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科学 期末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精彩的校运会刚落幕,小李同学对运动会中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受到惯性作用
B.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需助跑一段距离,是为了增大惯性
C.跳高运动员在过横杆瞬间受到平衡力作用
D.投掷实心球,是力使实心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
3.下列四幅图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某同学沿杆匀速向上爬升时,该同学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
B.图(乙)中筷子提米在空中静止时,筷子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向上
C.图(丙)在力F拉动木块B使其速度逐渐变大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逐渐变大
D.图(丁)为每隔相等时间拍摄的向右运动的某个同学的位置图片,由图可知该同学运动越来越快
4.如图所示,将一长方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中,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大致如下列图像中的( )
A..B.. C.D..
5.将重为20N的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金属块体积的浸入水中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8N,当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并与杯底接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能变为( )
A.18 N B.16 N C.14 N D.10 N
6.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放入水中后,甲球漂浮,乙球悬浮,丙球下沉,位置如图所示,则( )
A.三个小球所排开水的质量m甲<m乙<m丙
B.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
C.三个小球的体积是V甲>V乙>V丙
D.三个小球的密度相等
7.小科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设计了一台浮力秤。他将一段密度为0.5×103kg/m3,粗细均匀的木料,先进行不吸水处理,再将其竖立水中,如图所示。这段木料高为40cm,横截面积为0.1m2,其上表面可以作为秤盘。则关于该浮力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使用时必须处于漂浮状态
B.零刻度线为离下表面竖直距离为20cm处
C.距离上表面10cm处的刻度对应的质量为10kg
D.测量范围0~40kg
8.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两次运动的速度一样 B.木块第1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C.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 D.木块第2次受到的摩擦力较大
9.电动平衡车是一种时尚代步工具。如图所示,当人驾驶平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车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平衡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C.关闭电机,平衡车仍继续前进是由于其受到惯性作用
D.若平衡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平衡车会慢慢停下来
10.梁大伯今年在种植玉米时为了避免玉米出现茎秆细弱,容易倒伏的现象,他去往化肥商店购买化肥,请问此时营业员应该给他推荐以下化肥中的哪一种( )
A.Na3PO4 B.NH4Cl C.K2CO3 D.CO(NH2)2
11.如图是某植物在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活动强度变化曲线,根据如图所示分析合理的是( )
A.ad之间表示光合作用弱于呼吸作用
B.b点时刻是一天中该植物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时刻
C.曲线Ⅱ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化曲线
D.bc段活动强度减弱是温度太高,气孔关闭造成的
12.某同学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粉的消化作用,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实验现象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号试管和2号试管号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
B.最后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试管变蓝,2号试管不变蓝
C.分析1、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
D.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需另设对照组,且温度与2号试管相同
13.如图X表示人体某结构,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表示肺,则①中血液为动脉血
B.若X表示心脏,则②一定为主动脉
C.若X表示肾脏,则②中血液代谢废物含量比①高
D.若X表示小肠,则进食一段时间后②中血糖含量比①高
1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M表示肺,a表示肺动脉,那么b中的氧气会增加
B.如果a表示入球小动脉,b表示出球小动脉,那么b血管中流静脉血
C.如果M表示小肠,a、b代表与M相连的血管,那么b中的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会增加
D.如果M表示大脑,a表示脑动脉,那么b中的二氧化碳和尿素会增加
15.在某一时刻测定某一器官的动脉和静脉血液内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所示。该器官是( )
A.肺 B.脑 C.肾 D.小肠
16.如图中的曲线表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
B.脂肪在器官d中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C.蛋白质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b
D.a、c分别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
17.进行肺部激光检测时,医生通常要求受检人深吸一口气,这样胸片上病灶更清晰。深吸气时人体的相应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深吸气时肋间外肌处于舒张状态、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深吸气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
C.深吸气的过程中,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D.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大于二氧化碳的浓度
18.下列各项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呼气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离开肺
D.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离开肺
19.小宁用弹簧测力计、烧杯、适量的水测量石块的密度,烧杯的重力为G0底面积为S。如图甲所示,他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为G;如图乙,烧杯内水的深度为h;如图丙,将石块浸没于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已知水的密度为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烧杯对桌面的压强 B.该石块的体积为
C.丙图中,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强为 D.石块的密度为
20.如图所示体积相同的两物体A、B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放入水中后,A有四分之一的体积露出水面,细线被拉直。已知A的重力为4N,A、B的密度之比为2:5,B受到的浮力为8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A、B的重力之比为5:2 B.两物体A、B的所受的浮力之比为1:2
C.细线对A的拉力大小为2N D.物体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1N
二.填空题(共20小题)
21.如图甲所示,一个长方体木块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已知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木块在第7s时的摩擦力f1等于 N,它与木块在第1s时的摩擦力f2大小关系是f1 f2(选填“>”、“=”或“<”);如果将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沿竖直方向切割掉三分之一,则切割前后木块对桌面的压强之比是 。
22.如图所示,把一个小球分别放入盛满不同液体的甲、乙两个溢水杯中,甲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40g,乙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50g,则:小球质量是 g,甲、乙两杯中液体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 4:5(选填“>”“=”或“<”)
2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潜水艇模型如图所示,通过胶管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吹气就可改变烧瓶的沉浮状态(忽略瓶内空气的质量、烧瓶体积),若通过胶管向烧瓶内吹气,则瓶内气压会 (选填“增大”或“减少”),液面 (选填“升高”或“降低”),潜水艇模型将 (选填“上浮”或“下沉”)。
24.两个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体积相等、质量不同的A、B两个实心小球在甲、乙液体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右图所示。小球A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甲液体的密度 乙液体;小球A的质量 小球B的质量。
25.桌面上放着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如图甲所示,现将一个小球缓慢放入水中,稳定后如图乙所示;然后用手将小球缓慢压入水中直至恰好浸没,如图丙所示;用固定在容器底的细绳拉住小球如图丁所示;请比较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F甲 F乙 (填“>”“<”或“=”,下同) F乙 F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 F乙 F丁。
26.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物块(ρ物<ρ水)放入圆柱形容器底部,如图1所示,逐渐向容器内倒入水(水未溢出),测量容器内水的深度h,分别计算出该物块对应受到的浮力F浮,并绘制了如图2(实线)所示的图象。
(1)在水中,h=12cm时,物块处于状态 (选填“漂浮“悬浮”、“沉底”),物块重为 N。
(2)更换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绘制了如图2(虚线)所示的图象,h=12cm时,物块处于 状态(选填“漂浮”、“悬浮”、“沉底”),若液体的密度为ρ液,则ρ液 g/cm3
27.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甲图,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图乙表示某一植株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如图丙,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 。
A.8点 B.11点 C.17点 D.19点
28.小科同学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⑥(用如图中的数字序号排列)。
(2)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9.如图所示,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
A.B.C.D.
30.用化学符号表示:
(1)3个氢氧根离子 ;(2)m个铝离子 ;
(3)碳酸氢铵 ;(4)硫酸铁 ;
(5)6个氮气分子 ;
(6)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2价 。
31.有下列这些物质:
①氧气、②铁、③一氧化碳、④氩气、⑤水、⑥空气、⑦氯化钠、⑧澄清石灰水、⑨硫粉。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32.有下列物质:①雨水、②蒸馏水、③雨后洁净的空气、④四氧化三铁、⑤液氮、⑥铝合金,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含氧化物的是 。
33.如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试回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D 。
(2)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装置安装存在一处的错误是 ,这样安装会出现的后果是 。
(3)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 (要求写出两条)。
(4)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将下列物质分离的是 。
A.铜粉和铁粉 B.食盐和泥沙 C.水和酒精 D.水和牛奶
34.右下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101.325kPa)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填“吸气”或“呼气”).
