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致大海
普希金
1.文化传承:理解诗歌,把握文化的多样性。
2.思维发展: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效果,了解外国诗歌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学会结合时代背景赏析诗歌情感。
3.思维提升:体会诗歌意象选取的方法和效果,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1877年,俄国画家艾瓦佐夫斯基与列宾合作创作了著名油画《普希金向大海告别》:海涛汹涌、乌云翻滚,诗人站在临海峭岩上,身背行囊,右手挥着帽子,正在向大海告别。他想起了驰骋欧洲的拿破仑,想起了为希腊自由而献身的拜伦。这幅普希金站在大海边的油画,成了与普希金名诗《致大海》齐名的杰作。
新课导入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他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在诗歌、小说、戏剧和童话等多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
作者简介
普希金从小受文学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沙俄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一生共写作抒情诗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友》,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致大海》写于1824年。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又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即将离开敖德萨之时,他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整句和散句
整句由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组成。整句的形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整句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致大海》)
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其特点是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
知识链接
结构图解
这首诗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专制的残酷统治下,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全诗感情奔放自由、意境开阔,诗人称大海为“你”,向大海倾吐他的苦闷之情。这首诗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诗歌主旨
1.诗人是如何将自己与大海联系起来的?
【答案】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进行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引发了诗人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诗歌探究
2.诗人为何如此热爱大海、礼赞大海?
【答案】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答案】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对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勾起了“珍爱的愿望”“还不能离开”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致大海》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简析其作用。
【答案】①通篇使用了象征手法,其中“大海”这一意象象征着自由奔放的精神。②抒情主人公在对大海进行赞扬时,使用了第二人称,即呼告的修辞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好处是便于诗人与大海进行交流,更加强烈、更加直接地抒发感情。
5.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答案】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诗人借二人结局表达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1.充满了主观主义色彩
抒情主人公“我”始终高高地孤傲地站在大海的对面,时而高昂,时而沉郁,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浮想万千:“我”告别、“我”谛听、“我”向往……诗人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自然景物中,一一点染了大海的各种景致:蓝色的浪头,沉郁的吐诉,凝固的石岸……
写作手法
2.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并用
在诗人笔下,大海既是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想的境界。在状写大海的各种情态之时,诗人尊重大海的本来面貌,既写它的优美,又写它的残酷。然而无论是大海,还是“我”的告别,抑或是与大海有关的故事,都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3.一系列的对应关系
大海和“我”的对比,大海与现实的对照,告别大海和拥有大海的前后呼应,都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也是构成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