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12:3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3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第一部全面反映从1921年到1949年28年间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党史类电视纪录片,《重生》近期在电视、网络媒体播出,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热烈反响。
以往的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创作很少使用演员,即使有演员出现,也多为剪影、背影之类。而《重生》采取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由演员实景演出。国外管这叫剧情式纪录片,国内也有借鉴,比如《圆明园》《河西走廊》等。但在党史题材创作中运用这一手段,《重生》尚属首次。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说明这部纪录片对情景再现手法的用心程度。据统计,这部纪录片总共拍摄了191场戏,呈现了174位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设计了162个场景,动用1291位群众演员,使用500套服装,道具占用3个大库房,足够拍3部电视剧。此外,在选择174位历史人物特型演员时,该片既注重形似,又注重颜值。这种强化剧情式叙事的表现方式,充分考虑今天人们的审美诉求和年轻观众观影的习惯,容易在不同观众群体中引起共鸣。
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史书的记载归根结底是一种文本,不能把历史文本与历史本体等同起来。可见,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物取、通选可用的史料是反映历史的出发点,还需要依托于可靠、富有责任感的历史性评断,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令人信服事实,强化真实感,达到揭秘之效,提高作品的文献品格。《重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史实、努力还原历史情境。比如,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旧居,是早期共产党的活动据点,根据史料,《新青年》编辑部当时是在陈独秀旧居的地下室。但在横店拍摄实景时没有地下室,美术师就用一堵很高的围墙搭建出一个地上“地下室”。
近年来,市场经济改革全面深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拓展空间。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作品,创作者在坚守主流价值表达的前提下,采取全明星阵容出演的商业模式,遭比取神,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纪录片《重生》力道美国《纸牌屋》摄影团队加入。他们运用电影镜头语汇拍摄纪录片,使用柔光镜,即使表现一些严酷的场面也不例外,这样可以让人物光彩夺目,把观众带入一种回忆的情境之中。
(摘编自《纪录片〈重生〉:让革命历史题材生动起来》)
材料二:
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34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战与和》讲述了1948年秋古城北平通过傅作义与共产党的谈判实现和平解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深刻厚重的史实中揉入艺术化的戏剧情节,站在当下的思维高度,挖掘了事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要求创作者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用戏剧艺术表现真实的历史。如果说历史的真实构成了一部作品的骨架,让人直面铁的现象与规律,那么艺术化的处理则为作品增添丰满的血肉,掀起人思想情感的波澜。在《北平战与和》中,创作者抱着对革命历史的真挚情感和严肃责任感,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使作品散发出厚重、宏阔的历史气息以及鲜活的、人性化的艺术气质。
为了精确表现北平和谈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编剧在寻溯和熟悉史料上下了巨大功夫,努力克服历史表象、思维定式与主观偏见的干扰,以客观的心态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真相,再根据创作角度有选择地提炼与编织素材。整部作品叙事结构宏大,涉及历史上有真实姓名的人物近50人,空间范围涵盖北平、南京、西柏坡、张家口、天津、新保安等。创作者一面细致描写北平和谈的来龙去脉,一面不时观照国内局势的发展,更以宽广的视野反映了中国内战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意义,为观众铺展开一幅气势磅礴、层次分明、信息量丰富的历史画卷。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作者有分寸地植入合理的想象并进行虚构,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戏剧矛盾冲突塑造出一批鲜活饱满的典型人物形象。