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2课时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2课时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11 16: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2课时
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测量者为了得到A,B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B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选定一个点C,测出BC的距离是30m,∠B=45°,∠C=60°,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课堂导入:
C
1.能借助向量的运算,探索三角形边长与角度的关系,掌握正弦定理
2.能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问题1:直角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用a,b,c表示,怎样用a,b,c表示角A,B,C的正弦?
知识点:正弦定理
问题2: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锐角三角形:
在锐角 ABC中,过点A作与 垂直的单位向量 则 与 的夹角为
与 的夹角为
B
A
C
因为
所以


思考:向量的数量积中出现的是角的余弦,而我们需要的是角的正弦,如何实现转化?
化简得
所以
过点C作 与垂直的单位向量 可得
因此
钝角三角形:
在钝角 ABC中,过点A作与 垂直的单位向量 则 与 的夹角为
与 的夹角为
B
A
C
同理可得
概念生成
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思考:设 那么这个比值有什么特殊含义?
c是Rt△ABC,△ABC'外接圆的直径.
所以对任意△ABC,均有
c
O
A
B
C
a
b
B'
(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
无论怎么移动B',都有
所以在△ABC'中
(1)a=2RsinA,b=2RsinB,c=2RsinC;
(2)
(3)a:b=sinA:sinB,a:c=sinA:sinC,b:c=sinB:sinC
正弦定理的变形:
归纳总结
思考:直接应用正弦定理至少需要已知三角形中的几个元素才能解三角形?
(1)已知两个角一边;
(2)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1:在△ABC中,已知A=15°,B=45°,c=3+ 解这个三角形.
由正弦定理,得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C=120°.
解:
例2:在△ABC中,已知B=30°,b= c=2,解这个三角形.
解:由正弦定理,得
(1)当C=45°时,A=105°


例2:在△ABC中,已知B=30°,b= c=2,解这个三角形.
(2)当C=135°时,A=15°
问题:为什么角C 有两个值?
在区间(0,π)内,余弦函数单调递减,所以利用余弦函数求角,只有一解;正弦函数在区间 内单调递增,在区间 内单调递减,所以利用正弦函数求角,可能有两解.
C
回到情境中的问题:已知△ABC中∠B=45°,∠C=75°,和长度BC=30m,求距离AB.
练一练
解:∠A=180°-75°-45°=60°
所以 AB≈33.4(m).
b
c
a
由正弦定理,得
而a=30,
要点概括整合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应用
正弦定理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