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11 16: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满分26分,每小题2分)
1.(2分)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蚜虫在植物上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D.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可能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2分)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
A.50只/hm2 B.80只/hm2 C.92只/hm2 D.160只/hm2
3.(2分)下列实践活动没有利用“环境容纳量”相关原理的是(  )
A.建立自然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B.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
C.利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禁止捕蛇猎鸟来防治田间的鼠灾和虫害
4.(2分)如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对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已接近最大值
5.(2分)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t1时刻,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环境阻力最大
B.t1~t2段,乙种群天敌的捕食成功率将会减小
C.甲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若乙为某种害虫种群,则在t1时刻防治效果最佳
6.(2分)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探究实验前要用蒸馏水对干酵母进行活化处理
B.台盼蓝溶液能将代谢缓慢的酵母菌休眠体染成蓝色
C.在取样计数前,培养液要进行充分振荡摇匀
D.该探究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但需要做重复实验
7.(2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标志物脱落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低
B.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蜣螂最多获取大象20%的能量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8.(2分)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①种群密度 ②年龄和性别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空间特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2分)下述古代诗句中,部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0.(2分)玉米地里,玉米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寄生 C.共生 D.竞争
11.(2分)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它们在池塘生活的水层和食物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
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
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
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
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
A.四大家鱼混养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B.该鱼塘内的鲢鱼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
C.四种鱼因食物的关系而在池塘中呈垂直分布
D.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不存在竞争关系
12.(2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设计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13.(2分)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性比率 B.垂直结构 C.年龄结构 D.死亡率
二.多选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多选)14.(3分)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多选)15.(3分)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
B.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C.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D.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多选)16.(3分)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多选)17.(3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B.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多选)18.(3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中成分之间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丁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乙不一定都是细菌
C.图中所有箭头表示的碳流动均是CO2的形式进行
D.丙1→丙2→表示一条食物链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9分)
19.(12分)小叶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苔原生态系统形成斑块。科研人员对小叶章入侵斑块进行群落调查,结果如表。
植物种类 高度(cm) 生长型 对照 轻度入侵 中度入侵 重度入侵
高山乌头 20﹣40 多年生草本 +
藜芦 50﹣100 +
毛蕊老鹳草 30﹣80 +
大白花地榆 50﹣80 + +
小叶章 60﹣90 + + +
牛皮杜鹃 10﹣25 灌木 + + +
笃斯越桔 10﹣15 + +
(1)科研人员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的植物的种类,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常用的取样方法是   和   。
(2)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小叶章入侵程度的加深,灌木逐渐消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明显   ,植株的高度   。
(3)小叶章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   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小叶章入侵会使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
20.(10分)教材基础知识填空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以   为基础;生物的遗传、变异以   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   为基础.