不同于过去以我方为主的传统表现手法,该剧选择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为男一号,不能不说是一次颇具勇气的艺术尝试。以傅为视角中枢最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北平的复杂局势,也更便于勾连各个层面的相关人物与事件;同时傅的作用好比一面镜子,其最终抉择映照出国共两家的优劣之分,更是民心向背的绝佳印证。除了视角的突破,作品对历史人物的定位与认识也做了颇具新意的探索。编剧从国、共、傅各自的立场出发,尽量将每个人物的行为、心理充分合理化。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将雄才大略隐于质朴率真中的毛泽东;一个有心兴邦却无力回天的蒋介石;至于傅作义,编剧更是给予了深度挖掘,
紧紧抓住“战与和”这一核心矛盾,把傅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水火不容的极致境地,将其内心置于理性与感性、坚毅与忧惧、矛盾与抉择的激烈交锋中。
(摘编自《评〈北平战与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新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生》拍摄了191场戏,拍摄场景、呈现的历史人物、动用的群众演员都很多,这在国内党史纪录片拍摄中不常见。
B.随着时代变化,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应该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考虑,探索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C.《北平战与和》一剧所呈现的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创作者对其进行深挖掘、精加工,从而使之兼顾历史性与艺术性。
D.改变以我方为主的表现手法,以傅作义为男一号,是出于反映复杂局势、勾连人物与事件、印证民心向背等多方面考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虑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诉求和年轻观众观影的习惯,是《重生》播出后,引发观众和网友热烈反响的重要原因。
B.《重生》选择史料,依托可靠、富有责任感的历史性评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以海登·怀特的观点为依据的。
C.只要对革命历史有真挚情感、严肃责任感,就能淡定从容地拍摄好相关影视剧,这是《北平战与和》给我们的启示。
D.是战,是和?当时内心极为复杂,编剧把傅作义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极不相容的境地,是为了表现形象的立体性。
3.下面的表述不能支持材料一或材料二所含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针对现在有些历史剧过度歪曲、戏说史实的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大校李涛 认为,要记录历史、再现历史,绝不能戏说历史、娱乐历史,必须要把史实搞得非常准确。
B.在《重生》拍摄过程中,道具《新青年》还原了封面和里边所有的内容。为了制造这个道具,工作人员去图书馆,从《新青年》第一期到最后一期,对每一页的内容都进行翻拍。
C.傅作义在属下眼中是威重令行的长官,在妻子面前是充满真情的丈夫,在女儿心中是世 界上最慈爱的父亲。他承受着究竟是忠于国民党蒋介石,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极大压力。
D.傅作义冒着极大风险多次派代表与共产党接触,寻求和平的途径;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也以阔大的胸怀,来引导傅作义彻底摆脱蒋介石反动集团,加入到人民的行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重生》和《北平战与和》,一为纪录片,一为连续剧,两者在拍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流浪的怪老头①
聂赫留朵夫站在渡船边上,眼睛望着宽阔湍急的河水。两个形象在他的头脑里一交一替出现着:一个是垂死的克雷里卓夫②。他满脸怒容,脑袋被大车颠得直摇晃;一个是精神抖擞地同西蒙松一起在路边走着的卡秋莎。一个形象使他沉重而悲伤,那就是濒临死亡而不愿死去的克雷里卓夫。另一个形象是生气勃勃的卡秋莎,她获得西蒙松这样好人的爱,走上了稳当可靠的善的道路,这本是件喜事,但聂赫留朵夫却觉得难受,而且无法克服这样的感觉。
城里教堂的大铜钟敲响了,颤动的钟声荡漾在水面上。站在聂赫留朵夫身旁的马车夫和所有赶大车的一个个脱下帽子,在胸前画了十字。只有站在栏杆旁的一个个儿不高、头发蓬乱的老头儿没有画十字,只是抬起头来,眼睛直盯着聂赫留朵夫,而聂赫留朵夫起初并没有注意到他。这老头儿身穿一件打过补钉的短褂和一条粗呢裤,脚蹬一双补过的长筒靴。他的肩上背着一个不大的口袋,头上戴着一顶破皮帽。
“老头子,你怎么不做祷告?”聂赫留朵夫的马车夫戴上帽子,拉拉正,问他说。“莫非你不是基督徒吗?”
“叫我向谁祷告?”头发蓬乱的老头儿生硬地还嘴说。他说得很快,但每个字都说得很清楚。
“当然是向上帝啰,”马车夫含嘲带讽地说。
“那你倒指给我看看,他在哪儿?上帝在哪儿?”
老头儿的神气那么严肃坚决,马车夫觉得他是在同一个刚强的人打交道,有点心慌,但表面上不动声色,竭力不让老人的话堵住自己的嘴,在那么多人面前丢脸,就连忙回答说:“在哪儿?当然是在天上。”
“那你去过那儿吗?”
