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14:3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三校联考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作为“天下人”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权利得以落实的前提,政治环境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爱中》的一段话尤具代表性:“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也即老子说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二章)。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要压榨百姓。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
(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材料二:
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深化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民为邦本”一脉相承,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维护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近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或修改慈善法、中医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治保障,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摘编自法小宝《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探析之“民为邦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统治者能够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百姓就会认同并拥护他们,如若不然,他们的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
B.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但不相信精英们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他们更看重国君是否重视百姓需求。
C.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应“先予后取”,不应超出“取”的限度,否则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则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D.我国的各级国家机关之所以都冠以“人民”二字,是因为要以这样的称谓赢得人民认可,获得人民对工作的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引用墨子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而憎人者遭人憎的论点。
B.荀子提倡“汤武革命”,是因为他认为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C.中国近些年来制定了大量法律,旨在从法律角度维护国家政权,保护安定局面。
D.从上述材料看,当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管子·权修》: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
B.《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西汉刘向: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
D.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
4.材料一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原因是什么?(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
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文本二∶
“伏笔”与“突转”是小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一个故事是否精彩,取决于它是否足够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而怎么样才能让故事跌宕起伏呢?除了文字本身的感染力、带动力,需要的就是像“抖包袱”一样的突转。突转转得好不好,归根结底,应是伏笔的功效。
(节选自《创意写作系列小说创作技能拓展》,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两处划线的语句是关于风雨的自然环境描写,既渲染了一种冷寂、萧瑟的氛围,又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间接展示吉米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吉米机敏、老练、尽职尽责的警察形象。
C.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达到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主要凸显了“重情重义”“信守承诺”的主题。
D.小说描述了鲍勃兴致勃勃地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进行回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老朋友设计抓捕了,颇具讽刺意味。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勃领带的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既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B.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C.吉米以一名巡警的身份与老朋友交谈,但并没有兴奋地马上与他相认,体现出他性格中无情无义的一面。
D.小说情节没有血腥的味道,通过心理战和智慧战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赞扬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
7.文本二中说“突转转得好不好,归根结底,应是伏笔的功效”,请找出小说中的伏笔并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
8.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多具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结合故事结尾便条上的内容,分析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并说明这样写的效果。(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chuò)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上》)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滕文公的父亲。②世子:指滕文公。③然友:滕文公的老师。
④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
⑤歠(chuò):饮,喝。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
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
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
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
三代/共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政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译文: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4分)
答: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饮中八仙歌①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②口流涎,恨不移封[endnoteRef:0]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endnoteRef:1]称避贤[endnoteRef:2]。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0:
2023--2024学年度佳木斯市普通高中三校联考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们的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错误,文中只说“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没有提到反之其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选项于文无据。
B.“但不相信精英们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他们更看重国君是否重视百姓需求”错误,偷换了概念。原文说的是“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即不相信的是一个人的眼光和能力,但对于精英群体未必不信。原文说的是“执政者”,选项变成了“国君”,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有时候执政者就是大臣,比如齐桓公手下的管仲。
D.“要以这样的称谓赢得人民认可,获得人民对工作的支持”错误,冠以“人民”二字,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表明国家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而憎人者遭人憎的论点”错误,材料一引用孟子的话,只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不能论证“憎人者遭人憎”。
