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先锋】第20课 曹刿论战 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先锋】第20课 曹刿论战 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1 16:14: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学情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第一部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体会人物的精神和古人的智慧。
新课精讲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
将鼓
对比
表现曹刿机敏、持重
未可
鲁庄公
将驰
曹刿
未可
1.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
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
在士气“彼竭我盈”的时候,发起进攻,一举溃敌。
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
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在第2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既克”而不知“其故”,突出了鲁庄公的“鄙”、不懂军事,引出下文曹刿的论述。
承上启下
1.“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
2.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这两句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士兵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呼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曹刿抓住了士兵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别说说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人物
相关言行
人物形象
曹刿
鲁庄公
肉食者鄙,取信于民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登、望——遂逐
彼竭我盈——敌疲我攻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有爱国热情和政治远见
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
在战场上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拟出击
能接见非“肉食者”的曹刿并耐心回答其三问
在作战中听取曹刿的意见
战后询问取胜原因
政治见识的鄙陋
急躁冒进,军事上轻率
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考点:概括文言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真题)请联系上文(《曹刿论战》),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略;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答题框架]
析标题→标题或提示人物性格特点,或概括主要事件。
析原文→(1)写何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
(2)叙何事(写了哪几件事)。
析人物→(1)分析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
(2)关注侧面烘托:通过其他人/事/物的反应,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抓事件→一些具体事件能够凸显人物性格。
抓评价→要重点体会文章开头或结尾作者用直接评述性、议论性语言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勤积累→为人处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知错就改 作战:足智多谋、临危不惧、沉着冷静
为学(本领):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技艺高超 为官:洁身自好、忧国忧民、不畏强权
4.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三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作战之前,论作战条件

作战过程,大克齐师

作战之后,论获胜原因

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2.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教材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示例】“曹刿论战”更好。
本文记述的重心在“论”字上,战前曹刿主动请见,与鲁庄公论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又论述取胜的原因,而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很简单。不仅如此,长勺之战的经过也是以曹刿为主要人物去写的。所以,“曹刿论战”这个题目突出了曹刿在文中的主体地位,更贴切。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作者紧扣“论战”,详写了曹刿的言论,重点叙述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以及战后论述战胜原因;对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 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有力地表现了曹刿军事家的形象,突出了文章中心。
2.人物对比,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在曹刿的引导下,认识到要想取得战争胜利,应先取信于民;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鼓之”“驰之”,而曹刿则两次阻止他,到时机有利时才说“可矣”;在战争胜利后,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便用鲁庄公的“鄙”,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军事才能。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弱鲁战胜强齐的过程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板书设计
战前准备
请见原因
政治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
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
(把握战机)
战术思想
(后发制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故逐之( )
公问其故( )
1.故
·
·
连词,所以
名词,原因,缘故
民弗从也( )
战则请从( )
2.从
·
·
动词,听从
动词,跟随
何以战( )
必以分人( )
必以情( )
3.以
·
·
·
介词,凭、靠
介词,把
介词,按照,根据
肉食者谋之( )
公与之乘( )
登轼而望之( )
4.之
·
·
·
代词,指迎战齐军这件事
代词,指曹刿
代词,指齐军
又何间焉( )
惧有伏焉( )
5.焉
·
·
语气助词,呢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小信未孚( )
必以信( )
6.信
·
·
名词,信用
名词,实情
1. 齐师伐我
( )
2. 又何间焉
( )
3. 肉食者鄙
( )
古今异义
·
古义:军队;今义: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
·
4. 牺牲玉帛


5. 忠之属也( )
6. 可以一战( )
7. 再而衰( )
·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古义:可凭借;今义:助动词,表示许可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
·
·
·
·
8. 小大之狱( )
9. 弗敢加也
( )
10. 虽不能察,必以情
( )
11. 衣食所安( )
·
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
·
·
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
·
①神弗福也
②公将鼓之
③下视其辙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词类活用
省略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
判断句:
必以分人
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可以一战
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倒装句:
宾语前置,即“以何战”
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①何以战
②战于长勺
文言句式
①肉食者鄙:指享受高官厚禄的人庸俗浅陋。
②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③再衰三竭:第一通击鼓振作士气,第二通就衰退,第三通士气就耗尽了。后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④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已经丧失,我方的士气正旺盛。
⑤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
成语积累
课外拓展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4.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 诸葛亮
有关民心向背的名人名言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