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培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培优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09: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阶段性培优冲刺
第三单元培优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总分:100分。答卷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2分)
1.(本题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斑蝥(máo) 确凿(záo) 桑椹(shèn) 谥号(yì)
B.感慨(kǎi) 收敛(liǎn) 逾矩(jǔ) 拗(ǎo)口
C.惭愧(kuì) 曲肱(gōng) 私塾(shū) 笃(dǔ)信
D.教诲(huì) 反省(xǐng) 倜傥(tǎng) 秕(bǐ)谷
2.(本题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掩饰 披蓑戴笠 淅淅沥沥 翻来复去
B.沐浴 喜出望外 小心冀冀 煞有介事
C.急燥 美不胜收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D.诀别 呼朋引伴 混为一谈 疲倦不堪
3.(本题2分)在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为人正直、学识渊博的老师。
B.登上峨眉山人迹罕至的顶峰千佛寺,放眼望去,云海风景尽收眼底。
C.人们的心里都有一个纯美梦幻的世界,但我们又常常把它和现实混为一谈。
D.每当听到国歌声响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4.(本题2分)在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规范的一项是( )
A.才几年不见,原来貌不惊人的熙哥哥已经长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帅小伙了。
B.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C.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D.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5.(本题2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为连贯的一项是( )
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__________
①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
②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③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
④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
⑤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A.③⑤①④② B.③④②⑤① C.⑤③①④② D.③⑤④②①
6.(本题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在发表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时,他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B.泰戈尔是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所创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C.《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
D.孔子所著的《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二、句子默写(共6分)
7.(本题6分)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4)“故园”二字常见于古代诗歌之中,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逢入京使》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共5分)
8.(本题5分)请你根据要求,在学校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下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中各得出一条结论。
(2)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者: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四、诗歌鉴赏(共5分)
(本题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
9.(2分)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10.(3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对比阅读(共10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1.(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骤(zhòu) B.差(chā)可拟 C.尊君在不(bù) D.友人惭(cán)
12.(2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相委而去( )
13.(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4.(2分)【甲】【乙】两文都通过讲述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的才智。对选文中的儿童,你最喜欢谁?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六、现代文阅读(共22分)
(本题11分)《论语》的温度
于丹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子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5.(2分)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
16.(3分)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7.(3分)文章第⑥段借子贡的“慌慌”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
18.(3分)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春天出发
①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约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的,冲你挤眉弄眼。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呢,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②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③先去问候一下河边的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你须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④去问候一些花儿。桃花、梨花、菜花,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装扮得鲜艳明媚。粉红,莹白,鹅黄,晃花人们的眼。河边的小野花们,也不让春天,它们在春风里,争相张开了笑脸,星星点点。它们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没有菜花的恢宏,可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呢,它们一样是春的主人。摘下一朵小野花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美丽。
⑤去问候一些小生灵。蜜蜂、蝴蝶、蟋蟀……一个冬天过去了,它们过得好吗?侧耳倾听,我们会听到它们拨动泥土的声音,它们就要出来了,带着它们的歌声。那好,就让我们静静坐一会吧,坐在小河边,坐在山坡旁,或者,就坐在一棵树下,等待着那些歌声响起,那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美妙,纯洁,是天籁之音。用心记下那些旋律吧、放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歌声。
⑥去问候飘荡的春风。“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其实,它何止是吹在手中?它是吹在心里面。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人的脸上,荡起微笑。严冬终于过去了,所有的生命,在春风里欣欣向荣。请与春风相握吧,在春天,我们学会感恩与珍惜。
⑦去问候一些种子。葵花,玉米,棉花……那些香香的种子,它们的身体里,积蓄着阳光和梦想。泥土的怀抱,已变得湿润柔软,它们迫不及待地扑进泥土里,那里,很快会生长出一片葳蕤(wēiruí)。而到了夏秋,会有果实累累的喜悦。
⑧只有在春天种下梦想,才能在夏秋收获。那么,让我们学会播种吧,在春天,跟着一粒种子一起成长。
19.(3分)文中第③段用到“问候”一词,请联系语段,说说它的含义及作用。
20.(2分)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1.(3分)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
(2)它们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没有菜花的恢宏,可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丽。
22.(3分)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⑧段的含义。
七、作文(共40分)
23.(本题40分)进入九月,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我们的校园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用心去观察,去体验,用一段文学写下你眼中的“初秋的校园”,600字左右。别忘了用上我们第一单元所学的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让你的文章更生动形象。
1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谥号(yì)——shì;
B.拗(ǎo)口——ào;
C. 私塾(shū)——shú;故选D。
2.D
【详解】A. 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B. 小心冀冀——小心翼翼;
C. 急燥——急躁;故选D。
3.B
【详解】A.学识渊博:指学识深而且广。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峨眉山顶峰千佛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并非“人迹罕至”,故使用有误;
C.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B。
4.C
【详解】A.约数之间不需要用顿号停顿;
B.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的句号要放在引号内;
D.“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是对前面“我们”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故选 C。
