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13:0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浦东新区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回答必须按规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概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并留下了足够的答题空间,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语言文字与文明(25分)
语言文字与文明发展紧密相联。某校语言文字研究社围绕“语言文字与文明”的主题展开探讨,搜寻到以下材料。
1.请将下列图片所示的古文字与表格中的说明相匹配(填选字母,5分)
A.玛雅文字 B.何尊铭文
C.印章文字 D.拉丁文字 E.那尔迈调色板上的象形文字
古代文字 相关描述
①用于书写罗马法
②可能载有玉米神的崇拜
③出土于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城邦遗址
④可以佐证早期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⑤有助于研究中华民族早期国家的发展
2.右图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祭祖时铭刻的汉字祝文,内容为“维太平真君四年 癸未岁 七月廿五日 天子臣焘 使谒……”,发现地点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嘎仙洞石壁上。据此能够佐证北魏统治者( )(双选,4分)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
A.起于长城以北 B.与汉民族同源 C.接受中原文化 D.统一黄河流域
3.16世纪,马丁·路德将圣经《新约全书》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这直接推动了德意志( )(2分)
A.科学革命发生 B.民族教会出现 C.民族国家建立 D.统一国家诞生
4.语言文字的传播促进了文明的交流。研究社为探究这种历史现象,制作了三块展板。
展板一 展板二 展板三
(1)展板一中的“□□□□”应填写( )。(单选,2分)
A.腓尼基人 B.阿拉伯人 C.雅利安人 D.苏美尔人
(2)展板二中,《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创作时代相当于中国的( )(单选2分)
A.魏晋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3)依据展板三,请对下列有关英语传播的叙述作出判断。(正确的选“T”,错误的选“F”)(4分)
①英国首开欧美航线,将英语传到美洲。………………………………………………………( )
②工业革命的拓展推动了英语的传播。…………………………………………………………( )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冲击了英语的霸权地位。……………………………………………( )
④英国创建东印度公司展开殖民活动,扩大英语影响。………………………………………( )
5.综合以上探究,谈谈语言文字与文明发展的关系。(6分)
二、古代户籍与国家治理(20分)
某高中学生要完成关于“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综评研究,他对教材中的两则材料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材料一 里耶秦简 材料二 亦集乃文书
释文大意: 东成里的户主夫是士五(平民),成年女子为妻子沙,未成年女子是女儿泽若与伤。 释文大意: 现户主是兀□嵬汝,原户主是祖父兀屈支立嵬。 第一次登记的人口:成丁可征差役的男子祖父四十三岁,父亲……叔叔……。不成丁的女性一人,祖母五十五岁。驱口(家庭奴婢):男性……,女性……。 事产:房子五间,有地产五顷……,包括见种地……麦田……盐碱劣地……。 孽畜:马三匹,牛一头,羊七十口。 现在登记的新增人口: 成丁男子,户主本人四十二岁,大弟……二弟……三弟……,户主儿子阿立嵬二十一岁;不成丁的户主妻子俺赤20岁,弟妻……弟妻……弟妻……
探究活动1:解读史料
“里耶”在秦代属洞庭郡迁陵县,今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亦集乃”今为额齐纳河,在元朝时设有亦集乃路总管府,是从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漠北蒙古的枢纽。
6.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秦代“里耶”治理的描述正确的有,此地( )(双选,4分)
A,属于京畿腹地 B.实行羁縻管理 C.由朝廷任免长官 D.推行文书行政
7.亦集乃路总管府的上级管辖机构是( )(单选,2分)
A.郡国 B.枢密院 C.行省 D.宣政院
探究活动2:推测比较
8.依据《亦集乃文书》和所学,推测元朝在当地征收赋役依据的是( )(双选,4分)
A.成年男丁 B.成年女子 C.家庭驱口 D.房屋田产
9.概括两则材料户籍记载的不同之处。(4分)
探究活动3:深层探因
10.推测导致两则文书关于户籍记载不同的因素。(6分)
三、老漫画中的世纪之交(26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在各国漫画中呈现出不同的面相,体现出不同群体的思考与诉求。
图1 《南大洋是未来的地中海》1884年 舒尔茨(德)绘 图2 《时局全图》1898年 谢缵泰(兴中会会员)绘
画面中的俾斯麦将长烟斗指向已被法国抱住的非洲,俄国正从亚洲中部钻出,日本则紧紧盯着东亚,德国只在非洲西南角插了一面旗。 画面上题有诗句:“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11.图1中标题中的“南大洋”指的是_____________(海洋名),画面正中“张开双臂的人”指代的国家当是_______________。(4分)
