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任务群八 主题通练 四 读写相融练2 苏轼“不嚼面”(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训练任务群八 主题通练 四 读写相融练2 苏轼“不嚼面”(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14: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写相融练2 苏轼“不嚼面”(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时间:80分钟 分值:7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北宋时期,因“乌台诗案”,苏轼被一贬再贬,数度转徙,像他在一首词中所说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至被贬到当时极为荒凉的海南岛,“苏门四学士”(a)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到广西宜州。
去宜州赴任的路上,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师生二人相见,①____________,于是在路边的一个小摊上一同吃面条,不用说,路边小摊上的面条好吃不到哪里去。心事重重的黄庭坚才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地②____________。而苏轼呢,三下五除二,③____________般很快把面条吃完了。他望了望愁容满面的黄庭坚,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b)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而去。
苏轼屡遭贬谪,一生坎坷,却乐观处世,再多的苦,再大的难,在他看来都如清风拂面;而黄庭坚呢,初次品尝屈辱之苦,感受跌落之痛,自然长吁短叹,难以消受,消极悲观。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苦难这碗粗粝的“面条”(c)摆在我们面前时,是像黄庭坚一样细细咀嚼它,还是像苏轼一样快速吃完呢?苦难像黄连越嚼越苦,不妨学一学苏轼的“不嚼面”人生,淡然处之,与其在原地和它纠结,还不如④____________,赶紧突出“重围”(d),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判定并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关于引号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处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B.b处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
C.c处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D.d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着重强调。
二、写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苏轼面对挫折,采取了“不嚼面”的人生态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曾遭遇了某种困境?你是如何克服这种困境的?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嚼面”的人生态度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读写相融练2 苏轼“不嚼面”(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1.(示例)①感慨万千(感慨万端、百感交集、百端交集) ②唉声叹气 ③风卷残云 ④速战速决
解析 第①处,语境中形容师生二人被贬后相见的心情,可填“感慨万千”或“感慨万端”“百感交集”“百端交集”。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感慨万端: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百感交集:无数感想交融汇集在一起,形容心情复杂,感慨无比。百端交集:无数感想交互汇集,形容感慨万千。第②处,语境中有“不住地”,需要填一个表示动作情态的成语,语境中形容黄庭坚吃不下面条,且下一段中有“而黄庭坚呢,初次品尝屈辱之苦,感受跌落之痛,自然长吁短叹,难以消受,消极悲观”,故可填“唉声叹气”。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第③处,语境中形容苏轼吃面条很快,且有一“般”字,要用表示比喻义的成语,故可填“风卷残云”。风卷残云:大风吹散残存的浮云,比喻一下子消灭干净。第④处,语境中形容用快速的办法对待苦难,可填“速战速决”。速战速决:迅速投入战斗,迅速结束战斗,比喻做事时迅速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①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判断)②文中把苦难对他的影响比喻成清风拂面。(结合文本)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苦难的乐观态度。(表达效果)
3.D [d处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指苏轼遭遇的挫折苦难。]
4.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目仿照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形式命制,均从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的阅读材料中找出命题点进行命题。从材料本身看,苏轼“不嚼面”的人生态度,指的是人对待苦难、挫折的人生态度,苏轼面对一贬再贬、数度转徙的命运,并没有陷入其中,自怨自艾,没有对命运屈服,更没有选择“躺平”“摆烂”,而是选择淡然处之、达观处之的人生态度,不纠结于命运的惨淡,而是赶紧突围,奔赴美好的未来。
从文体来说,“你是否也曾遭遇了某种困境?你是如何克服这种困境的?”是启发学生写记叙文,通过讲述个人在遭遇困境后采取突破困境的态度来表现主题,可以写正确对待的态度带来了积极的效果,也可以写消极对待的态度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后态度转变后,出现了积极的效果。“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嚼面’的人生态度的?”是在引导学生写议论文,主要论述“不嚼面”的人生态度的积极意义。
从2023年高考作文导向来看,文体并不像原来基本限制在议论文的框架中,而是既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体现了开始放开的一面。如新高考Ⅰ卷“好的故事给人以力量”,新高考Ⅱ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均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
参考立意:①该“忘却”时须“忘却”;②学会达观处世;③看淡挫折,重整旗鼓;④战胜挫折,要有积极的心态;⑤切不可将苦难的重负一直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