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史前与夏商周时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史前与夏商周时期(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20:1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史前与夏商周时期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3 濮阳二模)“考古学是基于现存遗迹对古代人类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据此考古学主要依据的是(  )
A.文献记载 B.实物发现 C.口述史料 D.神话传说
2.(2023 中原区)在河南,可看到六十万年前猿人打制的石器(陕县)、五十万年前猿人的牙齿化石和打制的石器(南召县)、二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安阳小南海)。可知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  )
A.追寻祖先渊源 B.弘扬传统美德
C.追思先贤事迹 D.感悟民俗文化
3.(2022 方城县)下列(如图)能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最可靠依据的是(  )
A.线装版《史记》
B.三星堆文化
C.刻有文字的骨片
D.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4.(2023 新县一模)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于2022年3月31日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还在两座屈家岭文化时期酋长级大墓中出土了梯形独木棺、耜、斧、铲、锛、凿、刀、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据此推断,当时该聚落(  )
A.发动战争较为频繁 B.出现农耕和定居生活
C.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D.大规模进行猪的养殖
5.(2023 禹州市一模)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  )
A.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B.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与改进
C.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D.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6.(2023 宛城区三模)据考古发掘材料,中华文明早在距今数万年以前就出现了若干文化区系,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逐渐形成以中原为中心,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主干,其周围环绕多个区域性文化的重瓣花格局。这段话意在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A.延续至今 B.长盛不衰 C.多元一体 D.重视农耕
7.(2023 桐柏县一模)《越绝书》是古代有关吴越地区历史的重要典籍,记载了许多上古传说,如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些记载如今已经从考古发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明。据此可以判断(  )
A.《越绝书》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
B.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C.吴越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
D.考古发掘可以证实传说的一些真实成分
8.(2023 淮阳区三模)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国体、立制度以及种五谷、创文字、创医学、建屋宇等方面。虽然这一时期创造的文化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它毕竟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对中华文明影响至深。材料主要体现了黄帝时期(  )
A.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B.为华夏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C.黄帝的个人威望得到提升
D.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9.(2023 长垣市二模)黄帝的故乡在河南新郑,夏后氏的大禹受封于河南禹州,除此之外,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有盘古开天、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等众多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反映了(  )
A.神话传说,皆自中原 B.神话传说只是美好想象
C.人文初祖,开疆拓土 D.中原地区历史底蕴深厚
10.(2023 金水区)《竹书纪年》和《史记》中都有商朝多次迁都的记载。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西南发现了商代最早的都城:在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最大的都城;在安阳发现了殷墟遗址。由此可知(  )
A.古书记载内容都是客观的
B.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C.古文献记载过于夸大史实
D.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证实才真实
11.(2023 邓州市二模)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如邓州,来源于周朝的诸侯国——邓国,其蕴藏的文化历史信息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度
12.(2023 汝南县二模)台湾圆山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其彩绘陶、印纹陶、玉玦等遗存,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圆山文化大致存在于(  )
A.A B.B C.C D.D
13.(2023 中原区二模)如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14.(2022 濮阳二模)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竹简或木牍上 B.丝帛或麻布上
C.龟甲或兽骨上 D.宣纸上
15.(2023 汝南县二模)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国汉字,源自河南 B.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C.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D.纹饰修饰,源远流长
16.(2023 周口一模)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如图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A. B.
