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2024.1
一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 )
(1)物有本末, , ,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
(2) ,跨者不行,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老子>四章》)
2.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 分)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呦”。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她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 ”黛玉也自己撑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有趣,最妙落后一句是“慢慢的画’。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頻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是滋味。我倒笑得动不得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曹雪芹细致描摹了在场众人各异的笑态,对宝钗却不着一字。有人认为薛宝钗此时也笑了,从以上节选部分中可找到的证据有“ ”和“ ”。(2分)
(2)有人认为此时薛宝钗应是“欲笑而抑住不笑”并提出以下理由,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不合理的一项。((3 )
A.薛宝钗性格沉厚,处事淡然,一般喜怒不形于色。
B.薛宝钗通晓世情,对捉弄人的促狭之举不以为然。
C.薛宝钗趣味高雅,刘姥姥的笑话不足以令她展颜。
D.薛宝钗与上门求告的刘姥姥同病相怜,难以畅怀。
二 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3-5题。(14分)
[材料一]学校剧社以田汉改编版的六幕话剧《复活》为底本,改编创作课本剧。以下是该剧本中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的场景。
玛丝洛娃 (赔着笑)对不起……您要是方便,随便给我一点儿钱吧,十个卢布也好。
副典狱长走过来。
聂赫留朵夫 好的,好的。(他取出皮夹,拿钱)
玛丝洛娃 等一等。别给看守看见了,看见了要没收的
副典狱长走过去。
聂赫留朵夫 (给她十卢布钞票,心里甚为惨然)……卡秋莎,我要走了。我来是来请你原谅我的。你为什么一点没有表示呢 你肯原谅我吗
玛丝洛娃 (不理他,把钞票塞进腰带里) 您老说这些怪话。
聂赫留朵夫 (看出她反抗他、拒绝他的情绪) 卡秋莎,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不是很知心的吗 十年前在巴诺伏村时的事我都记得很清楚。
玛丝洛娃 我可全忘了。现在还说那些干啥呀
聂赫留朵夫 我是为着赎罪才记起来的。……(毅然地)我,我一定从行为上证明我的悔改。从我今天在被告席上发现了你,我就下了一个决心……
玛丝洛娃露出困感的样子。
聂赫留朵夫 我决心跟你结婚。
[材料二]《复活》(节选)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投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最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户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寤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夫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地,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怒,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3.为材料一中画线的台词充台表演提示,并说明理由(4 分)
玛丝洛娃 我可全忘了。现在还说那些干啥呀
4.负责课本剧舞台设计的同学将“铁栅栏”作为材料一场景的唯一道具,请解释这样设计的意图。(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对以下改编加以评析。(6 分)
聂赫留朵夫 (给她十卢布钞票,心里甚为惨然)……卡秋莎,我要走了。我来是来请你原谅我的。你为什么一点没有表示呢 你肯原谅我吗
玛丝洛娃 (不理他,把钞票塞进腰带里) 您老说这些怪话。
(二)阅读下面材料成第 6-10题。(16分)
[材料一]
①《中庸》所谓慎独的前提是“道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说在道面前人的言行都是敞开的,都是没有秘密的。《大学》讲究“正心”,心是知晓一切的,因而要诚恳。忏悔是佛救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见人在佛面前是无法隐瞒过错的,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人在上帝面前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中国儒家、佛教的忏悔还是西方的忏悔,都是因为人无法隐瞒过错,而选择了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
②如果认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过错的产物,则人生来就有原罪,则人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样人才能成为神性的生命。《圣经》记载着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犯了罪的故事,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个人找不到依存对象,丧失了秩序和确定性等绝对尺度,此即人之“原罪”状态。西方文化中的忏悔观由道德选择的价值,上升为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辨。儒家和佛教的忏悔意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就没有“犯罪”。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或相信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人之恶。佛教也说,人想成佛,做到悟本心即可,若为无明所遮蔽,就成不了佛,需要“度”其悉、染,以期其能改邪归正、远恶从善。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③忏悔的发生离不开内和外两种因素。外在的因素可以是一面镜子,其构成了忏悔的对象,因为把自己和对象相对照,而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的不足。但是单纯的外在对象并不一定能造成忏悔,忏悔总是涉及内心的某种认识,涉及对自我的认识。一般来说,自我感知力强的人羞愧感强烈,乞求改过的忏悔意识也相对强烈。反之,自我感知力不强的人羞愧感相对较弱,忏悔意识也相对薄弱。忏悔会导致自我谦卑感和对某种境况的优越感的产生,所以内在和外在不应进行截然的区分。外在最终会还原于内心,而内在的心灵过程只有在外在对象的指向下才会导政忏悔。
