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20:1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3 林州市)1949年8月,大批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代表从祖国各地及海外进入解放区,周恩来亲自参与筹划交通工具并护送人员到北平共商大事。这里的“大事”指的是(  )
A.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23 镇平县)1949年9月9日,历史学家陈垣发表了《对北平各界代表会议的感想》,文中说,“解放后的北平,看不见打人的兵,看不见打洋车夫的警察”“看不见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这些虽只是表面的现象,却说明了政府实质上已有了根本的不同”。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3.(2023 虞城县)“祖国,伟大的祖国呵,在你忍受灾难的怀抱里,我所分得的微小的屈辱和微小的悲痛,也是永世难忘的,但终于到了今天,今天,为了你的新生,我奉上这欢喜的泪,为了你的母爱,我奉上这感激的泪……”这首《时间开始了》创作的背景应该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一五”计划实施
4.(2023 中原区二模)如图是现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一枚1952年颁发的《解放西藏纪念章》。这枚纪念章相关的历史事件距今(  )
A.70年 B.71年 C.72年 D.73年
5.(2023 焦作)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材料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抗美援朝精神”(  )
A.爱国主义 B.英雄主义 C.国际主义 D.和平主义
6.(2023 汝南县)如表所示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  )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A.热情好客,彰显礼仪风范
B.爱好和平,打击侵略者
C.士气旺盛,武器装备精良
D.努力生产,踊跃支援前线
7.(2022 河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记载道:“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美援朝战争后美中关系发生变化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8.(2023 太康县二模)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引发国防费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西藏的需要
B.“一五”计划对国防的重视
C.科技强军战略的提出
D.抗美援朝的需要
9.(2023 镇平县)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中,贫农、雇农占57%,他们处于无地少地状态。1952年底,这些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向地主缴纳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负担也被免除。这说明,土地改革后(  )
A.中国废除土地私有制 B.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D.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果
10.(2023 中原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对这一历史巨变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
B.使人民政权又更加巩固
C.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D.有力地支接了抗美援朝战争
11.(2023 太康县)从1950年冬开始,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投身到农村的这场伟大斗争中。为更好地开展这场“伟大斗争”,中央人民政府(  )
A.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2.(2023 汝南县二模)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13.(2023 驻马店)据统计,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
A.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B.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4.(2023 洛阳)我国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8亿元增长至1957年的271亿元,年均增长约17.73%;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4%上升至1957年的25.34%。这些变化得益于(  )
A.土地改革,分田惠民 B.一五计划,工业起步
C.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D.开放特区,面向世界
15.(2023 邓州市二模)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现在是真正的民主,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四大
16.(2023 息县)《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一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一五”计划期间
C.三大改造完成后 D.中共八大召开后
17.(2023 郑州二模)“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社里的锯板机,都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个人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上述现象体现出(  )
A.“一五”计划的成果显著
B.农业合作化得到广泛支持
C.手工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D.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18.(2022 濮阳)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农民迫切希望能实现共同富裕
B.目的是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D.说明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19.(2023 高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有所改善,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由1960年的1:4变为1962年的1:2;轻重工业的产值比,由1960年的1:2变为1962年的接近1:1。”国民经济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改革开放初具成效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大跃进”蓬勃开展
20.(2023 平顶山)下面是九(1)班同学为本期黑板报准备的内容。由此可知,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 啥是丢人?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才是真正的丢人。——焦裕禄
A.反抗侵略的英雄 B.艰苦奋斗的楷模
C.改革开放的先锋 D.执政为民的公仆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2023 南阳二模)历经风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我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了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材料二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获取的“战略利益”有哪些,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图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个历史时期,说说这两个时期我国粮食的生产状况,并分析当时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起来。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22.(2023 方城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840年以来,面对灾难深重的国家,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救亡图存,力图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无不无果而终。最后,此任务被一群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们完成了……
材料二 美国将军克拉克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是我们美国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材料三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从此天堑变通途。
(1)材料一中“一群马克思主义信徒们”完成此任务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述该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3)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就?请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三则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3 林州市)1949年8月,大批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代表从祖国各地及海外进入解放区,周恩来亲自参与筹划交通工具并护送人员到北平共商大事。这里的“大事”指的是(  )
A.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史实,“1949年8月”“到北平共商大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为筹备建立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8月,大批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代表从祖国各地及海外进入解放区,周恩来亲自参与筹划交通工具并护送人员到北平共商大事。故题干这里的“大事”指的是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C项正确;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是在1950年,排除A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3——1957年,排除B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2.(2023 镇平县)1949年9月9日,历史学家陈垣发表了《对北平各界代表会议的感想》,文中说,“解放后的北平,看不见打人的兵,看不见打洋车夫的警察”“看不见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这些虽只是表面的现象,却说明了政府实质上已有了根本的不同”。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考点】新中国成立.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时间、意义。
【解答】由“1949年9月9日”“解放后的北平”可知,《对北平各界代表会议的感想》一文发表的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2023 虞城县)“祖国,伟大的祖国呵,在你忍受灾难的怀抱里,我所分得的微小的屈辱和微小的悲痛,也是永世难忘的,但终于到了今天,今天,为了你的新生,我奉上这欢喜的泪,为了你的母爱,我奉上这感激的泪……”这首《时间开始了》创作的背景应该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一五”计划实施
【考点】新中国成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从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大部分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之中,排除。
B.结合材料信息“……今天,为了你的新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时间开始了》创作的背景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符合题意。
C.西藏和平解放是1951年5月,与“今天,为了你的新生”不符,排除。