C. D.
17.(2023 中原区)《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了(  )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秦灭六国 D.秦的暴政
18.(2023 驿城区二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是(  )
A.出土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B.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9.(2023 牧野区二模)都江堰鱼嘴的设计可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按照丰水期“内四六外”,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引入灌区,其工作原理符合“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规律。这一设计体现了(  )
A.岷江水源充沛 B.劳动人民的智慧
C.政治大力支持 D.科学知识的普及
20.(2023 焦作三模)春秋时期,庶民墓中多使用日用陶器随葬;到战国时,部分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一鼎、二鼎或成套的陶鼎礼器随葬。这可以说明 (  )
A.铁器牛耕的出现 B.礼乐制度的松动
C.变法运动的兴起 D.思想局面的活跃
21.(2023 平顶山)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关键原因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支持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22.(2023 新县一模)“双减”政策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23.(2023 太康县二模)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以法治国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以民为本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4.(2022 郑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烈日炎炎赤道流火,孕育出世上最长的那条河,人们依赖那一泓碧水滋润生活,河谷里黑土肥沃,祖祖辈辈在那里耕作,一桶桶河水倒入庄稼地,三千桶水换来一块地的收获。……这里是古埃及文明的泉窝。
材料二: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经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承中相互交融。
(1)材料一中“那条河”指的是什么河?据材料,指出这条河与古埃及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列举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并指出材料一、二两种文明的共同点。
25.(2023 封丘县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经过60多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初步显示了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居中的“九宫格”式布局框架。二里头都邑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这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这种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二里头文化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材料三:本次发掘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存,均为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包括疑似制漆作坊、较丰富的制陶遗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手工业作坊的新发现填补了二里头都邑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为探索遗址内作坊的分布,加工工艺、流程、特点及社会关系,以及手工业生产与二里头王国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1)据材料一、二,概括“偃师二里头都邑”城市布局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谈谈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历史研究价值。
26.(2023 罗山县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青铜祭器从纹样到形状,无处不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古希腊青铜雕塑以轻松的心态去关注人本身,充满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青铜纹饰以其特有的文化符号形式反映了奴隶制社会的制度、文化和习俗,阐释了当时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探索。
——摘编自张岩《古中国与古希腊青铜神兽纹饰对话》
(1)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和古希腊青铜器的不同点,并指出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请再举一例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27.(2023 中原区)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华一脉,万姓同根,源于伏羲,根在淮阳”,太昊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西周初年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宋、郑、吴、秦等。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巫、卜、匠、陶诸姓皆为职业名称。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有慕容、宇文、呼延等。明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避君主名讳而改为常氏。
——摘编自陆静梅《中西方姓氏来源杂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将太昊陵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姓氏来源。
(3)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一种姓氏及其来源。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史前与夏商周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3 濮阳二模)“考古学是基于现存遗迹对古代人类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据此考古学主要依据的是(  )
A.文献记载 B.实物发现 C.口述史料 D.神话传说
【考点】中国早期人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考古学主要依据。
【解答】A.文献记载是指古时候留下的文字资料,排除A项。
B.根据材料中“考古学是基于现存遗迹”,遗迹属于食物发现,B项正确。
C.口述史料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排除C项。
D.神话传说不是遗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常识,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找到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基于现存遗迹”。
2.(2023 中原区)在河南,可看到六十万年前猿人打制的石器(陕县)、五十万年前猿人的牙齿化石和打制的石器(南召县)、二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安阳小南海)。可知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  )
A.追寻祖先渊源 B.弘扬传统美德
C.追思先贤事迹 D.感悟民俗文化
【考点】北京人.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河南境内的远古人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在河南,可看到六十万年前猿人打制的石器(陕县)、五十万年前猿人的牙齿化石和打制的石器(南召县)、二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安阳小南海)”可知,这反映远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居住在山洞里,说明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追寻祖先渊源。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追寻祖先渊源,不能说明探索河南古代文明弘扬传统美德、追思先贤事迹、感悟民俗文化,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河南境内的远古人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追寻祖先渊源。
3.(2022 方城县)下列(如图)能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最可靠依据的是(  )
A.线装版《史记》
B.三星堆文化
C.刻有文字的骨片
D.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考点】北京人.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 新县一模)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于2022年3月31日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还在两座屈家岭文化时期酋长级大墓中出土了梯形独木棺、耜、斧、铲、锛、凿、刀、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据此推断,当时该聚落(  )
A.发动战争较为频繁 B.出现农耕和定居生活
C.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D.大规模进行猪的养殖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原始农业的发展。知道半坡人开始原始农耕定居生活。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有“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有了农业生产工具,这里的居民已进入原始农耕定居生活,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半坡人、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5.(2023 禹州市一模)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  )
A.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B.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与改进
C.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D.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考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遗址出土的玉铲、石磨盘、石磨棒和碳化黍。
【解答】A.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图片材料“玉铲”“石磨盘、石磨棒”“炭化黍”可知,玉铲既是农业生产工具,也是一件艺术品,石磨盘加工谷物,炭化黍是出土的粮食,这些考古发现都与原始农业的发展相关,A项正确。
B.炭化黍不属于农业生产工具,排除B项。
C.题干材料甘肃出土的“炭化黍”说明北方种植黍,根据所学,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河南出土的“玉铲”“石磨盘、石磨棒”,不能说明南方种植水稻,材料不可用于研究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排除C项。