(节选自支克蓉《东西忏悔观再探》,有删改)
[材料二]
①对于俄罗斯文学来说,两个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是爱,一个是罪。在俄罗斯大师的情感世界里,对人和万物的爱具有高于一切的意义。这是一种博大而深刻的爱。它因为跨越了一般爱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臻达宗教的境界。这种爱,我称之为“圣爱”。有了圣爱的心灵,一个人常常是敏感、谦卑和痛苦的,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虚妄的自大,也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心怀圣爱者是用悲悯的眼睛看一切的。他视别人的病苦为自己的痛苦,甚至觉得他人的不幸和罪恶里也有自己的责任。这种及于万物的同情之心愈切,则他们对自己的罪责愈加敏感,反省亦愈加自觉和彻底。而由罪感导致的焦虑和不安,更是经常性地折磨着俄罗斯作家的灵魂。这样,便形成了俄罗斯文学忏悔的情感倾向和特殊气质。
②俄罗斯文学的忏悔意识如此自觉,而列夫·托尔斯泰则将忏悔叙事推进到惊心动魄,令人赞叹的高度。在托尔斯泰几乎所有作品里,忏悔伦理都是具有灵魂意义的精神力量。在他的作品中,也总是有一个或几个可以被称作“良心”的人物。这些人物大都正直、善良,心地单纯,富有同情心,是社会中高尚而纯洁的道德力量。他们有的尽管从来没有做过错事,始终保持着道德、健康的生活状态,但是他们的良心仍然是痛苦的、不安宁的。他们为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不幸而痛苦,自愿担荷社会的罪责,把为他人谋求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有的虽然做过错事,但是他们最后都经过痛苦的精神炼狱,完成了从罪犯到赤子的人格升华。
③但在俄罗斯作家的忏悔叙事中,即使那些作为良心和正义代表的人,也没有在道德上表现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怀着痛苦、不安的心情,去爱那些犯罪的人。虽然在忏悔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感觉,但俄罗斯的忏悔伦理似乎并不赞赏这种轻飘飘的满足感。托尔斯泰甚至认为,聂赫留朵夫因为发现自己作为“精神的人”的觉醒而流出的泪水,都是“怀的泪水”,“因为这是自恋自爱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美德所感动的泪水”。这一事象体现了低罗斯文学叙事中的忏悔伦理在道德上的彻底性。
(节选自李建军《忏悔伦理与精神复活——论忏悔叙事的几种模式》,有删改)
6.结合材料一,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因为人生来就有原罪,所以人人需要通过忏悔洗清自己的罪过。
B.在忏悔对象上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在对过错的认知上存在不同。
C.东西方的忏悔观都基于人的言行是否违背某种道德或价值准则。
D.是否具有忏悔意识同人自我感知力的强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7.上述材料,以下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一来看,东方人比西方人缺少忏悔意识。
B.从材料二来看,聂赫留朵夫其实没有真正忏悔。
C.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忏悔会给人内心以满足感。
D.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若无过错不必有忏悔意识。
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材料一以儒家与佛教的观念来证明:比忏悔过错更重要的是自我道德的修炼。
B.材料二作者提出“圣爱”的观念,意在揭示俄罗斯文学忏悔意识产生的根源。
C.两则材料都围绕“忏悔意识”展开,一个偏重文化观念,一个偏重文学表现。
D.两则材料都运用对比论证,材料一是东西方的对比,材料二将作品进行对比。
9.(1)材料二提到托尔斯泰作品中总有“被称作‘良心’的人物”,请列出聂赫留朵夫可被归为此类人物的理由。(2)请列出聂赫朵夫不足以被归为此类人物的理由。(3 分)
10.有同学对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处的论证提出质疑,认为不够充分。请你对此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 分)
(三)阅读下面词作,完成第11-12题。(6分)
杜枝香·金陵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评:“千里”句用谢朓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意。“门外楼头”句,用杜牧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六朝”句,用窦巩之“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诗意。“商女”句,用杜牧之《泊秦淮》诗意。饶有情致,而嗟叹之意,于以弥永。11.下列各项中,填入题目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 )。(1分)
A.送别 B.怀古 C.咏怀 D.咏物
12.结合词评,对本词化用前人诗句表情达意的写法加以评析。(5 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3-17题。(15分)
(下第 1要追求“仁”。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④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于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3.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佾(yì) 篑(kuì) B. 佾(qiào) 篑(kuì)
C.佾(qiào) 篑(guì) D.佾(yì) 篑(guì)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人而不仁 (2)士不可以不弘毅
15.把选文第①则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孔子看来,“仁”的追求是礼乐的前提。
B.在儒家看来,士终其一生都要追求“仁”。
C.孔子用为山平地设譬,强调进德修业要心思专一。
D.在孔子看来,“恕”道是自己终身一以贯之的原则。
17.孟子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齐桓晋文之事》)联系孔子对“恕”的阐释,说说两者的相通之处 (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0题。(9分)
