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郑州市基石中学高一年级元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对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他们叠居在封地原住民的上面,构成封建的统治阶级,并与原居民相互糅合。这也势必发展出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反映出分封制( )
A.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普及 B.蕴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了西周的国家疆域
2.与汉印严谨、整饬、端庄典雅的基调不同,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渐失匀整、工稳气象,而趋于恣肆消散,章法自由率意,印文纵放不羁,且将军与武官的印章逐渐增多。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受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影响 B.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刻
C.民众的审美取向发生巨大变化 D.士族门阀制度的兴盛
3.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南北政权对峙与竞争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南方丰富的人力资源 D.江南经济的开发
4.唐朝王室在继承隋《九部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编制形成了燕乐、清商伎甘。(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等十部乐,推动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了高峰。这折射出当时( )
A.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 B.文化上的兼容并包
C.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 D.统治者的生活奢靡
5.明成祖时,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明仁宗以后,这—职责转交,机赤变为制度化的“票拟”,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 B.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C.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 D.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6.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7.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
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8.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如:在1845年,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850年则为140万英镑。但始终未能达到英国人的预期,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英国获得在华设厂权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
9.甲午战后,天津织布局继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开平煤矿的产量超越了战前水平;湖北织布局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基本实现生产经营自动化。各省气象日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如此之速”。这表明( )
A.甲午战争未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工业化进程得以开启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国近代化继续向前推进
10.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11.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两位先生”是( )
A.民主与科学 B.民主与共和 C.和平与发展 D.自由与平等
12.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部分措施
措施
历法 宣布改用阳历
服饰 剪发辫、易服装
称谓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可见,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思想文化革新 B.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C.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 D.解决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13.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 ·官办企业由年均增长14.5%降至3.81% ·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
A.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14.下列书刊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尝试 C.新兴阶级崛起 D.晚清政府的自救
15.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 )
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B.中共中央凝聚人民力量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6.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
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 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 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 明清时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以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地域间的商品交流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那时,苏、杭、京、嘉、湖地区的丝织品;苏松的棉布;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器;佛山、遵化的生铁产品;云南两广的铜铅矿产品;福建、江西、浙江的优质纸;河南、山东的棉花;湖广的粮米;西北的毛皮和药材,充塞着各地的市场。 山西商人的经营“或盐或丝”,徽州商人“贩缯”,山西、陕西商人千里跋涉到江南买丝。……商人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满载而去,商路特别繁忙。工商业的繁荣促成了兼具商业和手工业、国内和国外贸易的双重功能的工商业城市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城镇。……明中叶以后,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在不长的时间里生长出210个市镇,其中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约有160个。……商业活动空前繁荣,联系商品生产者与客商的中介牙行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们一面招揽生产者,一面接待四面八方的客商。这种牙行往往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着生产者、经营,垄断着市场贸易。
——摘编自苗延波《古代商法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传变法维新思根,积极著书立说,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高涨的背景及积极作用。(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年徐继畣编成《濠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相写成《海国四说》。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40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具体形式和时机虽然带有偶然性,但在别无其他选择和面临帝国主义巨大外来压力的前提下,中国人民要诉诸暴力革命的手段成为中华民族及自身命运的主宰则显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史上的地位就如同俄国1905年革命、法国1830年和1848年革命等一样,是一次更为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总预演和必要的过渡阶段。
——摘编自师泽生、林毅《辛亥革命的价值与启示》
材料二
董必武回忆道:过去我们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了,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失败对中国的有识之士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失败迫使他们去追求更高、更美的理想,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造就了最初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李淑兰、宗妍《辛亥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8分)2023-2024学年郑州市基石中学元月月考答案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B C B A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A A C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下诸侯由于受封土地和人口,在统治原住民同时又与其交融,并发展出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易导致地方独立意识萌发,进而出现分裂割据,故选B项;材料反映分封制蕴含地方分裂隐患,与华夏认同无关,且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分封制易出现地方割据,不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分封制与地方割据的关系,并无有关扩大国家疆域的信息,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印文纵放不羁,且将军与武官的印章逐渐增多”可知,将军与武官的印章增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晋南北朝设置的将军和武官数量增多,侧面反映了当时政局不稳,且印文放纵不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追求自然的风格,侧面体现了玄学发展对印文风格的影响,而玄学发展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局息息相关,故选A项;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且“章法自由率意”体现的是追求自然的风格,这一定程度上是玄学发展对印文风格影响的结果,与外来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印章与政治相关,并不在民间大范围流通,其文风的变化与民众审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兴盛,南北朝时期走向衰落,且士族门阀发展与印文风格关系不大,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当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而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促使南北差距缩小,故选D项;南北对峙体现的是政治局势,且政权对峙不一定利于经济发展,更不会直接促进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并不会直接推动“北重南轻”局面的改变,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原先南方地区人口较少,“丰富的人力资源”说法错误,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王室在继承隋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名编制了各种音乐,包括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等,结合唐朝文化政策可知,这是兼容并包文化政策的体现,故选B项;材料体现音乐内容的丰富,而非形式的丰富,排除A项;材料体现唐朝在隋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名,编制各种音乐,说明唐朝文化政策开放,并不能得出“国泰民安”的结论,排除C项;“奢靡”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由材料“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可知票拟权提高了内阁的地位,故选C项;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制约皇权,排除A项;行政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由“种花者多”及“其民托命于木棉”可知该地区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材料只涉及江苏部分州府的农业生产状况,不足以推断出整个江南地区的状况如何,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状况,与粮食加工业无关,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服务于英国的经济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可知,英国的目的并非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允许公使进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不涉及英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40万英镑”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在1850年输华商品总值较1845年减少,这是由于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强烈的抵制性,故选A项;《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排除B项;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对华商品输出英国占据主导, 