D.材料“玉铲”“石磨盘、石磨棒”“炭化黍”与原始农业的发展相关,体现不出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3 宛城区三模)据考古发掘材料,中华文明早在距今数万年以前就出现了若干文化区系,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逐渐形成以中原为中心,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主干,其周围环绕多个区域性文化的重瓣花格局。这段话意在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A.延续至今 B.长盛不衰 C.多元一体 D.重视农耕
【考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以中原为中心,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主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体性、整合性特点,“其周围环绕多个区域性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多彩的特点,即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是多元一体,故C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多元一体,不是延续至今、长盛不衰、重视农耕,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多元一体。
7.(2023 桐柏县一模)《越绝书》是古代有关吴越地区历史的重要典籍,记载了许多上古传说,如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些记载如今已经从考古发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明。据此可以判断(  )
A.《越绝书》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
B.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C.吴越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
D.考古发掘可以证实传说的一些真实成分
【考点】炎帝和黄帝.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传说和史实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材料中提到许多上古传说如今已经从考古发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明,这说明考古发掘可以证实传说的一些真实成分,D项说法正确;A项《越绝书》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吴越地区文明产生的时间,得不出吴越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要知道传说有一些真实成分,但不是完全真实可信,只有被考古证明的传说才是可信的历史。
8.(2023 淮阳区三模)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国体、立制度以及种五谷、创文字、创医学、建屋宇等方面。虽然这一时期创造的文化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它毕竟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对中华文明影响至深。材料主要体现了黄帝时期(  )
A.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B.为华夏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C.黄帝的个人威望得到提升
D.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考点】炎帝和黄帝.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只说黄帝的贡献体现不出多元,排除。
B.根据所学和材料“但它毕竟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可知,这是说奠定基础,符合题意。
C.材料是说黄帝时期的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而不是说黄帝的个人威望,排除。
D.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国体、立制度以及种五谷、创文字、创医学、建屋宇等方面,这些体现不出等级森严,排除。
故选:B。
【点评】记忆记忆炎帝和黄帝的贡献,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2023 长垣市二模)黄帝的故乡在河南新郑,夏后氏的大禹受封于河南禹州,除此之外,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有盘古开天、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等众多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反映了(  )
A.神话传说,皆自中原 B.神话传说只是美好想象
C.人文初祖,开疆拓土 D.中原地区历史底蕴深厚
【考点】炎帝和黄帝.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远古的传说,准确把握题干主旨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黄帝的故乡在河南新郑,夏后氏的大禹受封于河南禹州,除此之外,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有盘古开天、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等众多古代神话”可知,反映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底蕴极其深厚,D项正确;“皆自中原”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神话传说不只是想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面貌,排除B项;黄帝是人文初祖,其他神话人物不是,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远古的传说,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3 金水区)《竹书纪年》和《史记》中都有商朝多次迁都的记载。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西南发现了商代最早的都城:在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最大的都城;在安阳发现了殷墟遗址。由此可知(  )
A.古书记载内容都是客观的
B.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C.古文献记载过于夸大史实
D.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证实才真实
【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的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材料说明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考古可以验证历史文献是否真实可靠。故B符合题意;A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证实才真实说法错误,通过多种文献史料也可以验证是否真实可靠,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的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考古是印证文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11.(2023 邓州市二模)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如邓州,来源于周朝的诸侯国——邓国,其蕴藏的文化历史信息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度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邓国是其中之一,后来,在这一地方兴起的城市被命名为邓州,故C符合题意;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君王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行省制度为现代的省制奠定了基础,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12.(2023 汝南县二模)台湾圆山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其彩绘陶、印纹陶、玉玦等遗存,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圆山文化大致存在于(  )
A.A B.B C.C D.D
【考点】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夏朝。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
【解答】根据材料“台湾圆山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可知,台湾圆山文化应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根据题中图示可知,夏朝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故圆山文化大致存在于夏朝时期,故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时间不符,故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夏朝,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3.(2023 中原区二模)如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考点】文字的演变.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物与文献的相关史实.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
【解答】据“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的记录相符”可知,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物与文献的相关史实.
14.(2022 濮阳二模)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竹简或木牍上 B.丝帛或麻布上
C.龟甲或兽骨上 D.宣纸上
【考点】文字的演变.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解答】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题干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龟甲或兽骨上,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5.(2023 汝南县二模)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国汉字,源自河南 B.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C.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D.纹饰修饰,源远流长
【考点】甲骨文;青铜器.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和甲骨文,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图一、图三与汉字无关,排除。
B.图二与青铜文明无关,排除。
C.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南淅川县出土的云纹铜禁属于青铜文化,图二是安阳甲骨文,图三是安阳司母戊鼎术青铜文化。故图片共同反映了文化中原,老家河南,符合题意。
D.图二、图三未体现纹饰修饰,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青铜器出现时间、铸造法、代表器具;甲骨文地位、造字法。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6.(2023 周口一模)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如图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A. B.