①儒讥墨以尚同、兼爱、尚贤、明鬼①,而孔子畏大人②,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尚同”哉 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 ”哉 孔子贤贤,以四科③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尚贤”战 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②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 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③孔子必用墨子,墨于必用孔于,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墨子》)
[注释] ①“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②大人:指在高位的人。③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18.依据文意,空格处应该填入的子的一项主张是 。(2分)
19.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互相不认同妮
B.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互相不喜欢呢
C.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彼此不高兴呢
D.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彼此不说话呢
20.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批“讥墨之儒”的观点的。(5 分)
三 写作 50分
21.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欲望是不是人进步的动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 700 字。
徐汇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积累运用 10分
1.⑴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⑵企者不立 自见者不明 自矜者不长(5分)
2.⑴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 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2分)
⑵ D(3分)
二、阅读 60分
3.[示例一]提示:带着痛苦、抗拒的神情(2分);理由:聂赫留朵夫的话勾起玛丝洛娃的回忆,她想竭力摆脱、忘却巨大的痛苦(之前玛丝洛娃已流露出反抗、拒绝的情绪)(2分)
[示例二]提示:带着鄙夷不屑的微笑(2分);理由: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对欺压她的上流社会充满嫌恶与不信任,以冷笑来拒绝对方(2分)
4.铁栅栏表明对话发生的场所,凸显了场景的特征;铁栅栏象征阻隔,彰显了两个人物身份、地位的差异(自由人与囚徒,贵族与贫民),以及两人精神世界的差异;有罪的逍遥法外,无罪的身陷囹圄,铁栅栏两边人物经历的强烈反差,暗含着对法律不公、社会黑暗的批判。(4分;写出第一点得1分,写出后两点中的任何一点得3分。)
5.改编不太合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原作运用心理描写,(以“魔鬼”与“自我”的对话)表现聂赫留朵夫内心恶与善的冲突,展现他从犹豫到坚定向善的心理变化过程。改编后的对话(不论是舞台说明还是台词)未能对此加以还原,加速了“复活”的过程,但削弱了情感张力。其次,原作借聂赫留朵夫给玛丝洛娃塞钞票的曲折过程,写出玛丝洛娃的机警、狡黠,生动再现了一个社会底层人物在欺压下的生存状态,也呈现出两人在关注点上悬殊的差异。改编后玛丝洛娃形象的丰富性受到一定影响。(6分;写出第一个理由得4分,写出两个理由得满分。若仅评价为合理,最多得3分。)
6. D(3分,选C得1分)
7. C(3分,选B得1分)
8. D(3分)
9.⑴聂赫留朵夫虽犯过错,但在法庭上见到玛斯洛娃后,深感痛苦与愧疚,决心赎罪。在帮助玛斯洛娃申诉的过程中,他不断自我审视,与自身人性的弱点作斗争,最终完成了心灵的觉醒和改变。(2分)⑵他在忏悔的过程中的自我感动与自我满足是其忏悔不彻底的表现。(1分)
10.认同(不够充分)。作者以《中庸》《大学》《忏悔录》等论据要证明的是“人无法隐瞒过错”,但提到《中庸》《大学》时说“道不可须臾离也”“‘正心’……要诚恳”只能证明“人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过错”,而不能说明“人是否有办法隐瞒自己过错”。(4分;指出要证明的观点1分,分析论据与观点的关系3分。若认为论证充分,最多得3分。)
11. B(1分)
12.上阕化用谢朓诗句,与“翠峰如簇”相映,立体地展现金陵锦绣江山的图景。下阕凭吊古迹,怀古思今,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借杜牧诗句对亡国悲剧加以嘲讽、叹惋,又以“六朝旧事”“商女”二句,表达对对兴亡更替的惆怅与感慨。与“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直接抒情相结合,寄托忧思,揭示了六朝皆相继亡国的原因,也对宋的统治者含蓄地提出批评。全词虽多处化用前人诗句,但贴切自然,在融情于景的同时,赋予前人诗句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表达了嗟叹怀古之意。(5分;对所化用诗句的分析3分,整体评价2分)
13. A(1分)
14.⑴如果 ⑵志向远大,意志坚定(2分)
15.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居住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言语谨慎,靠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可以说就是好学了啊。(一个分句1分,5分)
16. C(2分)
17.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阐释“恕”道,即指推己之心以及人(2分);孟子的“推其所为”也含有“以此类推”“推己及人”之意(2分)。两者都涉及到人我关系中基于“同类”的“同情”“同理”原则,有相通之处(1分)。(5分)
18.兼爱(2分)
19. A(2分)
20.文章开头摆出“讥墨之儒”的观点,随后用孔子的言行对此逐一驳斥,认为孔子同样认同这些主张(2分)。进一步指出儒墨思想的共性,点明区别两家学说实则背离儒墨思想的本质(2分)。最后提出“儒墨互用”的观点(1分)。(5分)
【参考译文】
儒家讥笑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明鬼,而孔子也敬畏居于高位的人, 住在这个国家,就不非议这个国家的大夫,他编纂的《春秋》批评专权的大臣,这不正是尚同吗?孔子主张广泛普遍的关爱人,认为能够做到广施恩惠、救济大众可成为圣人,这不正是兼爱吗?孔子礼待有贤德的人,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选拔、奖励弟子,最恨白来一世没有好名声的人,这不正是尚贤吗?孔子祭祀先人就如先人还活在世上一样,批评不亲自祭祀的人,说他们等于不祭,认为亲自祭祀、表示诚意就能受到鬼神的福佑,这不正是明鬼吗?
儒墨同是肯定尧、舜,同是否定桀、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彼此不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
儒家必定会借鉴墨家的思想,墨家也会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儒墨各自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