(2)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腔的体积 (填“增大”或“减小”).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
35.如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则,图甲曲线bd段表示 (选填“吸气”或“呼气”),此时段内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 (选填“A”或“B”)位置。肺泡中的氧气是通过 作用进入血液中,再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细胞内的 作用,释放能量供人体各项生理活动。
36.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每时每刻会产生代谢废物,这些废物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如图所示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箭头表示形成尿液的两个主要工程,请根据图回答。(均填序号)
(1)表中的三种液体取自肾单位的不同部位,分析三种液体的部分成分含量,其中X液体取自图中所示的 。
(2)某人在一次尿检中,检测到有少量红细胞,这是尿液形成中的 过程发生了异常。
液体 部分成分含量(g/100mL)
葡萄糖 尿素 蛋白质
X 0.10 0.03 0.03
Y 0.00 1.80 0.00
Z 0.10 0.03 8.00
37.2020年元月,因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使校园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我们渴望相聚在美丽的校园进行学习。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可以看出,人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是肺泡,它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内的气体b通过 作用进入血液。
(2)图二所示心脏的结构,早餐中的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通过小肠吸收并输送到脑部的过程中,氨基酸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3)图三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你写出①中的葡萄糖暂时离开血液又回归血液的途径:
①→ 毛细血管(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
(4)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肾小囊内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物质交换,这充分体现出 的生物学观点。
38.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过程和结构示意图。
(1)图甲中,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与肺泡周围的 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当血液流过组织器官,并与组织细胞发生交换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从图中可以看出a表示 (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写出在细胞处进行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2)图乙为人体心脏结构图,其中腔内为动脉血的是 (选填数字)。
39.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小梦对此很感兴趣,围绕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进行了探究。
(1)小梦分别对物体在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下受到摩擦力情况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图象,如图1所示,请比较图象中A,B两点处力的大小(填“>”、“<”、“=”或“不能确定”):①FA fA;②FB fB。
(2)摩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不断地进行着改进,火柴的擦燃就是一例,如图所示,火柴盒侧面已由以前的图2(a)替换成图2(b)的式样,这样设计的现实意义是 。
40.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现将密度为0.6×103kg/m3的木块A放入容器中,静止后又在木块A上放一个重为G的物块B(VA=3VB),静止时木块A的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
(1)甲、乙两图中木块A受到浮力分别为F1和F2,则(F2﹣F1) G。(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物块B的密度为 kg/m3。
(3)乙图中若将物块B从木块A上取下后投入到容器内的水中,此时容器中水面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41.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F作用(如图甲),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从t=0开始,小金同学每隔2秒记录的物体位置和时刻如图丙。则物体在第3秒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第9秒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第16秒末,物体的运动状态为 。
42.课外科学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四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绘制成甲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数据可知: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mg。
(2)图乙是20℃时该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填“上”或“下”)。
43.请回顾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和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观察到的视野如图甲和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欲将甲图中的白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观察,玻片移动的方向是 ;在显微镜视野中,较难寻找到的血细胞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较难寻找到血小板的可能原因是 。
(2)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小鱼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分布着血管,而选择尾鳍作为观察的部位,是因为尾鳍有 的特点,适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3)若乙图所示视野中的血流方向是从右向左,则血流速度较快的血管是【 】 (【】内填写相关的数字)。
(4)如果抽取鱼体内不同血管中的血液,测定其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测定结果如图丙所示,那么A所示的血液与图乙血管 (选填“①”或“②”) 中的血液成分相似。
44.小云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分析c、d两次实验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 。
(2)分析c、e两次实验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3)若先完成实验c,再完成实验a,则测得的浮力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完成上述实验后,小云又利用如图乙的装置来测量实验中所用金属块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空烧杯漂浮在水槽内,用刻度尺测得水面高度为h1。
②将金属块放在烧杯内,用刻度尺测得水面的高度为h2。
③ ,用刻度尺测得水面高度为h3。
④金属块的密度ρ金属= (用ρ水,h1,h2,h3表示)。
45.某班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方案一:小军石块按照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步依次进行实验。由图甲可知,石块浸没在水中时F浮≠G排,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最初溢水杯中的水未装至溢水口
B.整个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都没有校零
C.步骤C中,石块浸没后,碰触到溢水杯的底部
小军改正错误后,得到石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为1N,则石块密度为 kg/m3(ρ水=1.0×103kg/m3)。
(2)方案二:如图乙所示,小江同学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升降台C上,用升降台来调节水杯的高度。当小江逐渐调高升降台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的变化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弹簧测力计B示数的变化量,从而证明了浸在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 。
四.解答题(共3小题)
46.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
(1)生活中常见的含碘元素的物质为:碘酒——含碘单质I2;碘片和藻类食物——含碘化钾KI;加碘盐——含碘酸钾KIO3。下列关于I2、KI、KIO3中碘元素化合价正确的是 。
A.+1、﹣1、+5 B.0、+1、+5 C.0、﹣1、+5
(2)适当食用加碘盐(含KIO3)可预防碘缺乏,但服用碘酒(含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O3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47.某科学兴趣小组自制了一架简易液体密度计,并为其了使用说明书。根据说明书,回答
双精确度简易密度计使用说明书
结构: 使用:
大金属块:重为5N,体积为80cm3小金属块:重为2N,体积为40cm3金属块材质相同 1.将金属块用细线挂于测力计挂钩处。2.调整指针,使指针指向“0”刻度。3.将金属块完全浸没于待测液体中。4.在刻度板上读出密度值。
(1)使用小金属块时,刻度盘上的“0”刻度应标在原测力计面板上F= 处。
(2)若将小金属块放入某液体,此时指针对准F=IN处,通过计算判断液体密度 。
(3)若将小金属块换成大金属块,判断密度计的量程和精确度如何改变?说明理由 。
48.如图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端连有一边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A,容器中水的深度为40cm时,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打开阀门B,使水缓慢流出,当物块A有的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即恢复原长没有发生形变),此时关闭阀门B.弹簧受到的拉力F跟弹簧的伸长量ΔL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g取10N/kg,水的密度为ρ水=1.0×103kg/m3,不计弹簧所受的浮力,物块A不吸水)。求:
(1)打开阀门前物块A受到的浮力;
(2)物块A的密度;
(3)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
五.计算题(共4小题)
49.碘元素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影响很大,加碘盐通常在食盐中加碘酸钾(KIO3)。如图是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碘盐”属于 (纯净物或混合物)
(2)碘酸钾(KIO3)中碘的化合价为 。
(3)从“食用方法”推测,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 。
