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盐田高级中学高一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 )
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
2.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诗经·大雅》(西周) 《墨子·兼爱》(战国初期)《孟子·滕文公》(战国中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3.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
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4.唐朝中后期,柳宗元撰写《封建论》,充分肯定秦朝废除分封、设置郡县的意义,并据此提出分封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不以“圣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势”。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分封制的历史价值 B.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C.批判了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D.反映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5.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据以下材料可知( )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
上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隶书已经广泛流行 B.秦朝法律制度严苛
C.赋税繁多人民负担沉重 D.文书档案细致严密
6.下表为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举措说明了秦汉时期( )
时间 内容 出处
秦始皇二十六年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祖九年 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 《汉书·高祖记》
武帝元朔二年 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约5000户) 《汉书·武帝记》
成帝鸿嘉二年 徙郡国吏民豪杰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汉书·成帝记》
A.迁徙大族主要意在聚集财富 B.对豪门大族推行怀柔的政策
C.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关中地区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加强
7.西汉前期“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但仍然规定“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武帝时代,朝廷多选经验丰富的富商大贾为吏,时人记载武帝“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这一调整旨在( )
A.改革抑商政策 B.整顿官僚系统
C.管控社会经济 D.扩大征税对象
8.自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后,刺史制度成为汉代一项正式的制度。终其两汉,中央不断改刺史为州牧,罢州牧复置刺史,或呈现刺史、州牧并存的局面,直至东汉灭亡。刺史制度的变化( )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表明汉代王国问题并未解决
C.反映出汉代中央集权的强化 D.说明汉代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9.西晋太康时(280~289年),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15.62%,扬州12.25%,交州1.03%,广州1.72%,而荆州还包括江北十余郡,扬州还包括江北二个郡。这说明当时( )
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的开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10.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 C.加速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差距
11.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 )
北魏 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 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 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 宣称“我本中国”。
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
12.唐贞观年间,太宗下令修撰《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此举旨在( )
A.完善科举制度 B.提升皇族地位
C.打破门第制度 D.推动阶层流动
13.唐贞观初年,户不满300万。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籍户数380万户。而隋朝强盛时期的户数为891万户。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有962万户,户数超过隋朝,此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达到了唐朝的极盛。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 B.“贞观之治”名不符实
C.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 D.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14.唐太宗往往让一些职位稍低的官员以“参预朝政”的名义,加入最高决策集团。该做法旨在( )
参预朝政时间 贞观元年(627) 贞观三年 贞观十七年 贞观十三年 贞观十八年
姓名 杜淹 魏征 刘泊 张亮 褚遂良
官职 御史大夫、 检校吏部尚书 秘书监 黄门侍郎、 参知政事 刑部尚书 黄门侍郎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调监察谏议 D.提高行政效率
15.开皇二年,隋文帝在颁布田令的同时颁布了新的租调令:“丁男一床(夫妇二人),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粗绸)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又规定丁男、中男“并课树以桑榆及枣”,但“未受地者皆不课”。这表明隋朝的租调令( )
A.契合了社会生产实际 B.立足于商品经济发展
C.加强了对基层的治理 D.以资产作为课税标准
16.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
17.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并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此可知,唐代“诗谏”的盛行( )
A.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B.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C.使讽喻诗成为诗歌的主流 D.反映了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8.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号、归档保存。这些做法( )
A.表明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 B.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
C.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节制 D.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理念
19.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A.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 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
C.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 D.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
20.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农耕文明的发展
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政治中心的稳定
21.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
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22.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23. “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由此可见,“密揭”制度( )
A.推动了内阁制的形成 B.削弱了皇帝专制权力
C.扩大了内阁行政职权 D.提高了内阁政治地位
24.观察下列两幅地图,其反映的历史主要特征( )
金、南宋并立形势图 清朝形势图
A.中国疆域基本定型 B.中央集权不断巩固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D.封建社会走向顶峰