B.“因为他认为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合乎历史发展规律”错误,从原文“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看,是因为统治者采取高压统治,贪得无厌,使民不聊生。
C.“旨在从法律角度维护国家政权,保护安定局面”错误,结合“近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或修改慈善法、中医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治保障,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的获得感持续增强”可知,制定法律是要从法律角度保障人民的权益。
故选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谈的是“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
A.管子是先秦诸子之一,其话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做国君的不能只顾自己、不顾百姓,这正是材料一论点之一。
B.《论语·颜渊》中的话在论述什么是仁,与论点关系不大。
C.刘向不是先秦诸子,所以也排除。
D.孟子说的话论述的是君臣关系,不是君民关系。
故选A。
4.【答案】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
原因:它阐述的是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而这种观念只有从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才能看出,不引用就无法展开阐述,也不能令人信服。
故选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所用论证方法的能力。
《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墨子·兼爱中》的一段话尤具代表性:“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上都是引用论证,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文章开头提出观点:“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其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它阐述的是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而这种观念只有从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才能看出,不引用就无法展开阐述,也不能令人信服。故要引用这些观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主要凸显了‘重情重义’‘信守承诺’的主题”理解错误,小说中的鲍勃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但是他触犯法律,罪责难逃;而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信守诺言,坚持原则。
故选C。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体现出他性格中无情无义的一面”理解错误,“但并没有兴奋地马上与他相认”表明吉米身为警察,做事老练、稳重。
故选C。
7.【答案】
①第一处伏笔是开头。警士吉米在巡街时“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为后文他发现鲍勃是通缉罪犯后的机警表现埋下伏笔;
②第二处伏笔是对鲍勃的外貌描写,这是为了呼应后文吉米在字条中提到“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
③第三次伏笔是吉米在和鲍勃的谈话中问道:“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其实吉米是确定鲍勃会不会走掉,为后文便衣警察逮捕鲍勃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效果的能力。
解答时一般要先找到“伏笔”所在,然后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写吉米派便衣抓住了鲍勃,这就意味着小说前文已经暗示出吉米会认出或已经认出鲍勃是罪犯,学生只要找到这类的相关信息就可以了。
从吉米本身来看,小说开头就写到了吉米是一个充满警惕性的警士“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他巡逻时注意观察周围人和物,这就暗示出他会发现鲍勃是通缉罪犯,这是第一处伏笔;
鲍勃划火柴点烟,使吉米看清了鲍勃的长相,“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小说中此处对鲍勃的肖像描写,这使后文“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的内容顺理成章,这是第二处伏笔;
吉米想要抓捕鲍勃,就要确定鲍勃离开的时间,因此才会问“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鲍勃说“不会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使吉米有时间安排抓捕。这是第三处伏笔。
8.【答案】
①告知读者先前相见的警察就是吉米,后来的警察是吉米的同伴,解开疑团。
②表现了吉米稳重不轻率、守信诺重感情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欧 亨利短篇小说情节结构的典型风格,读者可以在与作者的智力角斗中得到审美愉悦。
④未按惯例对鲍勃的下场作明确交代,而以便条内容收束全篇,进一步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对于鲍勃后续行动、鲍勃如何与吉米再次相见等进行猜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看,故事结尾便条上的内容“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解开了小说所设下的悬念,原来先前相见的警察就是吉米,后来的警察是吉米的同伴,使读者恍然大悟。
其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吉米信守承诺;但是多年的好友却是罪犯“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吉米“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表现了吉米重感情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再次,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本文虽然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却一波三折,先写两人相遇,再写让其他警察前来抓捕朋友,出人意料,符合欧 亨利短篇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方式,读者可以在与作者的智力角斗中得到审美愉悦。
最后,小说以便条内容收束全篇,没有明确交代鲍勃的下场,在结尾再次设下悬念,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对于鲍勃后续行动、鲍勃如何与吉米再次相见等进行猜想。
9.【答案】B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
排除 C、D两项;“庶人”作前句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
10.【答案】C “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错。冢宰,官名,即
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
11.【答案】D “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错。结合原文“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歌粥,面深墨,即位而
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可见应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12.【答案】
(1)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
(2)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13.【答案】
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对下面的人有很大影响,统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滕定公去世,太子对他的师傅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曾经跟我谈话,我记载心里久久不能忘记。现在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到孟子那里去问问,然后再办丧事。”然友便到邹国去问孟子。
孟子说:“这样很好啊!父母去世,本来就应该把自己内心的悲痛尽情宣泄出来。曾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依照礼义去服侍;父母去世了,依照礼节祭拜他们,就可以叫作孝了。’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即使这样,我也曾经听说过:从天子到老百姓,实行三年的丧礼,穿着粗布缝边的孝服,喝着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然友回国传达了孟子的话,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期。
滕国的父兄官员们都不同意,说:“我们的宗主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我们历代的君主都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要来改变成法,这样是不可以的。而且《志》说过:‘丧礼、祭礼都要遵从祖先得规矩。’他们又说:‘我们是有成法可依的。’”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喜欢跑马舞剑。现在,父老们、官员们都对我的主张感到不满,恐怕不能让我尽心竭力地去举办丧礼。您再替我去问问孟子吧!”于是,然友就又到邹国去问孟子了。