(2)科学家根据   ,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3)蓝藻细胞内含有   (色素),是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   (生活方式)的异养生物,蓝藻和细菌细胞中都没有   ,但有   ,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4)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而揭示了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   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1.(10分)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家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植被厚度指数 0 0.5 1 1.5 2 2.5 3
树线上升幅度(m) 100 30 7 2 0.3 0 0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    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   (填“能”或“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上表数据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    。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    (填“升高”或“降低”或“相对静止”)。
(3)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其    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有些昆虫发现食物后会“跳舞”,“跳舞”对同伴来说是一种    信息,使同伴能更有效觅食,这表明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树线上升过程中,某些生物也会遭受有害动物的破坏,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有多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这种防治方法属于    ,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进行防治。
(5)图2表示用标志重捕法对树线之下群落中某种鼠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连续13年的监测结果。图中纵坐标λ,第5﹣9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22.(14分)图1为加拿大北部山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2为两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的简图。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其中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雪兔和北极狐之间的关系为    。
(2)若图1中雷鸟的数量急剧减少,雪兔的种群数量会    。
(3)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从环境中获取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填字母),图中B1表示    。
(4)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表所示: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6.6% 23.3% 26.5% 28.7%
表中数据说明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    ,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5)2015年全球多数国家气温监测显示:年平均气温较往年持续升高。如图是与温室气体有关的循环示意图:
①图3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
②温室效应是由于以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的途径,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23.(13分)某学习兴趣小组发现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物种入侵,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甲,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注: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 a)]。请回答:
(1)丰富度是指    ,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由此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3)研究发现:狗尾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狗尾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狗尾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    。
(4)田间除去该入侵植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产量的原因是    。
Ⅱ.湖泊是调节江河水量的天然水库,也是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示意图(图1)和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2),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5)图1中银鱼和双翅目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调查发现黑鱼的种群数量最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原因是    。
(6)图2中最可能属于分解者的是    ,图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
2023-2024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满分26分,每小题2分)
1.【解答】解:A、蚜虫在植物上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会影响死亡率,B错误;
C、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错误;
D、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D正确。
故选:D。
2.【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2、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62只,因此该灰苍鼠种群数量大约162只。
3、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为162只,则种群密度为162÷2=81只/hm2。
故选:B。
3.【解答】解:A、建立自然区,改善生物的生存条件,这样可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A正确;
B、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这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B正确;
C、利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这是与环境容纳量无关,C错误;
D、蛇和鸟是鼠、虫的天敌,天敌多了则环境容纳量下降,因此禁止捕蛇猎鸟来防治田间的鼠灾和虫害是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D正确。
故选:C。
4.【解答】解: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对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A正确;
B、BC段兔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
C、CD段兔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食物和空间资源等有限故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C正确;
D、DE段兔群数量达到K值而且基本不变,种群增长速率几乎为0,D错误。
故选:D。
5.【解答】解:A、乙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则乙种群数量呈“S”增长,随时间增加种群数量增大,在t2时达到K值,环境阻力最大,A错误;
种群甲曲线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说明甲所处的环境为理想环境,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正确;
B、t1~t2段,乙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天敌捕食的成功率会降低,B正确;
C、甲种群增长速率在增加,故不是“J”型曲线,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为一个定值,C错误;
D、若乙为某种害虫种群,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故选:B。
6.【解答】解:A、活化干酵母需用蒸馏水处理,使其从休眠状态成为活跃状态,A正确;
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而活的酵母菌休眠体不会被染色,B错误;
C、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正确;
D、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正确。
故选:B。
7.【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标志物脱落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高,A错误;
B、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金龟子不能获取大象的能量,因为大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大象的上一个营养级,B错误;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因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高,C错误;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D。
8.【解答】解: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①正确;
②年龄和性别不属于种群特征,②错误;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③正确;
④空间特征属于种群的特征,④正确。
故选:B。
9.【解答】解:A、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正确;
B、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错误;
C、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正确;
D、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0.【解答】解:玉米地中玉米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空气、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等,它们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选:D。
11.【解答】解:A、四大家鱼混养有利于充分利用养殖资源,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
B、该池塘内的鲢鱼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会受到自身密度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故种群数量呈“S”,B正确;
C、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C正确;
D、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但不同鱼的生态位有重叠,存在竞争关系,如鲢鱼和鳙鱼生活的水层有重叠部分,二者会竞争空间和水中溶解氧,D错误。
故选:D。