50.如图甲,高度足够高的圆柱形容器,高处有一个注水口,以20cm3/s的速度均匀向内注水,容器正上方天花板上,有轻质硬细杆(体积忽略不计)粘合着实心圆柱体A,圆柱体A由密度为0.6g/cm3的不吸水复合材料制成,体积为400cm3。图乙中坐标记录了从注水开始到注水结束前的25s内,水面高度h的变化情况,根据相关信息,求(g取10N/kg):
(1)未注水时,轻质细杆对圆柱体A的拉力;
(2)第15s时,水面高度h2;
(3)轻质细杆对圆柱体A的作用力为0N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51.如图甲是小明同学制作的航标灯模型,其中A为圆柱形泡沫塑料浮筒,上部安装航标灯,固定在容器底部的滑轮通过细绳将浮子B与浮筒A的底部相连。当容器中水位发生改变时,浮筒A就会随水位升降,从而通过航标灯起到指示效果。
(1)当容器中水位升高时,浮筒A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如何变化? 。
(2)已知浮筒A与航标灯总重GA=4牛,浮筒A底面积S=100厘米2,浮子B重力GB=0.5牛,当浮筒A静止于水面时其底面浸入水中的深度h=5厘米,求浮子B的受到的浮力(细绳的质量、滑轮重及细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
(3)小明发现在调试过程中,当浮筒A露出水面的高度过高时,浮筒A容易发生倾倒,为了可以改变浮筒A浸入水中的深度,小明将浮子B设计成如图乙所示的结构,请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
52.有两个不吸水的圆柱体A和圆柱体B、A的顶部系有一根轻质细线,已知A的质量为1.32kg,密度为1.1×103kg/m3,高为12cm,B的底面积为60cm2,(g取10N/kg)
(1)求A的重力;
(2)将B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A竖直放在B的正上方,求A对B的压强;
(3)将A竖直放入薄壁柱形容器中,向容器中缓慢加入液体直至加满,液体体积与深度的关系如图所示。用细线将A竖直向上提升2cm时,细线的拉力为3.6N,求液体的密度。(圆柱体A始终处于竖直状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精彩的校运会刚落幕,小李同学对运动会中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受到惯性作用
B.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需助跑一段距离,是为了增大惯性
C.跳高运动员在过横杆瞬间受到平衡力作用
D.投掷实心球,是力使实心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解答】解:A、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不是力,不可说受到惯性作用,故A错误。
B、惯性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需助跑一段距离,是为了增大速度,而惯性不变,故B错误;
C、跳高运动员在过横杆瞬间只受到重力作用,做曲线运动,故受力不平衡,故C错误;
D、投掷实心球,是力使实心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2.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
【解答】解:A、当战斗机斜向上爬升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高右低,倾斜向上,故A正确;
B、当战斗机斜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低右高,倾斜向下,故B错误;
C、当战斗机竖直向上爬升,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应该是竖直的,故C错误;
D、当战斗机竖直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应该是竖直的,故D错误;
故选:A。
3.下列四幅图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某同学沿杆匀速向上爬升时,该同学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
B.图(乙)中筷子提米在空中静止时,筷子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向上
C.图(丙)在力F拉动木块B使其速度逐渐变大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逐渐变大
D.图(丁)为每隔相等时间拍摄的向右运动的某个同学的位置图片,由图可知该同学运动越来越快
【解答】解:A、该同学匀速爬杆时,该同学受到的重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摩擦力是竖直向上的,故A正确;
B、用筷子提米时,米受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则筷子对米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米对筷子的摩擦力方向向下,故B错误;
C、在力F拉动木块B使其速度逐渐变大的过程中,A与B发生了相对滑动,则A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由于A对B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且物块A相对于地面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故C错误;
D、由图知,该同学向右运动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小,根据v=可知该同学运动越来越慢,故D错误。
故选:A。
4.如图所示,将一长方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中,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大致如下列图像中的( )
A.. B..
C. D..
【解答】解:柱体从水中匀速提起至上表面刚好与水面平行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液面不变,根据p=ρ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不变,柱体刚露出水面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减小,液面逐渐降低,由p=ρ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降低,但不能为零;
圆柱体开始露出水面后,因容器上部横截面积小,所以水面下降的高度大,水的压强减小得快;随着水面的下降,因容器下部横截面积大,所以水面下降的高度增大,水的压强减小得慢,对应的图线变缓,故B正确。
故选:B。
5.将重为20N的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金属块体积的浸入水中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8N,当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并与杯底接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能变为( )
A.18 N B.16 N C.14 N D.10 N
【解答】解:
(1)金属块体积的浸入水中静止,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F浮=G﹣F示=20N﹣18N=2N,
∵F浮=ρ水v排g
∴金属块的体积:V=V排==,
解得:
V=8×10﹣4m3,
(2)当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v排′g=1×103kg/m3×8×10﹣4m3×10N/kg=8N,
∵G=F示′+F浮′+F支,
∴当金属块与杯底接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示′=G﹣F浮′﹣F支=20N﹣8N﹣F支,
0≤F示′<12N,所以只有D是可能的。
故选:D。
6.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放入水中后,甲球漂浮,乙球悬浮,丙球下沉,位置如图所示,则( )
A.三个小球所排开水的质量m甲<m乙<m丙
B.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
C.三个小球的体积是V甲>V乙>V丙
D.三个小球的密度相等
【解答】解:ABC、由图可知,甲漂浮,乙悬浮,丙沉入底部;当物体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当物体的重力小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上浮,则F甲=G甲,F乙=G乙,F丙<G丙;三球质量相等,物体的重力相等,所以F甲=F乙>F丙,故B错误;
根据F浮=G排=m排g可知三个小球所排开水的质量m甲=m乙>m丙,故A错误;
根据V=可知三个小球所排开水的质量V甲排=V乙排>V丙排,
甲漂浮,乙悬浮,丙沉入底部,故可知三球的体积大小关系为:V甲>V乙>V丙,
故C正确;
D、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或漂浮,则ρ甲<ρ乙<ρ丙,故D错误。
故选:C。
7.小科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设计了一台浮力秤。他将一段密度为0.5×103kg/m3,粗细均匀的木料,先进行不吸水处理,再将其竖立水中,如图所示。这段木料高为40cm,横截面积为0.1m2,其上表面可以作为秤盘。则关于该浮力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使用时必须处于漂浮状态
B.零刻度线为离下表面竖直距离为20cm处
C.距离上表面10cm处的刻度对应的质量为10kg
D.测量范围0~40kg
【解答】解:木料的体积:V=Sh=0.1m2×0.4m=0.04m3,
由ρ=得木料的质量为:m=ρV=0.5×103kg/m3×0.04m3=20kg;
木料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和重力,即F浮=G=mg=20kg×10N/kg=200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开水得体积为:V排===0.02m3,
此时木料浸入水中的深度:h0===0.2m=20cm,
因为木料上没有放物体,故浮力秤的0刻度线为离下表面竖直距离20cm处;
(2 )当木料浸入的深度为距离上表面10cm处时,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S(h﹣L1)=0.1m2×(0.4m﹣0.1m)=0.03m3,
浮力秤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0.03m3=300N,
物体的重力为:G物=F′浮﹣G=300N﹣200N=100N,
物体的质量为:m物===10kg;
(3)当木料全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Sh=0.1m2×0.4m=0.04m3,
浮力秤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0.04m3=400N,
物体的最大重力为:G′物=F″浮﹣G=400N﹣200N=200N,
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物===20kg,
综上可知,浮力秤正常使用时必须处于漂浮状态,
0刻度线为离下表面竖直距离20cm处,
距离上表面10cm处的刻度对质量为10kg,
测量范围是在0~20kg,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8.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两次运动的速度一样
B.木块第1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C.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
D.木块第2次受到的摩擦力较大
【解答】解:1、2两次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表面上运动,所以摩擦力相同;
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木块两次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所以两次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等,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电动平衡车是一种时尚代步工具。如图所示,当人驾驶平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车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平衡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C.关闭电机,平衡车仍继续前进是由于其受到惯性作用
D.若平衡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平衡车会慢慢停下来
