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15:55:25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B【解析】“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错误,原文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创新风潮”与“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在概念内涵上有本质区别。同时,根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等表述可
知“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产生并发挥着影响。(3分)
2.A【解析】两则材料都认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相同。(3 分)
3.B【解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A
项,意思是跟着别人走,最终只能落在别人后面,只有自成一家才能接近真实美妙的境界;B 项,意思是诗
歌和文章要紧随时代盛衰治乱的变化,没有一天不在趋时更新,与材料二的观点契合;C 项,意思是只有放
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D项,意思是要有以民为本、民生至上的情怀。(3 分)
4.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体现了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和建构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息息相关。
②在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
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4 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
族精神中汲取创造力,发挥“中国智慧”;③开展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中西对话,将“请进来”和“走
出去”相结合;④立足本土的文学实践,探索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体系。(6 分,每点 2 分,
答出任意 3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B【解析】 “又暗示老汉知道罐儿的名字”错误,从文本来看,老汉并不知道罐儿的名字,老汉说的罐
儿只是盛粥的器具。(3分)
7.A.【解析】“突出文章的主旨”错误,本文的主旨不是表现罐儿的“贫穷”,而是写其善良和对爱心的
传递。(3分)
8.【解析】①“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
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不花力气没
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文段内容展示了老汉精湛的捏罐手艺,再配以哲理性的自言自语,丰富了老汉
的形象。
{#{QQABbYKAgggAABBAABhCEQVKCgOQkBCCCIoOxBAAoAAAgBFABCA=}#}
②后文罐儿依照此处老汉的做法才慢慢学会了捏罐,并以之为生,此处描写推动了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
教罐儿捏罐手艺,罐儿靠制作陶器谋生做铺垫。
③老汉示范捏罐,只是为了帮助罐儿学个谋生的手艺,没有一点功利心,这一情节凸显了小说主旨,彰显
了不求回报、乐于助人的主题。(共 6 分,每点 2 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解析】
①老汉。老汉的忽然出场;低微的身份但却富有哲理的自言自语;帮助罐儿学习制陶的技术之后突然消失
得无影无踪。
②罐儿。罐儿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巧遇老汉;在老汉指导并离开后,坚持制陶,技艺精湛,让津南一个默
默无闻的小村子变得众人皆知,并因此得名“罐儿庄”。
(共 4分,选择一人作答。明确对象 1分,理由三点每点 1 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10. C E G
【解析】断句: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
“夫子德高则配天”指“夫子的道德就像天一样高”,“高则配天”和“深则配海”句式结构相同,故从中
断开;“深则配海”指“(夫子的道德)就像海一样深”,与前一分句共用主语,语义到此完结,之后另提它
事,故断开;“若予之言”中的“予”是指宰予,“若予之言”指“像宰予所说的那些话”(呼应上文“宰予
归,以告孔子”的内容),“行事之实也”指宰予所说的那些话是“是(孔子)所行的事实”,后句评述对象
是孔子,故断开。(3分,选对 1 个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 0 分。)
11.A(3 分)【解析】A《过秦论》中的“因”是“遵循、沿袭”的意思。
12.B(3 分)【解析】B“遭到羞辱”曲解文意,楚昭王给孔子送象牙装饰的车子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敬重。
13.(1)宰予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们认为宰予的话怎么样?”