12.【解答】解:A、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用A中实验装置可以收集土壤小动物,A正确;
B、B装置有光源,但缺乏热源,B错误;
C、C装置有热源,但缺乏光源,C错误;
D、D装置缺乏光源和热源,D错误。
故选:A。
13.【解答】解:A、性比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A错误;
B、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属于种群特征,B正确;
C、年龄结构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错误;
D、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14.【解答】解:A、从图中可知,不同的月份,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故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
B、从3月到9月优势种①数量发生变化,其生物因素可能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3月和9月)较高,而6月的物种丰富度较低,说明可能是温度和光照变化影响的结果,C错误;
D、该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中不仅只包括底栖硅藻,还有其它的生产者,D错误。
故选:CD。
15.【解答】解:A、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A正确;
B、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B错误;
C、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
D、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两者类型不同,D正确。
故选:BC。
16.【解答】解: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A正确;
B、猫头鹰占有第三(草→食草鸟→猫头鹰)、第四(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第五(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第六(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共4个营养级,B正确;
C、蟾蜍捕食蜘蛛,同时还和蜘蛛竞争昆虫,因此蜘蛛和蟾蜍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C正确;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则食草鸟的食物增多,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增加,D错误。
故选:ABC。
17.【解答】解:A、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A错误;
B、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氨氧化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
C、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蚯蚓等属于分解者,C错误;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绿色植物再利用,D错误。
故选:ACD。
18.【解答】解: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乙为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动物都可以是分解者,B正确;
C、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在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的,C错误;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丙1→丙2→缺少生产者,D错误。
故选:CD。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9分)
19.【解答】解:(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包括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灌木逐渐消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明显增多,植株的高度增加。
(3)小叶章不同入侵成都下,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小叶章入侵会使群落发生演替,由于起始条件不为0,因此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增加 增加
(3)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20.【解答】解:(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生物的遗传、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2)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3)蓝藻细胞内含有 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的异养生物,蓝藻和细菌细胞中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拟核.
(4)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而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
(1)细胞增殖、分化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细胞代谢
(2)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藻蓝素和叶绿素 营腐生或寄生 成形的细胞核 一个环状的DNA分子
(4)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5)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1.【解答】解:(1)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是不同海拔高度引起的不同群落的形态不同;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这是同种生物的栖息空间分布。这些现象都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表格数据说明,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不能传播出去,导致树线相对静止。
(3)物种丰富度是物种的数目,物种数目的增加可以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昆虫跳舞属于行为信息,表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4)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了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进行防治。
(5)由图可知,第5~9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稳定不变,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故答案为:
(1)样方 不能
(2)负相关 相对静止
(3)抵抗力 行为 种群的繁衍
(4)生物防治 信息传递
(5)稳定
22.【解答】解:(1)图1中有5条食物链,其中雪兔和北极狐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且北极狐可以以雪兔为食,因此雪兔和北极狐之间的关系为捕食、竞争。
(2)若图1中雷鸟的数量急剧减少,则北极狐和狼会更多的捕食雪兔,进而导致雪兔数量减少。
(3)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从环境中获取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也可表示为A2+B2+C2+D2,图中B1表示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也就是生产者的现存量。
(4)表中数据说明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即此时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大于幼年个体的数量,因此表现为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表现为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5)①结合碳循环的过程可知,图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因为图中所有生物均有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且分解者有指向二氧化碳库的箭头;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温室效应是由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设法增加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生物的呼吸是无法减少的,因此需要设法增强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生物群落的途径,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即增强图中C→A的途径,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
故答案为:
(1)5 捕食、种间竞争
(2)减少
(3)D1或A2+B2+C2+D2 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
(4)衰退型
(5)分解者 光合作用 CO2 C→A
23.【解答】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外来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2)外来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外来物种能分泌化学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可见,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根据题干信息“取一定量培养过狗尾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外来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外来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狗尾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外来物种生长的物质。
(4)田间除去该入侵植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因为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图1中银鱼捕食双翅目幼虫,同时银鱼和双翅目幼虫都捕食水蚤,所以银鱼和双翅目幼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黑鱼的种群数量最少的原因是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黑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较少。
(6)图2是碳循环途径,根据无机环境指向丁和丙,说明二者中有一个为生产者,而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传递给消费者和分解者,由丁和乙均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甲为初级消费者,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生产者;应该还要补上丁→无机环境和甲→丙两个过程。
故答案为: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狗尾草是否分泌某种化学物质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
(4)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捕食和竞争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黑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较少
(6)丙 丁→无机环境、甲→丙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