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任务群七 整本书阅读 一 综合练案2(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训练任务群七 整本书阅读 一 综合练案2(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12:5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练案2
(时间:45分钟 分值:48分)
一、信息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础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净化文明乡风,以共治凝聚发展合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准确把握“三治并举”内涵,清晰界定主体责任。自治是根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村民和城镇居民在党的基层组织带领下,实现民主权利、参与国家治理、实行民主监督、强化自我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基本形式。法治是关键。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也必须走法治之路。德治是基础。德治具有文化的穿透力、长久的感染力,是中国乡村历史绵延不断的传统,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德治是法治与自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目标,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社会治理的功能不外乎三点: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问题和风险,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乡村治理资源与秩序已难以适应融合城乡各要素的社会治理需要,从重视管理过程转向注重治理效果,从强调村民民主参与转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领,融合自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大村民、乡村社区等各个要素,建立起协调各方的包容性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摘编自梁宣养《“三治并举”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人治的社会,不必遵守成法,是一个“无法”治理的社会,区别于西洋法治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都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但礼靠传统来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
C.材料一第3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言必尧舜”,并引用孔子的话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D.以“三治并举”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治社会在今天看来是保守的,却是中国社会的长期治理方式,对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中华文明作用巨大。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是国家行为规范,礼不同于法的是依靠舆论力量,它与法都是社会治理手段。
C.因为礼是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着整个社会历史秩序,从而导致礼治社会不能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出现。
D.只有“三治并举”,克服传统乡村治理的弊端,才能更好实现乡村治理效率最大化及其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礼治”内涵的一项是(3分)(  )
A.《家》中老太爷吩咐觉新道:“我把你三弟交给你,你好好管他,不要放他出去。倘若他跑出去了,我就问你要人。”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
B.《孔雀东南飞》中兄长要求刘兰芝再婚时,她仰头答:“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红楼梦》中,黛玉初次在贾母处用饭时: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D.《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说:“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4.构建“三治并举”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能从传统乡村治理中汲取哪些有益的经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请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当下中国的必然选择。(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庄稼人便渐渐消闲下来。这时候双水村各处的“闲话中心”又都自然地恢复了。近一两年不像责任制刚开始,人们都忙于改变自己的穷光景,谁也顾不上找别人说闲话;经过几年的拼命劳作,大部分人家都有了些存粮,因此在冬闲的时候就有时间凑到一块说说古朝今世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相当神秘的事正暗中在这个村庄进行着。
这件事的主角是神汉刘玉升。刘玉升在两月前突然萌发了一个宏大抱负:他要为双水村做件好事,把庙坪那个破庙重新修复起来。他准备自己拿出一部分浮财,另外让村民们以布施的方式每家再出一点钱,一定要把这座庙修得比原来更堂皇!他立刻成立了一个“庙会”,自任“会长”,同时挑选金光亮任他的“副会长”。金光亮对这个职务受宠若惊。作为地主的儿子,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在村里都是“人下人”,好,他现在成了“副会长”,哼,让他也坐上几天官位!
这些日子里,金光亮动不动就神气地钻进刘玉升昏暗无光的黑窑洞里,筹划重新修庙的事。与此同时,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
孙少安从砖瓦厂返回村中后,还不知道这些事。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已经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我不会出这钱!”少安强硬地说:“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不知该怎样指教这个逆子……
第二天上午,少安本来要去砖瓦厂,但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到学校瞧瞧他的虎子。虎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溜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哼!当年异想天开,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把个好端端的学校也震垮了。“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孩子们正在上课。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儿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没有忙着去他的砖瓦厂,也没有回家,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另外,还可以高薪请个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双水村的两个“中层领导”说得津津有味。生活似乎不知不觉把他们推到对这个村庄负责的位置上。是的,我们一眼看见,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经需要新一代领袖来统帅它进入新的时代了!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交代村中“闲话中心”的恢复,为后文“建校会”和“建庙会”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做了铺垫。
B.小说中若干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如“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表现了孙玉厚对儿子不恭神灵的气愤。
C.孙少安赚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原来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学校来改变儿子的命运。
D.作者在叙述双水村故事时加入了具有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语句,如文中画线句明确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期待。
7.关于文本一中对“建庙”和“建校”的态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玉升神气地集资建庙,而村民半夜三更神秘地捐钱,说明村民胆小怕事。
B.孙玉厚为建庙捐了二十块并且动员儿子也捐款,说明他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C.刘玉升和孙少安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
D.许多村民对这两个会都持支持态度,由此可见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
8.作为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孙少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双水村出现了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请用文本二的理论来分析,他们是“有机的团结”呢,还是“机械的团结”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3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乡时,故乡是青山绿水,让你魂萦梦绕,恋兹念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诗经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世间经历了(①    )的变化,从牛车土路到飞机高铁,从结绳记事到移动互联,从茹毛饮血到神舟飞天,人口也从过去的不流动、少流动到今天的大迁徙、常迁徙……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人们怎样迁移,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②    )、亘古未变的。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即便社会变迁,浓厚的乡土情结不曾改变。曹雪芹的故乡在江南,《红楼梦》中,他(③     )地提及江南风物,体现的是对故乡浓浓的思念:黛玉看到薛蟠从苏州带回的“家乡之物”,触物伤情;妙玉将苏州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在瓮里带到京城,饮的是“精致的乡情”;贾琏陪黛玉回苏州,带回了家乡的“惠泉酒”,王熙凤高兴地给贾琏乳母品尝……故乡的特产,对长期离乡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珍贵记忆。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既不是“基层”,也非附着在土上的乡下人,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乡下人的血液,那就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情。