“去过也罢,没去过也罢,反正大家都知道该向上帝祷告。”
“谁也没在什么地方见过上帝。那是活在上帝心裏的独生子宣告的,”老头儿恶狠狠地皺起眉头,急急地说。
“看样子你不是基督徒,你是个洞穴教徒。你就向洞穴祷告吧!”马车夫说,把马鞭柄插到腰里,扶正骖马的皮套。
有人笑起来。
“那么,老大爷,你信什么教呢?”站在船边大车旁一个上了年纪的人问。
“我什么教也不信。除了自己,我谁也不信,谁也不信。”老头儿还是又快又果断地回答。“一个人怎么可以相信自己呢?”聂赫留朵夫插嘴说。“这样会做错事的。”
“我这辈子从没做过错事,”老头儿把头一扬,断然地回答。
“世界上怎么会有各种宗教呢?”聂赫留朵夫问。
“世界上有各种宗教,就因为人都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我以前也相信过人,结果像走进原始森林一样迷了路。我完全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出路。有人信旧教,有人信新教,有人信安息会,有人信数身教,有人信教堂派,有人信非教堂派,有人信奥地利教派,有人信莫罗勘教,有人信阁割派。各种教派都夸自己好。其实他们都像瞎眼的狗崽子一样,在地上乱爬。信仰很多,可是灵魂只有一个。你也有,我也有,他也有。大家只要相信自己的灵魂,就能同舟共济。只要人人保持本色,就能齐心协力。”
老头儿说得很响,不住往四下里打量,显然希望有更多的人听他说话。
“哦,您这样说教有好久了吗?”聂赫留朵夫问他。
“我吗?好久了。我已受了二十三年的迫害。”
“怎么个迫害法?”
“他们迫害我,就像当年迫害基督那样。他们把我抓去吃官司,又送到教士那儿,送到读书人那儿,送到法利賽人那儿。他们还把我送到瘋人院。可是他们拿我毫无办法,因为我是个自由人。他们问我:‘你叫什么名字?’他们以为我会给自己取个名字,可我什么名字也不要。我放弃一切,我没有名字,没有居留地,没有祖国,什么也没有。我就是我。我叫什么名字?我叫人。人家问我:‘你多大岁数?’我说我从来不数,也无法数,因为我过去、现在、将来永远存在。人家问我:‘那么你的父母是谁?’我说,我没有父母,只有上帝和大地。上帝是我父亲,大地是我母亲。人家问我:‘你承认不承认皇上?’我为什么不承认。他是他自己的皇上,我是我自己的皇上。他们说:‘简直没法跟你说话。’我说,我又没求你跟我说话。他们就是这样折磨人。”
“那么您現在到哪儿去?”聂赫留朵夫问。
“听天由命。有活我就干活,没有活我就要饭,”老头儿发现渡船就要靠岸,得意扬扬地扫了一眼所有听他讲话的人,结束说。
渡船在对岸停住了。聂赫留朵夫掏出钱包,给老头儿一点钱。老头儿拒绝了。
“这我不拿,面包我拿的。”他说。
“哦,对不起。”
“没什么对不起的。你又没有得罪我。其实,要得罪我也办不到,”老头儿说着,动手把放下的口袋背到肩上。这时聂赫留朵夫的驿车已套上马,上了岸。
“老爷,您还有胃口跟他费话,”马车夫等聂赫留朵夫给了身强力壮的船夫酒钱,坐上车,就对他说,“哼,这个流浪汉不正派!”
