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基础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的一种能与其他三种物质都发生反应的是
A.氯化钡 B.稀盐酸 C.碳酸钠 D.氢氧化钙
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所加试剂和操作方法
A 铁粉 木炭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B 氯化钠 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 氧化铜 铜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D 硫酸亚铁 硫酸铜 加水溶解后加入足量金属锌过滤、结晶
A.A B.B C.C D.D
3.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B.
C. D.
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均足量)( )
选项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MnO2 (KMnO4) 水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 CO2 (CO) NaOH溶液、浓硫酸 洗气、干燥
C CaO(CaCO3) 盐酸 过滤、烘干
D NaCl(Na2CO3) Ca(NO3)2溶液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5.归纳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归纳全部正确的是
A.操作顺序 B.生活化学
①制取O2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后撤导管 ②配制溶液需经过计算、称量、溶解(或稀释)等 ①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②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
C.解释说明 D.化学鉴别
①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 ②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因为其具有还原性 ①用酚酞溶液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②带水星的小木条鉴别O2和CO2
A.A B.B C.C D.D
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不正确的一组是
物 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2气体 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B NaCl溶液 Na2CO3 过量的稀盐酸
C KCl MnO2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Cu CuO 加足量稀硫酸、过滤
A.A B.B C.C D.D
7.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是NaHCO3,它能使糕点多孔松软。主要是因为在焙制时生成了
A.CO2 B.Na2O C.NaOH D.Na2CO3
8.用初中所学知识分析化学反应X+Y=Z+R,推论正确的是( )
A.X、Y、Z、R都只能是化合物
B.15gX和15gY进反应,生成物Z和R的质量总和一定是30g
C.如果X是一种酸,则Z和R中一定有一种是盐
D.如果生成物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9.以下这些说法涉及的物质中都含有碳元素。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煤气泄漏时,马上打开抽风机以利于煤气排出;
②制作糕点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使糕点松软可口;
③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
④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⑤焦炭用于冶金工业,是因为碳具有氧化性;
⑥二氧化碳灭火,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概念之间有并列、包含、交叉等关系。如图表示a、b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选项 A B C D
a 酸溶液 化合物 碳酸盐 化合反应
b 碱溶液 氧化物 钠盐 氧化反应
A.A B.B C.C D.D
二、判断题
11.在“甲+乙→丙+丁”反应中,若乙是金属氧化物,丙是二氧化碳,则甲一定是一氧化碳( )
12.在粗盐提纯中蒸发时,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
13.KNO3和Ca3(PO4)2都是复合肥料,为植物生长提供N、P、K等营养元素( )
14.称量粗盐时,把砝码放在左盘,产率偏高(未使用游码)( )
15.用盐酸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
三、综合应用题
16.回答下列问题。
(1)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得化学由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小雪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①小雪同学准备选择A装置进行实验,小清同学认为她的选择不正确,理由是 。
②小雪重新选择B装置进行实验,她应该测量的数据是 (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反应前、后”之一)整个反应装置(包括烧杯、小试管和药品)的质量。
③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④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不能提供的信息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哪些物质参加反应 B.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
C.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D.化学反应的快慢
(2)取150g溶液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1.1%的溶液,使其充分反应。加入溶液的质量和产生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①当滴入溶液300g时(即图中B点),烧杯中溶液里一定大量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②通过计算,求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内溶液的质量 (结果保留到0.1g)
17.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 (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若用F收集,气体应从 (填“a”或“b”)口通入。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 n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C m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
D p点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3)用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反应实验,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①请写出变质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②请设计一个方案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4)实验室用12g石灰石和足量稀盐酸反应(杂质不与酸反应),生成了4.4g二氧化碳,求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
18.钠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苏打(NaHCO3)受热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3)配制一瓶如图溶液需氯化钠 g;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则溶液的质量分数 6%(填“>”、“<”或“=”)。
氯化钠注射液 【成分】氯化钠、水 【规格】500mL 质量分数0.9% 【密度】1.0g/cm3
(4)钛和钛合金性能优良,广泛用于航空、造船和化学工业中、工业上常用钠来制取钛,在高温时,钠与四氯化钛(TiCl4)反应生成氯化钠和钛。若用该方法制取2.4kg钛,理论上需要钠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对物质间的反应关系是否熟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氯化钡不能与稀盐酸、氢氧化钙反应;稀盐酸能和碳酸钠、氢氧化钙反应,不与氯化钡反应;碳酸钠可以与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物质反应,分别体现出盐与盐、盐与酸、盐和碱的复分解反应。
故选:C。
2.B
【分析】除杂的原则:不引入新的杂质,加入物质不和原物质反应。
【详解】A、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木炭和稀硫酸不反应,把原物质除去了,故A不正确;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故B正确;
C、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把原物质除去了,故C不正确;
D、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把原物质除去了,故D不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C、、能结合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铵根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KMnO4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O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2CO3能与Ca(NO3)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5.C
【详解】A.制取O2停止加热时,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冷水倒吸、炸裂试管,故错误;
B.聚氯乙烯受热会释放出有毒的氯化氢气体,所以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故错误;
C.稀有气体作保护气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因为其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D.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的碳酸钠也显碱性,与氢氧化钠都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无法用酚酞溶液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错误。
故选:C。
6.B
【详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Na2CO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氯化氢,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睛】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A
【详解】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是NaHCO3,在焙制时,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多孔松软,故选A。
8.C
【详解】A、置换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单质,故X、Y、Z、R中可以有单质,选项错误;
B、若恰好完全反应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Y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Z和R质量之和,若未完全反应则X、Y的质量和大于反应后生成的Z和R质量之和,15gX和15gY进反应,生成物Z和R的质量总和小于或等于30g;选项错误;
C、根据酸的性质中除了和酸碱指示剂反应外,其余都会产生盐,如果X是一种酸,则Z和R中一定有一种是盐,选项正确;
D、如果生成物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不一定是酸和碱,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选项错误。
故选C.