【解答】解:A、平衡车的重力加上人的重力才等于地面对平衡车的支持力,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故A错误。
B、人对平衡车的压力与平衡车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正确。
C、关闭电机后,由于惯性,平衡车能继续前进,但是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因为惯性不是力,故C错误。
D、因物体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突然外力全部消失的,故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10.梁大伯今年在种植玉米时为了避免玉米出现茎秆细弱,容易倒伏的现象,他去往化肥商店购买化肥,请问此时营业员应该给他推荐以下化肥中的哪一种( )
A.Na3PO4 B.NH4Cl C.K2CO3 D.CO(NH2)2
【解答】解:缺钾时,植物易倒伏,叶片脉间缺绿,且沿叶缘逐渐出现坏死组织,渐呈焦枯状。茎秆细弱,容易倒伏说明缺少钾肥。
A、Na3PO4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磷元素,属于磷肥,故A错;
B、NH4Cl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错;
C、K2CO3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钾元素,属于钾肥,故C正确;
D、CO(NH2)2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氮元素,属于氮肥,故D错。
故选:C。
11.如图是某植物在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活动强度变化曲线,根据如图所示分析合理的是( )
A.ad之间表示光合作用弱于呼吸作用
B.b点时刻是一天中该植物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时刻
C.曲线Ⅱ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化曲线
D.bc段活动强度减弱是温度太高,气孔关闭造成的
【解答】解:A、曲线Ⅰ表示光合作用,曲线Ⅱ表示呼吸作用,ad之间曲线Ⅰ高于曲线Ⅱ,所以ad之间表示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A错误。
B、ad之间,植物的表示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储存大于有机物的消耗;d点之时,植物的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的储存等于有机物的消耗;d点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弱于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储存小于有机物的消耗。所以,d点时刻是一天中该植物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时刻,B错误。
C、曲线Ⅱ在一天中均可进行,因此曲线Ⅱ表示呼吸作用,C错误。
D、bc段在中午12点左右,光照强,温度高,叶片上的一部分保卫细胞失水皱缩,气孔部分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叶片,所以bc段光合作用强度减弱,D正确。
故选:D。
12.某同学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粉的消化作用,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实验现象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号试管和2号试管号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
B.最后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试管变蓝,2号试管不变蓝
C.分析1、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
D.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需另设对照组,且温度与2号试管相同
【解答】解:A、本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水、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这两个试管能够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
B、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实验中,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B正确;
C、1、2号试管对照,变量是唾液。根据1、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的结论,C正确;
D、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变量是温度,因此需另设对照组,且温度与2号试管不同,D错误。
故选:D。
13.如图X表示人体某结构,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表示肺,则①中血液为动脉血
B.若X表示心脏,则②一定为主动脉
C.若X表示肾脏,则②中血液代谢废物含量比①高
D.若X表示小肠,则进食一段时间后②中血糖含量比①高
【解答】解:A、若X表示肺,①表示肺静脉、②表示肺动脉,肺静脉中流动脉血,A正确
B、若X表示心脏,则②是主动脉或肺动脉,B错误
C、若X表示肾脏,则①是肾动脉、②肾静脉,人体产生的尿素随着尿液排出了体外,因此则②中血液代谢废物含量比①少,C错误
D、胰岛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调节糖的代谢。若X表示小肠,则进食一段时间后由于胰岛素的调节②中血糖含量与①相同,D错误
故选:A。
1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M表示肺,a表示肺动脉,那么b中的氧气会增加
B.如果a表示入球小动脉,b表示出球小动脉,那么b血管中流静脉血
C.如果M表示小肠,a、b代表与M相连的血管,那么b中的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会增加
D.如果M表示大脑,a表示脑动脉,那么b中的二氧化碳和尿素会增加
【解答】解:A.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若M为肺,则a内流动的是静脉血,b内流动的是动脉血,氧气含量会增加。A正确;
B.肾小球前后分别连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流动脉血。若a表示入球小动脉,则b是出球小动脉,a、b内流动的都是动脉血,故b内流动的是静脉血的说法错误。B错误;
C.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若M表示小肠,a代表的是小动脉,流动脉血,b代表的是静脉,流静脉血,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会增加,所以,血管b中的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都会增加,C正确;
D.血液流经大脑时,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大脑,大脑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废物进入血液,如果M表示大脑,a表示脑动脉,那么b中的二氧化碳和尿素会增加,D正确。
故选:B。
15.在某一时刻测定某一器官的动脉和静脉血液内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所示。该器官是( )
A.肺 B.脑 C.肾 D.小肠
【解答】解:A、血液进入肺的应是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经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离开时是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A不符合题意。
B、大脑的活动需要能量,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所以说葡萄糖的含量离开时应减少而不是增加,B不符合题意。
C、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该器官后,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葡萄糖减少,尿素减少,C不符合题意;
D、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饭后食物经过消化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由于小肠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因而流经小肠的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而由小肠流出的血液养料丰富,氧气少的静脉血,D符合题意。
故选:D。
16.如图中的曲线表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
B.脂肪在器官d中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C.蛋白质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b
D.a、c分别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
【解答】解:A、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曲线I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A正确;
B、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在胆汁的乳化作用下,变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图中d是小肠,B正确;
C、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所以曲线II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蛋白质开始于c胃,结束于d小肠,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图中ac分别代表的是口腔和胃,D正确。
故选:C。
17.进行肺部激光检测时,医生通常要求受检人深吸一口气,这样胸片上病灶更清晰。深吸气时人体的相应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深吸气时肋间外肌处于舒张状态、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深吸气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
C.深吸气的过程中,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D.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大于二氧化碳的浓度
【解答】解:A、深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处于收缩状态,A错误。
B、深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端下降,胸腔容积扩大,B正确。
C、深吸气过程中,胸腔容积扩大,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C正确。
D、无论是呼出的气体还是吸入的气体都是氧气含量高于二氧化碳的含量,D正确。
故选:A。
18.下列各项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呼气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离开肺
D.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离开肺
【解答】解: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平静呼吸时,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故选项D符合呼气过程。
故选:D。
19.小宁用弹簧测力计、烧杯、适量的水测量石块的密度,烧杯的重力为G0底面积为S。如图甲所示,他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为G;如图乙,烧杯内水的深度为h;如图丙,将石块浸没于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已知水的密度为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烧杯对桌面的压强
