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任务群七 整本书阅读 一 综合练案1(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训练任务群七 整本书阅读 一 综合练案1(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12:5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训练任务群七  整本书阅读
一 《乡土中国》阅读
综合练案1
(时间:45分钟 分值:44分)
一、信息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而构成关系基础的这种“缘”的纽带主要是缘分。缘分的持久性既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认定性的。前者如基于血缘而形成的家人关系,后者如基于某种约定而形成的婚姻关系。
此外,关系具有工具性即交往双方以利益交换为目的。根据这样一种关系,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而且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在中国人的话语中,我们也经常把关系与某些动词联系在一起,如搞关系、拉关系、找关系。最后,情是关系很重要的成分之一。情包括感情、人情、面子等等,而且很难将其量化,比如某饭店挂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而人情则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就很少涉及情感。所以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这是中国人的关系区别于西方社会的重要特征。
乔健先生在《“关系”刍议》等文中全面地概括了中国人的“关系”,“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自我”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个单位。2.关系是一个能动的概念。这有两重意义,一是不同于近亲关系(如父子、夫妻),它需要不断地交往来维持;二是其存在是为了一些实际的目的。3.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了关系网。
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角色的规范即关系本身具有决策规范的含义。社会身份(尤其是亲缘身份)构成了人们界定自己与对方互动规范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互动规范的基础。第二个特征就是情感依据。关系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区分与表达,构成了亲密信任和责任的依据。而且,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的关系越熟悉亲密,越应当信任。第三个特征就是差序格局。中国人的关系既包括横向的亲近联系又包括纵向的长幼尊卑。第四个特征表现为关系不是一套静态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套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中国社会波纹状的差序格局并非固定不变。通过和自己有关系的“中间人”介绍,陌生人也可以与自己建立关系,被纳入关系网之中,并随着亲密程度的增加,从关系网的外圈移动到内圈。同样地,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去经营关系,即便是“熟人”关系也会变得生疏。因此,关系是一个持续营造,不断生成的过程。要考察关系的性质和类型,便需要考虑关系运作的具体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选自周大鸣《差序格局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差序格局”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特点,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
B.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不能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
C.工具性关系是非正式关系,它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
D.人情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不涉及情感,是西方社会所欠缺的。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世间所有的关系都离不开“情”与“缘”,因为这两方面都是人生中命定的或前定的。
B.社会身份是界定自己与他人互动规范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关系”。
C.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决定了个人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形成。
D.关系的存在都有实际的目的,“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体现了饭店老板的“择朋”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人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如父子,“横向”关系如夫妻,“横向”关系可以转化为社会关系,“纵向”的则不能。
B.“一个人的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关系网”的观点是对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驳斥。
C.“礼尚往来”是一种人情表现,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讲究对等、平衡,不仅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于国际关系。
D.“远亲不如近邻”体现“关系需要不断经营”,“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则体现关系的情感依据特征。
4.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张是某国企科技研发部的负责人,春节假期,他选择乘坐高铁回家,他提前给自己的父母、弟弟、妹妹和亲属们准备好了春节礼物。请说明小张的“关系”,并分析关系的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张氏月洲村
南 帆
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来说,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 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父亲不记得祖父手里是否存有家谱,他无法证明我们的祖上究竟是不是来自月洲村,剩下的故事只能由我自己来补充,但这个悬念并不重要。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某个清凉的季节,我想必还会再返月洲村,经过芦川桥进村,重新拜谒张氏的前辈,不论驾车还是步行。(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目的是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
7.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景语都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传神。
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
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
8.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中提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请结合作者拜访月洲村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9分)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③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双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0.下列是《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与上文费孝通《乡土中国》节选部分关于“礼”的论述内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B.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D.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1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综合练案2
(时间:45分钟 分值:48分)
