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子翻译等。
3.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当站在草原上,你会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草原》,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壮美与辽阔。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现在,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开始我们的草原之旅吧!
二、书写指导
毯 (tǎn)
笔画顺序:点、横撇/横钩、竖、撇、点、竖、横折钩、竖。
组词:毛毯、毯子、壁毯。
造句:妈妈在客厅里铺上了一张漂亮的毛毯。
玻 (bō)
笔画顺序:横、横、竖、提、竖、横折、横、竖、横折钩。
组词:玻璃、玻片、啤酒。
造句:玻璃窗被风吹得噼里啪啦地响。
璃 (lí)
笔画顺序:横、横、竖、提、点、横、竖钩。
组词:琉璃、璃灯、璃宫。
造句:宫殿的屋顶上装饰着精美的琉璃瓦。
裳 (cháng)
笔画顺序:点、横撇/横钩、竖、撇、点 、竖 、横折钩 、横 、横。
组词:衣裳 、红裳 、下裳。
造句:她穿着一件华丽的衣裳。
虹 (hóng)
笔画顺序:横、竖、横 、竖 、横 、撇 、捺 、撇 、横 、竖 、撇 、点。
组词:彩虹 、长虹 、虹膜。
造句:雨后的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蹄 (tí)
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点 、撇 、提 、竖弯钩。
组词:马蹄 、蹄筋 、蹄疾。
造句:他牵着马儿走上了石板路,马蹄声响起。
腐 (fǔ)
笔画顺序:撇、捺、点 、横撇/横钩 、竖 、横折钩 、竖。
组词:豆腐 、腐烂 、腐化。
造句:这块豆腐已经腐烂了,不能吃了。
稍 (shāo)
笔画顺序:竖 、点 、撇 、点 、横撇/横钩 、竖钩。
组词:稍微 、稍后 、稍息。
造句:他稍微休息了一下,然后继续工作。
微 (wēi)
笔画顺序:撇 、撇 、竖 、竖 、竖折/竖弯 、竖 、横、撇 、点 、点、横、竖 。
组词:微笑 、微小 、微风。
造句:微风拂过,吹动了树叶。
三、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他的创作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其文学作品充满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他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老舍的作品以其语言的精练、笔法的娴熟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名。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对草原的生动描绘,主要运用了视觉和情感的表现手法,展现出草原的壮丽和生机。
首先,通过描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表现了草原的清新和明朗,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同时,“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则运用了情感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兴奋。
接着,描述了草原的广阔和绿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通过视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草原的壮丽和生机。同时,“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则进一步描绘了草原上的动物和自然景色的和谐共存。
然后,描述了小丘的线条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通过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小丘的美丽和自然。同时,“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则进一步强调了草原的绿色和广阔。
接着,描述了人在草原上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通过情感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人在草原上的愉悦和自由。同时,“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则进一步描绘了动物在草原上的自在和享受。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草原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草原的壮丽、生机、美丽和自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向往。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草原上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同时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首先,描述了草原的广阔和无垠,“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反复的强调,展现了草原的广阔和无垠。
接着,描述了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表达了草原上行车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然后,描述了初入草原的感受,“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初入草原的寂静和清新。
接着,描述了看到河和牛羊、马群的景象,“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DD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通过比喻和视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草原上的生机和活力。
然后,描述了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通过比喻和视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最后,描述了草原热闹的场景,“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通过听觉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草原上的热闹和欢快。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草原景象和作者感受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草原的广阔、自由、生机和热闹,同时也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作者在蒙古包外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到的氛围,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首先,描述了蒙古包外的马匹和车辆,“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通过视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草原上的生机和活力。
接着,描述了来参观的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然后,描述了主人们和作者的握手,“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感觉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人们和作者的亲密和友好。
接着,描述了大家虽然语言不同,但是心是一样的,“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最后,描述了大家握手和笑的场景,“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感觉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强调了民族团结互助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蒙古包外景象和氛围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作者在蒙古包内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描述了进入蒙古包的情景,“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通过具体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蒙古包的神秘和好奇。
接着,描述了蒙古包的内部景象,“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动作的描绘,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友好。
然后,描述了主人向客人敬酒的情景,“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好客和礼仪。
接着,描述了鄂温克姑娘们唱民歌的情景,“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
最后,描述了歌声给人的感受,“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通过具体的感受和描绘,表达了歌声的感染力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蒙古包内景象和氛围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蒙古族小伙子们的套马和摔跤表演,以及姑娘们的民族舞蹈,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团结的氛围。
首先,描述了小伙子们的表演,“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通过视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蒙古族小伙子的强壮和技艺。
接着,描述了姑娘们的表演,“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通过视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蒙古族姑娘们的优美和灵动。
然后,描述了客人们的参与,“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客人们与蒙古族人民的互动和友好。
接着,描述了太阳已经偏西的景象,“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了时间已经不早,但是大家都不愿离去的氛围。
最后,用一句诗意的话总结了这段场景,“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通过具体的描绘和总结,表达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民族团结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小伙子们的套马和摔跤表演、姑娘们的民族舞蹈以及客人们的参与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团结的氛围。
五、总结:
六年级上册《草原》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草原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作者运用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草原的美景,并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首先,文章通过对草原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壮美和辽阔。作者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草原上的天空、草地、牛羊、马群等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
其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作者通过对草原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敬畏之情,强调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和文化意识。作者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文章也传递了一种生态保护的意识,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