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5词五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5词五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3 12: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9张PPT。词 五 首
望江南 温庭筠 渔家傲 范仲淹 江城子 苏 轼 武陵春 李清照 破阵子 辛弃疾词 五 首望江南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 到他父亲时,家庭已经没落,事迹不闻。屡试进士不第 .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生而貌丑,有人恶意取笑,给了他一个“温锺馗”的绰号,然而在庭筠不招人喜欢的外表后面,偏偏生就一副多才多艺的锦绣心胸!他禀性“敏悟”,常能“走笔成万言”。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深受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 。 作者简介
《望江南》,选自《 》,《望江南》是________。作者 ,是 (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 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一、预习检测
全唐五代词温庭筠词牌名花间派唐代1.读通诗歌:注音、解义,把握节奏、语气,。
倚( )( ) 斜晖( )
悠悠( ) 肠断( )
白蘋洲( )( )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⑴“梳洗罢”写出了思妇怎样的心情?
⑵“独倚望江楼”一个“独”字写出了女子什么样的心态?
⑶“过尽千帆皆不是”结构上期什么作用,与起句相比情感有何变化?
⑷“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景物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
⑸“肠断白蘋洲”为何肠断?此句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
4、主题:二、自主学习三、合作交流①起立安静、迅速。
②声音不要太大,以组内能听清为宜。
③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重要处作好记录。
④先一对一合作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仍未解决的问题由副组长在展示的最后环节提出来。四、展示交流
1.读通诗歌:注音、解义,把握节奏、语气,。
倚( )( ) 斜晖( )
悠悠( ) 肠断( )
白蘋洲( )( )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⑴“梳洗罢”写出了思妇怎样的心情?
⑵“独倚望江楼”一个“独”字写出了女子什么样的心态?
⑶“过尽千帆皆不是”结构上期什么作用,与起句相比情感有何变化?
⑷“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景物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
⑸“肠断白蘋洲”为何肠断?此句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
4、主题:
5、小结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温庭筠倚( )( ) 斜晖( )
悠悠( ) 肠断( ) 白蘋洲( ) ( ) yǐpíng凭靠夕阳的斜光闲静的样子形容极为伤心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诗词中常代指分别的地方。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大意: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
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
独倚望江楼。一个“独”
字写出了多么孤独落寞之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 承上启下
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与起句
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
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
斜晖脉脉水悠悠望眼欲穿,船尽江空,
人影不见,希望落空,
幻想破灭,落日流水
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
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肠断白蘋洲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人影,能不肠断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断肠人在天涯。主题: 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却容纳了很多的内容:就时间而言,从( )写到( );就景物而言,从( )、( ),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 ),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 )到( )以至最后的断肠。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小 结清晨黄昏楼头千帆白蘋洲希望失望形象刻画①②动态切盼重逢之情。凭栏远眺望心上人归。静态景物描写⑤③④
千帆过尽,不见心上人的船归。望穿秋水,夕烟西下,失望。情感抒发令人感叹悲伤,肝肠寸断
五、作业1、背诵默写《望江南》
2、预习《渔家傲》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阙。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范仲淹一、预习检查范仲淹: (朝代) 家、 家,他有“ ”的旷达胸襟和“ ”的政治抱负。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宋朝政治文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自主学习
1.读通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
3、赏析理解
①上片写景围绕什么来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下片抒情围绕什么来展开?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4、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主旨:三、合作交流①起立安静、迅速。
②声音不要太大,以组内能听清为宜。
③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重要处作好记录。
④先一对一合作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仍未解决的问题由副组长在展示的最后环节提出来。四、展示交流
1.读通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①上片写景围绕什么来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下片抒情围绕什么来展开?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4、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主题: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 )|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zhàngyānlèqiāngmèi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塞下秋来风景异·时间统领全文地点·①上片写景围绕什么来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异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边地荒漠将士思乡景情衡阳雁去无留意人思归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的空旷辽阔声音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西北荒漠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将军白发征夫人不寐壮志难酬思乡忧国感慨情怀②下片抒情围绕什么来展开?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泪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数字对比写思乡燕然未勒归无计边患未平
功业未成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渔家傲范仲淹上阕写景雁去
边声
孤城
长烟
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异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思乡忧国壮志难酬泪借景抒情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4、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燕然未勒:即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5、主题: 《渔家傲 秋思》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一)背诵诗词
二)变型默写: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六、作业练习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 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一、预习检查《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者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 。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水调歌头》1.读通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①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②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③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④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⑤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⑥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⑦主旨:二、自主学习
三、合作交流①起立安静、迅速。
②声音不要太大,以组内能听清为宜。
③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重要处作好记录。
④先一对一合作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仍未解决的问题由副组长在展示的最后环节提出来。四、展示交流1.读通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①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②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③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④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⑤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⑥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⑦主旨:  老夫聊( )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 ),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 )胸胆尚开张。鬓( )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li á oqíngdiāoqíujìhānbìn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赏析①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②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③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④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开张——豪壮⑤表现在哪些诗句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典故1:“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⑥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典故2“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典故3:“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⑦主旨:武陵春李清照李清照介绍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   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赵明诚)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纪念堂(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济南趵突泉公园内赏析了解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1.读通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①“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已是暮春时节,暗指什么?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什么描写?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你联想到哪些写愁的诗句?
⑥主题:一、自主学习
三、合作交流①起立安静、迅速。
②声音不要太大,以组内能听清为宜。
③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重要处作好记录。
④先一对一合作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仍未解决的问题由副组长在展示的最后环节提出来。四、展示交流1.读通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①“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已是暮春时节,暗指什么?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什么描写?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你联想到哪些写愁的诗句?
⑥主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 )舟, 载不动许多愁。 zéměng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①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已是暮春时节。暗指:自己年老株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由景到人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你联想到哪些写愁的诗句?
比 喻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闻说”、“也拟” “只恐”是用欲抑先扬手法,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⑥主题: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知识拓展唱唱《武陵春》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他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同甫才气超群,喜谈兵,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辛弃疾退居上饶,陈氏相访,二人同游鹅湖,纵论天下恢复之事,皆以气节自负。过后,陈亮有《贺新郎》词记其事。辛弃疾亦有数词寄之,其《贺新郎》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可见,二人志同道合,均是试图补天的爱国志士。刘熙载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写于这一时期。一、预习检查《破阵子》选《 》,作者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西江月二、自主学习1.读通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划分节奏)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①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②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③“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④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⑤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⑥主题
三、合作交流①起立安静、迅速。
②声音不要太大,以组内能听清为宜。
③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重要处作好记录。
④先一对一合作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仍未解决的问题由副组长在展示的最后环节提出来。四、展示交流1.读通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划分节奏)
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赏析
①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②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③“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④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⑤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⑥主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参照注释,读懂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①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3、赏析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②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③“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
⑤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将雄壮化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④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词中着力铺写的梦中景象,沙场点兵、弯弓走马等,场面壮阔,意气豪放,与醉中挑等看剑、人老白发平添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所以说这首词是“以壮衬悲”。主题作 业:
背诵默写这五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