一、信息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础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净化文明乡风,以共治凝聚发展合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准确把握“三治并举”内涵,清晰界定主体责任。自治是根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村民和城镇居民在党的基层组织带领下,实现民主权利、参与国家治理、实行民主监督、强化自我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基本形式。法治是关键。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也必须走法治之路。德治是基础。德治具有文化的穿透力、长久的感染力,是中国乡村历史绵延不断的传统,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德治是法治与自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目标,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社会治理的功能不外乎三点: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问题和风险,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乡村治理资源与秩序已难以适应融合城乡各要素的社会治理需要,从重视管理过程转向注重治理效果,从强调村民民主参与转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领,融合自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大村民、乡村社区等各个要素,建立起协调各方的包容性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摘编自梁宣养《“三治并举”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人治的社会,不必遵守成法,是一个“无法”治理的社会,区别于西洋法治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都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但礼靠传统来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
C.材料一第3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言必尧舜”,并引用孔子的话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D.以“三治并举”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治社会在今天看来是保守的,却是中国社会的长期治理方式,对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中华文明作用巨大。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是国家行为规范,礼不同于法的是依靠舆论力量,它与法都是社会治理手段。
C.因为礼是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着整个社会历史秩序,从而导致礼治社会不能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出现。
D.只有“三治并举”,克服传统乡村治理的弊端,才能更好实现乡村治理效率最大化及其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礼治”内涵的一项是(3分)(  )
A.《家》中老太爷吩咐觉新道:“我把你三弟交给你,你好好管他,不要放他出去。倘若他跑出去了,我就问你要人。”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
B.《孔雀东南飞》中兄长要求刘兰芝再婚时,她仰头答:“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红楼梦》中,黛玉初次在贾母处用饭时: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D.《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说:“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4.构建“三治并举”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能从传统乡村治理中汲取哪些有益的经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请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当下中国的必然选择。(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庄稼人便渐渐消闲下来。这时候双水村各处的“闲话中心”又都自然地恢复了。近一两年不像责任制刚开始,人们都忙于改变自己的穷光景,谁也顾不上找别人说闲话;经过几年的拼命劳作,大部分人家都有了些存粮,因此在冬闲的时候就有时间凑到一块说说古朝今世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相当神秘的事正暗中在这个村庄进行着。
这件事的主角是神汉刘玉升。刘玉升在两月前突然萌发了一个宏大抱负:他要为双水村做件好事,把庙坪那个破庙重新修复起来。他准备自己拿出一部分浮财,另外让村民们以布施的方式每家再出一点钱,一定要把这座庙修得比原来更堂皇!他立刻成立了一个“庙会”,自任“会长”,同时挑选金光亮任他的“副会长”。金光亮对这个职务受宠若惊。作为地主的儿子,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在村里都是“人下人”,好,他现在成了“副会长”,哼,让他也坐上几天官位!
这些日子里,金光亮动不动就神气地钻进刘玉升昏暗无光的黑窑洞里,筹划重新修庙的事。与此同时,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
孙少安从砖瓦厂返回村中后,还不知道这些事。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已经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我不会出这钱!”少安强硬地说:“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不知该怎样指教这个逆子……
第二天上午,少安本来要去砖瓦厂,但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到学校瞧瞧他的虎子。虎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溜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哼!当年异想天开,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把个好端端的学校也震垮了。“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孩子们正在上课。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儿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没有忙着去他的砖瓦厂,也没有回家,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另外,还可以高薪请个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双水村的两个“中层领导”说得津津有味。生活似乎不知不觉把他们推到对这个村庄负责的位置上。是的,我们一眼看见,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经需要新一代领袖来统帅它进入新的时代了!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交代村中“闲话中心”的恢复,为后文“建校会”和“建庙会”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做了铺垫。
B.小说中若干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如“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表现了孙玉厚对儿子不恭神灵的气愤。
C.孙少安赚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原来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学校来改变儿子的命运。
D.作者在叙述双水村故事时加入了具有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语句,如文中画线句明确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期待。
7.关于文本一中对“建庙”和“建校”的态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玉升神气地集资建庙,而村民半夜三更神秘地捐钱,说明村民胆小怕事。
B.孙玉厚为建庙捐了二十块并且动员儿子也捐款,说明他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C.刘玉升和孙少安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
D.许多村民对这两个会都持支持态度,由此可见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