25.明清时期,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推动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但白银流入越多,中国基层民众往贫困的深渊里陷得就越深。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赋税制度改革 B.传统生产方式占主导
C.出超引发资源危机 D.明清人口的快速增长
26.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反映了( )
A.边疆危机日趋严重 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D.西学东渐推动欧洲测绘技术普及
2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港口引入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二是按条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更低关税的贸易政策。这( )
A.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度化 B.维持了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局面
C.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成本 D.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
28.《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者认为战争起因是外交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战争失败是因“前线将领指挥不力”,而条约则是“万年和约”,可永保太平。据此推断( )
A.清廷统治的危机加深 B.近代外交的体制建立
C.华夏中心的秩序崩溃 D.师夷长技的思想实践
29.下表为部分洋务官员的简介。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人物 简介
朱其昂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创办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郑观应 先后担任过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总办,其著作《盛世危古》,主张改良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
A.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B.注重培养资本主义人才
C.经济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D.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
30.严复选择用文言翻译西方书籍。他的文言书写是使其译本在士人阶层流行开来的一块敲门砖,而且历史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他的翻译作品在晚清风行二十年之久。这表明( )
A.西学成为社会主流 B.民主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D.语言认同助推思想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宋代婚姻观
材料一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洲可谈》
●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取。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据南宋学者洪迈撰写的《夷坚志》记载,宋代妇女再婚的事例共有61例,其中再嫁者55人,三嫁者6人。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9分)
(2)若要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史实?举一例说明。(9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建国伊始(洪武元年正月)颁行的《大明令》,对于庶民房舍的等级规定:“庶民所居堂舍,不过三间五架,不用斗拱、彩色雕饰”。【《大明令·礼令》】
明末,江南的富商“一命未沾,辄大为营建。” “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顾起元《客座赘语》】
住宅内的装饰和家具的质材日益讲究,皇室、官民四处伐采。山西祁县“正德以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嘉靖初,邑民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天若暴雨,……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光绪《山西通志》】
——摘编自姜文川《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住宅僭越为例分析》
材料三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房舍建筑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8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盐田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石铲”是翻土工具,说明此时已经开始农业生产,“骨鱼叉”是捕鱼工具,“骨镞”是捕猎工具,可知此时仍开展渔猎活动,故选A项;国家的初始形态特征有阶级、城市、文字等,结合所学,姜寨是约前7000—前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的代表,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B项;阶级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材料只涉及“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没有对比,无法得出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排除C项,部落联盟是指氏族部落与氏族部落之间的联盟关系,材料只涉及“村落东部1号的大房子”,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西周到战国中期的文献记载有关大禹治水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说明对大禹治水所代表的华夏文明的认知区域不断增加,意味着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选B项;题干所述只是大禹治水的区域范围扩大,但是其传说的内容并没有增加,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不能说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项;单凭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变化不能得出国家统一趋势已经出现的结论,因为统一趋势的出现要有局部统一的表现,排除C项;题干中的文献代表了儒家和墨家,但是其具体内容并没有体现在思想上的融合,而是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变化有扩大的趋势,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可知战国时期平民被纳入战争队伍,对传统的贵族在军事上的特权产生了冲击,随着新型军队的不断壮大,管理军队的人员也将不再完全由世袭贵族担任,进而推动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转变,故选D项;统治基础指维护统治的基础,通常指统治队伍,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平民参与战争队伍数量和地位的变化,但未提及平民成为国家统治阶级,排除A项;“剥夺贵族特权”需要展现贵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权力的削减,材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平民参加战争队伍的变化,排除B项;小农经济得以产生的条件是铁器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封建制”的产生,及其后来被“郡县”所代替,并非出于天意和“圣人”的意愿,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看法批判了圣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故选D项;“否定了分封制的历史价值”需要展现作者对分封制的批判,材料重点强调郡县制设立的必然性,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揭示的,与柳宗元无关,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上,材料重点强调郡县制这一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可知,迁陵县的档案中记载着地址、人名、身份等,说明文书档案细致严密,故选D项;据材料竹简的刻字可知,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的是小篆,排除A项;据材料释文内容可知,材料竹简只是户籍简,不能说明法律问题,排除B项;据材料“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可知,此材料只是记载了秦人夫一家的课役身份,没有涉及具体赋税,不能说明赋税繁多,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统治者强制豪强大族迁徙,主要是为了监视和控制他们,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这说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加强,故选D项;迁徙大族并不是为了聚集财富,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迁徙大族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监视,削弱大族的势力,并不是怀柔的政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周朝到秦汉经济重心一直在关中地区,并没有转移,