C. 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铁农具的使用,知道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铁制农具。
【解答】A是铁制农具,B是曲辕犁,C司母戊鼎,D是筒车。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故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铁制农具。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的使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3 中原区)《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了(  )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秦灭六国 D.秦的暴政
【考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考查春秋诸侯争霸的时间,解题时根据“平王之时”分析所处时代为东周,再根据历史分期和诸侯争霸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平王即周平王,他建立的是东周。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平王所处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政治局面由诸侯掌控。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选项BCD与题干不符。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18.(2023 驿城区二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是(  )
A.出土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B.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解答】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ABD都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引起了春秋战时期的大变革,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2023 牧野区二模)都江堰鱼嘴的设计可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按照丰水期“内四六外”,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引入灌区,其工作原理符合“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规律。这一设计体现了(  )
A.岷江水源充沛 B.劳动人民的智慧
C.政治大力支持 D.科学知识的普及
【考点】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修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鱼嘴与其上游的百丈堤及其下游的内、外金刚堤联合作用,可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按照丰水期“内四外六”、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引入灌区。其工作的原理,满足弯道水流“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规律,使灌溉区内“水旱从人,时无荒年”。都江堰工程分疏治水的理念,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间关系的一种理想境界。一方面,人类活动要顺从自然规律,不能破坏或超越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规律又要为人所用,使之服务于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故B符合题意;题干无法说明岷江水源充沛,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没有涉及政治大力支持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修建的特点。
20.(2023 焦作三模)春秋时期,庶民墓中多使用日用陶器随葬;到战国时,部分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一鼎、二鼎或成套的陶鼎礼器随葬。这可以说明 (  )
A.铁器牛耕的出现 B.礼乐制度的松动
C.变法运动的兴起 D.思想局面的活跃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的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之前不能使用的陶鼎礼器陪葬,说明严格的礼乐制度发生了松动,故B是正确的选项;陶器随葬的多少不能说明铁器牛耕的出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想局面的活跃,排除AC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1.(2023 平顶山)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关键原因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支持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考点】商鞅变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为切入点考查商鞅变法。
【解答】据题干“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宗室贵戚怨声载道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规定废除旧贵族特权,触犯了宗室贵戚的利益。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2.(2023 新县一模)“双减”政策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考点】老子和孔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材料、作出选择。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双减’政策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所以C项正确;A项所述是教育方法,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所述是其政治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所述是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孔子思想和主张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
23.(2023 太康县二模)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以法治国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以民为本
【考点】老子和孔子;孟子.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在政治上主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得出强调百姓非常重要;“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体现了民贵于君,是国之根本,因此体现的是民本思想,D项正确;
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法治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项;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项;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在政治上主张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4.(2022 郑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烈日炎炎赤道流火,孕育出世上最长的那条河,人们依赖那一泓碧水滋润生活,河谷里黑土肥沃,祖祖辈辈在那里耕作,一桶桶河水倒入庄稼地,三千桶水换来一块地的收获。……这里是古埃及文明的泉窝。
材料二: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经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承中相互交融。
(1)材料一中“那条河”指的是什么河?据材料,指出这条河与古埃及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列举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并指出材料一、二两种文明的共同点。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答案】(1)尼罗河;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象形文字,发明了太阳历。
(2)黄河流域:半坡人遗址;长江流域:河姆渡人遗址;属于大河文明。
【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古埃及文明。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解答】(1)材料一中“那条河”指的是尼罗河,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除了金字塔外还创制了象形文字,发明了太阳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分别是半坡人遗址和河姆渡人遗址。古埃及、古中国都发祥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
故答案为:
(1)尼罗河;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象形文字,发明了太阳历。
(2)黄河流域:半坡人遗址;长江流域:河姆渡人遗址;属于大河文明。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古埃及文明,既是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此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5.(2023 封丘县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经过60多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初步显示了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居中的“九宫格”式布局框架。二里头都邑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这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这种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二里头文化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材料三:本次发掘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存,均为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包括疑似制漆作坊、较丰富的制陶遗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手工业作坊的新发现填补了二里头都邑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为探索遗址内作坊的分布,加工工艺、流程、特点及社会关系,以及手工业生产与二里头王国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1)据材料一、二,概括“偃师二里头都邑”城市布局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谈谈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历史研究价值。
【考点】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二里头遗址.