D.1953年,我国“一五”计划实施,1957年超额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今天,为了你的新生”不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通过设置诗歌文本材料,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4.(2023 中原区二模)如图是现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一枚1952年颁发的《解放西藏纪念章》。这枚纪念章相关的历史事件距今(  )
A.70年 B.71年 C.72年 D.73年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解答】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023﹣1951=72周年,故这枚纪念章相关的历史事件距今72年,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5.(2023 焦作)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材料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抗美援朝精神”(  )
A.爱国主义 B.英雄主义 C.国际主义 D.和平主义
【考点】抗美援朝.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解答】A.根据材料“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胜利对中国的重要影响,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正确。
B.英雄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之一,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C.国际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之一,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D.和平主义不是抗美援朝精神,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6.(2023 汝南县)如表所示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  )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A.热情好客,彰显礼仪风范
B.爱好和平,打击侵略者
C.士气旺盛,武器装备精良
D.努力生产,踊跃支援前线
【考点】抗美援朝.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电影《上甘岭》反映的抗美援朝时期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电影插曲《我国祖国》,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打击侵略者的思想情感。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2022 河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记载道:“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美援朝战争后美中关系发生变化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考点】抗美援朝.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识记抗美援朝的意义。
【解答】据材料“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得知: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抗美援朝的内容。
8.(2023 太康县二模)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引发国防费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西藏的需要
B.“一五”计划对国防的重视
C.科技强军战略的提出
D.抗美援朝的需要
【考点】抗美援朝.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中国军队成长为一支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正规军。
【解答】据材料“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可知,材料中建国初期国防费用高涨的主要原因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9.(2023 镇平县)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中,贫农、雇农占57%,他们处于无地少地状态。1952年底,这些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向地主缴纳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负担也被免除。这说明,土地改革后(  )
A.中国废除土地私有制 B.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D.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果
【考点】土地改革.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土地改革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中,贫农、雇农占57%,他们处于无地少地状态。1952年底,这些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向地主缴纳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负担也被免除”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并且免除了地租,这样农民就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土地改革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3 中原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对这一历史巨变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
B.使人民政权又更加巩固
C.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D.有力地支接了抗美援朝战争
【考点】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有力地支接了抗美援朝战争,BCD选项属于土地改革的影响;A项不是土地改革的影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影响。
11.(2023 太康县)从1950年冬开始,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投身到农村的这场伟大斗争中。为更好地开展这场“伟大斗争”,中央人民政府(  )
A.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的结果及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D是正确的选项;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排除A;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 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法规,排除C。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土地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2.(2023 汝南县二模)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考点】土地改革.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掌握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意义。
【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土地改革,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13.(2023 驻马店)据统计,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
A.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B.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一五计划.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可知,这反映了“一五”计划注重发展经济;据“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可知,这反映了“一五”计划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题干体现了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A项正确;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相关史实。
14.(2023 洛阳)我国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8亿元增长至1957年的271亿元,年均增长约17.73%;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4%上升至1957年的25.34%。这些变化得益于(  )
A.土地改革,分田惠民 B.一五计划,工业起步
C.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D.开放特区,面向世界
【考点】一五计划.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1950—1952年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排除。
B.分析题干材料数据可知,1957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均大幅增长(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示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据此可知,题干变化得益于“一五计划,工业起步”,符合题意。
C.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但造成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排除。
D.1980年我国开设经济特区,排除。
故选:B。
【点评】记忆一五计划背景、目的、时间、成就、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5.(2023 邓州市二模)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现在是真正的民主,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四大
【考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答】根据“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延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故B符合题意;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排除A;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C;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6.(2023 息县)《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一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一五”计划期间
C.三大改造完成后 D.中共八大召开后
【考点】三大改造.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掌握三大改造的影响。
【解答】据材料“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并结合所学知,这一任务基本实现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五”计划旨在发展重工业,中共八大主要是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规定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17.(2023 郑州二模)“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社里的锯板机,都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个人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上述现象体现出(  )
A.“一五”计划的成果显著
B.农业合作化得到广泛支持
C.手工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D.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考点】三大改造.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个人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
【解答】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主要是体现在工业和交通领域,未说明手工业方面,排除。