8.作为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孙少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双水村出现了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请用文本二的理论来分析,他们是“有机的团结”呢,还是“机械的团结”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3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乡时,故乡是青山绿水,让你魂萦梦绕,恋兹念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诗经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世间经历了(①    )的变化,从牛车土路到飞机高铁,从结绳记事到移动互联,从茹毛饮血到神舟飞天,人口也从过去的不流动、少流动到今天的大迁徙、常迁徙……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人们怎样迁移,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②    )、亘古未变的。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即便社会变迁,浓厚的乡土情结不曾改变。曹雪芹的故乡在江南,《红楼梦》中,他(③     )地提及江南风物,体现的是对故乡浓浓的思念:黛玉看到薛蟠从苏州带回的“家乡之物”,触物伤情;妙玉将苏州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在瓮里带到京城,饮的是“精致的乡情”;贾琏陪黛玉回苏州,带回了家乡的“惠泉酒”,王熙凤高兴地给贾琏乳母品尝……故乡的特产,对长期离乡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珍贵记忆。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既不是“基层”,也非附着在土上的乡下人,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乡下人的血液,那就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情。
1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1.请结合语境,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12.有人说,阅读《红楼梦》,是了解“乡土中国”的一座桥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6分)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贾宝玉、林黛玉、巧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乡土中国》阅读
综合练案1
1.A [B项“不能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曲解文意。C项“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理解有误,原文是“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D项“不涉及情感”错,原文是“很少涉及情感”。]
2.B [A项原文强调“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选项中为“人世间所有的关系”,明显扩大了范围。C项“决定了”曲解文意,“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是在处理关系时应该“考虑”的。D项“关系的存在都有实际的目的”扩大了范围。]
3.B [“一个人的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关系网”的观点是对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有力补充。]
4.①文章首先评价了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地位,并指出中国社会结构中“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
②紧接着作者对关系的类型作区分,进而阐释关系内涵的实质,并对工具性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③最后引用乔健先生全面概括中国人的“关系”的内容,阐释关系的特点,并对这三种关系进行分析。
解析 “思路”“脉络”属于同一种考查题型,但思路题要注重关联词语的使用,体现作者写作的连贯性。
5.①小张在单位里,对“上”、对“下”体现主从社会关系;在路上与同乘人产生社会关系;回家后又属于家人关系。
②主从关系基于“业缘”,可能体现为情感性、工具性、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复杂关系之中;与同乘人的关系基于“地缘”,是临时性的;家人关系基于“血缘”,是有持久性的。
③这些关系体现着角色规范、情感依据、差序格局、动态实践的特点。
解析 在分析关系时,应分为单位、路途、回家三部分分析;而在分析特征时,首先应分析三部分各自的特点,并将三部分的共性加以分析。
6.B [A项“愧意”不明显,原文这样写只是为了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项“目的是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作者意在说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D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
7.D [“用在不经意之间”错,应该是作者刻意使用。“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说法有误。“当然”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单看“当然”这个词,直接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间接表现的是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但从文章内容来看,是否为张家祖先取的名不好判断,因此也不能说是“客观表现了”。]
8.①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幹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③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④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解析 根据原文“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可知,作者写“百忍堂”的典故,是为了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这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根据原文“对于张姓的子弟来说,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以及下文对张元幹的重点描写可知,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幹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
整篇行文中,大部分是“我”的游记见闻,而在此之外,作者还穿插了对张元幹的人物评价,以及关于张氏家族“百忍堂”的历史典故,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
根据原文“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可知,文章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9.(1)作者原本对张氏家族并无归属感,也没有宗族意识,在拜访月洲村的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大英雄张元幹与自己是同族,折服于张元幹刚烈豪迈、嫉恶如仇的品格,庆幸家族传承了充满血性的血脉,感到自己找到了“认祖归宗”的理由。
(2)这种品格和家风就相当于《乡土中国》中所称的“礼”,这种家族精神使作者主动服膺,内心对宗族态度产生巨大转变,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解析 结合原文“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直到月洲村的出现”“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可知,作者原本对张氏家族并无归属感,也没有宗族意识,在拜访月洲村的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大英雄张元幹与自己是同族,折服于张元幹刚烈豪迈、嫉恶如仇的品格,庆幸家族传承了充满血性的血脉,感到自己找到了“认祖归宗”的理由。
结合题干“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知,张元幹刚烈豪迈、嫉恶如仇的品格和家风就相当于《乡土中国》中所称的“礼”,这种家族精神使作者主动服膺,内心对宗族态度产生巨大转变,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10.D [费孝通《乡土中国》节选部分,强调“礼”的重要价值与特点。D项是关于“礼”的传承性问题,强调要回归“夏礼”和“殷礼”。A、B、C三项都是突出“礼”的重要价值。]
11.(示例)①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②礼不同于法律 ③礼则有甚于道德
解析 第①处,所填内容与后文的具体举例是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后面的举例是强调孔子对“礼”的重视;所填内容与前面的内容是顺承关系,前文提出“人服礼是主动的”,并提出“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可以推断出,这里的主语是“孔子”,并且强调他对服礼的主动性的重视,故可填“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第②处,所填内容与后一句是递进关系,并且与后面的内容是“总—分”关系;根据后文先提“法律”,再解释“道德”,可以明确所填内容应该是关于“法律”的判断,并且也是对前文关于“礼”的判断,由此可推断出“礼不同于法律”。第③处,此处与后文是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是关于所填内容“礼”的解释;同时从后文“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和前文“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可以推断出这里关于“礼”的阐述与前文关于“道德”的阐述是递进关系,由此可推断出“礼则有甚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