B.该石块的体积为
C.丙图中,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强为
D.石块的密度为
【解答】解:A、由题意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ρV水=ρSh,
烧杯中水的重力:G水=m水g=ρShg,
乙图中,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烧杯对桌面的压力:F乙=G水+G0=ρShg+G0,
乙图中,烧杯对桌面的压强:p乙===ρhg+,故A错误;
B、由称重法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G﹣F,
石块浸没在水中,石块的体积:V石块=V排==,故B正确;
C、丙图中,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力大小:F丙=G水+F浮=ρShg+(G﹣F),
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强:p丙===ρhg+,故C正确;
D.石块的质量:m石块=,
石块的密度:ρ石块===,故D错误。
故选:BC。
20.如图所示体积相同的两物体A、B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放入水中后,A有四分之一的体积露出水面,细线被拉直。已知A的重力为4N,A、B的密度之比为2:5,B受到的浮力为8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A、B的重力之比为5:2
B.两物体A、B的所受的浮力之比为1:2
C.细线对A的拉力大小为2N
D.物体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1N
【解答】解:
A、由题知,A、B密度之比ρA:ρB=2:5,VA:VB=1:1,
由G=mg=ρVg可得A、B所受的重力之比:
GA:GB=ρAVAg:ρBVBg=ρA:ρB=2:5,故A错误;
B、已知A、B的体积相同,设均为V,A有四分之一体积露出水面,则A排开水的体积V排A=V,B排开水的体积V排B=V,
则A、B所受的浮力之比:
F浮A:F浮B=ρ水V排Ag:ρ水V排Bg=V:V=3:4,故B错误;
C、由题知,B受到的浮力F浮B=8N,
因F浮A:F浮B=3:4,
则A受到的浮力:F浮A=F浮B=×8N=6N,
A受到向上的浮力、向下的重力和拉力,
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细线对A的拉力大小:
F拉=F浮A﹣GA=6N﹣4N=2N,故C正确;
D、因为GA:GB=2:5,且GA=4N,
所以GB=GA=×4N=10N,
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压=F浮B+F拉﹣GB=8N+2N﹣10N=0N,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20小题)
21.如图甲所示,一个长方体木块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已知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木块在第7s时的摩擦力f1等于 3 N,它与木块在第1s时的摩擦力f2大小关系是f1 = f2(选填“>”、“=”或“<”);如果将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沿竖直方向切割掉三分之一,则切割前后木块对桌面的压强之比是 1:1 。
【解答】解:(1)由图丙可知:第2~6s时,木块做匀速运动,此时的摩擦力与拉力是平衡力,
根据图乙可知:此时摩擦力f=F=3N,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所以,第7s时摩擦力f1=f=3N,第1s时摩擦力f2=f=3N,故f1=f2;
(2)将木块竖直切去,
则前后压强之比p:p'=:=:=1:1。
故答案为:3;=;1:1。
22.如图所示,把一个小球分别放入盛满不同液体的甲、乙两个溢水杯中,甲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40g,乙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50g,则:小球质量是 50 g,甲、乙两杯中液体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 < 4:5(选填“>”“=”或“<”)
【解答】解:甲图所示,小球下沉,
F浮=G排=m排g=40×10﹣3kg×10N/kg=0.4N,
乙图所示,小球漂浮,
F浮′=G排′=m排′g=50×10﹣3kg×10N/kg=0.5N,
又∵F浮′=G球=m球g,
小球的质量:
=50g,
两小球受到的浮力之比:
F浮:F浮′=ρ甲v排g:ρ乙v排′g=0.4N:0.5N=4:5,
∴两种液体的密度:
∵v排>v排′,即<1,
∴ρ甲:ρ乙<4:5。
故答案为:50,<。
2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潜水艇模型如图所示,通过胶管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吹气就可改变烧瓶的沉浮状态(忽略瓶内空气的质量、烧瓶体积),若通过胶管向烧瓶内吹气,则瓶内气压会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少”),液面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潜水艇模型将 上浮 (选填“上浮”或“下沉”)。
【解答】解: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浮力等于重力,若通过胶管向烧瓶内吹气,瓶内气体增多,气压增大,所以烧瓶内液面就会下降,烧瓶自身重力变小;
由于排开液体体积不变,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烧瓶浮力大小不变,所以重力小于浮力,则潜水艇模型会上浮。
故答案为:增大;降低;上浮。
24.两个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体积相等、质量不同的A、B两个实心小球在甲、乙液体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右图所示。小球A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小于 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甲液体的密度 小于 乙液体;小球A的质量 小于 小球B的质量。
【解答】解:
(1)由图可知,在甲液体中A球下沉,则F浮甲<GA,在乙液体中A球漂浮,则F浮乙=GA,所以F浮甲<F浮乙;
(2)在甲液体中A球下沉,则A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ρA>ρ甲);在乙液体中A球漂浮,则A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ρA<ρ乙);所以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乙液体中,B球下沉,则B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ρB>ρ乙);比较可知,A的密度小于B的密度;
由于两个小球的体积相同,所以根据m=ρV可知,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
故答案为:小于;小于;小于。
25.桌面上放着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如图甲所示,现将一个小球缓慢放入水中,稳定后如图乙所示;然后用手将小球缓慢压入水中直至恰好浸没,如图丙所示;用固定在容器底的细绳拉住小球如图丁所示;请比较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F甲 = F乙 (填“>”“<”或“=”,下同) F乙 = F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 F乙 > F丁。
【解答】解:甲注满液体,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杯子和液体的总重力,
乙图小球漂浮,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而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溢出的液体重力等于小球的重力,故与甲图对比总重力不变,压力大小相等,F甲=F乙;
丙图增加了向下的压力,浮力也增大,根据小球静止受力平衡,此时增大的压力F和增加的浮力相等,增大的浮力等于再次排开液体的重力,则向下的压力等于流出的液体重力,则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乙图;
丁图中小球浸没,根据乙图中小球漂浮,球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故丁图中小球的重力小于溢出液体的重力,因而丁图的压力小于甲乙的压力。
故答案为:=;=;>。
26.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物块(ρ物<ρ水)放入圆柱形容器底部,如图1所示,逐渐向容器内倒入水(水未溢出),测量容器内水的深度h,分别计算出该物块对应受到的浮力F浮,并绘制了如图2(实线)所示的图象。
(1)在水中,h=12cm时,物块处于状态 漂浮 (选填“漂浮“悬浮”、“沉底”),物块重为 8 N。
(2)更换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绘制了如图2(虚线)所示的图象,h=12cm时,物块处于 沉底 状态(选填“漂浮”、“悬浮”、“沉底”),若液体的密度为ρ液,则ρ液 0.7 g/cm3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水的深度从h=8cm以后物体受到的浮力8N不再发生变化,
因ρ物<ρ水,
所以,物体处于漂浮状态,
因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
所以,物体的重力G=F浮=8N;
(2)由图象可知,当h=10cm以后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7N不变,
因F浮′<G,
所以,物体处于沉底状态,
因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由F浮′=ρgV排可得,液体的密度:
ρ′===0.7×103kg/m3=0.7g/cm3。
故答案为:(1)漂浮;8;(2)沉底;0.7。
27.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甲图,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
(2)图乙表示某一植株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如图丙,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 C 。
A.8点
B.11点
C.17点
D.19点
【解答】解:(1)CO2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在光照的条件下,与水一起被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即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2)图乙中,8~17点,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17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正好相等;17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逐渐减少。所以,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17点。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2)C。
28.小科同学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③→②→⑤→⑦→④→① →⑥(用如图中的数字序号排列)。
(2)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生成淀粉 。
【解答】解:(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③暗处理→②部分遮光→光照→⑤摘下叶片→⑦酒精脱色→④漂洗→①加碘液→⑥观察颜色。故该实验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②→⑤→⑦→④→①→⑥。
(2)叶片曝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处理显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处理后显棕色。所以该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故答案为:(1)③→②→⑤→⑦→④→①。
(2)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生成淀粉。
29.如图所示,表示纯净物的是 ACD ,表示化合物的是 A (填字母)。
A.
B.
C.
D.