【注】①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复活》,题目为编者所加。②克雷里卓夫:和后文提到的西蒙松都是流放的政治犯、革命者。
6.下列对“流浪的怪老头”的描述,最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喜欢流浪的奇怪老人。
B.一个四处漂泊的神秘陌生人。
C.一个行为古怪的流浪者。
D.一个行踪不定的奇特老人。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头儿对马车夫生硬地回嘴,不只是因为他质疑自己不做祷告的事,还因为他语言、态度、称呼对人不敬。
B.聂赫留朵夫问宗教的事,实际是转移话题,他不想引起“做错事”的隐痛,也不想与老头儿起语言争执。
C.老头儿拒绝聂赫留朵夫给的钱,这是对他愿意听自己说教的回敬,并不是要显示自己的人格尊严。
D.这段选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对话更能凸显老头儿倔强的性格和爱说教的特点。
8.老头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么看待这些“怪”?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4分)
9.选文开端部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语未绝,贼弩射之,面中六失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张巡,蒲州河东人。兄晓,开元中监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调授清河令。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为拒贼之势。时吴王祗为灵昌太守,奉诏纠率河南诸郡,练兵以拒逆党,济南太守李随副之。巡与单父尉贾贵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
(选自《旧唐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巡聪【A】悟有【B】才干【C】举进士【D】三以书【E】判拔【F】萃【G】入等【H】调授清河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巡幸,可指皇帝亲临某地,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阳,假装,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阳”字含义不同。
C.劝,鼓励、勉励,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中的“劝”字含义不同。
D.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与“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缒”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巡把守雍丘四十多日,朝廷声问不通,敌方实力强大,守城十分困难。但他不动摇,并斩杀了劝降的六位将领,可见张巡忠义爱国。
B.雍丘城中弓箭不足,张巡于是夜缒披着黑衣的草人于城下,获得数十万支箭。继而又夜缒士兵袭击敌人军营,获得胜利,可见张巡足智多谋。
C.张巡部下郎将雷万春,遭受敌人的弓箭射击,面中六支箭而挺立不动,致使敌人认为是木人。雷万春临危不退,可见张巡军令严明。
D.敌人七千余众屯兵白沙涡,张巡深夜袭击,虽然袭击失败,但归途中擒敌救兵,分别其众,民众归顺者颇多,可见张巡正直善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14.雍丘之战获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甲诗: 乙诗:
初月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风”“云”“水”等意象,营造出奇幻清冷的意境;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C.甲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月下人的不同感受;乙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光暗淡,意境凄清。
D.甲诗诗人在“弦管”声中听出了哀愁,起了思乡之情;乙诗以“初月”为基点,直接抒发愁思。
16.甲、乙两诗一首为李白所作,一首是杜甫所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诗风推断作者,并阐述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从始至终都谨慎认真,就不会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后,在笔记上写道:古人常同时用“花”“月”意象抒怀,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研究,历来为大家所诟病。社会上给它画的像也不少——“盆景式调研”“光开花不结果”等。调查研究的“空虚病”,不是小病小灾,而是影响极坏的沉疴重疾。这不是 ① 。虚头巴脑的调查研究,不仅劳民伤财、影响决策,还使人心涣散,制约事业发展。根治此病的方法,上下已达成共识,即自始至终都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目的。 ② ,哪怕解决的问题再小也是好的,总强过那些“假大空”的调研报告。毛主席曾把那些空话连篇的长文章比作“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如今,身体的“裹脚”早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了,思想的“裹脚”不知还有多少人没扔呢。回避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到时积重难返, ③ 。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定会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近。
18.根据语段,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坚持问题导向,就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B.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目的,所以调查研究都能解决问题。
C.如果不坚持问题导向,就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D.只有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方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外在的束缚已然消失,内在的束缚还有很多”,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工作狂”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问题。“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① ,只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种“心理解脱”。此外,这些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如出现失误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会 ② 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显示,尽管“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热情高”的人大得多,但 ③ 都明显不如后者。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工作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B.“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C.冬天的土地上“白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1.C(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进行深挖掘、精加工”的对象,文本中表述的是已有的“相关历史素材”,而选项是电视连续剧“所呈现的历史事件”。)