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综合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后,洋务企业继续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D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排除A项;洋19世纪60年代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认为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可知,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力量,彰显了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故选D项;义和团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但材料中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言论佐证不了这一结论,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失败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阻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言论佐证了义和团运动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体现不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排除C项。11.【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19年”和“《新青年》”以及“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可知,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故选A项;民主与共和是指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思想,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与题干中的时间和空间均不符合,排除C项;自由与平等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倡导的思想主张,不是陈独秀提倡的主张,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在历法、服饰、称谓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如“宣布改用阳历”、“剪发辫、易服装”等,这些措施归属于社会风俗方面,故选B项;历法、服饰、称谓等归属于社会风俗,而不是“思想文化”方面,排除A项;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并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并且表格内容与人民群众无关,排除C项;表格内容涉及社会风俗,与“社会矛盾”无关,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政府田赋收入……降至21%”“官办企业……降至3.81%”“政府明确规定……‘料用本国纺织品’”“今兹共和政体成立”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共和政体成立”),农业生产、官办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缩减,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实业发展的措施(“料用本国”),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B项;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C项;“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开始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民报》是孙中山创办的,其发刊词书中孙中山就介绍了“三民主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青年》是陈独秀1915年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些书刊反映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有益探索,故选A项;《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学习西方器物,排除B项;《海国图志》反映的是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有益探索,地主阶级并不是新兴阶级,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并未涉及晚清政府,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基于政治和爱国”、“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等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期间,工人通过罢工的形式来支持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随着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是“弱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而题干所述及的时间是1919年,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不清楚具体时间”“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可知当时很多当事人对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都不太确定,只存在比较模糊的记忆,这说明考证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还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故选C项;当事人的个人回忆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史料只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史学研究还受到社会环境和研究者个人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研究成果与历史真相的接近程度不仅取决于时间的早晚,还受到研究者的主观立场、史学研究方法和史料来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
一、非选择题
17.【答案】
(1)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4分,答出2点即可)
(2)商品区域间交流的扩大与频繁(长途贩运的兴盛);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兴盛;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商业中介和信用的发展。(6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可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据材料一“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可得出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据材料一“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2)根据材料二“地域间的商品交流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可得出商品区域间交流的扩大与频繁(长
历史答案第2页(共4页)
途贩运的兴盛);根据材料“山西商人的经营‘或盐或丝’,徽州商人‘贩缯’,山西、陕西商人千里跋涉到江南买丝。”可得出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兴盛;根据材料“工商业的繁荣促成了兼具商业和手工业、国内和国外贸易的双重功能的工商业城市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城镇”可得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根据材料“这种牙行往往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着生产者、经营,垄断着市场贸易”可得出商业中介和信用的发展。
18. 【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背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派的大力宣传;洋务运动的破产。(6分)
积极作用:传播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启迪了民智;发展成为一场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6分)
19.【答案】
(1)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富强;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外进行扩张;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国门被迫开放,社会性质发生变化。(6分)
(2)变化: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2分)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学习西方技术的路走不通;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认识到制度的缺陷。(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结合所学可从中国、英国两个角度入手;
中国:结合所学得出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英国:结合所学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富强、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外进行扩张等角度展开;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中国人……仿造船炮”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国门被迫开放,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材料二“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结合所学得出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结合所学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学习西方技术的路走不通;据材料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一系列主张”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认识到制度的缺陷。
20.(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王朝统治腐朽,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建了革命团体和政党,为开展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时机。(6分)
(2)积极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