【解答】解:A、图示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且该分子是由不同种元素构成的,属于化合物;
B、图示中含有三种不同分子,属于混合物;
C、图示中只含有一种原子,属于纯净物,属于单质;
D、图示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且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
故答案为:ACD;A。
30.用化学符号表示:
(1)3个氢氧根离子 3OH﹣ ;
(2)m个铝离子 mAl3+ ;
(3)碳酸氢铵 NH4HCO3 ;
(4)硫酸铁 Fe2(SO4)3 ;
(5)6个氮气分子 6N2 ;
(6)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2价 O 。
【解答】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3OH﹣。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m个铝离子可表示为:mAl3+。
(3)碳酸氢铵中铵根显+1价,碳酸氢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NH4HCO3。
(4)硫酸铁中铁元素显+3价,硫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Fe2(SO4)3。
(5)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6个氮分子可表示为:6N2。
(6)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2价可表示为:O。
故答案为:
(1)3OH﹣;
(2)mAl3+;
(3)NH4HCO3;
(4)Fe2(SO4)3;
(5)6N2;
(6)O。
31.有下列这些物质:
①氧气、②铁、③一氧化碳、④氩气、⑤水、⑥空气、⑦氯化钠、⑧澄清石灰水、⑨硫粉。属于混合物的是 ⑥⑧ ;属于单质的是 ①②④⑨ ;属于化合物的是 ③⑤⑦ ;属于氧化物的是 ③⑤ 。
【解答】解:①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②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③一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由于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也属于氧化物;
④氩气是由氩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⑤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由于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也属于氧化物;
⑥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⑦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⑧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
⑨硫粉是由硫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属于混合物的是⑥⑧;属于单质的是①②④⑨;属于化合物的是③⑤⑦;属于氧化物的是③⑤。
故填:⑥⑧;①②④⑨;③⑤⑦;③⑤。
32.有下列物质:①雨水、②蒸馏水、③雨后洁净的空气、④四氧化三铁、⑤液氮、⑥铝合金,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①③⑥ (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 ②④⑤ ,属于单质的是 ⑤ ,属于化合物的是 ②④ ,属于含氧化物的是 ②④ 。
【解答】解: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因此雨水、雨后洁净的空气、铝合金,它们都属于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因此蒸馏水、四氧化三铁、液氮都属于纯净物;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液氮属于单质;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蒸馏水、四氧化三铁都属于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蒸馏水、四氧化三铁都属于氧化物。
故答案为:①③⑥;②④⑤;⑤;②④;②④。
33.如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试回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铁架台 ,D 漏斗 。
(2)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玻璃棒 ,其作用是 引流 ,装置安装存在一处的错误是 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 ,这样安装会出现的后果是 液体外溅 。
(3)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滤纸破损 。 仪器本身不干净(或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要求写出两条)。
(4)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将下列物质分离的是 B 。
A.铜粉和铁粉
B.食盐和泥沙
C.水和酒精
D.水和牛奶
【解答】解:(1)仪器A是铁架台、D是漏斗;故填:铁架台;漏斗;
(2)在过滤时,要用到玻璃棒引流,既能保护滤纸又能防止液体溅出;为了防止液体外溅,漏斗下端要紧靠在烧杯内壁,图中缺少该操作。故填: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液体外溅;
(3)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①滤纸破损;②仪器本身不干净;③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故填:滤纸破损;仪器本身不干净(或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4)A、铜粉、铁粉均难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选项正确。
C、酒精是液体,且酒精易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选项错误。
D、牛奶是液体,且酒精易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4.右下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101.325kPa)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 吸气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填“吸气”或“呼气”).
(2)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腔的体积 减少 (填“增大”或“减小”).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B 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相等 .
【解答】解:(1)图中曲线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则表示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则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膈肌舒张,胸腔体积缩小。
(3)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相等,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差为零,所以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点。
故答案为:(1)吸气
(2)减小
(3)B;相等
35.如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则,图甲曲线bd段表示 呼气 (选填“吸气”或“呼气”),此时段内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 A (选填“A”或“B”)位置。肺泡中的氧气是通过 扩散 作用进入血液中,再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细胞内的 呼吸 作用,释放能量供人体各项生理活动。
【解答】解:曲线bd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表示呼气。此时膈肌从B到A变化。肺泡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营养物质和氧气到达组织细胞内后,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供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
故答案为:呼气;A;扩散;呼吸
36.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每时每刻会产生代谢废物,这些废物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如图所示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箭头表示形成尿液的两个主要工程,请根据图回答。(均填序号)
(1)表中的三种液体取自肾单位的不同部位,分析三种液体的部分成分含量,其中X液体取自图中所示的 ④ 。
(2)某人在一次尿检中,检测到有少量红细胞,这是尿液形成中的 ② 过程发生了异常。
液体 部分成分含量(g/100mL)
葡萄糖 尿素 蛋白质
X 0.10 0.03 0.03
Y 0.00 1.80 0.00
Z 0.10 0.03 8.00
【解答】解:(1)尿液和血浆相比,不含有蛋白质和葡萄糖,可以判断Y是尿液;尿液中含有的尿素含量是最高的;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原尿是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因此,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而含有葡萄糖,因此X是原尿;Z有蛋白质、葡萄糖,因此Z是血浆。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检测结果中甲的尿液中发现有红细胞,他可能是肾小球发生病变。
故答案为:(1)④;(2)②。
37.2020年元月,因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使校园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我们渴望相聚在美丽的校园进行学习。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可以看出,人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是肺泡,它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内的气体b通过 气体扩散 作用进入血液。
(2)图二所示心脏的结构,早餐中的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通过小肠吸收并输送到脑部的过程中,氨基酸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 A→C→B→D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3)图三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你写出①中的葡萄糖暂时离开血液又回归血液的途径:
①→ ④→②→⑤→ 毛细血管(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
(4)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肾小囊内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物质交换,这充分体现出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的生物学观点。
【解答】解:(1)图中b为氧气,肺泡内氧气浓度高,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内氧气浓度低,气体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因此氧气透过肺泡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2)早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为氨基酸在小肠处被吸收后,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输送到A右心房,再经右心房进入C右心室,从右心室出发完成一次肺循环,回到B左心房,再进入D左心室,再通过主动脉经体循环将氨基酸输送到脑。因此氨基酸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A右心房→C右心室→B左心房→D左心室。
(3)图三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⑦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的原因是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后,葡萄糖随血液由①入球小动脉流入④肾小球,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进入②肾小囊,然后随着原尿由肾小囊流入⑤肾小管,在肾小管处进行重吸收作用,回到血液。因此葡萄糖暂时离开血液又回归血液的途径是:①入球小动脉→④肾小球→②肾小囊→⑤肾小管→毛细血管。