B.题干强调的是手工业方面,没有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
C.由题干中的“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个人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说明了生产合作社比个人单独生产效率高,体现了手工业合作化的优越性,正确。
D.题干强调的是手工业合作化的优越性,未涉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问题,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18.(2022 濮阳)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农民迫切希望能实现共同富裕
B.目的是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D.说明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考点】三大改造.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
【解答】A.材料没有反应农民迫切希望实现共同富裕,排除A项。
B.抗美援朝战争在1953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
C.依据材料“1953年”“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这种现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项正确。
D.一五计划后,我国初步实行了工业化,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需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19.(2023 高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有所改善,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由1960年的1:4变为1962年的1:2;轻重工业的产值比,由1960年的1:2变为1962年的接近1:1。”国民经济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改革开放初具成效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大跃进”蓬勃开展
【考点】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识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解答】根据材料“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由1960年的1:4变为1962年的1:2;轻重工业的产值比,由1960年的1:2变为1962年的接近1:1”可知,材料反映了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工业比重失衡现象有所改善。其主要原因是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C符合题意;土地改革的完成是1952年底,时间不符,排除A;改革开放是从1978以后,时间不符,排除B;“大跃进”蓬勃开展是从1958年开始,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民经济的调整的相关史实。
20.(2023 平顶山)下面是九(1)班同学为本期黑板报准备的内容。由此可知,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 啥是丢人?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才是真正的丢人。——焦裕禄
A.反抗侵略的英雄 B.艰苦奋斗的楷模
C.改革开放的先锋 D.执政为民的公仆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王进喜: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人民称颂他为“党的好干部”,他们都是艰苦奋斗的楷模,B是正确的选项;王进喜不是反抗侵略的英雄、改革开放的先锋、执政为民的公仆,焦裕禄不是反抗侵略的英雄、改革开放的先锋,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2023 南阳二模)历经风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我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了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材料二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获取的“战略利益”有哪些,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图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个历史时期,说说这两个时期我国粮食的生产状况,并分析当时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起来。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考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答案】(1)“战略利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史实:掀起与中国建交高潮;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2)【示例一】历史时期:1949~1956年年底。粮食生产状况: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主要原因:1950年至1952年年底,我国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53~1956年年底,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示例二】历史时期:1957~1960年。粮食生产状况:粮食减产严重。主要原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我国自然灾害严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示例三】历史时期:1978~1997年。粮食生产状况:粮食产量增速显著。主要原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3)坚持党的领导;依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面对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等。(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的发展情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获取的“战略利益”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掀起其它国家与中国建交高潮;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如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2)根据材料二图表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6年年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这主要是因为1950年至1952年年底,我国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53~1956年年底,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7~1960年,粮食减产严重。这主要是因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我国自然灾害严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1978~1997年,粮食产量增速显著。这主要是因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党的领导;依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面对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故答案为:
(1)“战略利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史实:掀起与中国建交高潮;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2)【示例一】历史时期:1949~1956年年底。粮食生产状况: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主要原因:1950年至1952年年底,我国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53~1956年年底,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示例二】历史时期:1957~1960年。粮食生产状况:粮食减产严重。主要原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我国自然灾害严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示例三】历史时期:1978~1997年。粮食生产状况:粮食产量增速显著。主要原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3)坚持党的领导;依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面对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等。(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能力。识记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掌握新中国成立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影响,分析归纳材料和所学知识,灵活作答。
22.(2023 方城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840年以来,面对灾难深重的国家,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救亡图存,力图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无不无果而终。最后,此任务被一群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们完成了……
材料二 美国将军克拉克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是我们美国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材料三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从此天堑变通途。
(1)材料一中“一群马克思主义信徒们”完成此任务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述该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3)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就?请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三则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考点】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
【答案】(1)标志: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2)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
(3)事件:一五计划;示意图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抗美援朝。
【解答】(1)标志:结合所学可知,一群马克思主义信徒们完成此任务的标志是建立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2)意义:由材料“美国将军克拉克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可知,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
(3)事件:由材料“我国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从此天堑变通途。”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为了保家卫国巩固新生的政权,中国政府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又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政权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权保障;抗美援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示意图如下
故答案为:
(1)标志: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2)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
(3)事件:一五计划;示意图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抗美援朝相关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