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11 18: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种群的“J”形增长
种群的“S”形增长
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资源和空间有限
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3 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
非生物因素
①阳光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 ,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 。
郁闭度大
郁闭度小
郁闭度
光照强度
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季萌发;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
鲜花绽开的春天
万物沉眠的冬天
②温度
③水分
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和孵化。干旱时,蝗虫的天敌,如青蛙、蟾、鸟类等数量减少。
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呈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因素 举例 影响方式
阳光
温度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 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季萌发;
种子萌发主要是受气温升高的影响;
气候干旱可使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
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土壤湿度会影响蝗虫产卵和孵化,同时会使青蛙等天敌死亡率上升。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
蚊类等昆虫死亡主要是受气温降低的影响。
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干旱缺水使许多动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机理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的
综合性
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影响种群数量。
对于动物而言,食物的充足与缺乏是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条件 繁殖力 产仔量
食物丰富 正常繁殖 3 窝/只
4~6 仔/窝
食物不足 20%~30%成熟雌性个体不繁殖 下降
1)同一非生物因素对不同动植物种群的影响是不同的。
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动物种群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也常常发生个体的死亡,而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2)各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特点
2
生物因素
1.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随着种群的增长,__________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_________,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种内竞争
受到限制
种内竞争源于种群内部个体对有限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争夺,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越有限、种群密度越大,则种内竞争越激烈、种群增长率越小。
①种间竞争
森林中不同植物________________,草原上非洲狮与猎豹__________,
这也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
竞争阳光和养分
竞争猎物
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
②捕食:
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__________,每种动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如果___________,动物种群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捕食对象
出生率降低
死亡率升高
食物匮乏
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
条件 对于猞猁 猞猁种群出生率 猞猁种群死亡率
雪兔
雪兔
食物充足
食物缺乏
怎样解释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同步周期性?
思考 · 讨论

猞猁和雪兔种群的数量变动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条件 对于 雪兔 条件 对于猞猁 猞猁种群 出生率 猞猁种群 死亡率 猞猁种群数量
雪兔↑ 食物 充足 上升 下降 上升
雪兔↓ 食物 缺乏 下降 上升 下降
猞猁↑
捕食压力
增大
猞猁↓
捕食压力减小
雪兔增多
猞猁增多
雪兔减少
猞猁减少
食物 充足
大量吃雪兔
食物 缺乏
少量吃雪兔
思考 · 讨论
如此循环,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往复循环。
思维训练
分析循环因果关系
湖泊受到了污染
鱼类等生物死亡
死鱼等腐烂
(+)
+
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雪兔增多
猞猁增多
雪兔减少
猞猁减少
食物 充足
大量吃雪兔
食物 缺乏
少量吃雪兔
寒冷刺激温度感受器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促甲状腺激素(TSH)
甲状腺激素
抑制
抑制
细胞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抵御寒冷
促进
过多时
甲 状 腺
下 丘 脑
垂 体
传入神经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在这个过程中,TRH和TSH含量增加是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果;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又成为新的“因”,经过反馈调节产生抑制TRH和TSH分泌的新的“果”,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③寄生
作为宿主的动物被 ______ 寄生,_____或_____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寄生虫
细菌
病毒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
3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1.密度制约因素
①概念: 一般来说,_____________等___________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是______的;
②举例: 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______,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_____;
2.非密度制约因素
①概念: ___________等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______,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
②举例: 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密度______,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食物和天敌
相关
越高
越大
气温和干旱
生物因素
气候因素
地震、火灾
自然灾害
无关
高低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尝试将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食物、竞争、天敌、寄生者、传染病、温度、水分、风、极端气候等进行分类。
(1)密度制约因素: 。
(2)非密度制约因素: 。
密度制约因素: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是相关的。
非密度制约因素:
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无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自然灾害。
食物、竞争、天敌、寄生、传染病
温度、水分、风、极端气候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小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分类一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种内竞争、种间关系
分类二
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
4
课堂小结

非生物因素
生物
因素
阳光
种内
种内竞争
种间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气候因素(气温、干旱)
自然灾害(地震、火灾)
密度制约因素
(其作用强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非密度制约因素
(其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变化无关)
说明:生物因素一般是密度制约因素,非生物因素多数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有时非生物因素可以通过影响生物因素发挥作用,如本节问题探讨中的例子。
种群数量变化
生物因素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非生物因素
光照强度
温度

无机盐等
天敌
竞争者
食物等
决定
(内因)
(外因)
通过
课堂小结