12.依据图1,作者认为与德国争夺非洲的主要对手是( )(单选,2分)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13.图2作者创作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单选,2分)
A.宣扬西方强大 B.挑起列强矛盾 C.推动反清革命 D.支持戊戌变法
14.下列史事中,可为图1和图2反映的形势直接提供背景诠释的是( )(双选,4分)
A.克里米亚战争 B.柏林会议的召开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国际联盟的成立
15.依据图3,结合所学,你认为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外交“新”在哪里?(6分)
图3 《新外》1905年 路易斯·达尔林普尔(美)绘
画面中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站在写有“US”的陆地上,腰上别着“有事找警察”的文件,一手挥舞写有“新外交”的大棒,一手夹着写有“仲裁”的文件。
16.依据三幅漫画,请从不同视角概述世纪之交国际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8分)
四、从“群学”到“社会主义”(29分)
社会改造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呼声,其主要理念经历了从“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
——摘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社会”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出现34次;1919年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7.根据材料一,严复与康梁等人倡导“群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18.根据材料二,列举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4分)
19.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在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0.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从“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15分)
参考答案:
1.DDABCOE 6B(5分)
2.AC(双选,4分)
3.B(2分)
4.(1) A (2分)(2)C(2分) (3)DF @T图F@T (4分)5.语言文字出现是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并记录和承载文明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促进文明发展。(4 分)文明的积淀与发展对作为内容、媒介载体的语言文字形成需求,又促进语言文字本身的丰富与交流的发展。(2 分)
6.CD(双选4分)
7.C(2分)
8.AD (4分)
9.(思路:从时间、空间和制度视角)元朝比秦朝文书内容更全面、精细,增加记录登记时的年龄、驱口、家产和家养孽畜:秦朝文书缺乏元朝文书拥有因时间演变的增补更新
(4分)
10.政治方面,秦朝与元朝统治的时长不同:从秦到元,国家治理经验日益丰富;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疆域扩大,人口增加:秦朝是汉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实施的赋役制度不同等。(任二4分)经济方面,农业生产力发展,土地记录分类精细化:或技术方面,书写工具变化,记录容量增加等。(任一2分)
11.印度洋(2分),英国 (2分)。
12.B(2分)
13.C(2分)
14.BC(双选4分)
15.(可从外交空间、手段和目的思考) 首先,美国外交诉求扩大,从关注美洲扩展到全球(2分);其次,外交行为或态度改变,既以武力威胁的大棒压制拉美,积极参加全球事务仲裁国际争端。(4分)
16.西方视角: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如美德逐渐威胁英法传统强国的地位,争夺加剧;帝国主义矛盾日益尖锐,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威胁增加。(4分)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视角:随着西方工业化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世果的狂潮,形成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亚洲的民族觉醒)正在形成。(4分)(也可以从全球视角回答)
17.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2分)推动维新变法。(2分)
清末新政兴起,城市兴起社会组织与结社:报刊舆论引导推动西学传播;革命思潮兴起,革命党人发展社会组织,提倡社会改造。(任二4分)
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内工人运动的兴起。(任三6分)
(15分)观点层次:第一层,关注推崇“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具有改造中国社会的进步性。(3一5分)
第二层,认识到理念的演变是近代中国面临危机,进行由浅入深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结果,同个人见识发展和民族逐渐觉醒关系密切。(6-8分)
第三层,不仅能够反映西学东渐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不断深入,也折射了不同派别救国道路的深化。(9-11分)材料运用:第一层,没有使用提供材料。(0分)
第二层,仅使用个别材料。(2分)
第三层,较合理使用较多材料。(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