就医、就业条件等。
故答案为:
(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武力斗争和金钱赎买。
(2)国家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军事战略要地;交通便利;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等
(3)城市化。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
(4)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城市;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就学、就医、就业条件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西欧城市流行自治的根本原因及手段、深圳和香港兴起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等知识。
28.(2021 番禺区一模)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学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萨诺大学为医学科,学习以上学科,须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乃文科。后来,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其中法、医、神三科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则是这三科的准备阶段,隶属于其他三科,学生修完文科,方能分别进入其他三科学习,由于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在四科中神学居于支配地位。
——摘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材料二:17世纪中期后,随着世俗王权地位的提高,教会对大学课程的限制有所动摇。各国大学纷纷着手拓宽原有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淡化浓烈的古典主义和神学气息。欧洲的许多国家——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等,以及作为后起之秀的美国纷纷行动,在大学课程的世俗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摘自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
材料三:要是有一个中世纪的学生回到我们中间,听我们谈论大学、院系、学院、业士学位、执教权、博士学位、学习课程、常设课和非常设课,很有可能这样想,除了从前使用过的拉丁词被法语词所取代,其他一切照旧。只有当他坐进我们的讲演厅或课室,才会体会到已经发生的变化。他会就此看到,学术生活已经发生了转型,但依然是在中世纪为它挖就的沟渠里流动。
——摘自[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大学课程世俗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现代西方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大学教育发展历程的认识。
【考点】大学的兴起.
【答案】(1)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等。
(2)各国大学纷纷着手拓宽原有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淡化浓烈的古典主义和神学气息。
(3)现代西方大学继承和发展了中世纪大学,深受中世纪大学的影响等。
(4)西方大学教育的兴起是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深受基督教会和神权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对大学的影响逐步削弱等。
【分析】本题考查大学的兴起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其中法、医、神三科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则是这三科的准备阶段,隶属于其他三科,学生修完文科,方能分别进入其他三科学习,由于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在四科中神学居于支配地位”可知,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是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原因是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等。
(2)根据材料二“各国大学纷纷着手拓宽原有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淡化浓烈的古典主义和神学气息”可知,近代西方大学课程世俗化表现是各国大学纷纷着手拓宽原有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淡化浓烈的古典主义和神学气息。
(3)根据材料三可知,现代西方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是现代西方大学继承和发展了中世纪大学,深受中世纪大学的影响等。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对西方大学教育发展历程的认识是西方大学教育的兴起是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深受基督教会和神权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对大学的影响逐步削弱等。
故答案为:
(1)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等。
(2)各国大学纷纷着手拓宽原有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淡化浓烈的古典主义和神学气息。
(3)现代西方大学继承和发展了中世纪大学,深受中世纪大学的影响等。
(4)西方大学教育的兴起是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深受基督教会和神权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对大学的影响逐步削弱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学的兴起等相关史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