(“以告孔子”是“以之告孔子”的省略,要译出省略的部分;“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的“以”,认为;“何
如”,怎么样。此三处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心意的话语,它的气味就像兰花一样芳香。
(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锋利的刀刃。断:截断、斩断。臭:气味。此三处各 1分,句意 1分,共 4 分)
14.孔子应当会认可元方的言辞。(1 分)孔子主张“言贵实”(1分),而元方有一说一,不作浮夸之言,所
以应当会得到孔子的认可。(1分)
【解析】结合原文“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可知,孔子主
张“言贵实”,他认为舍弃了真实便无足称道,端木赐(子贡)的浮华比不上宰予的真实。另结合原文元方
{#{QQABbYKAgggAABBAABhCEQVKCgOQkBCCCIoOxBAAoAAAgBFABCA=}#}
的回答可知,元方秉持中正之心,有一说一,言辞不施藻饰,不作浮夸之言,他的回答表现合乎孔子的主
张,故应当会得到孔子的认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派宰予出使楚国,楚昭王用象牙装饰安车,想通过宰予赠送给孔子。宰予说:“夫子他老人家是
不会坐这车的。”楚昭王问:“为什么?”宰予回答说:“我通过老师的日常用度,考虑老师的心思所在
来判断,所以知道他不会用这辆车。”楚昭王说:“说说看。”宰予回答说:“自从我侍候夫子以来,私
下里见他言语不离大道,行动不违背仁。重视义崇尚德,清正廉洁喜好节俭。出仕享有俸禄,但是却不用
来积累财富。不合于道义则离去,辞官的时候没有留恋之心。妻子不穿华丽的衣服,妾也不穿丝制的衣裳,
车马器皿都不雕刻华丽的花纹,不把谷物等粮食喂给马吃。如果道能够施行则以治理国家为乐,道不能施
行则以修身为乐,这就是夫子成为夫子的原因。如果是看起来外观华丽的东西,听起来淫邪的妖冶女子的
歌声,夫子经过的时候不会去看它,遇到的时候也不会去听它。所以,我知道夫子不会使用这辆华丽的安
车。”楚昭王说:“既然这样,夫子的意愿是什么呢?”宰予回答说:“现在天下道德被搁置,夫子的志
向就是想重兴礼义道德并推行它。果真有想治理天下的君主能推行夫子之道,夫子即使是走路去上朝,也
一定会乐意去,何必在远方辜负了您这厚重的赏赐呢?”楚昭王说:“从今以后就知道夫子的道德是多么
伟大了!”宰予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们认为宰予的话怎么样?”子贡说:“没有说尽老
师道德的高美。夫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像宰予所说的那些话,不过是老师的一些实在事情
罢了。”孔子说:“言语贵在真实,才能使人相信,舍弃了真实还有什么可称赞的呢?所以,子贡的浮华
比不上宰予的真实。”
材料二:
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
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
‘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心意的话语,它的气味就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
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
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
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
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羞愧地退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B【解析】“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是说
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3
分)
16.【解析】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
(共 6分,每点 2 分,答出 3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6分,每句 1 分,错一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QQABbYKAgggAABBAABhCEQVKCgOQkBCCCIoOxBAAoAAAgBFABCA=}#}
18. C【解析】A.是引用话语的作用。B.“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C.“厚障壁”并
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是表述特定含义。D.特定称谓。
19.①它的作用是保护眼镜 ②不同用途的镀膜 ③镜片就会更容易磨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这是在说眼镜和眼镜布的关系,根据后文“避免眼镜与眼镜盒发生磕碰”,说明眼镜布的作用是保护眼
镜,可填“它的作用是保护眼镜”。
②根据后文“有增加透光度的,有增加抗磨性的,还有增加防污能力的。所以擦拭眼镜并非是擦拭眼镜片
本体,而是擦拭镜面上附着的镀膜”,说明镜片的表面分布着有不同用途的镀膜,可填“不同用途的镀膜”。
③镀膜能够增加镜片的抗磨性,所以如果失去镀膜的保护,镜片就会很容易受到磨损,可填“镜片就会更
容易磨坏”。(共 6 分,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 1分。)
20.①“因为”改成“尤其” ②“从……来说”改成“对(于)……来说”
【解析】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因为是沙砾”错误。前面说到用眼镜布直接擦灰尘污垢的话对镜片的伤害,而这里面强调更大的颗
粒砂砾对镜片的伤害,前后不是因果关系,可将“因为”改成“尤其”;
二是 “从镜片及镀膜来说”搭配不当,“从”和“来说”搭配不当,可将“从”改成“对于”。
(共 4分,每点 2 分。指出错误点 1 分,修改正确 1 分。)
2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峰回路转”意思是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柳
暗花明”形容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比喻经过一番曲折后,出现新的局面。由前面“望而生畏的
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和后面“一丛树枝纷披、树叶沙沙作响的胡杨树出现在眼前”可知,此处使用
“柳暗花明”的本义,是形容眼前看到的美景,与“山峰”无关,所以使用“柳暗花明”。
第二处,“肢解”,分解四肢。“分解”,一个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由后面的“皮开肉绽”来看,
使用“肢解”更符合情境。
第三处,“匹敌”,(力量等)对等相当。“媲美”,美好的程度彼此相当。语境是将年轻奔放的胡杨和塔
克拉玛干沙漠胡杨美好程度进行比较,应使用“媲美”。
第四处,“挥洒自如”,形容写文章、写字运笔随意灵活,不受拘束;形容举止洒脱大方,不做作。“挥
毫泼墨”,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由后文“描绘出一幅别样清新的画卷”可知,此处应使用“挥毫泼
墨”。
22.拟人 如:不知江月待何人 《春江花月夜》; 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凭箜篌引》
(共 4分,各 2 分,诗句,不必写出处,有错别字不给分。)
四、写作(60 分)
23.参照 2023 年高考评分标准。
【审题指导】
{#{QQABbYKAgggAABBAABhCEQVKCgOQkBCCCIoOxBAAoAAAgBFABCA=}#}
材料要求从所给六句经典名句中选取两到三句,所选取的句子之间要有有机的而非无机的即生硬刻板
堆叠关系,同时这种关系的论述要服务于当今社会国内国外双重背景下“青年·成长”的主题。这个问题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选用名句回答,在当今社会国内国外双重背景下,青年人应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和如
何成长为这样的人的问题。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讲述的是“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四种品质可以全部涉及,也可
以选取其中几个展开论述。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讲的事“如何成长”的问题,即“见贤思齐”,“见不贤
而内省”。
③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讲的是“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
“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的人。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讲的既可以
是“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弘大”“刚毅”之人,也可以说是“如何成长”的问题,即要勇于
担当“仁”的责任,并全力以赴。
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讲的则是“如何成长”
的问题: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踏实做起。