1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1.请结合语境,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12.有人说,阅读《红楼梦》,是了解“乡土中国”的一座桥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6分)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贾宝玉、林黛玉、巧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案2
1.A [“不必遵守成法”错。根据材料一“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可知,原文意思是有成法,必须(自觉)遵守。]
2.C [“礼是合式的行为规范”表述不准确,根据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可知,应是“社会公认的”;“礼”“维持着整个社会历史秩序”错,根据材料一“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可知,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着“礼”;“礼”“从而导致礼治社会不能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出现”因果不成立,材料一所说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并没有把“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简单归因于“礼”。]
3.D [祥林嫂的行为是一种迷信行为,不属于礼治范畴。]
4.①“三治并举”中,德治源于传统乡村的“礼治”,可充分利用其文化影响力,发挥其良好的教化功能,弥补法治的不足。
②继承传统乡村治理中好的服礼传统、敬畏意识,谨守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乡村道德舆论氛围,助力实现乡村自治。
解析 根据材料二“德治是基础……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知,“三治并举”中,德治源于传统乡村的“礼治”,是基础,可充分利用德治的文化影响力,发挥其良好的教化功能,弥补法治的不足。
根据材料一“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和材料二“传统乡村治理资源与秩序已难以……是大势所趋”可知,要继承传统乡村治理中好的服礼传统、敬畏意识,谨守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乡村道德舆论氛围,助力实现乡村自治。
5.①传统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保守稳固,百姓安土重迁;而现代乡村,人口流动大,传统秩序已被打破。
②传统的乡村治理手段单一,靠礼治,循旧例,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现代乡村治理局面。
③要实现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活力、和谐有序,急需引进现代治理手段,强化能力,提高效率。
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和弱点,需要解决。
解析 根据材料一“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可知,传统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保守稳固,百姓安土重迁;而现代乡村,人口流动大,传统秩序已被打破。
根据材料一“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和材料二“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是大势所趋”可知,传统的乡村治理手段单一,靠礼治,循旧例,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现代乡村治理局面。
根据材料二“必须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领……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可知,要实现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活力、和谐有序,急需引进现代治理手段,强化能力,提高效率。
根据材料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础在乡村”“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也必须走法治之路”可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和弱点,需要解决。
6.C [“孙少安赚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错。由文本一“少安本来要去砖瓦厂,但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到学校瞧瞧他的虎子。虎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可知,他不是因为“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才去的学校;“决定重建学校来改变儿子的命运”分析不当,根据文本一“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可知,孙少安想重建学校是因为使命感,他希望能为双水村做些事。]
7.B [A项“说明村民胆小怕事”错。结合文本一“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等分析可知,村里人认为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情,说不清楚,“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说明村民们还是相信封建迷信思想的。C项“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错。结合文本一“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分析可知,是“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不是他们“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D项“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错。有一部分农民思想解放,支持建校;有一部分农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希望建庙来寄托自己的希望,还有很多人是观望和跟风。这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属于过度解读。]
8.①不迷信,有主见:不随同他人捐款建庙。②有使命感,有勇气:目睹衰败景象决心重建学校。③敢想敢干,目光长远:计划设立奖学金、聘请英语老师等,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9.①他们都属于“机械的团结”,他们都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他们都是“类”聚的,为了公共的想法而组合在一起的。
②“建庙会”又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的表现,封建迷信使然。
解析 由文本一孙少安“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和文本二“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可知,他们都属于“机械的团结”,他们都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他们都是“类”聚的,为了公共的想法而组合在一起的。
由文本一“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和文本二“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可知,“建庙会”又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的表现,封建迷信使然。
10.(示例)①翻天覆地 ②根深蒂固 ③不厌其烦
解析 第①处,“从诗经时代到信息时代”,强调人世间经历的变化巨大,可填“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形容闹得很凶。第②处,语境强调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很难动摇,可填“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第③处,语境是说曹雪芹无数次地、不嫌烦琐地在《红楼梦》中提到他的故乡江南的风物,可填“不厌其烦”。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
11.(示例)归乡时 故乡是金山银山 让你归心似箭 载欣载奔
解析 被仿句“离乡时,故乡是青山绿水,让你魂萦梦绕,恋兹念兹”内容上表达离乡时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续写的句子可以写归乡时的喜悦与对故乡的渴盼;被仿句结构是“……时,故乡是……(四字短语),让你……(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续写句也用这样的结构表达,可写成:归乡时,故乡是金山银山,让你归心似箭,载欣载奔。
12.①王熙凤和贾琏是夫妻,巧姐是她的女儿,这是与她最近的圈子;②再向外,她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这是与她关系稍远的圈子;③再向外,她是贾母的孙媳妇、贾宝玉的堂嫂、林黛玉的表嫂,这是与她关系再远一些的圈子。
解析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首先分析与王熙凤关系最近的人物:贾琏是王熙凤的丈夫,巧姐是她的女儿,这是与她最近的圈子。
再看与她关系稍远一些的人物:贾琏是贾赦的儿子,邢夫人虽不是他的生母,但是名义上的嫡母,可见王熙凤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这是与她关系稍远的圈子。
最后看与她关系再远些的人物:贾琏是贾母的孙子,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贾琏是贾宝玉的堂兄,王熙凤是贾宝玉的堂嫂;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赦的妹妹,贾琏与林黛玉是表兄妹,王熙凤是林黛玉的表嫂,这是与她关系再远一些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