(4)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肾小囊内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层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均与其利于物质交换的功能相适应,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这充分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故答案为:
(1)气体扩散;
(2)A→C→B→D;
(3)④→②→⑤→;
(4)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38.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过程和结构示意图。
(1)图甲中,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与肺泡周围的 毛细 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当血液流过组织器官,并与组织细胞发生交换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从图中可以看出a表示 二氧化碳 (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写出在细胞处进行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有机物(贮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水+能量 。
(2)图乙为人体心脏结构图,其中腔内为动脉血的是 1和2 (选填数字)。
【解答】解:(1)图甲中,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当血液流过组织器官,并与组织细胞发生交换后,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这样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从图中可以看出a表示二氧化碳。在细胞处进行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有机物(贮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水+能量。
(2)心脏的左半部分及与左半部分联通的血管流的是动脉血,右半部分及与右半部分联通的血管流的是静脉血;因此图中[1]左心房和[2]左心室里流的是动脉血。
故答案为:(1)毛细;二氧化碳;有机物(贮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水+能量
(2)1和2
39.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小梦对此很感兴趣,围绕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进行了探究。
(1)小梦分别对物体在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下受到摩擦力情况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图象,如图1所示,请比较图象中A,B两点处力的大小(填“>”、“<”、“=”或“不能确定”):①FA = fA;②FB > fB。
(2)摩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不断地进行着改进,火柴的擦燃就是一例,如图所示,火柴盒侧面已由以前的图2(a)替换成图2(b)的式样,这样设计的现实意义是 增大摩擦 。
【解答】解:
(1)图象中A点,此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此时的推力与此时的静摩擦力平衡,则FA=fA;由图可知,静摩擦力逐渐增大,物体在该过程中始终静止,故推力也逐渐增大,推力最终增大到fmax相等,即F0=fmax。
当静摩擦力增大为最大静摩擦力时,最大静摩擦力会突变为滑动摩擦力,此时有fB<fmax;
图象中横轴表示推力的变化情况,当推力增大为F0以后,推力还在增大,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在B点时的推力FB>fmax>fB。
(2)火柴盒侧面已由以前的图2(a)替换成图2(b)的式样,不难看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大,所以在压力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变大。
故答案为:(1)=;>;(2)增大摩擦。
40.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现将密度为0.6×103kg/m3的木块A放入容器中,静止后又在木块A上放一个重为G的物块B(VA=3VB),静止时木块A的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
(1)甲、乙两图中木块A受到浮力分别为F1和F2,则(F2﹣F1) 等于 G。(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物块B的密度为 1.2×103 kg/m3。
(3)乙图中若将物块B从木块A上取下后投入到容器内的水中,此时容器中水面 下降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解答】解:(1)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甲图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则所受浮力F1=G木,
在木块上表面轻放一个物块B,A的上表面刚好与液面相平,
因为整体漂浮,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总重力,即F2=G木+G,
则F2﹣F1=G木+G﹣G木=G;
(2)由题知,VA=3VB,则VB=VA,
图乙中整体漂浮,且木块A的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重力公式可得ρ水gVA=ρ木gVA+ρBgVB,
即ρ水gVA=ρ木gVA+ρBg×VA,整理可得:ρ水=ρ木+ρB,
则B的密度:ρB=3(ρ水﹣ρ木)=3×(1.0×103kg/m3﹣0.6×103kg/m3)=1.2×103kg/m3;
(3)乙图中若将物块B从木块A上取下后投入到容器内的水中,因1.2×103kg/m3>1.0×103kg/m3,即ρB>ρ水,则它静止时将沉底,
此时B排开水的体积为VB排=VB=VA,
A静止后漂浮,则由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得ρ水gVA排=ρ木gVA,
此时A排开水的体积为:VA排=×VA=×VA=,
所以此时物块A、B排开水的总体积V排总=VA排+VB排=VA+VA=VA,而乙图中整体排开水的体积为VA,
因VA<VA(即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所以水面的高度下降。
故答案为:(1)等于;(2)1.2×103;(3)下降。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41.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F作用(如图甲),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从t=0开始,小金同学每隔2秒记录的物体位置和时刻如图丙。则物体在第3秒受到的摩擦力为 2 牛;第9秒受到的摩擦力为 4 牛;第16秒末,物体的运动状态为 匀速直线运动 。
【解答】解:
由图丙知,12~18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第16秒末,物体的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间段内,物体受平衡力,摩擦力等于拉力,由图乙知,此时拉力为4N,所以滑动摩擦力也为4N;
由图乙知,0~6s内,物体受到的拉力F=2N,小于滑动摩擦力,所以此时物体应处于静止状态,所受静摩擦力等于拉力,等于2N,故物体在第3秒受到的摩擦力为2N;
由图丙知,8~10s内,物体处于运动状态,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有关,由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物体间的压力都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摩擦力仍等于4N,故物体在第9秒受到的摩擦力为4N。
故答案为:2;4;匀速直线运动。
42.课外科学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四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绘制成甲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数据可知: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7 mg。
(2)图乙是20℃时该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20℃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上 方(填“上”或“下”)。
【解答】解:(1)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2毫克;叶在28℃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8℃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毫克。因此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2+2+3=7(毫克)。
(2)图乙是20℃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20℃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9℃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3毫克,叶在27℃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1毫克,表明29℃时的呼吸作用比27℃时的呼吸作用强,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因此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上方。
故答案为:(1)7;
(2)20℃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上。
43.请回顾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和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观察到的视野如图甲和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欲将甲图中的白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观察,玻片移动的方向是 左上方 ;在显微镜视野中,较难寻找到的血细胞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较难寻找到血小板的可能原因是 白细胞的数目太少,血小板太小 。
(2)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小鱼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分布着血管,而选择尾鳍作为观察的部位,是因为尾鳍有 薄而透明 的特点,适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3)若乙图所示视野中的血流方向是从右向左,则血流速度较快的血管是【 ② 】 动脉 (【】内填写相关的数字)。
(4)如果抽取鱼体内不同血管中的血液,测定其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测定结果如图丙所示,那么A所示的血液与图乙血管 ② (选填“①”或“②”) 中的血液成分相似。
【解答】解:(1)显微镜呈现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所以看到的与实际的恰好相反,视野中我们看到白细胞稍偏左上方,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白细胞移至视野中央,看似要向右下角移动玻片,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要向左上角移动玻片;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观察时,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少,血小板太小,显微镜倍数太低,普通光学显微镜一般看不到。
(2)血管在鱼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有分布。选择尾鳍作为观察的部位,是因为尾鳍有薄而透明的特点,适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3)因为显微镜是成倒像的,所以在视野中看到血液从右向左流动,其真实的流动方向是由左向右,而血流速度较快,说明找到的是一条②动脉。红细胞单行排列通过的血管是①毛细血管。
(4)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从图中看出A氧气的相对含量高,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少,因此是动脉血,颜色鲜红;B氧气的相对含量少;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多,因此是静脉血,颜色暗红。A是从动脉中抽取的,B是从静脉中抽取的。
故答案为:
(1)左上方;白细胞的数目太少,血小板太小
(2)薄而透明
(3)②;动脉
(4)②
44.小云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分析c、d两次实验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 无关 。
(2)分析c、e两次实验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液体的密度 有关。
(3)若先完成实验c,再完成实验a,则测得的浮力将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完成上述实验后,小云又利用如图乙的装置来测量实验中所用金属块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空烧杯漂浮在水槽内,用刻度尺测得水面高度为h1。