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讲的显然是“成长为怎样的人”的问题,即“不失其所者”
也就是根基深厚的人,和“死而不亡者”也就是精神品质照耀千古的人。
选取一定的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之后,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今社会国内国外双重背景去论
述,只有这样才算审题得当,才有可能正确立意。
参考立意:
1.就道思齐,可为君子(①②④)
2.文质彬彬,思为千古(③⑥)
3.从细微处做起,勇担天下大任(④⑤)
……
(如有其他组合立意,合情合理即可)
【评分建议】
1.以 44 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
一类文(48-58) 二类文(42-47) 三类文(36-41) 四类文(35 以下)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明确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QQABbYKAgggAABBAABhCEQVKCgOQkBCCCIoOxBAAoAAAgBFABCA=}#}
大 体 符 合 文 不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体 要 求 结构混乱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表达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不通顺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体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深刻 有创意
有文采
(1、透过现象深入本 (1、见解新颖、
丰富 (1、语言生动,句
质2、揭示问题产生 材料新鲜、构思
发展 (1、材料丰富2、形象 式灵活2、善于运用
根源3、观点具有启 精巧2、推理、想
等级 丰满 3、意境深远) 修辞方法3、文句有发作用4、有思辨色彩 象有独到之处3、
意蕴)
) 有个性特征)
3.其他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 1-2 分;
残篇评定:6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50 个字扣 1分)
600 字以下的文章,3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 分,不评 0分。
只写标题的,给 2分,不评 0 分。
完全空白的,评 0分。
{#{QQABbYKAgggAABBAABhCEQVKCgOQkBCCCIoOxBAAoAAAgBFABCA=}#}学校
年班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新
煤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斯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桃战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
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若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由于其包容性为日后研究者留下了充裕的阐释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空间,也使其在今天依然被普遍视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
姓名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
O装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
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规赏性有机统一”。这不仅是基
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对“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的全新闽释,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
0订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学批评标准提供了指导恩想。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对国外学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双向交流。具体路径包括但
材料一:
○线
不限于邀请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访问讲学,中国学者出国访学并与西方学界直接交流、发表外文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
论文与西方学者进行直接的理论对话等,在此过程中积枫对外展示来自中国学界的最新思考和
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
成采,真正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
本根文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
○内
历史已反复证明,拿西方的理论话语直接“剪裁”中国文学实践是行不通的。在当下中国
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
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
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

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
产生了国际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已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需
○不
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来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
要考虑到文化、读者、市场与蝶介等诸多因素,而非“市场标准”或“文化标准”能够简单概
括。
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
任何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与建构都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要
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相信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能够在今天焕发
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什么中华民族
新的生机,成为“中国智慈”和“中国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契机,为促进世界人
能够在儿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
文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编自陈新儒《文学批评标准的西学之鉴与本土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二
线
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
A.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
○题
与“真”(现实标准)究竞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
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
B.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
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救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求
动了民族思想解放。
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
C.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真”与“美”的争论,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这两种文学批评标
讲话》之后才暂时停止。
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捉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
D.“请进来”和“走出夫”的形式和内涵,在煤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应
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
当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