【答案】(1)“偃师二里头都邑”城市布局的特点:网格分布;“九宫格”式布局;居住和墓葬相近。
(2)历史研究价值:有利于了解夏朝城市布局;有利于了解夏朝手工业发展;有利于研究夏朝的人民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材料二“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初步显示了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居中的‘九宫格’式布局框架”可知,“偃师二里头都邑”城市布局的特点有“九宫格”式布局;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材料二“二里头都邑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可知,“偃师二里头都邑”城市布局的特点有网格分布;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材料二“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可知,“偃师二里头都邑”城市布局的特点有居住的地方和墓葬相近。
(2)根据材料二“这种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二里头文化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可知,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利于了解夏朝城市布局;根据材料三“本次发掘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存,均为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包括疑似制漆作坊、较丰富的制陶遗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手工业作坊的新发现填补了二里头都邑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为探索遗址内作坊的分布,加工工艺、流程、特点及社会关系,以及手工业生产与二里头王国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可知,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利于了解夏朝手工业发展,有利于研究夏朝的人民生活。
故答案为:
(1)“偃师二里头都邑”城市布局的特点:网格分布;“九宫格”式布局;居住和墓葬相近。
(2)历史研究价值:有利于了解夏朝城市布局;有利于了解夏朝手工业发展;有利于研究夏朝的人民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能力和识记能力。
26.(2023 罗山县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青铜祭器从纹样到形状,无处不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古希腊青铜雕塑以轻松的心态去关注人本身,充满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青铜纹饰以其特有的文化符号形式反映了奴隶制社会的制度、文化和习俗,阐释了当时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探索。
——摘编自张岩《古中国与古希腊青铜神兽纹饰对话》
(1)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和古希腊青铜器的不同点,并指出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请再举一例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考点】青铜器.
【答案】(1)中国青铜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古希腊青铜雕塑关注人本身,充满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我国实行君主专制,古希腊多实行民主政治。
(2)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材料二“中国青铜祭器从纹样到形状,无处不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古希腊青铜雕塑以轻松的心态去关注人本身,充满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可知,中国和古希腊青铜器的不同点是中国青铜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古希腊青铜雕塑关注人本身,充满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造成其不同的原因是我国实行君主专制,古希腊多实行民主政治。
(2)我知道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故答案为:
(1)中国青铜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慑;古希腊青铜雕塑关注人本身,充满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我国实行君主专制,古希腊多实行民主政治。
(2)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等相关史实。
27.(2023 中原区)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华一脉,万姓同根,源于伏羲,根在淮阳”,太昊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西周初年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宋、郑、吴、秦等。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巫、卜、匠、陶诸姓皆为职业名称。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有慕容、宇文、呼延等。明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避君主名讳而改为常氏。
——摘编自陆静梅《中西方姓氏来源杂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将太昊陵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姓氏来源。
(3)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一种姓氏及其来源。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炎帝和黄帝.
【答案】(1)有助于探究中华姓氏文化的根源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分封制的实行;居住地名称;古代官职;古代职业;民族交融;中央政府赐姓;避讳制度。
(3)如来自图腾崇拜,有熊氏后代以熊为姓;以始祖排行顺序为姓,如伯、孟、仲、叔、季等;以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序号为姓,如丁、辛、辰、午、申等,原是天干地支的专用名词,后来演变为姓氏。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太昊陵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我国姓氏来源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中华一脉,万姓同根,源于伏羲,根在淮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将太昊陵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探究中华姓氏文化的根源和发展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根据“西周初年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有慕容、宇文、呼延等”“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避君主名讳而改为常氏”等信息可知,我国姓氏的来源包括分封制的实行;居住地名称;古代官职;古代职业;民族交融;中央政府赐姓;避讳制度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来自图腾崇拜,有熊氏后代以熊为姓;以始祖排行顺序为姓,如伯、孟、仲、叔、季等;以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序号为姓,如丁、辛、辰、午、申等,原是天干地支的专用名词,后来演变为姓氏。
故答案为:
(1)有助于探究中华姓氏文化的根源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分封制的实行;居住地名称;古代官职;古代职业;民族交融;中央政府赐姓;避讳制度。
(3)如来自图腾崇拜,有熊氏后代以熊为姓;以始祖排行顺序为姓,如伯、孟、仲、叔、季等;以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序号为姓,如丁、辛、辰、午、申等,原是天干地支的专用名词,后来演变为姓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太昊陵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我国姓氏来源等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