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17:42:05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绝密★启用前
乌兰察布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兴建的庞大而复杂的不同类型水利设施,它们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A.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
C.早期国家的特征已经出现
D.先民有一定社会组织能力
2.秦朝推行郡县制,进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尊崇儒术”的建议。秦至西汉中期的这些做法
A.建立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持续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D.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
高一历史 第1页(共6页)
3.据图2、图3 两个时期判断农牧分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B.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C.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4.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兴胡麋集之所。古城遗址出土了当时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反映了唐代
A.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5.为协调不同政治群体的利益,平衡各种矛盾,辽统治者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选制、世袭制,又在汉人和汉化比较严重的渤海人中推行中原唐宋科举之制。辽的选官制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6.宋朝的城市中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劳动力市场,“邛州村民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担负也”“汴京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这说明宋代
A.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B.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农业劳动力受到保护 D.商业时空限制已打破
高一历史 第2页(共6页)
7.明代设立“三司”管理地方,由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司互不隶属,重大事宜须由三司共同讨论,形成决议,上报中央。由此可知,明代“三司”制度
A.造成了地方机构臃肿 B.改变了省的基本格局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杜绝了严重腐败现象
8.《雍正起居注》中记载:“朕将内制皮匣发于诸臣,令其封锁奏达。盖取坚固缜密,他人不敢私开也。”这说明,密折制度的实行
A.避免了朝廷决策失误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削弱了内阁权力
9.嘉庆至道光年间,大量英国船只在中国东南海域长期秘密测绘海图。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依据之前所绘图纸,封锁珠江海面后占领既定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 B.中英两国实力相差较悬殊
C.闭关自守政策难以维系 D.清廷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
10.史家常用“内外”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C.甲午战争 清末新政 D.太平天国运动 东南互保
11.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C.宣告了中华民国建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2.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时写道:“专制与民主的激烈较量,政治分崩离析,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但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该时期是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高一历史 第3页(共6页)
13.1939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将5月4日定为纪念日,毛泽东指出,“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里的“新”指的是
A.社会主义革命新阶段到来 B.中共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C.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D.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14.中央苏区传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战歌》《红军三大任务歌》等红色歌曲,通过“工农兵专政”“民权革命”“杀劣绅”等生动话语,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朴实、形象的表达。这一时期,红歌的传唱
A.弘扬了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服务于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C.痛斥了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统治 D.提高了人民大众的艺术素养
15.抗战时期,山东曹州木版年画改变了传统门神的形象,战斗英雄和劳动英雄取代了秦叔宝和尉迟恭(如图4)。据此可知,该年画创作
A.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政治宣传的结合
B.强调了国共合作与持久抗战的重要
C.得益于军民合作与战略反攻的实现
D.达到了破除迷信与思想启蒙的目的
16.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D.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史有许多通史著作。史学家们往往按照朝代进行分期创作,并给该时期做一阶段性的概括,例如《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括为《大分裂》;将清朝概括为《帝国余晖》,这些题目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或者历史时期,以你对此时代特征的理解自拟一个题目,并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题目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高一历史 第4页(共6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 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与汉朝的不同之处,并简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积极作用。(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重大史事
1856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860 年 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894 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 年 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900 年 ①
1901年 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诸多措施影响广泛而深入
1906 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 年 ②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高一历史 第5 页(共6页)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将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并指出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史事。(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为了谋划中国未来发展前途而召开的一次重大历史会议。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双十协定的签订结束。
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不下60篇。《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 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从8月16 日开始着手报道。毛泽东在渝期间,《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的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
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大约有30多篇。毛泽东抵渝前,有《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报道,关于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有报道五六则之多。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多是叙述性、简短性的报道,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报道中多用“政府与中共代表”“政府与中共会谈”等表述。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的异同。(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国共两党机关报新闻报道的主要因素。(4分)
高一历史 第6页(共6页)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C D B C B A D A C D B A C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示例】
题目:隋唐大繁荣(2 分)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繁荣昌盛的阶段,隋唐开创并不断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和
科举制,使行政体制更加完善;隋唐两朝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
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隋唐时期,生产工
具和技术的革新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臻完善,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社会经济呈现
繁荣景象,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出现盛世局面。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吸
收佛教、道教思想,有了新发展,科技成就走在了世界前列、文学艺术繁荣;中外文化交流
频繁,推动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在交流中,形成了中华文明圈。(8分)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2分)
18.(1)特点:建立完备的防御体系;多措并举;恩威并施。(每点 2 分,共 6 分。)
(2)不同之处:增加了海疆防御;加强对边疆的军事管辖;因俗而治。(每点 2 分,任意 2
点即 4分。)
作用:増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维护了边疆稳定;有利
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每点 2 分,任意 2 点即 4 分。)
19. (1)内容补充:①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
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史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6 分)
(2)特点:伴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开始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近代中国救亡图
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每点 2 分,共 6分,言之有
理即可。)
20.(1)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围绕未来国家建设的问题共商国之大计。(2分)
异:中共积极宣传,顺应民意,表明了共产党人的重视与诚意;而国民党消极报道,制造舆
论,把责任推向共方,来塑造己方拥护和平的形象。中共使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的决心与希望;国民党缺少诚意,坚持独裁统治。(8分)
(2)因素:客观形势、阶级立场、力量对比。(每点 2 分,任意 2点即 4 分。)
{#{QQABDYIAggCAAAAAARgCAQFYCgKQkBCCCCoOBAAMoAIAABN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