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时人记载武帝‘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商人为官的数量不断增加,汉武帝通过任用商人作为主管官员,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及采纳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较为合理的经济政策以挽回西汉经济的颓势,故选C项;汉武帝整体对于商人仍然是抑制商人,且改革政策是措施而非目的,排除A项;汉武帝注重整顿官僚,但材料仅涉及到汉武帝对于商人为官的态度调整,没有明确对于官僚系统的具体整顿措施,排除B项;汉武帝统治时期通过扩大征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材料仅涉及到任用商人为官的政策调整,没有明确具体的征税措施,且扩大征税对象是税收政策调整的措施而非目的,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央不断改刺史为州牧,罢州牧复置刺史,或呈现刺史、州牧并存的局面”可知,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刺史或州牧的变换设置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酎金夺爵等措施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B项;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排除C项;“终其两汉,中央不断改刺史为州牧,罢州牧复置刺史,或呈现刺史、州牧并存的局面”说明刺史的监察职能不断被异化,因此完善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15.62%,扬州12.25%,交州1.03%,广州1.72%”可知,江南各州户数荆州与扬州较多,而交州、广州则较少,说明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C项;魏晋时期南方地区初步开发,普遍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人大量南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魏晋时期,南方初步开发,北方仍是经济重心 ,经济趋向平衡的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题干提及中原服饰具有“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与纲要上册第30页所学“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等”,鲜卑族主动向中原文明靠拢相合,故选A项;“发展游牧经济”不合史实,孝文帝改革向农耕经济靠拢,排除B项;“加速民族交融”是客观效果,不是其重要目的,排除C项;“缩小南北差距”不合史实,此时北方经济仍发达于南方,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不断发生变化,从“脱夷统华”到“我本中国”的过程可知,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明民族认同意识加强,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对“中国”这一概念的认知变化,属于思想上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加强,但不能直接推断出“统一”这一政治趋势,排除A项;民族交融应体现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而材料呈现的是各民族对“中国”的认知,没有体现彼此之间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知,唐太宗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应该排在第一等,所以此举目的是提升皇族地位,故选B项;《氏族志》是划分门第,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二者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知,是重新划分门第,不是打破门第制度,排除C项;推动阶层流动是《氏族志》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隋朝强盛时期户数八百九十多万,但是唐初只有不足三百万,主要原因是隋末战争的破坏,到唐玄宗时期,唐朝政治经济达到全盛,户数超过隋代,体现了“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故选D项。仅依据材料,无法判断隋代户口数量是否有夸大成分,同样也不能证明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准,故不选A.C两项;“贞观之治”主要以政治开明著称,不能仅依据户口数量判定其“名不符实”,故不选B项。
14.【答案】A
【解析】唐太宗让职位低的官员有机会“参预朝政”,目的就是以低级官员参与决策来分化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中央集权是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材料所示做法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故不选B项;材料中提及“加入最高决策集团”,是行政体系的变动,与监察谏议无关,故不选C 项;参与决策的人数增多,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对提高行政效率则作用有限、故不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朝初年社会刚刚稳定,政府实行租调制,征收实物,同时明确要求“未受地者皆不课”,这说明租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上述规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契合当时社会生产的实际,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隋朝租调征收实物,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有限,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等级比较,重新核定户籍,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材料中租调制是赋税征收的标准和内容,其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C项;租调制下按照授田情况征收相应赋税,并非以资产作为课税标准,唐中期以后的两税法以资产作为课税标准,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佛教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融入佛经,以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对自身进行中国化改造,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材料中看出佛教融入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主观意图和努力,但对于有没有融入中国文化这一结果并无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的内容,所以看不出道、儒、佛三者的关系,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诗谏”具有“谏言”性质,因而对皇帝的劝谏和时政的指陈,可以在防止君主的过失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故选B项;科举考试制度会影响到唐诗的发展,而不是“诗谏”的盛行,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将讽喻诗和其他类型诗歌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主流”,排除C项;唐代社会阶级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朝廷文书……下达到州郡……需备案在册……登记编号、归档保存”得出中央下达地方的文书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便于地方执行中央的命令,故选C项;据材料“手抄”、“‘摹印颁行’‘镂版宣布’”可知,文书成文的方式有手抄、摹印、雕版印刷三种方式,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文书制度是中国古代关于文书的发布、执行和管理的专项制度,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是宋代的特点,文书制度并不是宋朝特有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据材料“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可知,辽国学习汉族礼乐文化,并制定辽礼,说明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故选D项;重建中原礼乐能够体现出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学习,而衡量一个王朝是否正统的标准之一是是否入主中原进行统治,因此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能够体现辽朝接受了汉人的礼制传统,不能反映其他少数民族的状况,“普遍”一词说法错误,排除C项。
20.【答案】B
【解析】由“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辽太宗时实行南北面官制,这种制度相当于一国两制,对于经济文化比契丹族更先进的汉族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是一种保护,所以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这一制度只适用于辽所统治的区域,当时多民族国家是不统一的,所以不能说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辽所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是为了国内的政治统治,而不是应对北方少数民族袭扰的边境安全问题,排除C项;上述制度是为了同时适应汉族和北方契丹族各自发展的需要,属于因俗而治,其结果是适应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发展,而不是政治中心的稳定,排除D项。