2.A(B项“以海登·怀特的观点为依据”错误。C项,以充分条件复句表达,失之偏颇,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抱着对革命历史的真挚情感和严肃责任感,淡定从容、扎扎实实地进行相关历史素材的深挖掘、精加工……”。D项,“编剧把傅作义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极不相容的境地”,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行为、心理的合理性。)
3.D(“傅作义冒着极大风险”与“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阔大胸怀,与材料二“把傅的处境推向黑暗与光明水火不容的极致境地,将其内心置于理性与感性、坚毅与忧惧、矛盾与抉择的激烈交锋中”的内容不符。)
4.首先由《重生》的热映引出话题,即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如何生动起来。(1分)然后以《重生》为例从创作方式和创作内容两个方面分析阐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生动的方法。(2分)最后总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拓展空间。(1分)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同:①两者都尊重历史事实,以史料为基础,强调真实性。
②两者都采用演员出演,强化叙事与剧情。(每点1分,共2分。)
异:①《重生》采取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还原历史情境。
②《北平战与和》用戏剧艺术表现历史,植入合理的想象并进行虚构,通过细节描写和戏剧矛盾冲突塑造人物。(每点2分,共4分。)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A、D均描述出“流浪”“怪”“老头”三项关键信息;C描述出“流浪”“怪”两项关键信息;B描述出“流浪”一项关键信息。)
7.C(这是老头儿清高自尊的表现。)
8.言行:老头不做祷告,不相信上帝,说话有些疯癫、怪异、不正常。(1分)
思想:老头是“无神论”“无皇上论”者,只相信自己。(1分)
老头的“怪”实质上是饱受欺骗和“迫害”后的精神觉醒。(1分)他只是想做一个“人”“自由人”,但惨遭迫害,颠沛流离,四处流浪。他的“怪”实际上是一种抗争。(1分)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选文开端提到的三个人物和老人都是专制制度的受害者,突出了这类受害者的普遍性,以此抨击专制制度,深化主题。
②选文开端交代的聂赫留朵夫“沉重而悲伤”“难受”的心绪是他“有胃口跟他费话”的原因,是后文对话和给钱的心理背景。
③选文属于小说的节选部分,选文开端与前面的故事情节相承接,同时交代后面故事发生的背景,有过渡作用。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 D H
(评分参考: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含义相同,均为“鼓励、勉励”。)
12.D(“袭击失败”错误,是大获全胜。)
13.(1)于是(张巡)派五百名敢死队员,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
(评分参考:“死士”“斫”“遁”各1分,句意1分。)
(2)刚刚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又能把天意怎么办呢?
(评分参考:“向”1分,“足下”1分,固定句式1分,句意1分。)14.①忠心卫国,团结一致。②战术得当。③军令严明。
(评分参考: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D(“起了思乡之情”错误,“直接抒情”错误。)
16.示例一:甲诗作者是李白。(1分)甲诗诗风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风特点。(1分)
①风吹云乱好似生出脚爪,沙洲水冷甚至沁湿眉毛,想象新颖奇特。(2分)
②“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自然灵动,十分自然真切。(2分)
示例二:乙诗作者是杜甫。(1分)乙诗诗风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风特点。(1分)
①“古塞”“暮云”“河汉”“关山”,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寓时世感慨,情感沉郁不抒。(2分)
②“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2分)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示例一: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示例二: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示例三: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评分参考:每空1分;添字、缺字、错别字,均不得分。)
18.C
19.①危言耸听②实事求是③追悔莫及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原句巧妙借用毛泽东的名言,(1分)以“思想的‘裹脚’”比喻旧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1分)“被抛”和“没扔”对举,(1分)生动形象地(1分)警醒人们要重视解除旧观念的束缚。(1分)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C(A.反语讽刺B.引用C.特殊含义D.特定称谓)
22.示例:①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
②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
③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评分参考:每空2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作文:评分标准参考2023年高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位将军,官职都是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将,他们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范。于是(张巡)派五百名敢死队员,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对话还没有结束,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疑心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刚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又能把天意怎么办呢?”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
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十四个敌兵将领,割下敌兵一百多个首级。敌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不久,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
材料二:
张巡是蒲州河东人,哥哥张晓是开元年间监察御史。兄弟二人都凭借文采品行而闻名。张巡聪明颖悟有才干,考中进士。多次凭书判拔萃入选,调任清河令。有美名,重义气,崇尚气节,有处在危难困窘中来求告的人,一定倾尽自己的资财来体恤他们。
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担任真源令。他说服谯郡太守,令他们保护城池,招募市人,成为抗拒敌人的势力。当时吴王李祗,任灵昌太守,奉诏率领河南各郡,练习兵马来抵抗逆党,济南太守李随做张巡的副手。张巡和单父尉贾贲各自招募英雄豪杰,一同进行抗击敌人的义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