孟子说:“是的!但这是不能要求别人的。孔子说过,‘君主去世,政务任由宰相处理,自己每天喝着粥,面色墨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大小官吏没有人敢不悲哀,这是因为太子带了头。’上位者有所爱好,下位者一定爱好得更加厉害。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好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全是取决于太子。然友回来向太子转达。
太子说:“对,这事确实在我怎么做。”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任何命令和禁令。官吏同族都很赞同,认为他知礼。等到举行葬礼时候,四方的人都来观礼,世子表情的悲戚,哭泣的哀痛,使来吊丧的人都很满意。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写出贺知章因年老眼花而骑马落井的情态”理解错误,诗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意思是,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可知贺知章是因为醉酒导致眼花而落井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可知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宠极一时。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麴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可知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可知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可得出诗中人物嗜酒贪杯的特点。
根据原文“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贺知章醉跌井底竟会熟睡不醒,汝阳王敢酒后上朝拜见天子,苏晋迷酒最终忘记礼佛,张旭醉后狂放挥毫、笔走龙蛇。可得出诗中人物放纵不羁的特点。
根据原文“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左相衔杯以嘲讽权臣,宗之举杯时白眼睥睨一切,李白酒后对天子召见不唯唯诺诺,张旭醉后脱帽露顶、倨傲不恭。可得出诗中人物傲视权贵的特点。
16.(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尘满面,鬓如霜。
17.第一处,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这里强调马尔克斯其它的小说不能跟《百年孤独》相比较,应用“相提并论”。第二处,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这里强调想这样做,但力量没有办法达到,应用“力不从心”。第三处,望其项背:意思是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
1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此外,定语语序不当,“一个”应放到“塑造”后。B、D两项均为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故选C。
1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故选A。
20.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要扣紧“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来谈准确揭示所提到的名著的特点;还要注意仿照“《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的句式,以及题目中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不超40个字。
【参考答案】①《论语》以其对“仁”的深入理解,给两千多年后的世界涂抹希望;②《大学》以其对“三纲八目”的解释,给古今学子明确了目标;③《史记》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给它所绘就的丰富多彩的人物播洒灵动的种子。
21.①新事物都免不了遇到前进中的困难。②改革避免不了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行胜于言”。这句话明确了写作的重心与论点,对考生写作起到了定调、定点、定基的作用。
材料中,荀子之语的意思是: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这句话指出了行动的基础作用,明确了哪怕目的地很近、目标很小,也只有落实行动才能实现。塞涅卡之语的意思是:人的方向是在具体的行动中逐渐清晰的,没有踏实的行动,再好的机遇、再顺利的处境都不能帮助人获得成功。这句话指出了行动的导向功能。《人民日报》之言的意思是:唯有依靠自己的行动去丈量、去开拓、去奋斗,才能拓展人生,走向光明。这句话指出了行动的积极意义。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舌灿莲花,不如笃行半步。行动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离开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不管如何精妙睿智的言论都只是空谈。题目中给出了“如何当好掌舵人”的写作任务,考生应结合时代与具体生活体验,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和奋斗方向。
材料的论点清晰,考生写作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对行动的作用进行论述。可先从正面入手,分别从积极行动和有效行动两个层面展开对行动意义的讨论,再从反面入手,援引论据,指出空有大言大志、只好画饼高谈却无实际行动的危害性,两相对比,使论点更加鲜明;然后再联系现实,从奋斗学业、踏实劳动、奉献青春等角度,具体论述自己应如何展开行动,立足潮头,勇担使命。最后收束观点,总结全文。
立意:
1.重视行动,拒绝空想。
2.坚持行动,致远千里。
3.积极行动,创造成功。
4.踏实行动,不务虚声。
] [1: ] [2: ]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注释:①八仙:指诗中的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个人物。②麴车:酒车。③移封:改换封地。④圣:酒的代称。⑤避贤:李适之以此暗讽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之事。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章骑马似乘船”两句,写出贺知章因年老眼花而骑马落井的情态。
B.“汝阳三斗始朝天”三句,抓住人物特殊身份,活化出他的享乐之态。
C.“苏晋长斋绣佛前”两句,表现人物无法抵御诱惑而产生的矛盾行为。
D.“焦遂五斗方卓然”两句,渲染了人物酒后卓越的见识和雄辩的口才。
15.《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群像诗”。诗中某些人物有共同特点,请结合诗句概括并分析。(6分)
五、名句默写(6分)
16.根据下列情景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勾勒出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
(2)《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3)《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逢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六、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 。《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 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内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声名显赫的诺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7.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C.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鼓起船帆,借远古吹来的风或顺流而下,或逆风而上;划动船桨,借湖海荡起的波或驶向彼岸,或回归炊烟升起的地方。《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① ;② ;③ 。
20.请认真阅读并理解上段文字,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表达生动。每处不超40个字。(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4分)
21.下列语句中暗含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仔细研读,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语句。(4分)
改革是新事物,当然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大前提是: 。
小前提是:改革是新事物。
结论是: 。
七、材料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行胜于言。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都离不开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伟大行动。荀子说过:“道虽迩,不行不至。”塞涅卡也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驶向哪个码头,任何风都不是顺风”。《人民日报》上说“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
作为青年,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不负韶华,不负山河,当好新时代的掌舵人?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时代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