9.C
【详解】①煤气泄漏时,不能马上打开抽风机,因为煤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可能产生爆炸,故说法错误;
②面粉发酵时可产生酸,碳酸氢钠与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膨胀使糕点疏松多孔,可使糕点松软可口,故说法正确;
③由于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可用来裁玻璃,故说法正确;
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说法正确;
⑤焦炭具有还原性,能用于冶金工业,故说法错误;
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0.B
【详解】A、酸和碱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错误;
B、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正确;
C、钠盐不一定都是钠盐,错误;
D、化合反应不包含氧化反应,错误。故选B。
11.错误
【详解】在“甲+乙→丙+丁”反应中,若乙是金属氧化物,丙是二氧化碳,则甲可能是一氧化碳或碳,故错误。
12.正确
【详解】在粗盐提纯中蒸发时,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其余溶剂可以用余热蒸干。
故填:正确
13.错误
【详解】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叫复合肥料。KNO3同时含有N和K,属于复合肥料,Ca3(PO4)2属于磷肥,不是复合肥料。故判断错误。
14.错误
【详解】称量粗盐时,把砝码放在左盘,由于未使用游码,所得粗盐质量的不变,不会导致产率偏高,故错误。
15.错误
【详解】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错误。
16.(1) 氯化钠与稀盐酸不发生化学变化 反应前、后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发生改变 D
(2) Ca2+、Na+ 解:恰好完全反应时,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200g×11.1%=22.2g
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x
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内溶液的质量为150g+200g-20g=330.0g。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内溶液的质量为330.0g。
【详解】(1)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选择能够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进行实验,氯化钠与稀盐酸不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所以小雪应该测量的数据是整个装置在反应前后的质量。
③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重量保持不变。
④A、化学方程式中,双横线前面的物质就是反应物,即化学方程式能够提供哪些物质参加反应,正确;
B、化学方程式中,双横线上下方的文字或符号代表反应条件,即化学方程式能够提供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正确;
C、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就是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正确;
D、化学方程式不能够显示化学反应的快慢,错误;
故选D。
(2)①由图可知,当滴入CaCl2溶液200g时,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当加入CaCl2溶液300g时,溶液中的溶质除氯化钠外,还有过量的氯化钙,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Ca2+、Na+。
②见答案。
17. A 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a A 取样品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变红色,没有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完全变质 16.7%
【详解】(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应选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F收集,气体应从a口通入,将空气从b口排出;
故填:A;2KMnO4K2MnO4+MnO2+O2↑;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a
(2)A.该图中pH值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故选项A错误;
B.n点所示溶液的pH值等于7,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B正确;
C.m点所示溶液的pH小于7,所以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故选项C正确;
D.p点所示溶液的pH值大于7,所以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D正确。
故选A。
(3)氢氧化钠变质是由于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要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应先将碳酸钠除尽,再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存在。所以方法是:取样品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变红色,没有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完全变质;
故填:取样品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合理即可),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变红色,没有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完全变质
(4)设参加反应的CaCO3质量为x
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100%≈16.7%
答: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16.7%。
18.(1) 金属 失去
(2) 2Na+2H2O=2NaOH+H2↑
(3) 4.5 >
(4)解:设理论上需要钠的质量为x
答:理论上需要钠的质量为4.6kg。
【解析】(1)
由汉字结构可知,钠属于金属元素;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2)
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碳酸氢钠受热生成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
(3)
配制一瓶如图溶液需氯化钠500mL×1.0g/mL×0.9%=4.5g;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则读数偏大,水的体积偏小,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6%;
(4)
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