②将金属块放在烧杯内,用刻度尺测得水面的高度为h2。
③ 将烧杯内的金属块拿出直接放入水中 ,用刻度尺测得水面高度为h3。
④金属块的密度ρ金属= (用ρ水,h1,h2,h3表示)。
【解答】解:(1)分析c、d两次实验可知: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物体浸没的深度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受到的浮力不变,故可得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无关;
(2)分析c、e两次实验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根据称量法F浮=G﹣F示知浮力变大,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3)若先完成实验c,再完成实验a,则物体表面有水,测得的重力偏大,根据称量法F浮=G﹣F示知浮力变大;
(4)烧杯前后都是漂浮在水面,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重,则两图中浮力的变化量等于金属块重力,
两图中浮力的变化量:ΔF浮=ρ水gΔV排=ρ水g(h2﹣h1)S容,所以金属块的重力为:G=ρ水g(h2﹣h1)S容;
将烧杯内的金属块拿出直接放入水中,用刻度尺测得水面高度为h3,则金属块的体积为V=(h3﹣h1)S容;
则金属块的密度为:ρ金属====。
故答案为:(1)无关;(2)液体的密度;(3)偏大;(4)将烧杯内的金属块拿出直接放入水中;。
45.某班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方案一:小军石块按照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步依次进行实验。由图甲可知,石块浸没在水中时F浮≠G排,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AC (填序号)。
A.最初溢水杯中的水未装至溢水口
B.整个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都没有校零
C.步骤C中,石块浸没后,碰触到溢水杯的底部
小军改正错误后,得到石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为1N,则石块密度为 2.5×103 kg/m3(ρ水=1.0×103kg/m3)。
(2)方案二:如图乙所示,小江同学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升降台C上,用升降台来调节水杯的高度。当小江逐渐调高升降台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的变化量 等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弹簧测力计B示数的变化量,从而证明了浸在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石块的重力G=2.5N,石块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4N,受到的浮力F浮=G﹣F示=2.5N﹣1.4N=1.1N;
空桶的重力G桶=1.2N,空桶和排出的水总重G总=2.2N,排开水的重力G排=G总﹣G桶=2.2N﹣1.2N=1N;
A、若最初溢水杯中的水未装至溢水口,则石块排开水的只有一部分溢出到桶中,排开水的重力G排减小,故A有可能;
B、若弹簧测力计都没有校零,那么四次测量结果都应加上测量前弹簧测力计示数,那么所得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应不变,故B不可能;
C、步骤C中,石块浸没后,碰触到溢水杯底部,容器对石块有支持力,测的F3偏小,由F浮=F1﹣F3可知F浮偏大,故C有可能;
故选:AC;
小军改正错误后,得到石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为1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石块的体积V=V排===10﹣4m3,
石块的质量m===0.25kg,
石块的密度ρ===2.5×103kg/m3;
(2)重物浸入水中时,由F浮=G﹣F示知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的变化量为浮力;又因为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的变化量为溢出水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所以弹簧测力计A示数的变化量和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变化量相等;从而证明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故答案为:(1)AC;2.5×103;(2)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四.解答题(共3小题)
46.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
(1)生活中常见的含碘元素的物质为:碘酒——含碘单质I2;碘片和藻类食物——含碘化钾KI;加碘盐——含碘酸钾KIO3。下列关于I2、KI、KIO3中碘元素化合价正确的是 B 。
A.+1、﹣1、+5
B.0、+1、+5
C.0、﹣1、+5
(2)适当食用加碘盐(含KIO3)可预防碘缺乏,但服用碘酒(含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O3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
【解答】解:(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I2中碘元素为0价;KI中钾元素为+1价,则碘元素为﹣1价;KIO3中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碘元素化合价+5价,所以选B;
(2)结构决定性质,KIO3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而导致的。
故答案为:
(1)B;
(2)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47.某科学兴趣小组自制了一架简易液体密度计,并为其了使用说明书。根据说明书,回答
双精确度简易密度计使用说明书
结构: 使用:
大金属块:重为5N,体积为80cm3小金属块:重为2N,体积为40cm3金属块材质相同 1.将金属块用细线挂于测力计挂钩处。2.调整指针,使指针指向“0”刻度。3.将金属块完全浸没于待测液体中。4.在刻度板上读出密度值。
(1)使用小金属块时,刻度盘上的“0”刻度应标在原测力计面板上F= 2N 处。
(2)若将小金属块放入某液体,此时指针对准F=IN处,通过计算判断液体密度 2.5×103kg/m3 。
(3)若将小金属块换成大金属块,判断密度计的量程和精确度如何改变?说明理由 将小金属块换成大金属块时,该密度计的量程将变大,精确度更高 。
【解答】解:(1)由于小金属块的重为2N,所以将小金属块用细线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处,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2N,此时小金属块没有浸在液体中,所以此时液体的密度应为0,故刻度盘上的“0”刻度应标在原测力计面板上F=2N处;
(2)将小金属块浸没在某种液体时,左边测力计示数为1N,
小金属块没有浸入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G﹣F拉=2N﹣1N=1N,
小金属块没有浸入液体中,所以V排=V小金属块=40cm3=40×10﹣6m3,
液体的密度:
ρ液===2.5×103kg/m3,即是对应右边的密度值是2.5×103kg/m3;
(3)由称重法测量浮力可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G﹣F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
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与液体密度ρ液的函数关系式是F拉=G﹣ρ液gV排,
由于金属块的重力G和金属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是一个定值,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与液体密度ρ液是一次函数关系,且液体密度ρ液越大,F拉越小;
所以若用小金属块时,当弹簧测力计对小金属块的拉力为0时,液体密度最大,最大液体密度为:ρ液===5×103kg/m3;
即当拉力F拉=2N时,液体密度为0;当拉力F拉=0N时,液体密度为5×103kg/m3,即该密度计的量程是0~5×103kg/m3;
每相邻1N,密度计上的液体密度相邻ρ液===2.5×103kg/m3;
若用大金属块时,当弹簧测力计对小金属块的拉力为0时,液体密度最大,最大液体密度ρ液′===6.25×103kg/m3;
即当拉力F拉=5N时,液体密度为0;当拉力F拉=0N时,液体密度为6.25×103kg/m3,该密度计的量程是0~6.25×103kg/m3;
每相邻1N,密度计上的液体密度相邻ρ液′===1.25×103kg/m3;
所以将小金属块换成大金属块时,该密度计的量程将变大,精确度更高。
故答案为:(1)2N;
(2)2.5×103kg/m3;
(3)将小金属块换成大金属块时,该密度计的量程将变大,精确度更高。
48.如图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端连有一边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A,容器中水的深度为40cm时,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打开阀门B,使水缓慢流出,当物块A有的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即恢复原长没有发生形变),此时关闭阀门B.弹簧受到的拉力F跟弹簧的伸长量ΔL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g取10N/kg,水的密度为ρ水=1.0×103kg/m3,不计弹簧所受的浮力,物块A不吸水)。求:
(1)打开阀门前物块A受到的浮力;
(2)物块A的密度;
(3)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
【解答】解:(1)打开阀门前,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则V排=VA=(0.1 m)3=1×10﹣3m3,
所以,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10﹣3m3=10N;
(2)当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物块A是处于漂浮状态,由F浮=G,
即:ρ水gV排=ρAgVA,
所以,ρ水×VA=ρAVA,
则ρA=ρ水=ρ水=×1.0×103kg/m3=0.6×103kg/m3;
(3)漂浮时,物块受平衡力,由题意知:
G=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1×10﹣3m3=6N;
全部浸没时,根据物块A受平衡力作用可知:
弹力F=F浮﹣G=10N﹣6N=4N,
由图象可知此时弹簧伸长了ΔL=2cm,
所以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水深h=40cm﹣×10cm﹣2cm=34cm=0.34m,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p=ρ水gh=1.0×103kg/m3×10N/kg×0.34m=3.4×103Pa。
答:(1)打开阀门前物块A受到的浮力为10N;
(2)物块A的密度为0.6×103kg/m3;
(3)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为3.4×103Pa。
五.计算题(共4小题)
49.碘元素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影响很大,加碘盐通常在食盐中加碘酸钾(KIO3)。如图是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碘盐”属于 混合物 (纯净物或混合物)
(2)碘酸钾(KIO3)中碘的化合价为 +5 。
(3)从“食用方法”推测,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 受热易分解 。
【解答】解:(1)食用“碘盐”是由食盐和碘酸钾组合的,属于混合物。
(2)在KIO3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则 (+1)+x+(﹣2)×3=0,则x=+5。
(3)由食用注意:勿长时间加热可知,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
故答案为:
(1)混合物;
(2)+5;
(3)受热易分解。
50.如图甲,高度足够高的圆柱形容器,高处有一个注水口,以20cm3/s的速度均匀向内注水,容器正上方天花板上,有轻质硬细杆(体积忽略不计)粘合着实心圆柱体A,圆柱体A由密度为0.6g/cm3的不吸水复合材料制成,体积为400cm3。图乙中坐标记录了从注水开始到注水结束前的25s内,水面高度h的变化情况,根据相关信息,求(g取10N/kg):
(1)未注水时,轻质细杆对圆柱体A的拉力;
(2)第15s时,水面高度h2;
(3)轻质细杆对圆柱体A的作用力为0N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解答】解:(1)圆柱体A的质量mA=ρAVA=0.6g/cm3×400cm3=240g=0.24kg,
则圆柱体A所受的重力GA=mAg=0.24kg×10N/kg=2.4N,
未注水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细杆对圆柱体的拉力F=GA=2.4N;
(2)由图乙可知,当注水的时间为10s时,水面高度h1=4cm,
此时注入水的体积刚好是圆柱体底面下容器的容积,即V注水=20cm3/s×10s=200cm3,
由V注水=S容器h1可得容器底面积:S容器==50cm2;
注水15s时,注水量与圆柱体的体积之和等于h2高处容器的容积(水面刚好浸没圆柱体时容器的容积),
则S容器h2=V注水′+VA,即:50cm2×h2=15s×20cm3/s+400cm3=700cm3;
解得h2=14cm,同时说明圆柱体的高度hA=h2﹣h1=14cm﹣4cm=10cm;
(3)因为圆柱体的体积VA=400cm3,圆柱体的高度为hA=10cm;
则圆柱体的底面积SA==40cm2,
轻质细杆对圆柱体A的作用力为0N时,圆柱体所受浮力刚好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