5.A
【详解】③句中的“它”紧承句段首句中的“一块低洼的草地”,应为第一句。⑤句中的“那块草地”紧承③句中对于草地的描述,应为次句。①句中的“这样的日子”紧承⑤句中孩子们在草地上采花和玩游戏,应为第三句。④句中的“但是”语义转折,应为第四句。②句中孩子们折纸船照应④句中的“一场场的雨水”,应为末句。故排序为:③⑤①④②。故选A。
6.B
【详解】A项,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C项,《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不是作者;
D项,《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不是孔子所著;故选B。
7.弹琴复长啸落红不是无情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词名句的能力。(1)(2)题是直接型默写题,(3)(4)题是理解型默写。注意书写正确,按要求默写,尤其注意易错字,如“啸”“凌”“龙钟”“折柳”等。
8.(1)①2013年较2012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纸质图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②2013年较2012年,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人均手机阅读时间长于纸质阅读时间)。
(2)示例: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详解】试题分析:(1)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中各得出一条结论。根据图表中数据变化可得出:2013年较2012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据此理解作答。(2)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喻方法,表达“读书感悟”,写出读书的目的和意义作答。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9.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 10.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9.本题考查诗歌景物的描写。“人闲桂花落”写的是“桂花”,“夜静春山空”写的是“春山”,“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的有“明月”“山鸟”“春涧”。
1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本题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的“闲”是清闲的意思,“静”是安静的意思,这两句写出环境的宁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句以动衬静,更显示出环境的静谧、幽美、空寂。整首诗歌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通过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11.C 12. (1)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趁,乘 (3)约定 (4)舍弃 13.(1)(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您与我的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14.示例:①我喜欢谢道韫,因为她聪明机智,富有文学才华。她以“柳絮”喻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含蓄深刻。②我喜欢陈元方,因为他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明白事理、率真方正。他对客人的询问,回答的彬彬有礼,对客人骂其父据理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1.C. 尊君在不(fǒu)。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本题中:儿女:子侄辈。因:乘。期:约定。这几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理解。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即:是。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信:诚信,讲信用。
14.考查人物形象评价。评价人物要客观、公正、全面、不能片面,也不能无中生有。解答此题,要结合人物的有关事迹分析。谢道韫,东晋才女,聪慧内秀,善诗文,她的“柳絮因风起”比喻新奇,写出雪花轻盈生动,春天不远了。陈元方,他对客人的询问,回答的彬彬有礼,而面对客人辱骂父亲,他则有理有据的进行驳斥。可见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说话有礼有节,能言善辩,真是聪明机智。据此作答。
【点睛】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5.《论语》一书蕴含的道理. 1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 17.平易近人的形象. 18.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后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解析】15.此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的理解。解答时,要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之”所指代的内容。结合第二段作者对“问病泉”的讲解理解可知“之”指的是《论语》一书蕴含的道理。
16.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本句将《论语》比作是温暖的“活水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17.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⑥段孔子与子贡对话的意思来理解。孔子有一天感叹地说:“我想永远不说话了。”子贡就说,老师你都不肯说话,不教我们,我们将来就不懂,也没有办法阐述你的思想了。孔子就说,人何以一定须要讲话?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是读死书的,观察天地就知道,上天曾经说过话吗?天从来没有说过话,可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分列得如此清楚,这样有规律;万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长。天地何曾说过什么话!可知突出了孔子平易近人的形象。
18.此题考查记叙文结尾的作用。结尾的作用:1.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3、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结尾的作用多种多样,有单一的,也多种的,需要联系上下文,得出解答。“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19.“问候”的本意是“问好”,在这里表示“欣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0.承上启下,从上文的“春天来了”自然过渡到到下文的“去探访春天”;“我们”出发去寻找探访春天. 21.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柳的轻柔优美姿态,同时在它身上,我们发现了绿色新生的希望.第④段的划线句子赏析: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小野花为春天而美丽绽放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小野花自信、乐观精神的赞扬. 22.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只有在春天播下种子,才能在秋天有所收获.人生亦如此,只有尽早播种梦想,再经过汗水的浇灌与艰辛的努力,才能收获人生的硕果.
【解析】19.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时先解释词语本意,再结合上下文解释语境意,然后思考所运用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联系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作答。“问候”本意为“问好”,用在这里表示“欣赏”,作者在春天到来时要去观赏河边的柳,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和对春天到来的欣喜,语言生动活泼,十分有趣。
20.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解答时,首先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处于不同位置的段落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其次从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其作用。文章第①段写“春天,真的来了”的现象,从第③段开始写“我”探寻春天的过程,第②段提出了“我们”从春天出发,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③-⑦段写作者探访春天的柳树、花儿、小生灵、春风、种子,说明“我们”从春天出发,去探寻春天,探寻春天则是文章的线索。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分析: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结合具体语境,具体表达技巧分析。(1)“柳是使者、一抬胳膊、一扭腰肢”显然是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春柳的轻柔优美姿态,使我们发现绿色新生的希望。(2)“它们”指小野花,“它们没有……没有……没有……它们也一样……”可以看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小野花与桃花、梨花、菜花比较,突出小野花岁平凡但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小野花的喜爱之情。
22.本题考查文章段落含义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全文的主旨,去分析第⑧段的深刻含义。本文的题目“从春天出发”,全文的主体是③~⑦段,分别写了:问候河边的柳,学会收藏希望;问候花儿,学会收藏美丽;问候小生灵,学会收藏歌声;问候春风,学会感恩与珍惜;问候种子,收获果实。第⑧段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在春天播种”的倡议,表明要从春天开始出发,努力去播种梦想,才会在最后有所收获的观点。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表达主题“初秋的校园”,调动视觉听觉感觉,通过静态和动态等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同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字数合格即可。示例:初秋早晨,校园树上的叶子全都掉落了,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的盛装。叶子不再有夏季的柔韧,用手一捏,便碎了一地。一朵朵金黄的秋菊在秋天里开得更加灿烂,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深秋的天空里,团团白云像弹好的羊毛,慢慢地飘浮着,一群群大雁排着人字形队唱着歌正往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