2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市场,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交子的流通使用都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排除A、B、C三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故选C项。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
23. 【答案】D
【解析】“密揭”制度出现于内阁制之后,故A项错误;“密揭”制度影响决策,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密揭”制度只是便利了内阁大臣与皇帝的沟通,利于内阁地位的提高,但并未扩大行政职权,故B、C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通过对左右两图的比较,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不仅疆域上分裂未实现大一统,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并立,而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清朝疆域辽阔,包括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另外国家统一,基本没有了汉族或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两幅图的对比集中反映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不仅体现了疆域的变化,还体现了民族关系的变化,A项片面,排除A项;根据清朝形势图,图片标注是1908年,此时清政府内忧外患,东南互保事件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冲击,排除B项;根据清朝形势图,图片标注是1908年,此时《辛丑条约》已签订,清政府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白银大量流入,银成为主要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而小农经济和市场的联系不紧密,因此变相加重了百姓负担,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赋税制度改革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超并没有引发资源危机,排除C项;明清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赋税制度的改革和高产作物的引入有关,排除D项。
2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如果要完成对广阔疆域的实地测绘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清朝时期能够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强大的国家组织力量,故选C项;康熙年间并未有严重的边疆危机,同时地图的测绘不能反映边疆的危机,排除A项;地图的测绘只是地理学的一个方面,不能将地图测绘等同于近代地理学,《皇舆全览图》是当时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不能说明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B项;一副地图的绘制不能体现欧洲测绘技术的普及,排除D项。
2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的引入,加上低关税的贸易政策,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只强调引入海关系统,且其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得不出“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度化”的结论,排除A项;贸易顺差指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现象,材料中的举措不利于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材料中的举措降低了西方列强商品输出成本,排除C项。
28.【答案】A
【解析】据材料“战争失败是因‘前线将领指挥不力’,而条约则是‘万年和约’,可永保太平”,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未使统治阶层产生相应的危机意识,反而依然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这必然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故选A项;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排除B项;“万年和约”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依然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并未深刻意识到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排除C项;洋务运动才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实践,排除D项。
29.【答案】D
【解析】据材料“朱其昂,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创办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郑观应,先后担任过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总办……主张改良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物如朱其昂积累了创办近代企业的经验,直接成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一些人物如郑观应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主张改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说明洋务运动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故选D项;材料“创办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张改良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仅强调经历洋务运动的朱其昂、郑观应的成就,他们并未根本改变社会结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并非培养资本主义人才,排除B项;“经济近代化进程”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并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仅能反映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的开始阶段,无法反映中国经济近代化整个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
3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严复用文言文翻译西方书籍,结果它翻译的书籍在士人阶层得到了流行,而且其译作在晚清风行20年之久,这说明语言上的认同有利于促进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当时西学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还处于清朝,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当时已经破产,并没有显著成效,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共40分)
31. 【答案】(18分)
(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视资财,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4分)
联系: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流动性加强,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导致婚姻重视资财,并促使人们婚姻观更加开放。(5分)
(2)示例一:
史实:宋代科举制发展。(3分)
理由: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推动科举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日益淡薄,择婿更加重视才能。(6分)
示例二:
史实:宋代理学发展。(3分)
理由: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贞洁观念,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婚姻观趋于保守。(6分)
32.【答案】(22分)
(1)投资流向:购买土地;经营高额回报的垄断性商业(或从事盐、铜等最有利于可图的行业);投放高利贷;买官。(4分)
主要原因:地租剥削的稳定性(土地的收益比较稳定或土地是恒产);获取高额回报的企图(或谋求厚利);政府抑商政策的影响;当官的社会地位高及官僚体系的腐败(或政治腐败)。(4分)
(特别提示:两个问题写在一起,且没有提示词的按第一个问题给分。)
(2)变化:明朝末年,官商和百姓追求高级住所和家具,突破了明初房舍制度的规定。 (2分)
影响:社会风气由简朴到奢靡;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滥采滥伐破坏生态环境。(4分)
(3)依据: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货币化;西学东渐,开阔了国人视野;思想领域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平民化。(每点2分,任意4点即可给满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